有關楊絳《我們仨》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5篇

時間:2022-03-15 作者:Iraqis 讀后感

閱讀是一種高效便捷的提升自我的方式,其次,讀后感的寫作也是重要的一個步驟,很多人會覺得讀后感很難,你會寫嗎?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有關楊絳《我們仨》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5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有關楊絳《我們仨》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5篇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1

何謂好書,我覺得是讀來不晦澀難懂,不空洞浮夸,語言平實樸素,情感真摯綿長,含義深刻雋永,能發(fā)人深思,啟人心靈智慧的,《我們仨》就是這樣一本書。

錢先生一家三口平靜恬淡的一生在夫人楊絳92歲高齡時的筆端緩緩流淌,那時,丈夫和女兒已相繼離世,只留下她一人回憶幾十年相伴的'點點滴滴,用這種方式“再和他們聚一聚。”

他們夫婦一同經(jīng)歷了留學,抗戰(zhàn),文革和社會主義新時期。在國外生下女兒圓圓,在抗戰(zhàn)時期毅然回國,無論生活如何艱難困苦,他們始終淡泊名利,鉆研于讀書治學,以一家人在一起為幸福。居所東搬西挪總是局促狹小,夫婦二人直到六十多歲才有了三里河寓所這個寬敞一些的房子,然而在他們心中有親人,有書的地方就是家。

書中描繪的三人各坐一桌看書工作的畫面十分美好;如果有人出差或出國公干,則會記錄沿途經(jīng)歷和思念之情,并互相交換分享他們稱之為“小石頭”的好玩事情;不看書時常一同外出“探險”,去公園、高校、動物園里“格物致知”。無關乎年齡,他們對一切自然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和興致……

生命并不為美好多駐留片刻,“我們仨”還是走散了。楊絳先生用夢境描述三人相處的最后時光,她亦八十多歲高齡,奔波于愛人和愛女所在醫(yī)院,“心上長出一個一個血泡”,這種痛,令人揪心。想到終有一天自己也會和父母、愛人、子女走散,自己也將隨風而逝,便自省要更加珍惜光陰,多做有意義的事。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2

這段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地在看這本書,內(nèi)心浮躁情緒不夠到位的時候看不進心里?!段覀冐怼犯嗟氖窃诿枋鋈说娜粘I?,卻給人一種平靜中的力量與追思,感受溫情的同時又漸漸被觸動。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摯愛相繼離去,只有回憶相伴,點點滴滴,不離不棄。我敬佩楊絳先生。三言兩語無法說清先作罷。

還記得出現(xiàn)在附錄中的阿瑗的書稿,其中有一篇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單元作文那兒見過,不知道為什么一向健忘的自己對這件事印象深刻,還以為阿瑗是和當時的我們一般大的孩子,字跡有些歪歪扭扭有些生澀,剛才看到才了解原來是在病床上忍痛寫下那文稿,頓覺心酸。

其實,自己沒有辦法想象失去家人的生活,也不想去想象,但是近來越發(fā)感慨。曾經(jīng)信誓旦旦說以后要留在天津,覺得天津帶給我的感覺實在太好了,現(xiàn)在卻會開始猶豫不決,開始有點想家;覺得自己太任性,都說女孩子不要出遠門啦,偏偏想脫離家里的束縛出去闖一番;覺得自己脾氣實在太差,對待家里人總是嘴上不服軟,現(xiàn)在卻也不敢說太柔軟的話;自己真的是有很多毛病啊,很感激他們待我萬般好,一定一定要好好報答。

愿身邊的人都能“樹欲靜而風止,子欲養(yǎng)而親待”,愿以對待好友的態(tài)度對待家人,愿我們仨、你們仨、他們仨不負生命的恩賜。

感恩。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3

《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于錢鐘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仿佛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了解了錢鐘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了解畢竟不一樣于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一樣于我們。但是,一向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完美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簡單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我言語,在親人墓前一齊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能夠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理解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我的人、自我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我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臺燈嘆息。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個性是錢瑗先去后,對于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jīng)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钡撬€是愿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里已經(jīng)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一個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4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僅僅十二個字,質(zhì)樸的語言,平實的文字,正是老人對一家三口這些年相知相伴最真實的評價。

《我們仨》,只有165頁,卻讓我感觸頗深。我在清明節(jié)放假期間回家和返程的火車上讀完的這本書。一路上,一邊看風景,一邊享受書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樸實的文字娓娓道來,如同四月的微風拂面般柔和,如同細雨滋潤心田,如同陽光暖人心扉,一切都是那么平凡。

我開始靜聽平凡。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簡短的文字,僅僅講述一個關于夢的故事,但依舊能夠感受到兩位老人的真情。夢里,她尋找忽然不見了的他,是那樣的急切,如現(xiàn)實一般。而他安慰她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她說,“好像只要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逼降瓨闼氐奈淖种型嘎吨鵁o言的感動。

我繼續(xù)靜聽平凡。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一個夢境如真的“萬里長夢”。踏上古驛道,夢就開始了。鐘書被一輛大黑汽車接走了,從這里,老人開始了漫長又焦急的等待。幸好,她還有女兒阿圓?!鞍A一再對我說:‘娘,不要愁,有我呢。咱們明天就能見爸爸了?!弊x到這里,我想,這就是親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親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確,我也聽過一句“有我在呢”,那時,心里暖暖的,心在微笑。平凡的話語,平凡的人和事最能感動人心,確切的說是觸動了我們經(jīng)歷過卻不曾在意的人情事。走著走著,終于,他們在“空氣郁塞,叫人透不過氣似的”古驛道上相聚了。“不用說話,都覺得心上舒坦”,只要三個人在一起,只是幾個動作,即使相互無言,仍有一種踏實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平淡的親情最好的詮釋吧。楊絳老人的夢在繼續(xù),慢慢地變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之間不停奔走,后來,阿圓也病重了,她很累,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看這部分時,淚早已濕潤了雙眼,心也在流淚,好像自己也在經(jīng)歷親人的離別。阿圓“回自己家里去了”,載著鐘書先生的小船變成了一葉小舟,“我眼看著一葉小舟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沖入茫茫云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边@個“萬里長夢”結(jié)束了,只剩下楊絳先生一個人了。

我依舊靜聽平凡。

第三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她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痹谶@部分里,我看到書中附帶的幾張照片,有夫妻倆年輕時在巴黎和倫敦留學時的合影;有夫妻倆爭著看女兒自英國寄來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認真工作的畫面;最讓人能夠感受到什么是相濡以沫的是最后兩張照片,兩位老人互相理發(fā),“我能用電推子,他會用剪刀”。簡單的幾張照片確是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真實的寫照。我靜聽著老人講述“我們仨”的平凡生活,也喜歡上了老人說的“探險”。無論是散步,還是去度假,或是去圖書館,好像都是在“探險”。也正是有一個又一個的“探險”,他們搬入新居,開始自理伙食,開始平淡中充滿著趣味的生活。阿圓的降臨帶給了一家人很大的樂趣,也是因為有了阿圓才有了“我們仨”的故事。

喜歡父女倆的對話。面對兩年不見好像已經(jīng)不認識的爸爸時,她猜疑的監(jiān)視著,晚飯后,阿圓對爸爸發(fā)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彼s爸爸走。

鐘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是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這樣絕妙的對話,媽媽怎能不記住女兒吐露的每一個音符句語?又怎能不說“阿圓和爸爸最‘哥們’?我們也能想到楊先生面對女兒的離去,內(nèi)心是有多么的不舍。一年之后,鐘書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碎琉璃脆”。這里,有誰不為之動容呢?

樸實的文字,講述了“我們仨”最真實最平凡的生活,而現(xiàn)在留在先生心里的一定是那些年“我們仨”在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有苦有甜有笑有淚,平凡的小家,因為有“我們仨”,幸??鞓?。

我靜靜地聽完了一個平凡的家的故事,現(xiàn)在,我要去認真體會我們一家五口的平凡的生活。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5

有幸讀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書很短,不敢說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溫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們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讀,再次翻開書頁細細品讀,仍是歡喜不已。《我們仨》一書,是在先生92歲時,先后失去女兒和丈夫后所著。書里遍布著溫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里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著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先生在書里詳細描繪了她和丈夫錢鐘書以及女兒錢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便是錢鐘書從遠方回到上海,已經(jīng)兩歲的小錢瑗不識得自己的爸爸,想趕走爸爸。錢鐘書調(diào)侃女兒道:“是我先認識*媽,還是你先認識?”沒想到小錢瑗一本正經(jīng)得說:“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庇浀卯敃r看到這個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連脾性都大有相似之處。

想起小時候,父親也是從外地打工返家,和媽媽一起去接還在上幼兒園的我。幾年不見,父親還是老樣子,我卻一天天長大,記憶力卻沒有關于父親的任何記憶。我踢踏著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頭發(fā)現(xiàn)父親和母親正手拉著手濃情蜜意,不知怎地,頻頻回身去分開他倆的手,死活不讓他倆牽著手,至今仍覺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筆樸實卻又華麗,帶著老人特有的不緊不慢的語調(diào),記記錄她這漫長卻有趣的一生,就連在外人看來有些許古板的錢鐘書,在她的筆下也變成了頑皮的少年。寫剪活蝦的那一段,活蝦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張張地跑進客廳找錢鐘書,鐘書不緊不慢地說:“不要緊,以后這種事情我來做就好了?!毕壬蟾乓埠臀乙粯痈惺艿綔嘏税伞?

兒時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廚房做飯時,累得扶著腰喘氣。外公以前從事木頭行業(yè)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里,一天不吃不喝,對著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腳的椅子送給外婆??粗馄拍樕涎笠绲男θ?,我也跟著被甜到憨。所謂的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錢鐘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楊先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