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讀后感模板7篇

時間:2023-10-06 作者:Animai 讀后感

讀后感是一次與作者的對話,我們可以嘗試理解他們所傳達的信息,大家在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思考文學作品對我們的影響,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我自己的讀后感模板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我自己的讀后感模板7篇

我自己的讀后感篇1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p>

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淺顯的把它理解為兩個意思。(1)外面只有你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獨立完成。(2)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我走我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讀完本書后才知道其意是: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

然“唯心論”一詞在心中慢慢滋長。一瞬間,似乎是擊中了要害,潰不成軍。但轉念一想,唯心又怎么樣?誰能證明唯物又是絕對正確的?

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這本書不錯,至少在某些方面給我們一些提示,讓我們做更好更快樂的人。它告訴我們真我就是愛、喜悅、和平。

書中的老人真好,不遺余力的去幫助每個受傷的人。真希望自己也可以遇見他??墒聦嵣?,如果能夠勇敢一點,其實可以拯救我們的老人就是自己,對么?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在。當外部環(huán)境改變時,發(fā)生各位不如意之事時,記得,要往內看??纯醋约耗膫€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外在東西上?,F(xiàn)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多么平和、樂觀、現(xiàn)實而健康的心態(tài)?。?/p>

記得,每個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也許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讀著讀著,突然發(fā)現(xiàn)與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卻是同理。

于是印證了一個理論就是“心想事成的秘密”,通俗的說就是想什么就會有什么。那么,好吧,只希望我們所有的遇見都是禮物。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我自己的讀后感篇2

這是我剛參加工作,一們朋友介紹給我的一本書,看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寫給父母的一本書,告訴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些經(jīng)驗。我告訴她,我現(xiàn)在面對學校教育,我需要的是教育類的書籍來充實自己。朋友告訴我,不管是做為家長還是做為老師,面對的都是孩子,此書值得一看,我欣然接受。

本書是由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的,他們在一所家長咨詢機構上班,根據(jù)十幾年的心理輔導和教育子女的經(jīng)驗,他們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孩子剛滿三周,我記得他能穩(wěn)穩(wěn)地在廣場上小跑,可以清晰說話了以后,就不像在我懷里抱著時那樣好管教了,有很多時侯,我讓他停下不要跑,他卻偏不聽,一定要遠遠地跑在前面,我允許他跑時,他卻在停在我的前面,抱著我的大腿,求抱抱。有很多時侯,我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沖著孩子大聲喊叫,我常反醒,他只是孩子,喊有什么用呢,可是到了下一次我還是沒能忍住。我很自責,我不是個好媽媽,至少不是合格的媽媽。

一、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之尊重孩子

現(xiàn)在的父母大多在有了孩子后工作生活會更加的努力,因為父母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受到很好的教育,營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所以父母會變的更優(yōu)秀,變的更好。

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但你認為最好的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呢?案例中的父親他愛孩子,他也想陪兒子打球,想和兒子聊天,顯然這們父親總是以父親的身份自居,總是對兒子指手劃腳的教訓,于是,兒子慚慚遠離他,疏遠他,父親也很委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在我看來,父親缺少的就是對孩子的尊重。

孩子做為獨立的個體,希望和大人同樣得到平等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要重從平視開始,不要總以父母的身份俯視孩子。尊重孩子的過程中,民主是尊重的最佳土壤;協(xié)商是尊重的最佳捷徑,傾聽是尊重的最佳表現(xiàn),做到了這幾點,我想這位父親和他的孩子就能很好的相處了。

讀了這個案例,反思我的工作,“尊重”也更適合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相過程。

尊重學生,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進而促進教育教學獲得最佳效果的基礎,師生之間相互尊重是和諧師生關系建立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滲透于一言一行中,學生的心理細膩,教師的點滴言行都會影射在學生的心里,通過和老師的接觸,學生能深切感受老師是否關注自己、尊重自己。 那么,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尊重學生: (1)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2)平易近人,不擺架子,不板著臉訓斥人,多談心;(3)要言而有信;(4)不要總把學生當小孩子看待;(5)要批評就直截了當,不要諷刺挖苦;(6)對學生的錯誤應該批評,但不能因此而對犯錯誤的學生有成見;(7)不要認為學習差就是因為笨;(8)要給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释玫絼e人特別是老師的信任,是學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學生喜歡老師真誠地對待自己,討厭老師動不動就懷疑和否定自己。只有對學生的信任,教師才能真誠、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使學生不斷獲得積極向上的力量源泉,從而自覺地向著更高的人生目標發(fā)展。信任學生是尊重學生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教師必備的職業(yè)道德。

二、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現(xiàn)代社會人們普遍面臨巨大工作壓力,人們總要為生計日日奔波。有壓力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怨氣。每個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沒有將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壓力轉化成怨氣,撒在無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卻換來家長的暴怒和大聲呵斥。無形之中,孩子遭到驚嚇,就可能從此沉默,孤言寡語。這樣的錯誤我一直在控制卻又控制不住的在犯,反觀我們的工作,教學中,我們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常常,我們費了好大功夫準備了一節(jié)精品課,當自己興沖沖地走進教室時,卻被一片打鬧不止的混亂景象攪得興致全無;常常,正當我們滿懷激情的講課時,幾聲學生的低語嬉戲,讓自己高漲的激情一落千丈。這時是怒氣灌頂高聲訓斥,還是巧作歡顏溫文爾雅?往往,我們可以聽到“閉上你們的嘴!”、“死都不改”、“喜歡講話就站到后面去!”、“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你的反映太慢了!”等等嚴厲的詞句。很多時候,教師是在被學生激怒的情況下才會說出過激之詞,等到事情過后,冷靜下來,發(fā)現(xiàn)不妥,再去設法補救。但“覆水難收”,傷害已經(jīng)造成。因此,這時教師情緒的自我控制和調節(jié)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這個主導的作用直接影響著學生這個主體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情緒的控制,使學生在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下學習。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呢?一、保持積極樂觀,不把消極情緒帶入課堂二、尊重學生自我意識,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的過錯。教師放下架子,在人格上與學生平起平坐,而減少或避免“語言傷害”的發(fā)生。同時,我們必須承認,由于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并不完善,因此,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自我約束力差,所以會不斷的重復犯一些類似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作到“誨人不倦”,“循循善誘”,要不厭其煩的引導和教育,而不是簡單的批評呵斥。教師的教育在心理上從來不是單向流動的,在這個流動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態(tài)度一經(jīng)轉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對待教師的態(tài)度就會產(chǎn)生相應的改變。一旦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與受教育者的學生之間有了情感的溝通,學生就會信任教師,這就為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礎。

三、你向孩子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了嗎

有責任感,誠實禮貌,有愛心,懂得尊重別人,能感恩,可以積極參與到家庭勞動中。這些良好品格和表現(xiàn)大都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后天養(yǎng)成的,這就需要父母持續(xù)的向孩子傳遞穩(wěn)定的有價值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做為教書育人的教師來講,向學生傳遞正能量,更是這個職業(yè)中的人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師是學生的導師,就如同是一面鏡子,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小學生有著最直接的感性認識。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從語言、行動各方面進行模仿。教師應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導行,教師必須做一個“真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來啟迪學生、感召學生,做學生的楷模。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教會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國家的人。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自覺實踐,勇于探索,讀書好學,多思好問,革新創(chuàng)造,鍛煉敏銳的思維,形成良好的判斷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二十一世紀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會生存、善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的復合型人才。

教師的一言一行要處處講究,以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感染學生,作好表率和楷模。 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從道德他律逐漸走向道德自律并最終實現(xiàn)主體對道德自由把握的過程。要經(jīng)歷這樣一個發(fā)展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堅持開展長期的教育活動,促使學生自律、自覺地踐行,養(yǎng)成習慣。這就要求教師給予及時的、系統(tǒng)的教育與引導,做到監(jiān)督固誠。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我自己的讀后感篇3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做最好的自己》,它的作者是李開復,曾經(jīng)的微軟全球副總裁,google中國區(qū)總裁。他的這本《做最好的自己》講述了人生道路上應該注意的要點。我對他寫的關于自信的'文章很感興趣。在書中,李開復說自信是潛能的放大鏡。我認為很有道理,因為你要是對自己說我是最棒的!你就會突發(fā)自己的潛能,超常發(fā)揮,你就會覺得自己是一位“天才”!

自信是成功的關鍵,比如說你要參加一個中學的面試,自信就能為你的成功助一臂之力,因為面試不僅要看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和智商水平,更要看你有沒有自信的態(tài)度!我看了這本書之后,我覺得我以后面對考試或者面試,我就一定要自信,不要怕題目和考官,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因為人要是緊張的話,你就容易忘記積累的東西,久而久之,你就會變得自卑。

怎么讓自己變得自信呢?這本書會給你答案,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自信,不害怕,不緊張,要學會贊美自己,才能激發(fā)自己的潛能。有的時候,自卑心理的人總是關注自己消極、悲觀的一面,看不到自己自信成功的一面。我們要記住西方的一句名言:“成功與否并不取決于我們是誰,而是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自己。it is not who we are that is holding back 。 it is who we think we are not。”

我看了這本書,心里真的很希望能擁有書中那些優(yōu)秀的品質,爭取將來像李開復一樣成功!

我自己的讀后感篇4

讀完《做最好的自己》一書,我最大的感觸是對成功的多元解讀即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換言之,成功就是按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終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前行,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永遠追隨興趣并時刻挖掘自身潛能的人。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和周圍的同學朋友談論自己是否成功時,總對從前的自己頗為不滿,對未來望洋興嘆,但在學校介紹李開復博士的這這本書之后,我改變很多偏頗固執(zhí)的想法,受益良多。首先出于對李開復先生的信任和支持,我對他提倡的“世界因你不同”觀點深表贊同,其次,書名本身也很吸引我——“做最好的自己”,于是,從小一直被灌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我,懷著極大的興趣拜讀了這本書。這是一本與眾不同的勵志書,很適合我這樣處于成長階段的年輕人閱讀,它沒有空洞的理論卻有實際的幫助。

在這本書中,李開復博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事業(yè)成功的經(jīng)驗,提出了“成功同心圓”的法則,用了近百個真實案例來闡述如何運用“成功同心圓”法則選擇自己價值觀,闡述如何運用自己的智慧,選擇做一個融合中西的國際化人才,最終說明“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這些故事很值得我學習和品位,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指導我走向成功。

書中,李開復總結成功者獲得成功的內因幾乎都可以用“成功同心圓”來闡釋,在這個同心圓中,其內核是:正確的價值觀。因為價值觀是指導所有態(tài)度和行為的根本因素,如果價值觀不正確,一個人再怎么努力都會像南轅北轍的趕車人那樣離成功越來越遠。緊鄰的第二層是態(tài)度,對于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人生態(tài)度包括積極、自信、自省、勇氣和胸襟等。最后要將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運用于追尋理想,發(fā)現(xiàn)興趣,有效執(zhí)行,努力學習,人際交往,合作溝通六種最基本的行為方式中。這構成了同心圓的最外面的`一層。

李開復博士按照由內向外的順序,對同心圓的每一個要素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認為,做人的關鍵在胸懷,有胸懷才會成功,只要擁有了寬廣的胸懷就能體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輕松和愉快,就能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和愜意。寬廣的胸懷表現(xiàn)在務實、寬恕、自律、尊重、涵養(yǎng)這五方面有超乎尋常的能力和品質。

我在讀這本書得過程中,時常把自己融入書中,總情不自禁地用自身與之對比,不經(jīng)意間便成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很好的自省。當我合上這本書,我能夠在心里肯定告訴自己:我的優(yōu)勢在哪里,同時對自己的不足也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認識。曾經(jīng)一直被我忽略的東西似乎也突然閃現(xiàn)在我面前,時刻提醒我它的存在。

書里,李開復還提到成功的定義對于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這個關于成功應該多元化理解的觀點,讓我豁然開朗,“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選擇我的成功。

我覺得快樂是人生的一大財富,但當人們的欲望膨脹時,往往看不到自己,迷失了自我,陷入不可自拔的苦惱之中,丟失了這一人生寶貴財富。

把自己當成自己,這是獲得成功的關鍵。有位哲人說得好:“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小灌木,那就當一片小草地;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一顆星星,決定成敗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個最好的你?!?/p>

做最好的自己,這是一種超脫,一種曠達,一種清逸的人生態(tài)度,生活中并不是每條道路都為我們鋪設的,每個理想的終點并不是僅僅憑借自身的努力就能達到。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必去追求渴望而不可及的太陽,因為這樣的做法是糊涂的,盲目的。

做最好的自己就要學會珍愛自己,相信自己;但不是說你要變得狂妄自大,我行我素,而是說你要尋找到快樂,尋回自我。當受到挫折的遭到冷遇面臨坎坷失去快樂的時候,我們不能卑躬屈膝垂頭喪氣,雙目無神喪失自我,而應該坦坦蕩蕩地來到人群中間,用挺拔的身軀,用嘴角屑梢平靜的笑容來證明:我不會退縮不會逃避不會沉淪不會萎靡!做最好的自己,夢想不再遙遠,快樂不再遙遠,輝煌不再遙遠!

少說一句,多學一點,從學《最好的自己》開始吧!

我自己的讀后感篇5

以前在高中讀過一些外書,看過后總覺得書中說的都是一些空話,只是泛泛的進行了一些要如何做,如何計劃等等的說教,沒什么實質性的幫助。但是這次在大學看了《做好自己》這本書后,感覺很不同,他不僅提出了易于理解的“成功同心圓”說,而且運用了發(fā)生在他身邊的大量故事來闡釋成功的秘訣。這些故事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品味,從中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指導我們走向成功之路。

首先,作者闡述了“成功”一詞的真正含義,成功是多元化的,衡量成功的標準有很多種,但最根本的標準應該是:該行為是否對社會、對他人或對自己有益,是否能讓一個人在自主選擇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己,并由此獲得最大的快樂。我經(jīng)常有這樣的感覺,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樣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價值是什么,如何實現(xiàn)?,F(xiàn)在看了作者的“成功”說后,體會很深,人和人之間千差萬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能用同一個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無論是所處地位與名望的高與低,擁有財富的多與少,只有發(fā)揮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又對社會和他人有益,同時還體驗到了無窮的快樂,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其次,講述了該如何做才能獲得成功:首先要擺正心態(tài),擁有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成功的基礎。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引,端正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再將二者用到追尋理想、發(fā)現(xiàn)興趣、有效執(zhí)行、努力學習、人際交流、合作溝通等行為方式中,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斷引導我們追尋自己的理想。在生活、工作中要誠信待人,不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期待和信任,努力做到言行如一、言出必行。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賴,而他人對我們的期待,正是對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良性約束,是養(yǎng)成“誠信”習慣的重要力量。

人生態(tài)度包括勇氣,自信,同理心,胸懷,自省,積極。態(tài)度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境域,這就要求每個人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永保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在順境中,要善于自省,客觀的評估自己,避免因盲目樂觀而高估自己;在逆境中,要鼓足勇氣,充分自信,用更加主動的態(tài)度來改變自己的境域;在處理事情時,要懷著同理心和容納百川的胸襟,待人處世要將心比心,為他人留下空間和余地,主動反省自己,勇于承擔責任。在人生態(tài)度上,我覺得自己在自信和勇氣上還有些欠缺,在開會或其他場合總是不夠自信,有想法但是沒有勇氣去表達,只是被動的等待被要求發(fā)言時才說。所以以后我一定會積極勇敢的去表達自己的看法。

行為手段是實現(xiàn)價值觀的途徑。具體體現(xiàn)在四種能力上,即學習力、有效執(zhí)行力、合作溝通能力和人際交流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素養(yǎng)?,F(xiàn)在一項工作的完成會涉及到多個部門,需要大量的人際交流,需要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最終實現(xiàn)對工作任務的有效執(zhí)行。同時發(fā)現(xiàn)興趣和追求理想是行為手段的源動力,一個人只有擁有理想才能在人生目標的指引下果斷的作出人生中的重大決定,沿著自己的成功之路穩(wěn)步前行。

記得有人曾問過我“你熱愛你的學前教育專業(yè)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但是仔細想起來又覺得很迷茫,現(xiàn)在看了這本書,才明白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只有接觸才能嘗試,只有嘗試才能找到最愛,要學會選你所愛和愛你所選,積極發(fā)現(xiàn)你的興趣。最后,是用“智慧選擇成功”,智慧并不是指人的智商,而是主動發(fā)現(xiàn)并選擇最完整,最均衡的狀態(tài),以此來獲得成功。當你做出選擇后,就要“輕輕”放下,不要過多去考慮,而是用實際行動去完成你的選擇,那么這就是成功。

?做好自己》書中,闡述了“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選擇我的成功”這一主題。這本書對于我們選擇未來的道路,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雕塑出來未來的自己有很大幫助。最后引用開富一句話:“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做最好的自己,做快樂的自己,一步步向成功邁進。

我自己的讀后感篇6

平靜,是我讀這本書時一直保持的心情。這本書教會我學習內在思維,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會被很多東西所影響,從而心情或好或壞。雖說情緒的轉變是我們內在真實的心情寫照,但是細想下,心情的好和壞都是表示我們對某件事情是否在乎。我們常常感到越是在乎的事情,就越容易失去。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僅僅看到了成與否這兩個簡單的結果。殊不知,我們已經(jīng)忽略了這件他們的本質,那些我們忽略的才是真實的體現(xiàn)。當事情發(fā)生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先沉下心來,冷靜地看待這件事情,然后才決定要以何種態(tài)度來對待這件事情。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女主人公通過無意間遇見的一位神秘老人,進行了一系列貌似離奇的探尋真我的路程。這段旅途一路走來,有痛苦也有失去,但是女主人公最終找尋到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現(xiàn)在的我們還年輕,正是汲取知識和塑造發(fā)展自己的時間,但此時的我們也因此顯得不夠安定。我們有著很多很多的理想渴望去實現(xiàn),但是卻太多、太雜,不經(jīng)意間,就悄然迷失了自己。我經(jīng)歷過,我迷失過,我也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的時候。或者說,我都想要,都想做,結果卻不知道該怎么做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漸漸地我學會了選擇和放棄。我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做什么才能使自己安定、成長。現(xiàn)在的我明白了,遇事先擺正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將要全力以赴的事情做好,活在當下,一步一個腳印,這或許就是一種提升。

一本好書,需要反復品讀。她給我?guī)砹巳松恼芾恚I我走過了一段人生必經(jīng)的心路歷程。感激這本書,也感謝公司在生日之時將她贈與了我。

我自己的讀后感篇7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yōu)樽约旱囊庾R,帶入了更多的覺知,就像我們的眼睛,雖然可以有很廣的視野,但我們的注意力其實只是聚焦在前方很狹窄的范圍。平時做事的時候,你的身體除了在動作之外,也在呼吸,在適應和感知著周圍負責的范疇,我們心思的注意力其實是集中在其他比較明顯的事物上。

一直聽著老師講,用身體感受,面對每一次的狀況,用身體感受你的感受,一直在心理默念,但是真心沒有體會到,用了兩天時間看了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文章中一次次的身體觸碰,胃部,心口、喉嚨每一處的反應都是最真實的反應!我們真的需要放下頭腦媽媽,更多的用身體感受,身體就是我們最真實的回應!

心理學真的很神奇,可以一次次觸碰我們的內心,直擊要害。我們一次次面對真實的自己,一次次從黑暗輾轉迎接光明,這種內心的喜悅是油然而生的,每一次的觸碰我們都刻骨銘心,每一次的成長我們煥然一新,這種內在成長受益匪淺!

報名了孫培麗老師的團體課程,為期1年,每周五9點開始,特別期待,愿這次我能更好的突破自己,層層放下傀儡,找到最理想的自己!我相信我可以,在心理課程的陪伴下,我一次次遇見真實的自己,真的很喜歡這種感覺!

與身體對話,得到最真實的回應,身體的種種反應是最直接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生活腳步太快,快的我們早已忘記尋找內在的自我,太多的在意外在的自我,因此我們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太多的在意他人,我們終究失去了自我!心理學一次次幫我們回歸,回歸最真實的旅途!

遇見未知的自己:若菱是幸運的,她遇到了老人,身心重生,幸福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