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在讀完之后,不妨選擇寫作一篇讀后感記錄我們的感受吧,這也是對原作內容閱讀的一次強化,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于《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通用范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關于《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通用范文1
《如何閱讀一本書》我讀了兩遍,第一遍讀下來對書的內容不是很了解,但感覺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我花時間去精讀、去消化,所以我潛下心來讀了第二遍。
畢業(yè)后一直沒有讀書的習慣,直到去年開始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復盤》等書籍,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我才發(fā)現,其實我是熱愛閱讀的。但是對于如何讀書這件事,我卻沒有足夠的認識和相應的技巧,直到接觸到《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太棒了!通過讀這本書,才發(fā)現其實我的閱讀水平——可能我們大多數人——還停留在基礎閱讀階段,我們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更好的閱讀,也沒有辦法通過閱讀汲取一本好書的營養(yǎng)。
這是一本指導我們如何閱讀的書,它把閱讀的終極目的定義為增進理解力和心智的成長,通過閱讀,可以增加我們對世界、對自己的了解,增加智慧。它把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分別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因為我現在處于的是基礎閱讀階段,所以我給自己定下來的目標是近期重點要學習如何做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希望通過對這兩階段的深入理解學習,能夠掌握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相關技巧。
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多全新的理念,比如: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障礙。我們處在這個信息高度發(fā)達的時代,是我們的幸運,也是不幸?;ヂ?lián)網使我們足不出戶就知道世界各地發(fā)生的事情,但是太多的訊息同樣阻礙了我們理解力的增長,現在大多數人花了更多的時間在碎片化閱讀中,微信等平臺為碎片化閱讀提供了便利,使我們大多數人不愿意花時間在“大部頭”的書籍,也就無法享受閱讀帶給我們的快樂和智慧。還有一個理念是要達到閱讀的所有目的,就必須在閱讀不同書籍的時候,運用適當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書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來閱讀,讀的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我讀書很慢,我一直很羨慕那些會速讀的人,夢想著也能像他們一樣幾天讀完一本書。這個理念告訴我,讀的太快或許也會一無所獲,所以要培養(yǎng)自己一種分辨的能力,哪些地方該快,哪些地方該慢,如何用一種合適的速度來閱讀。為了忘掉這些單一的動作,一開始你必須先分別學會每一個單一的動作,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近期我的任務是先學會速讀,再慢慢培養(yǎng)自己的分辨能力?!鞍肫看住敝傅氖且粋€讀的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贊美,不如值得同情。曾國藩要求自己,一本書沒有讀懂之前,不去讀第二本書。一個好讀者的理想境界是運用本書的規(guī)則,仔細的閱讀一本書,而不是浮面的閱讀大量的書。所以,讀書這件事也需要踏踏實實、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成長。
檢視閱讀通過書名頁、目錄頁、索引、介紹等粗讀步驟判斷該書是否值得仔細閱讀;通過摘要、重要篇章、隨機頁、最后頁等略讀步驟發(fā)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做分析閱讀。粗淺閱讀的重要規(guī)則是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時,要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當你再讀第二遍時,你就已經準備好要讀這本書了。這本書要求我們主動閱讀,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做筆記,這是讓一本書真正屬于你的方法,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是測驗你懂不懂一個句子主旨的最佳方法。
分析閱讀有三個階段共十五條規(guī)則,第一個階段要求我們將書進行分類,這樣對閱讀有非常大的幫助;用一個單一的句子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梳理整本書的架構;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第二階段是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要求我們抓住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抓住關鍵句,理解文章的主旨;架構一本書的基本論述;找出作者的解答。第三階段評論一本書,要求我們評論一本書之前一定要了解它;理性評論一本書;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qū)別得出真正的知識和個人觀點的不同;通過閱讀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或者理由不完整等。測試自己是否真的讀懂了一本書的辦法是,問問自己,在你覺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點上,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來?
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閱讀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范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說的,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你學不到東西。
讀一本好書,會給你很好的回饋,這種回饋分為兩種:第一,當你成功地閱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之后,你的閱讀技巧必然增進了。第二,長期來說這一點更重要,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止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對人類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這些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帶給我收獲,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我多次精讀。
關于《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通用范文2
今天的閱讀內容為主題閱讀、閱讀與心智的成長兩個板塊。
閱讀的第四個階段:主題閱讀。其實主題閱讀挺像我們在寫論文的過程,通過不同書籍的閱讀,截取相關性的東西來完成整個閱讀過程。
主題閱讀也分為兩個階段:一為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我們需要針對研究的主題,參考圖書館目錄、相關專家意見列出一系列書目,并通過對書目上的書進行瀏覽,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并對你的主題確定清除的概念。
二為閱讀階段,在這個階段大致有五個步驟。
第一步驟為:檢視閱讀所有書籍,并找出與主題相關的關鍵章節(jié)。
第二步驟為:根據主題創(chuàng)立一套中性的詞匯,帶引作者與你形成共識。
第三步驟為:根據主題建立一個中性的主旨,并就此主旨列出相關問題,并在書籍中尋求解答。
第四步驟為:界定主要議題及次要議題,然后將作者對各個議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議題之旁,形成不同作者間的討論。
第五步驟為:分析討論,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凸顯主題,并將各個議題之間的關系清楚的界定出來。
在主題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用自己的詞匯表達作者的意見,但形成議題的觀點時盡量用作者的原句,避免自我設限,更為客觀。
在閱讀與心智成長這一塊,作者強調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想成為一個更好的閱讀者,你就不能任何書任何文章都讀,你必須有所揀選,對你所讀的書要有所要求,這些書一定要看起來超過你的能力才行,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才能不斷提高自己。
心智其實就像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而主動的閱讀,思考對于心智就是一種運用,雖然社交媒體發(fā)展迅猛,我們看似動動手指就可以找到我們想要的任何信息,可是那些信息并不是來自于我們,往往會看過就忘了,并不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的成長。
所以,今天起開始閱讀吧,拿起你手邊的書,去主動閱讀,取主動思考,去讓每一本書帶領你邁向更好的自己吧。
關于《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通用范文3
不得不承認,選擇這本書的原因是書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讀書,但凡看得見且識字的人不就會讀嗎?中國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紀便在家長的殷切教導下讀起了書。讀書,不就是拿一本書,然后翻開扉頁,或精讀或略讀,把書中所寫都看完而已嗎?難道讀書還有什么特別的規(guī)則?
作為愛讀書之人,我看過的書也算不少。我的書櫥里有各種類型的書,人物傳記類的,童話類的,長篇小說類的等等。但簡單來說便是兩類,讀完的和未讀完的。我個人喜歡的讀書方法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娛樂性質的小說,我選擇一目十行地讀。掌握故事梗概便可。當然,如果文筆特別好的,我也會放慢速度,領略文字之美。對于學術類的書,因其往往晦澀難懂,我經常反復的研讀。同樣的方法也用在讀推理類作品上。各種方法不一一例舉,但是共同點就是我不愛勾勾畫畫。既然喜歡讀書,當然要看看別人是怎樣讀書的,并尋求一個更科學的方法。
說實話,最初,我是抱著玩笑和好奇的心態(tài)讀這本書的,但是在看過這本書后,我確實學到了許多。首先,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讀書一般不看第二遍,當然個別我非常喜愛的書除外。一本書我往往看過一遍便歸入開頭提到的“讀完的書”那一類,并不再會去翻閱。我這種做法在作者眼中無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這本書中說的一樣,這樣的人“不值得羨慕,而應該同情”。因此,我在看書時不
再給看過的書“判死刑”,而是時不時的拿出以前看過的書來回顧。堅持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不僅僅是個別好書每讀一遍都有新發(fā)現,有些在第一次讀時覺得枯燥乏味的書,在第二遍讀時也顯現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謂收獲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許多可看的書。
其次,書中所提及的閱讀的4個層次也讓我耳目一新。這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所謂基礎閱讀是關注每個詞句的含義。這點并不難理解。檢視閱讀則是通過限時地、有目的地快速閱讀找出書中談及的重點、主題的分類、基本組織框架。接著是分析閱讀,即帶著問題全盤閱讀、完整閱讀,該階段不計較時間的長短,目的在于盡量消化書中的系統(tǒng)性知識概念、論題等。最后是主題閱讀。主題閱讀又稱比較閱讀,意思是通過閱讀多本相關主題的書籍,從比較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解。
這四種層次對于我來說并不陌生,但我沒想到它們是被歸為層次,而非方法?;A閱讀幾乎每本書都在做著。而分析閱讀和檢視閱讀則多用在做閱讀理解時。主題閱讀則會用于寫讀后感或比較時。但作者的意思明顯不是這樣的。除了基礎閱讀,其他幾種我都是在課業(yè)需要或有目的的進行,并不是自發(fā)地以這些方式閱讀。換句話說,我讀書大多是為了打發(fā)時間或追隨喜愛的作家,并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對于閱讀,我們應當懷著虔誠的心態(tài),去體味,去感受。
而對于閱讀的態(tài)度,則是主動。讀書是與作者的對話。一本新書仿佛是一個陌生人,他飽含學識卻不愿吐露心聲。只有當你主動地去拿起一本書,才開啟了你與作者的交流之門。
閱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謂精神食糧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許多觀點在我看來非常受用,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性,這本書關于閱讀的看法也不一定盡善盡美。但是,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書中提及的一些分類,觀點仍具科學性。同時,現代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電子產業(yè),將閱讀逐漸帶向電子書時代。但我認為書中的觀點不僅實用于閱讀紙質書籍,對于電子書、網絡資訊的閱讀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盡管很多時候我們閱讀也許是為了放松或打發(fā)時間,但我們也應當以嚴肅的心態(tài)去閱讀。一本好書是作者的人生歷練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對世人的告誡。我們應當懷著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閱讀。記得有人說過,讀書是一個人的修行。翻開書本,修行便開始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汲取新的知識,更要增加我們的感悟力,我們的理解力。真誠地閱讀一本好書,對于作者,對于我們自己,都是一種嘉獎。
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沒有什么事是簡單的,隨隨便便的。你心中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也未必沒有它的章法。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一種哲學。
關于《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通用范文4
同樣一本書,為什么別人讀得津津有味,我卻讀成昏昏欲睡?
今天讀了莫提默—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他有這么一個解釋,聽上去還是蠻有道理的。他說之所以別人讀得津津有味,你卻讀成昏昏欲睡,就是你們兩個人在閱讀時的主動程度不一樣。?簡單點說,別人是主動的想從作者那里獲得東西,所以他得到的就是自己想要的東西,然后這個結果會強化他尋找下一個目標的信心,從而更好的保持興趣,集中注意力;而你只是被動的等待作者給你東西,所以你得到的就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后你的注意力就會持續(xù)的下降,最后產生疲憊感。
按照我的理解,“主動閱讀”的核心應該有兩點:
閱讀的時候要投入了足夠的心智資源。
閱讀的時候要經常與作者的觀點互動。
或者可以問這么幾個問題:
閱讀的時候我的注意力有沒有集中?我有沒有想一些和我現在閱讀的這本書的主題完全沒什么關系的東西?
然后就是我有沒有思考作者說的觀點是不是道理?有沒有把作者的觀點和我自己的經驗或者知識連系起來。這是重點——就是一定要建立起新知識和我已有知識之間的連系。因為這既能增加內容的記憶強度也能增加內容的提取強度。
應該就是我沒有做主動閱讀。沒有投入足夠的心智資源,也沒有與作者的觀點產生互動。這可能也是我經常不能完整的閱讀一本書,或者就算勉強讀完了之后卻沒什么收獲的原因。
關于《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通用范文5
今天看完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受益匪淺。以前不斷讀書卻總感覺不得要領的疑惑現在解決了,原來是閱讀方法的問題。
書中提到讀書的三個階段:粗略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這三個階段是相互包含的,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一階段。只是將書從頭到尾看完,而書的主題、作者的中心思想、情節(jié)設計都未有深入理解,如此閱讀只能從書中吸收到極少的知識和信息。
而分析閱讀則是一句一句去分析書的情節(jié)、作者的意圖、書的論述結構等,將書中的信息盡量挖掘出來。而主題閱讀則更進一步,抓住一個主題,對相關主題的書進行分析閱讀,并比較討論。后面兩個階段很少人能夠做到,而這才是最有價值的閱讀方式。這樣的閱讀才不會讓你覺得毫無所得。
當然,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這般大費周章去做,我只是單指那些高價值的書而已。那些不怎么重要的書只需翻翻即可。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也提到要對書進行分類,判斷書的價值。畢竟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書的數量浩如煙海,我們只需去認真閱讀我們需要的書即可。
另外要注意工具書的應用,有時靈活運用工具書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書的內容,進入作者的語境。
最后要在閱讀完一本書后要寫讀書筆記,把對書的理解和感悟記錄下來,最好再對書進行全面的評價,形成自己的觀點。
求知路漫漫,愿始終如一。
關于《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通用范文6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合著的一本教授閱讀方法的書籍,被許多讀者奉為閱讀圣經。
本書的開篇指出了任何一種閱讀都是一種活動,因此必須要有一些主動的活力。很多人在閱讀的時候,常常沒讀多久就開始出現雙眼停滯、頭腦昏睡的狀況,這種精神不濟的狀態(tài)根本無法將閱讀進行下去。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閱讀缺乏主動性。
完全被動的閱讀只會越讀越疲憊,越讀越乏味,直至放棄閱讀。所以,預備開始閱讀的人首先要認識到的是: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情,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既然閱讀是一種活動,那么也必有活動的目的。閱讀的目的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為獲得資訊而讀,第二種是為求得理解而讀。
閱讀與自身知識水平相當的書,那么閱讀的目的就只是為了獲得這本書所載錄的信息而已。閱讀高于自身知識水平的書,并試圖讀懂讀透它,向自己現有的理解力發(fā)起挑戰(zhàn),則是閱讀的另一種目的——提升理解力。
這本書所針對的讀者就是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的情況下,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從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理解,認知自我破繭而出。
好的閱讀者應該具備敏銳的觀察力、靈敏可靠的記憶、想象的空間,以及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閱讀的人都擁有這些閱讀能力,但好在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而獲得的,答案和秘訣就藏在這本閱讀圣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