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體悟到生活的無盡讀后感,閱讀讓我們對人類智慧產生了更深刻的敬仰和讀后感,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讀社會契約論的讀后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讀社會契約論的讀后感篇1
18世紀的歐洲,在經歷了漫長、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專制之后,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新的生產方式及新的社會階層的出現,一股新的社會思潮漸漸興起,他們試圖在舊的社會體制上建立一個全新的合理、合法、符合人性道德、保障人民權利的社會形態(tài)。其中對歷史產生巨大影響的就是1762年出版的《社會契約論》。在法國大革命中,它曾被大多數革命領袖奉為革命的“圣經”,它成為18世紀法國和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綱領,其“主權在民”的政治理念一直影響到現代社會的各種政治制度。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旗下的新華網讀書頻道也把它列入“兩會代表推薦書目”之一。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有兩個理論前提:人生而自由、社會秩序神圣,其理論的特點是反對暴力——不管是政府的還是個人的,其要解決的問題是:“把權利所允許和私利所期望的結合起來,使得正義和功利不再分割”。在盧梭看來,“放棄自由,就是放棄了人性,拋棄了做人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在盧梭的思想中,人做為個體顯然不是至高無上的,“人生而自由”的理論會產生極端的思想——“任何人都可以認為他是他人的主人”,這樣的社會暴力橫生,個人自由反而失去保障,這不是盧梭想要的社會。因此,盧梭認為“社會秩序是一種神圣的權利,它是其他一切權利的根本”。盧梭反對用暴力來改變社會制度,他認為“暴力并不帶來權利,我們只有義務尊崇合法的力量”。既然社會秩序那么重要,暴力又不能帶來權利,那么如何產生一個權威來管理社會呢?盧梭認為,“正因為任何人對他人都沒有天然的權力,正因為暴力不能產生權利,所以人類社會任何合理的權威都應建于人民之間的約定”。人類個體通過社會契約形成一個權威——也就是政府,把個體自身必需的部分權利、財產和自由讓度給這個權威以便于其管理社會,而通過社會契約所形成的這個權威的最終目的則是保障契約各方的生存。這是盧梭描繪的最為理想化的民主政治的社會模式,而這種社會模式之所以可能存在,是因為人類的共同利益形成了社會緊密的紐帶,“統(tǒng)治社會也只有以這種共同利益作為基礎”。在這里,盧梭把當時政權兩大流行要素——暴力和神授從組成政府的基礎中剔除了,當時的歐洲政府在理論上一下子全部變成非法的了。
按照盧梭的觀點,社會契約下的社會必須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吧鐣s為政體帶來存在和生命;而立法為政體帶來意志和行動的能力”,形成的契約必須有一系列強制執(zhí)行的社會準則來規(guī)范締約各方的行為,以保護契約各方的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平等,使契約得以執(zhí)行。盧梭認為人民必須遵守法律,這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義務。他認為“在本質上,履行這些責任的個體在為他人服務的同時也在為自己服務”。但是法律的約束也不是無限的,“每個個體對那些一般約定留給自己的財產和自由擁有完全的支配”,這也許是現代“法律未禁止的即是合法”的思想的哲學闡述。由于法律給了政府管理人民的強制權力,為了防止政府違背人民意愿,濫權、越權,盧梭提出了一系列分權的政體設計。他對憲法起草人一系列近乎苛刻的描述,表明了他對政府濫權的嚴重的擔心和立法、行政、執(zhí)法分權的思想。盧梭認為憲法起草人“勾畫了國家的機構,而不能在此機構中起任何作用”,“因為,治人者不能制法,反之,制法者也不能治人;否則,他的法律就會為他的私人情感控制,往往要維護他的不公,他也就永遠不能防止其制法工作為其個人目的所沾污”。不光是憲法的起草,日常法律的制定也是這樣。盧梭認為,“法律是公民集團的準則,由法律聯(lián)系的人民本應該是法律的制定者”,“勾畫草起法律的人不能也不應有立法的權力”,“立法權力必須也只能屬于人民”,政府只是社會公共利益和權力的代理人而已。盧梭對于政府官員的描述,與現代的“公仆論”相當一致,他說:“行政權力的掌握者不是人民的主子,而是人民的雇員;人民可以在任何適當的時候對其任命或罷免;他們是被要求服從而不是達成契約?!痹诒R梭看來,政府官員甚至不是社會契約方,自然也不具備立法的資格和權力。
總的來說,盧梭的政治理念屬于民主政治的范疇。但是盧梭對現實政治的考慮顯然不是民主主義者,由于受到當時的技術水平的限制,盧梭不認為有真正的民主社會存在,他甚至認為大國適合君主制,這到和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思想一致。他認為真正的民主政府只可能在小國寡民中實現,在其他情形下“民主政府或群眾政府比其他形式更可能出現內戰(zhàn)和動亂”。困擾盧梭的是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技術上的,另一個是教育上的。他認為民主政府的立法決策必須通過公民大會才能決定,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不可能經常實現的。另外盧梭認為,美德是共和國的基礎,但“并不是說人民的所有決定都是成熟的。我們當然都是為了自己的益處,但是我們可不能保證總是看到這種好處。人民是不會腐敗的,但她可會受到蒙蔽,此時的她,好像總是見壞就上”。實際上困擾盧梭兩個問題也是現代社會民主政治的基本問題,一個是要有足夠的技術水平保證人民的意志能夠充分在國家意志中體現,另外一個是人民必須有民主政治的理念和符合民主政治的道德水準——這是社會教育的問題。正是擔心人民的道德水準,盧梭才會造出一個“憲法起草人”,并賦予他神一樣的境界。他是這樣描述憲法起草人的:“找到適合一個民族的社會規(guī)范需要的是超人的智慧。如此的智慧要能夠觀察到人類的情感而又不卷入其中;它要完全獨立于人類的本性但能完全了解其實質;它的幸福要與我們無涉但要愿意為我們著想;最后,它必須到遙遠的未來去尋找它的榮耀,苦苦今世的勞作,以為后世的結果”?!叭魏稳艘赂业爻袚鸾M織一個民族的使命,他就要有能力,這么說,改造人性;他要把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改造成更大的整體的一部分,從中個體在某種意義上獲得他的生命和存在;他要解構人的組成方式以改良增強其力量;他要把天賦的物質上獨立的存在代之以部分道德的存在?!?/p>
在現實中盧梭推崇的是貴族民主制或者叫“精英民主制”,他認為,“除了兩權分離的好處,它還有著成員選舉的好處……他們只能通過選舉獲得職位,從而使正直、開明、經驗及其他受公眾喜愛尊重的品質成為明智政府的保障”;“再者,集會易于舉行,公務得到良好的討論并處理得井井有條,在國外國家聲望由德高望眾的元老而非無名之輩或被人鄙視的群眾維持”?!耙痪湓?,如果能夠確定精英是為了國家利益而非自己的利益而統(tǒng)治了話,精英來統(tǒng)治群眾是最好最自然的安排方式”。盧梭在《社會契約論》的最后一冊花了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羅馬共和國的興衰成敗,可見他對這種制度的重視程度。
由于本人只讀了兩遍《社會契約論》,對其精髓和本意還沒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因而本文只介紹了此書的基本的政治理念,《社會契約論》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他從人的本性出發(fā),對個人、社會、政府的權利,對政府的形成、運作和一系列制度,對國家的形成、興盛和衰亡等等問題做了精辟的分析,是一本值得我們去研究的經典巨著。
讀社會契約論的讀后感篇2
孔子有言:“七十則從心所不逾矩”才是閱盡世事達到的境界。在法律的框架內,也是自由隨心。事實上,遵守法律才是人所應遵守的大道。
法律如先生手中的戒尺,拍掉心中猖狂的僥幸之念;再法律如園丁手中的剪刀,維持著人們走上正道。生活中的有形法律、無形法律支撐著社會的運行。是法律,讓人類并行不侼、井然有序、安然的生活著。
法律不可或缺。盧梭在《社會契約論》強調了這種法律意識:人民依照契約將權力賦予政府,一旦政府違背了契約,人民便有權利更換乃至暴力推翻。
在《白說》中,白巖松關于“老人摔倒應不應該扶”的現象,提出了“不是人民道德觀念弱,而是法律不夠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的觀點。中國每位老人對自己的子女是非常關愛、關心的,當他們摔倒的時候,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身體健康,而是想到他們沒有養(yǎng)老保險,受傷所需要的費用會造成子女的經濟負擔。所以,他們在受到幫助后,沒有感謝反而是欺騙那些善良的人,只是因為不想成為子女的負擔。但如果法律夠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夠完善,那么就不會出現幫助反被詐騙的現象,那么社會將會和諧安定。法律是世界運行的準則;法律,是社會安定的基礎。
然而法律一旦被違反,社會必將混亂不堪??档略凇秾嵺`理性批判》中寫道:“宇宙之大,唯有兩種事物令人感到它的崇高與神圣,這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律?!睂⒌赖路膳c燦爛的星空并列,足以見法律的永恒價值。
在當今社會,不遵守法律的事情正在挑戰(zhàn)著良好的社會秩序。諸多貪官污吏,哪個講法律置于心間?瘦肉精、毒膠囊、地溝油,又有哪個商家將道德置于頭頂?就正如泰戈爾所說的:“那些把燈背在背上的人,他們的陰影投射在自己面前。”貪官污吏、黑心商家,選擇背對法律之燈,那么鋪在前面道路上的,必然是只有自己造成的陰影,前途只有暗淡。如果這樣的人多了起來,那么整個社會都將籠罩在暗黑的深夜之中。
如今的國人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識。“小月月事件”就在社會引起熱烈的論議,側面反應出了“法律”的境地。在法治國家的背景下,這種現象必然是不合時宜的。只有人人都遵守法律,社會才能安定,良好的社會秩序才能更加健全。
古今中外,多少人因為缺少對法的敬畏,觸碰法律的雷區(qū),最終釀成大禍。今“房東”二人,因沉醉與毒品放縱了對法律底線的堅守而鋃鐺入獄;北京二環(huán)“賽車手”,因沉淪與“速度與激情”,典當了對法律大義的價值。法律乃萬事之根基,少有枝杈橫生的滋長,少有鳥獸的侵襲,靜默無言,卻有著巨大的力量,無根基不穩(wěn)而棟宇長久者。
法律不能壓抑個性。雖然我們生活在不同地區(qū)、不同領域,但“公共”二字始終在心間。正是法律保護了公共利益,也會使個人從中受益。
在時代大潮中將法律意識銘記,遵守法律,方能走上正途,乘風破浪。墨守法律,亦為大道。
讀社會契約論的讀后感篇3
盧梭,一個有著浪漫天性與卓越才情的人,是法國18世紀所有啟蒙思想家中最獨特、影響最為深遠的一位。他敢于坦露自己的靈魂,是真誠的象征。對他來說,自然就是真理,真理高于一切。而他的獨特的個性思想成就了他后來的命運。他的著作《社會契約論》就是很好的見證。
?社會契約論》,在法國-期間受到了熱情地贊美,許多革命者將其視為人生寶典?!叭松杂?,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北緯_篇,盧梭就向世人宣告了人類對于自由、平等的永恒追求。這是一本倡導契約自由、確定公共意志之書?!渡鐣跫s論》一書的中心論點:人生而自由與平等,國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協(xié)議的產物。國家的主權和立法權在人民,政府只是法律的執(zhí)行者,如果政府不合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權-它。
自由是人本性的產物。人性的第一關懷就是對于自身的關懷。人人都有自由選擇自己的適當的生存方式,并且,人生來就是自由的、平等的,這是毋庸置疑的。此外,人只有在考慮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自由轉讓出去。當人在枷鎖之下而喪失自由時,并不是他沒有了天然的與生俱來的自由,而是由于外界強勢的干擾。總而言之,人生而自由,自由是人的本性的產物。
然而,世界上確實存在著強勢與弱勢之分。人類想要繼續(xù)生存,的辦法就是集合起來,形成一個聯(lián)合體,充分發(fā)揮全部的共同力量,以保護每個成員的人身與財產。這種結合一經實現,就產生了一個共同體。人們通過訂立契約來實現這種結合。值得注意的是,人們訂立契約,不僅是一種自由加入的約定,而且不應把轉讓自己作為條款。在共同體中,每個人自然擁有權利和所屬的自由。
主權者是由參加共同體的各個人所構成的。它代表著各個成員的公共利益,絕不可能有損害共同體利益的行為,否則則違背了社會公約。當然,各個成員都有義務服從公共利益,這樣,社會公約才是合法性的。主權是一種不可轉讓、不可分割的權利,因為它代表著民眾的公意,而不是個人意志,既是不能隨意轉讓的,也是不可分離的。主權是共同體形成的一項權利,它是建立在社會契約基礎之上的。主權者有權利約束每一個成員,但它的權力卻是有限的。它不能超出社會契約所規(guī)定的界限,不能過分要求、約束成員,這樣,才能保證主權權力行使的公正性,才能保障成員在參與社會契約中所獲的收益。
何謂法律?這在《社會契約論》中得到很好的闡述。法律是由公意產生的各項規(guī)定。法律對國家的成員有著普遍的約束力,它的對象普遍的,它所代表的意志亦是普遍的,而不是個別意志的簡單相加。想要國家穩(wěn)定,人民安定,就必須制定相關的法律,指引著社會向正義的方向前進。
論政府。政府只不過是主權者的執(zhí)行人,是法律的執(zhí)行人而已。政府的設立,是以主權者的存在為前提條件的。政府共同體,代表著主權者的共同意志執(zhí)行國家事務,它是民眾與主權者相聯(lián)系的一個中間紐帶,其職能在于實現民眾與主權者的相互適應,負責執(zhí)行法律并維持社會及政治自由。從一個高的角度來講,隨著國家的擴大,人民給予了政府的權力就越多,那么,政府受誘惑的可能性就越大,濫用權力的辦法也就越多。因此,人民要加強對政府的約束。當然,不同國家存在不同政府體制,但相同的就是:政府只是主權者的執(zhí)行人而已。
?社會契約論》這一本書,包含了很多的內容,我無法一一列舉,在這里我只是列舉幾個印象深刻的方面談談感受??傊痪湓挘喝松杂善降?;政府只不過是法律的執(zhí)行者,人民也有權利-它。
讀社會契約論的讀后感篇4
我曾經覺得盧梭是一個口是心非的人物。之所以給我這樣的感覺,源于他早年的一篇文章《論科學與藝術》。當時第戎學院有獎征答一個問題,即藝術和科學的復興有沒有改善人們的舉止和道德。盧梭的好友狄德羅建議他回答“不”,因為這樣的回答更容易得獎。最后,無論出于怎樣的動機,盧梭在他的這篇征文中,給出的答案是“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沒有改善人們的舉止和道德”。
在《論科學與藝術》中盧梭寫到:“在藝術還沒有塑成我們的風格,沒有教會我們的情感使用一種造作的語言之前,我們的風尚是粗俗的,然而卻是自然的;從舉止的不同,一眼就可看出性格的不同。那時候,人性根本上雖然不見得更好,然而人們卻很容易相互深入了解,因此可以找到他們自己的安全;而這種我們今天已不再能感到其價值的好處,就是得他們能很好地掩飾種種罪惡。”
然而從史料中不難發(fā)現,盧梭本人是極愛文學與音樂的。他譜寫過音樂作品,撰寫過音樂理論,希望成為在音樂領域有所作為。他曾寫過一個小文章標題就是《我喜歡音樂》。
盧梭真的是口是心非嗎?如果他是這樣一個人,那么《社會契約論》的真知灼見,又是出于什么樣的動機呢?
盧梭在書寫《社會契約論》前,還寫過一本《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他在此書中將人類的不平等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自然(生理)的不平等,由年齡、健康、體力以及智慧或心靈的性質的不同而產生;第二類是精神上(政治上)的不平等,起因于一種協(xié)議。第二種不平等包括某一些人由于損害別人而得以享受的各種特權。
在《社會契約論》里,我認為盧梭其實是針對上述的這兩個不平等,設計出他理想中的公約。
首先,他認為公約可以改變自然(生理)的不平等,他說“公約不是摧毀自然的平等,反而是以道德的與法律的平等來代替自然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身體上的不平等?!鄙鐣l約“保全”締約者為目的,使他們不因為年齡、健康、體力以及智慧或心靈的性質不同,而在現實中遭遇不平等。
其次,他覺得要改變精神上(政治上)的不平等,就要改變過去的協(xié)議方式,“設計一種人類集合體,以用集體力量來保障每一個加盟的個體和他的財產。在這一集體中,個體雖然和整體聯(lián)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聽從自己的意志?!?/p>
簡單言之,我覺得盧梭的社會契約,一方面要在自然(生理)方面,成為所有締約者的生存保障。另一方面,要在精神(政治)方面,不干涉?zhèn)€人的意志。
得出這樣的結論后,我覺得再讀《論科學與藝術》就有了一番新滋味。盧梭所處的18世紀法國社會,凡爾賽宮的皇室奢華風氣統(tǒng)領著整個歐洲藝術的發(fā)展。不難發(fā)現,盧梭憎惡藝術,明確的說,應該是憎惡皇室精神(政治)統(tǒng)治下的藝術。他說“今天更精致的研究與更細膩的趣味已經把取悅的藝術歸結成一套原則了。我們的風尚流行著一種邪惡而虛偽的一致性,每個人的精神仿佛都是在同一個模子里鑄出來的,禮節(jié)不斷地強迫著我們。”而另一方面,盧梭喜愛對音樂與文學的喜愛,則是出自于對樸質自然的追尋。他厭惡那些在精神統(tǒng)治下的藝術,他向往在自然中抒情高歌。
于是,我覺得盧梭不是一個口是心非的人。他的藝術觀、政治觀是一體的,它們都來源于盧梭對于社會的整體認識與判斷。
盧梭認識到社會的不平等分為自然(生理)方面和精神(政治)方面。他一方面認為人們不應該在精神方面被統(tǒng)治(藝術不應該被風格、矯飾化),另一方面他認為要用社會契約來改善人在自然(生理)方面的不平等,從而保障人在精神層面能夠崇尚自然。
由此我聯(lián)想到,對于任何一個特定的社會、時代的文化、經濟、政治狀況,都是一個不可分隔的整體。特定的經濟、政治狀況,導致了特定的文化狀況;而社會對于文化的認識,也必然反映了這個社會對于經濟、政治的態(tài)度。
歐洲社會從百科全書式的混亂的18世紀到如今,藝術的面貌已經全然改變。概念藝術、行為藝術的當代藝術概念,一次次成為社會思潮的先鋒。我想這藝術面貌改變的背后,是社會的經濟、政治狀況的深層變化吧。
我想起一個學景觀設計的朋友,曾經跟我抱怨,中國現在景觀設計追求的簡約風格,主要是照搬西方近現代極簡主義的風格。但其實我們特別沒有根基,歐洲從幾個世紀前的繁冗奢華的巴洛克風格,變化到今天的極簡主義,是幾百年的變遷里,一步步走過來的。我們不懂得蘊含在這精煉的簡約線條背后的深刻的歷史,而只是基于風格的簡單模仿。這必然是膚淺而流于形式的。
我覺得這個有些無奈的抱怨,背后實際上反映了當下的社會狀況。我們的國家經歷的現代化歷程,其路徑與歐洲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在流行風格上對歐美的模仿,體現出的是這背后,在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現代化過程中的的全方位模仿。困惑的是,我們作為模仿者,到底要模仿什么。就如我的朋友所說的那樣,我們不懂得蘊含在這精煉的簡約線條背后的深刻的歷史,而只是基于風格的簡單借鑒。這必然是膚淺而流于形式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我們要讀盧梭,不是在尋找一個通往現代化和諧社會的“現成”的契約,而是在讀他的痛苦和掙扎,反思他對社會的整套想法。盧梭告訴我們,社會的公約是基于人的自然(生理)的基本保障,社會公約不能干涉?zhèn)€人的精神(政治)意志。我想這是基礎,不同的社會各自在這個基礎上,根據其不同的發(fā)展路徑尋找現代化的道路。
那么,我們的社會讀透盧梭沒?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思想有幾分在中國?
我想起前幾天一個朋友從日本回來,聊起日本當下的文化發(fā)展。覺得各種稀奇古怪、甚至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有人在當做職業(yè)非常認真的弄,而且竟然弄得很好,只要有需求,無論多古怪,都會有相應的東西來滿足(比如為宅男創(chuàng)造的午夜動漫和咖啡廳)。相比之下,中國要保守得多。主旋律藝術的色彩非常濃厚,主流和非主流的意識非常強烈。
雖然這種當下文化上的差異沒有孰對孰錯,但我覺得從中還是能夠體會到,我們的社會還沒有讀懂盧梭。因為如果我們讀懂了,我們的社會有盧梭所述的某種公約,那么我們社會應該會在文化上呈現出沒有主流、非主流之分的狀態(tài)。既然文化是如此,那么社會的其他方面,應該也是吧。
盧梭說:“我們向往自由,但我們帶著鐐銬?!被蛟S我們應該對這副承載著歷史厚重感的鐐銬,有更深一點的領悟才好。
讀社會契約論的讀后感篇5
?社會契約論》全書分為四卷。依據伏漢(c·e·vaughan)本的注釋,第一卷討論的是人類怎樣由自然狀態(tài)過渡到政治狀態(tài),以及公約的根本條件是什么;第二卷討論的是立法;第三卷討論的是政治法,即政府的形式;第四卷則是繼續(xù)討論政治法,并闡明鞏固國家體制的方法。我在寫作本文時閱讀至第三卷第一章,以下就這已閱讀過的半部書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盧梭在第一卷里便開宗明旨地提出了“人生而自由”這一觀點。他認為奴隸制是很荒謬與不可思議的,因為沒有一個擁有健全理智的人會去無償地奉獻自己。同時他駁斥了格老秀斯和其他一些人從戰(zhàn)爭里籀引出奴役權的觀點:他認為戰(zhàn)爭只能是國與國之間的一種關系,一國的成員為了摧毀敵國而殺死敵國的成員,而一旦當對方放下武器投降后,就不再是敵人了,于是別人也就不再對這些投降的個人再握有生殺之權。所以那些認為在戰(zhàn)爭中能夠以別人的自由來贖取對方生命的看法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在論述完以上這些觀點后,盧梭提到了這本書最核心的一個論點,即存在著一個社會公約。對這個社會公約,盧梭認為是與“人生而自由”的觀點相一致的。人們在簽訂社會公約后并未改變其自由的本質,而是將原有的自然屬性的自由轉化為了社會屬性的自由。何謂自由?盧梭的原話是“唯有服從人們自己為自己所規(guī)定的法律才是自由”。我贊同這一看法:當人類在原始社會憑著最原始的欲望而行動時,并不是完整的自由,那是盧梭談到的“天然的自由”;而當人類真正有了理性,可以通過自己的意志來給自己設定一個限制并加以遵守時,這時的人類才是真正獲得了自由。那是一種可以完全掌握自身的欣喜,是為了人類不再是被原始欲望驅動的動物的歡愉。
當然,盧梭似乎在這個問題上也存在一些認識的矛盾。在本書第三卷第一章里他寫到:“國家越擴大則自由就越縮小”。照我看來,這似乎是又走到自己的對立面去反認為遵守法律是不自由的。這也許是個悖論,因為人們真的很難去界定自由與不自由的界限,這也是數百年來思想家們爭論的緣由。
盧梭很推崇公意,他甚至認為公意是絕不會犯錯的。我在最初閱讀時就感到很困惑,覺得這樣“迷信”公意會釀成“多數人的暴政”??杀R梭先生之后就給出了解釋,他認為公意不是眾意,兩者有很大的區(qū)別——公意只著眼于公共利益,而眾意則是指著眼于私人的利益。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公意并不會造成“多數人的暴政”,因為尊重公意并非就是“少數服從多數”。至于如何表達公意,盧梭認為最好是國家內沒有派系的存在,如果難以實現,那么退而求其次應該盡可能繁殖派系數量并防止它們之間的不平等。在我看來,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道理,即一切的民主自由建立的基礎應該是制衡。
我以前對民主的概念很模糊,似乎投票選舉就是民主。但事實上,在某一個集團特別龐大的情況下,投票反映的只是某一個集團的意志。這種個別意志就會掩人耳目地成為了公意,并且對全體成員施以影響。這樣的情況下,民主只不過是幌子,而絲毫沒有給人們帶來實質的好處。所謂制衡,則是能讓少數派、能讓所有人發(fā)出聲音,能像盧梭說的那樣,防止一個集團獨大。當各種意見繽紛多彩匯聚在一起,這時候再全面加以考慮,才能夠真正得到公意。這個過程顯然耗時長久工作量巨大,這也就是真正的民主國家為什么辦事效率不高難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關鍵所在。
盧梭先生還談到了法律,他認為法律即公意的行為,也就是說法律就是公意的具體表現。至于立法者,盧梭認為那應該由一位(或許是幾位)“非凡人物”來擔任。他不贊同號令法律的同時還號令人。所以照我看來,在我們國家,國務院依照法律賦予的權力來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是不應該稱其為法律的。因為那不是公意的體現,難以貫徹公正的原則。而反過頭來看我國的立法工作,立法是由全國人大法工委來進行的,但是制訂過程中卻存在國務院各部委的力量角逐。一部法律的最終誕生,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內容受到了行政力量的干擾,這里面體現的也不是公意,而是政府中的部門利益。
在第二卷里,盧梭先生花費了很大的篇幅去論述人民。針對之前對立法者的論述他進行了補充,他并不認為立法者單純從“好法律”的角度去立法,而更應事先考察他要為之立法的那些人民們是否適宜接受法律。他說:“大多數民族,猶如個人一樣,只有在青春時代才是馴服的;他們年紀大了,就變成無法矯正的了。當風俗一旦確立,偏見一旦生根,再想加以改造就是一件危險而徒勞的事情了”,我們中國最引以為自豪的即我們是千年文明古國,殊不知這綿長的歲月里我們亦是積累下了無數的偏見。時至今日,我們再想要拋開歷史的包袱重建一個民眾能夠接受的全新法律體系,恐非易事。
在第九章論人民(續(xù))里有這樣一段話:“距離愈遠,行政也就愈發(fā)困難,正好像一個杠桿愈長則其頂端的分量也就會愈重。”盧梭之后還提到了同一個法律難以適用于不同的地區(qū),人民會對自己龐大的國家里那些永不見面的陌生同胞公民們缺乏感情。我很認同盧梭的這一觀點。在我看來,中國的國土面積如此廣闊,各地的風俗習慣又各不相同,既然我們可以設置民族自治區(qū)、自治州乃至自治縣、鄉(xiāng),為什么不可以推行聯(lián)邦制來賦予地區(qū)以更大的自主權呢?我依稀記得有人說中國若是推行聯(lián)邦制,那國家馬上會肢解崩析。這是種完全沒有理論依據的看法,當初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時還有人提是資本主義復辟,而今我們再去看這樣的論調,是否顯得可笑呢?其實這樣的討論早在清末民初便存在,當時關于“聯(lián)省自治”的思想以及廣東陳炯明的民主聯(lián)邦制方案,都屬于這其中的內容。我并沒有對這一問題有更深入的思考,但對這樣的想法提出感到很欣喜,這似乎為解決中國目前的問題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盧梭的觀點亦有我不以為然的,譬如他對“好政府”的論述。他說“在其治下公民人數繁殖和增長最多的,就確實無疑地是最好的政府”。我以為這種看法未免過于片面。因為在第一卷第六章里,盧梭是認為公民、人民、臣民、主權者這些概念都是相互通用的。若是這樣,僅以盡可能多地繁殖人民數量那么作為政府的基本職責,那政府實在是太輕松了。除非將公民這一概念嚴格定義,認為其所指的應該是具有社會擔當、明確個人權利義務并能積極參政議政的個體。一個國家的政府能不依靠外力,自我培養(yǎng)和吸引進入盡可能多這樣的人,那才算是一個好政府。
讀社會契約論的讀后感篇6
?社會契約論》是盧梭的重要的政治性著作,本書或又稱為《政治權利的原理》。正如盧梭開篇所講的“我要根據人類的實際情況和法律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探討,看是否能在社會秩序中找到某種合法的和妥當的政府行為的規(guī)則?!昂戏ê屯桩數恼袨椤笔潜緯撌龅闹攸c。
為什么公民要關心政治?這就要從政府和社會的起源探尋。
社會秩序是一切其他的權利的基礎,沒有穩(wěn)固的社會秩序,其他權利都是空中樓閣。但他并不來自自然,而是建立在許多約定的基礎上。正如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所論述的在盧梭看來在自然狀態(tài)中,人人都是生來自由的和平等的,但人會在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讓渡一部分自然狀態(tài)下的自由。而且個人的力量有限,無法克服生存中的巨大障礙。因此,人只有與其他共同協(xié)作和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共同體,才能更好的生存,結合的基礎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契約:每一個個體都應毫無保留而且平等地轉讓一部分自然狀態(tài)下的自由,服從于共同體的意志。對于這個共同契約如果有人有所保留,或者占有特權,那他成為契約的破壞者,而成為共同體的敵人,將被驅逐出共同體。締結共同體的每個個體都是主權者,但也是臣民,個人意志需要服從共同體的公共意志。公共意志永遠都是公正的,但并不是他說他永遠都是正確的。人民永遠不會被敗壞,但是人民往往受欺騙。因而公意也會出現錯誤。
公共意志的.集中表達便是大家共同遵守的法律,法律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約束一切個人。按照法律治理的國家,無論政府形式如何,都能稱為“共和國”。制定法律的立法者應該是最有智慧的和理性的人,不受個人感情的影響,法律最重要的是保證社會狀態(tài)下的公正性。立法權與行政權要獨立,正是為了保證法律的公正性。
但主權的行使卻有著各種形式,不同的行使形式形成了不同的政府形態(tài)。政府是主權者和國家之間的中間人,代表主權者行使權力。人類社會有三種最基本的政府形式,盧梭認為,沒有任何一個政府形式永遠是最好的。而且也不存在單一的政府形式,往往都是三種基本形式的混合。不同的政府形式適合于不同的國家大小和不同的氣候,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政府形式。
在盧梭看來,不存在徹底的民主制,因為多數人統(tǒng)治少數人是違反自然秩序的,如果存在完美的民主制政府的話,那一定都是神的子民,完美的民主制政府不適合人類。因此,選舉產生的貴族制政府,是相對而言較好的政府,因為它能保證最賢明的人來管理政府。他認為,在一個政府的治理下,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條件下,人口的增長,是政府是否為好政府的重要標準。
政府會發(fā)生蛻化。人類社會的政府形態(tài)經歷從民主制,過度到貴族制,再到君主制自然演變和收縮,在君主制形態(tài)下,再次收縮而發(fā)展到專制政府,君主不再按照法律治理,從而公意被個人意志所取代,政府和國家會走向滅亡。羅馬政府形態(tài)的發(fā)展便是這樣的過程。
政府只是作為主權者即公民的公意執(zhí)行者。盧梭的這個觀點,在當時還是“君授神權”的時代,無疑是平地一聲雷。雖然不能說盧梭的思想直接導致了法國大革命,但是正是盧梭的政府論,祛除了“朕即國家”的謊言,讓民主和自由平等的思想席卷歐洲大地,從而開啟了整個現代人類社會。破壞者,而成為共同體的敵人,將被驅逐出共同體。(葉景山)
讀社會契約論的讀后感篇7
在社科群里面和眾書友讀了紙質版的全書,偶爾看到書架里面有電子版的,在此分享一下第四卷自己的一些思考:
第四卷大的主題是鞏固國家體制的方法,全卷共有八章。
第一章論公意是不可摧毀的,公意是作為公共福利的體現必須存在的,不可磨滅的,個人的意志是不能不考慮公共意志的,就算公民個人為了自己的私利,也無法不要求公共福利。
第二章論投票。投票是公民意志的最好的表達方式,進而論述了投票的一致性,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法律效應,在本章中,盧梭提出兩種投票方式,一種是全體一致的公意投票,也就是法律的出臺,另一種是現實中執(zhí)行的表決,在這兒有一點值得我們思考,就是這兩種投票表決的通過的比例設計,在對現如今的法律體系里面的表決比率有很大的影響,進而影響公意的表決和提現。
第三章論選舉,論述不同的政府形式下選擇行政官應實用不同的選舉方法,也就是民主制、貴族制、君主制三種體制下的選舉,民主制適合抽簽,貴族制適合選舉,而君主制二者都沒有用。
第四章論羅馬人民大會,回顧總結了羅馬人民大會的產生和發(fā)展的經驗,說明如何通過具體制度的安排使得人民的`意見得到充分的表達。在本章中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風尚和輿論對于一個國家體制和一只表達的重要影響何以利用或者保持良好。
第五章論保民官制,評價其優(yōu)劣得失。保民官可以禁止一切事情,保障法律的制定,行政的執(zhí)行,防止公民或者政府篡權。在本章中我們聯(lián)想現在的體制,有沒有類似于這樣的制度?或者應不應該有這樣的制度?
第六章論獨裁制。討論在什么情況下一個國家才可以總之法律的執(zhí)行,實行獨裁制?盧梭認為是當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還固守法律是有害的。在這時候,便可指定一個最高首領,他可使一切法律沉默下來,但是這種獨裁也是有所限制的,主要是由于它的獨裁期限很短暫。各位書友覺得這種情況會出現在現在嗎?這種賦予一個人至高無上的臨時獨裁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是合理的嗎?歷史上有這樣的事件嗎?
第七章論監(jiān)察官制,其作用是在保持人民道德風尚方面的作用,是為了宣告公共的判斷意見而設創(chuàng)的,從羅馬的制度來看,是從退職的行政官員選舉,為羅馬最高的行政官員,監(jiān)察公民道德風尚,五年一度人口普查,登記人口財產,任期五年。
第八章論公民宗教,本章中論述宗教在政治社會的作用,基督教的得失以及公民對于宗教應當采取的態(tài)度。本章也是全書最后的一章,根據作者的注釋,本章是后面出版的時候加上,也是這一章倍受基督教徒的反對抨擊,盧梭直面指出宗教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多元的政治或者多元宗教到基督教出現的獨裁的二元政治局面,總之,盧梭認為基督教的法律歸根結底是有害于而不是有利于國家的堅強體制,并且他區(qū)分了人類的宗教和公民的宗教,分別指出他們的優(yōu)劣。最后提出公民宗教的概念?那么如何理解盧梭筆下的公民宗教呢?也就是政府制定一種道德的法規(guī)或公民信仰的章則,作為每個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我覺得最應該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就是在《山中來信》的一封信中他說:“人們從這章的標題就可以看出這一章是用來論述宗教團體應如何納入國家的憲法之中……是把宗教作為立法的內容來看的”。現在看來這種公民宗教就是公民對于國家和個人道德的遵守,也就是對于法律和民主的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