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應該認真對待教學反思的寫作,它是反應我們教學能力的文件,只有寫好教學反思,老師們才能從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之處,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荷花淀教學反思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荷花淀教學反思篇1
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教一群不曾見過的學生,無論對這篇課文有多熟悉,上課之前心中總是忐忑不安。要消除這種忐忑,別無他法,只有不斷地備課上課,修正教案,親身去體驗各種不同的課堂反應,以增強自己對課文的把握和對學生的應對能力。
上完之后,最想感謝的是不厭其煩幫我修改教案、一連聽了我三堂《荷花淀》的林如元老師,感謝要求我一定要在自己學校上足四次課的樊春喜老師,感謝慷慨借班級給我上的童小雨老師,和聽課后給我鼓勵和支持的王中明、李新林老師。有人說這是中國人的一種習慣,每每在事情之后總要說一些感謝之云的套話,而我沿襲這種思維,表達的卻是自己真實的情感。在學校上了幾輪課下來,教案已爛熟于心,課堂情況也遭遇過熱鬧和沉默諸種,再上,即使面對不熟悉的學生,也有些許從容淡定了。所以,這一節(jié)課背后,其實是眾人的合力。
在坪高的課堂上,學生出乎意料地思考活躍,發(fā)言積極,有不少同學舉起手來或是想扮演角色、或是體會人物心理和性格。這并不是因為講課的老師多么會調(diào)動學生,而是因為在這些學生的心中,“實驗”這一名稱激起了他們的積極性:那是一所重點高中,那里有一批年齡我們們相仿的優(yōu)秀學生,因此我們要在實驗的老師面前好好表現(xiàn)。當然,這只是我的揣測。但作為一個實驗老師外出時,的確感受到了學校良好聲譽帶來的積極效應。
評課時,坪高的老師們暢所欲言,對如何教授課文、如何擬定學案進行了各種探討。上海教研員孫宗良老師恰巧也來到坪高聽課,發(fā)言中,談到了講課的幾條原則,受益匪淺:1.五分鐘之內(nèi)入題。2.講課要有主線。3.講課步驟的推進要有邏輯層次。講課如作文,眼中要有讀者,心中要有丘壑。
講好一堂課容易,講好每一堂課不易。多閱讀、多思考是上好課的重要途徑。
荷花淀教學反思篇2
《荷花》這一課是人民出版社小語義務教材第六冊中的一篇文章。這是葉圣陶先生寫的一篇美文。全文不到400字,語言生動優(yōu)美,把一池的荷花都寫活了。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學習目標,讓學生欣賞、感悟到荷花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并且熱愛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我充分運用了多種手段,來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優(yōu)美舒緩的背景音樂,有花苞、蓮蓬、荷花圖片的欣賞等。讓學生被這美好的事物感動,進而去欣賞、去贊嘆,最終達到去創(chuàng)造美的目的。在上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的一雙雙小眼睛都發(fā)出亮晶晶的光芒,無不被這些瑰麗的畫面所吸引,連那些平時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學生都格外的專注。比平日里老師僅僅用語言來表達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這種現(xiàn)代信息技術帶給人的感覺更直觀、更生動,也更精彩,更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做得還是比較成功的。
我感觸最深的要數(shù)上到課文的第四節(jié),“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我結(jié)合課后的思考·練習,提出了“如果你也變成了一朵荷花,還會有哪些動物來告訴你什么?”這個問題。學生欣賞完一池的荷花翩翩起舞的錄像后,發(fā)言比較踴躍,想象力比較豐富,語言表達的也比較好。
除了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也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我在深挖課文的重點詞句上下了不少工夫?!鞍缀苫ㄔ谶@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冒”字,寫出了荷花生長的茂盛及蓬勃的生命力。通過讓學生換詞來比較,葉圣陶先生的“冒”字用得如此之傳神。并進一步延伸開來,白荷花在這些挨挨擠擠的荷葉中是怎樣地冒出來,冒出來又想干什么?這個拓展練習開闊了學生的思維,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更提高了學生思考、組織、表達語言的能力。由于有前面充分的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在思考的時候,思路就放得開,講出了不少精彩的語句。如有的學生回答到,荷花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中拼命地冒出來,是想和其他的荷花比美。有的學生回答說,荷花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中爭先恐后地冒出來,是想看看周圍世界嶄新的變化。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也許在平時的教學中,如果沒有前面學習情境的鋪墊,沒有深挖教材的重點詞句,這些精彩的發(fā)言或許就出不來了。
當然教學中也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教師不僅在范讀課文的時候起一個示范的作用,在學生的朗讀訓練中,更要教會學生怎樣去朗讀,去體會語言的美。
回顧《荷花》這堂課的教學,覺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備課思路進行的,從導入到新授再到重點突破,較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荷花淀教學反思篇3
《荷花》是一篇經(jīng)典美文,為了不破壞它的整體韻味和美感,我設計的第一課時重點是學習生字詞,初讀課文,第二課時重點是理解、積累和運用。
第二課時,我的追求的目標是讓學生在情境中品讀語言,欣賞語言。不僅要讓學生領略到荷花的美,更要讓學生領略到語言的美。很羞愧地說,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比我出色。他們對詞句的品讀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尤其是對“挨挨擠擠”、“冒”、“露”等詞的探究,讓課堂實現(xiàn)的真正的“對話”,給課堂帶來了生機。
接下來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的意圖是想不露聲色地把他們帶入情境,讓他們在無意識中把自己當作一朵荷花或一片荷葉,讓他們互相觀察,互相欣賞,然后用語言描述身邊“荷花”的“千姿百態(tài)”。教材上沒有具體描繪荷花的種.種姿態(tài),這樣做是對教材的一種擴充,也是對語言在理解、感悟基礎上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運用。但是,在進入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我的引導有些倉促,我那么急切地讓他們“冒”出來,可他們就是一下子“冒”不出來。
等他們“冒”出來時,留給他們觀察、欣賞和用語言表達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這本該是這堂課的一個高潮,但由于我的引導失敗,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非常遺憾!
荷花淀教學反思篇4
作者葉圣陶先生在《荷花》這篇精讀課文描寫了夏日清晨一池荷花的美麗姿態(tài),以及作者欣賞荷花時的美好感受。課文按照“聞到清香—觀察形狀—欣賞姿勢—展開想象—回到現(xiàn)實”的過程,思路非常清晰。
精準的用詞、生動的描寫,是文章精妙之處。執(zhí)教中,我緊緊圍繞“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這個概括一池荷花之美的句子,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去課文中尋找體現(xiàn)荷花之美的語句,并通過品讀、批注、交流,感情朗讀等學習形式,去積累語言,感悟課文語言的的精妙。在講課的過程中,結(jié)合學生的品悟,順學而導,主要交流了兩組語句。
語句一:“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個句子哪個字用得好?好在哪?引導學生通過觀賞圖片、朗讀去感知感悟?!懊啊痹谶@里是形容在一片綠色的荷葉中,白荷花高高突顯出來的意思,形象地寫出了白荷花的艷麗奪目,蓬勃生長的樣子。
語組二:“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边@三句話寫出了荷花的幾種姿態(tài)?哪些詞、字深深地打動了你,讓你感受到了荷花的美?引導學生感受荷花三種不同的姿態(tài)各有不同的美,體會飽脹、破裂等詞略帶夸張,讓靜止的畫面一下子變得鮮活而具體。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觀察其他的花,如桃花、迎春花、玉蘭花等,并進行仿寫,可以說水到渠成,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四自然段,我主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帶上動作在陽光下翩翩起舞,感受一池荷花在風中搖曳起舞的美好姿態(tài)。
這樣的文章,我們的語言真真難以描述其美,其妙,只有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孩子把語言內(nèi)化于心,爛熟于心才是最好的學習形式吧!
荷花淀教學反思篇5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fā)展語感。因此,閱讀教學的整體構(gòu)架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jīng)”,以字詞句段的訓練為“緯”;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必須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運用”。因此在教學《荷花》第一課時,我注重圍繞上述教學理念開展教學過程。
一堂新授課,導語的設計至關重要。所謂“萬事開頭難”也就是這個道理。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梁。通過橋梁,師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話所說的“良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蔽以O計了這樣的導語:“一個小姑娘,長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衫,坐在綠船上?!庇弥i語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聽覺、思維、想象,“多頻道”運作,調(diào)動了學生情緒,形成了“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良好的課堂基調(diào)。
在讀中整體感知。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隨機引導學生對課文脈絡(聞到清香——觀賞形狀和姿勢——想象情景)進行整體感知。從全局出發(fā)了解了全貌,把握文章的脈絡。
在讀中有所感悟。在學生充分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引入:“是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邊,作者又是怎樣寫荷花的呢?”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第2段課文。邊讀邊想,你覺得這段話中哪個句子或詞語寫得特別美,說說你的體會。” 隨后組織匯報交流。這樣充分讓學生自讀課文,潛心品讀了美的語言。
在學生交流匯報的過程中,適時地引導學生對“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做出多元解讀。體現(xiàn)了“讀中感悟,讀中培養(yǎng)語感,讀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之意圖。
最后,讓咱們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貫注地來看看美麗的、動人的荷花。看后鼓勵學生自由起立發(fā)言。說說“此時此刻,此時此景,你想對冒出來的荷花說寫什么?”針對這一富有靈性、創(chuàng)造性的誘導,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既是心靈的獨白,又是個性的張揚,使作者、學者、教者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