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教學反思8篇

時間:2022-12-15 作者:Cold-blooded 教學計劃

教學反思是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教學反思中,一定要對個人的不足做好深入闡述,這樣才能讓自己得到成長,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橡樹教學反思8篇,感謝您的參閱。

橡樹教學反思8篇

橡樹教學反思篇1

?路旁的橡樹》課文語言質樸,情節(jié)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huán)保意識。以下是我聽了譚玲老師的授課后的幾點感受。

一、留足空間實現(xiàn)多元解讀

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復雜的思想斗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贊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贊美,但最后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地出現(xiàn)課文的最后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huán)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二、人文性與工具性并舉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粗@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么,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煉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三、聯(lián)系生活拓展語文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边@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后,要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huán)境或破壞環(huán)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還存在著的不足:

1、在理解課文時,過于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筑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于略讀課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

橡樹教學反思篇2

本課是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人們在筑路的過程中設法保護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們對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增高,內容簡單,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閱讀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因此,本人在教學的設想上全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只是在閱讀感悟中提示一種寫法“以小見大”。

比如,文中通過“繞樹筑路”這樣一件小事,贊揚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品質,這種寫法屬于以小見大的寫法。本人在引導學生隨文習作中貫穿了這一寫法的運用。如何做到以小見大呢?這里我扔掉課本,把學生引出室外,在我們校園里有一棵插柏楊,1938年是一位姓盧的老師栽的,至今幾十年了,聽說幾次校園建設都保留了這棵老樹,第一這棵老樹在校園里是另一道風景線,另外也是對逝去的盧老的懷念。每當老師們來到樹下,總會談起當年的好多事。學生下課了,樹下就是孩子們的樂園,這棵柏楊要兩個89歲的孩子合手那么粗,伸出四層教學樓頂好幾米,抬頭望不見頂端,像伸進了云層。樹的表皮已有幾公分的裂縫,裂縫里填滿了青苔,雜草,當然也因為樹,常讓孩子們追幾片落葉,怕扣班級的考核分,尤其是秋天……

在指導的過程中,首先通過平常所見人物動作,去表現(xiàn)人物品質。其次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對話,表現(xiàn)人物品質。通過一件小事,一個小的細節(jié),一個小的片斷,來反映一個大的中心。這就是以小見大,在這種寫法上要注意兩點,這也是本人在本課中與寫作銜接的重點。第一,要抓住人物的語言,通過對話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如,寫同學愛護班級,“這粉筆是老師給我們講課寫字用的,你拿一根他拿一根,老師用什么給我們講課呢?”第二,通過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人物品質。如學生寫本人的一段外貌描寫“老師一手拿著粉筆,一手推了推那幅深度近視眼鏡,然后把教室從四周到中間直到每位同學都掃了一遍,輕輕地放放下教本……”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實踐練習,并要落實。從學生的習作看上去,還是很成功的,題材也較豐富“插柏楊”“老師笑了”“老師給我們認錯了”“愛笑的同桌”等。學生都能以一件小事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表達自已習作中心。

學完本課,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思想。首先本人注重訓練學生的質疑,解疑的能力,“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在質疑中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其次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從中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一種高尚,最后通過習作落實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

橡樹教學反思篇3

剛讀到這篇文章,就覺得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無法理解課文的。文章中工程師為了是否砍樹而猶豫,工人們不想砍樹但只能聽從命令的那種無奈,這兩者的心理過程其實很復雜,老師要幫助學生去體會。

在教學時我利用了課文插畫,讓學生通過想象來感悟課文。一開始當學生讀到“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描寫橡樹外形的句子時,并沒有多少感情。“哨兵”他們沒見過,“粗壯、結實、挺拔”的樹也比比皆是。這時我指導學生看課文插畫,畫中橡樹邊有幾輛汽車,畫得很小,這就襯托出了橡樹的高大。同學們一看到在橡樹邊顯得那么小的汽車時,都發(fā)出了驚嘆,這聲驚嘆其實就是工人們和工程師為砍樹而猶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釋的情況下,一幅畫就幫助他們理解了。

課文的難點是理解工程師和工人的心理變化。學生之所以難理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工程師和工人在筑路時有哪些權利,什么又是不可以做的。學生很天真,他們認為改設計方案很簡單,這樣就無法理解工程師和工人們的沉默不語和那沉重的嘆氣聲。所以接下來我就為他們講解筑路工人和工程師的工作及權利,以及違反規(guī)定之后可能會有的后果。學生聽了老師的講解后,理解起課文內容更容易了,這時我又和學生一起將整個故事重現(xiàn),用老師的述說、動作、語言,將學生帶到施工現(xiàn)場,進一步體會。并讓學生將工程師和工人的想法說出來,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也許學生說的和教參中的標準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肯定。

我們經常說讀中悟,但只有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讀,連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讀再多也是徒勞。其實現(xiàn)在很多課文中都出現(xiàn)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符的情況。這時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讀,而是了解時代背景、那時人們生活習慣等有助于感悟課文的細節(jié)。比如:《燕子專列》中政府包車之舉為什么讓人欽佩?那就要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包一列火車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資多少,適當?shù)牧私膺@些對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橡樹教學反思篇4

本課重點在于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并樹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所以學習課文時,選用了自由讀――默讀等方式,使學生互動起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環(huán)保教育,培養(yǎng)了學生愛護樹木、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思想教育。

在教學中,一開始我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樹,介紹了解橡樹的外形特征、生長環(huán)境和價值作用。讓學生在課文里找出有關描寫橡樹的外形特征、生長環(huán)境和價值作用。再尋找課文中描寫橡樹的句子:“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眴l(fā)學生自己想象這棵橡樹的形狀,說說這棵橡樹的特點,接著在黑板上畫這棵挺拔、高大的橡樹,至此一棵散發(fā)著勃勃生機的橡樹聳立在同學們的眼前,大家對橡樹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過過往人們的評價:“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讓孩子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礎上,思考:過路人為什么說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課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顆高尚的心?讓學生在筑路人如此珍愛一棵樹這種不平常的行為中,在對生命的尊重中,在對環(huán)境的保護中,深深感受和體會筑路人那顆高尚的心。

橡樹教學反思篇5

?致橡樹》是詩人舒婷的成名作,是一首非常美的愛情詩。它突破了傳統(tǒng)觀念,大膽提出女性的自立自強,這是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是一曲現(xiàn)代新愛情觀的贊歌。同時它是朦朧詩的代表作之一,在詩中作者通過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獨特的意象,向我們傳達了它獨特的情感內涵,給人耳目一新的美感。另外整首詩的語言凝練優(yōu)美,柔中帶剛,富有穿透力,感情細膩委婉而又深沉、剛勁。結合這三點,我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欣賞“三美”即“意象之美”、“主題之美”“內蘊之美”讓學生通過意象分析情感,通過語言賞析詩的內蘊。樹立獨立平等的愛情觀。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了誦讀感悟法和探究交流法。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課前播放《傳奇》這一優(yōu)美的愛情歌曲使學生放松下來,并且營造氣氛。接著我用一系列比喻有感情地表達,將學生帶入到對愛情的向往中。然后讓學生回顧他們所知道的文學作品中關于愛情的詩句,順勢導入到課題上。播放歌曲,讓學生產生了興趣,同時思考愛情詩句既回顧了所學知識,又增強了感染力,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另外教師有感情的帶動,使學生很快進入到了關于愛情的美好氛圍中。從學生的反映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

接著我展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初步明確,并以此為導向,理順本課的思路。

接下來進入到文本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我讓學生屏氣凝神,靜靜地聽丁建華的朗讀錄音,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中,加強情境體驗,學生紛紛陶醉其中。然后我讓他們在這種感染和帶動下,自由朗讀,再指名讀,展示朗讀成果,使學生在朗讀中慢慢體會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鑒賞詩歌首先應該理解詩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個意象組合而營造的意境,從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的主旨內涵。我讓學生再次朗讀第一小節(jié),找出其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點以及作者對它們的態(tài)度。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我引導學生抓住句中的關鍵詞進行分析,使學生通過分析語言進而分析意象及作者背后的情感。以文本為基礎,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參與度較高,并且能抓住關鍵詞句,理解的比較到位。不足之處就在于沒有加強對學生的誦讀指導,比如在“絕不像”、“絕不學”“也不止”其中否定的語氣細微的差別,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引導學生去細細體味。

而是只在分析完第一小節(jié)后,讓學生齊讀,體會作者的否定態(tài)度。

在分析完第一小節(jié)之后,引導學生認識到作者對前面一系列意象進行否定的原因是因為它們在愛情當中缺乏“獨立、平等”的精神。由此引入下文“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通過齊讀,加強對作者要求獨立、平等的理解。然后引入簡愛的視頻片段,學生很感興趣,同時又加深了對女性這種自我意識的肯定。然后我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地聽,我在音樂的伴隨下,進行范讀。此處是一個亮點,進一步加深的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進入到作者所營造的愛情意境中,之后學生紛紛鼓掌,教室里達到了高潮。

接著我讓學生再次自由讀第二小節(jié),先自主思考真摯的愛情還需要什么?學生再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討論非常激烈,學生紛紛踴躍發(fā)言。最后我再次總結詩人至美的愛情宣言就是在地位平等的基礎上,保持人格獨立,同時在情感上還要相互依靠。所以她勇敢地告白“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學生齊讀最后一小節(jié)。我再次引導學生對最后兩句話進行分析,然后總結愛一個人的最高境界。

此處不足之處就在于沒有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處理,學生可能對它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表面上,沒有深入地挖下去。

在分析完全詩之后,我再請一位同學進行配樂朗讀。學生讀的非常精彩,整個教室響起熱烈的掌聲,氣氛達到了又一個高潮。但后來的分角色朗讀,由于氣勢不夠,所以又沖淡了高潮的意味,這是一個不足之處。

最后我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橡樹,寫一首《致木棉》的詩。這是前一天的作業(yè),我再讓學生結合今天的所學所感進行修改。然后進行作品展示,學生寫的很出彩,每一位同學過后都是陣陣掌聲,看來大部分學生都理解了此詩。最后我進行總結,在掌聲中結束了此課。

總體上看,這節(jié)課上的比較成功。思路清晰、環(huán)節(jié)流暢。不足之處就在于朗讀還需要加強。學生對當時時代背景的把握還不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理解的深度。以后還需要吸取經驗,改正不足,加強鉆研雕琢,爭取有更大進步。

橡樹教學反思篇6

我們都知道《課標》中對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參》中也明確強調,略讀課文,在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即使有些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著今后解決。

在教學中我也清楚這些,但對其精髓可能還是沒領會明白,當學生困惑的時候總想幫忙,上著上著也就把略讀課上成了精讀課。就在前幾天第一次試教中也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于是我們校長和主任就給我支了一招,說你可以根據導讀中的問題設計一張測試卷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讓學生獨立完成,這樣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確實有道理,但能行嗎?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我又進行了第二次試教,沒想到真的可以,給我最明顯的、有別于精讀課的感覺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課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學生在交流自己的內心感受,在認真地對待這張卷。而且經過幾次試教后,讓我體驗到了這張卷有他獨特的優(yōu)勢,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在評價的介入下,我們能夠摸清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還有那些個同學不行;學生對前幾課精讀課文中學習方法的掌握運用情況也能有個準確的了解,同時能檢測出我們在前幾課精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當然在教學中一定還有許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多提寶貴意見。

橡樹教學反思篇7

上完了《路旁的橡樹》這篇文章,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我覺得孩子們是最好的讀者,也是最好的老師,他們在對課文的理解和對人物的感悟都有他們的出發(fā)點。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小反思:

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時,一個學生說主要講工程師和工人們?yōu)榱瞬豢诚饦洌桶压沸蕹闪笋R蹄形。這時另一個學生表示反對,他認為工程師想砍樹,是在工人們的影響下才改變主意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契機,于是我向學生了解他們的看法。有七八個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讓孩子們仔細讀課文,找到自己的根據。孩子們找的很認真,不一會,一雙雙小手就迫不及待地舉起來了。認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據是"工程師說:"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說明他認為計劃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樹。馬上就有孩子反駁:“請讀這一句:他長久地看著計劃,然后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如果他想砍掉橡樹,還會長久地看橡樹嗎?說得多好。我馬上對孩子們說:“讀讀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個孩子說:"他在想計劃是不能修改的"另一個孩子說:"他在猶豫。"一個孩子說:"他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說:"他不想砍掉橡樹,也不想修改計劃,正在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工人們的話讓他做了決定。"于是我們又一起讀了這兩段。孩子們肯定了這種想法。于是我們看他們這樣做得到了怎樣的結果,一個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動舉手回答了他的問題。然后我們再回到課文中,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現(xiàn)他們的高尚,孩子們很快找到了,并且談到了自己的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了句子。孩子們熱烈地討論著,我微笑地聽著他們的見解。一個個重要的句子就在他們的辯論下輕松地解決了,最后孩子們達成了共識:工程師也有一顆善良的心。

這篇課文就在孩子們的朗讀感悟中學完了,大家都感覺很輕松。這才是真正的綠色課堂,雖然是春天的下午,雖然"春眠不覺曉',可是在今天的課堂上,孩子們沒有打瞌睡,學得興致勃勃/有滋有味。

橡樹教學反思篇8

?路旁的橡樹》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筑路工人們在修建一條公路,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橡樹。幾年過去了,這條筆直的公路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人們都贊嘆筑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我班學生已基本學會了自己閱讀的方式,因為有了前一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鋪墊,我覺得我班學生對這課的學習應該是很輕松,所以我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交流合作,讀懂課文。本課重點在于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并樹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所以學習課文時,選用了自讀——選讀——質疑——解疑等方式,促使學生生生互動起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環(huán)保教育,培養(yǎng)了學生愛護樹木、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思想情感。

我通過提問前一課的知識導入了新課,再通過播放課件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樹,通過尋找課文中描寫橡樹的句子:“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眴l(fā)學生自己想象這棵橡樹的形狀,說說這棵橡樹的特點,請一位同學上臺畫出他心目中的這棵挺拔、高大的橡樹,全班同學再加以改進和補充。至此一棵散發(fā)著勃勃生機的橡樹聳立在同學們的眼前,大家對橡樹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過過往人們的評價:“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弊尯⒆觽兟?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礎上,思考:過路人為什么說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課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顆高尚的心?讓學生在筑路人如此珍愛一棵樹這種不平常的行為中,在對生命的尊重中,在對環(huán)境的保護中,深深感受和體會筑路人那顆高尚的心!整堂我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讀,提出問題,大家解疑課堂非常的活躍,課堂上把質疑——尋疑——解疑的主動權都交給了學生。使學生很快的理解了“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學生通過尋找高尚的行為和高尚的心靈,深入學習課文的語言,從語言中體會、感悟,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實現(xiàn)與文本的交流、對話。而適時加進對修路工程的了解,從新的視角感受,加深對筑路人為保護橡樹而做出的各種努力和犧牲的了解。最后通過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進行對比,更加突出工程師和筑路工人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

最后由《路旁的橡樹》引發(fā)學生對隨意毀壞森林的思考,由毀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問題引發(fā)對環(huán)保問題的關注;再結合我市開展的三創(chuàng)一辦的活動讓學生進行了課外延伸很好的對學生進行了環(huán)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