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反思后,深入解讀問題產生的原因才是最關鍵的,作為一名老師,我們一定要習慣性地撰寫教學反思,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浮力教學反思5篇,感謝您的參閱。
浮力教學反思篇1
浮力是力學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我主要采用學生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探究實驗、教師講解分析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課:
由于本節(jié)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課堂容量大,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采用直接點題的引課方式,通過把梨、木塊、泡沫等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分析這些物體為什么會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節(jié)要講的知識——浮力。
二、新授:
通過上面的實驗得出什么是浮力后,教師板書浮力的概念。(為了節(jié)省時間,處理本節(jié)的重難點。)浮力的方向學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學生列舉出放飛的氫氣球是豎直向天空飛的,有的列舉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豎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著上升??吹綄W生能根據這樣的生活現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興。
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先給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把一個鋁塊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所看到的現象,學生看到鋁塊在水中下沉,根據這一現象,我提出問題,下沉的物體受不受浮力?你們能不能用你身邊的器材進行研究,并敘述你的實驗過程及看到的現象和結論。接下來是學生的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并對個別不會的小組加以指導。學生們通過研究,能利用稱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從而我也自然引出什么是稱重法。為了讓教學的重點、難點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我然后讓學生用手中的橡皮泥進行造船比賽,看看哪一組造的船承載的硬幣數量最多,并觀察,放入不同的硬幣,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從中獲得什么啟示?你認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接下來就是學生的造船活動,有幾組造的船還沒等承載重物就已經沉沒,有四組同學造的船承載了三枚硬幣。為了是活動推向高潮,我用同樣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學生進行比賽,結果我造的船承載了5枚硬幣。我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老師造的船比你們承載的硬幣多呢?你們看出了有什么不同?這時有不少學生齊聲喊道:“老師造的船比我們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開的水多。”之后我讓學生利用彈簧測力計、鉤碼重復一次稱重法測浮力,并注意觀察:“當鉤碼接觸水面,到全部浸沒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時測力計示數的變化,并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從看到的現象中能分析歸納得出什么樣的結論來?”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基本上能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可能與它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這樣使教學的重點一點點突出,而難點在學生的實驗中逐步被化解。
在學生完成兩個實驗的基礎上,我為學生又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即利用稱重法測量同一個鉤碼在兩種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對他們有什么啟示?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學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這樣難點逐步被化解,重點也越發(fā)突出。
另外,在這節(jié)課中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由于本節(jié)的內容較多,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總是害怕時間來不及,因此也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交流討論,甚至忘記了在實驗前告訴學生實驗的注意事項。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多應該學習如何把課堂還給孩子們,讓孩子們真正做回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僅僅關注教師怎么教。
浮力教學反思篇2
密度是力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物理量,對密度的認識,應是對物質性質的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同學們對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的認識還算可以,但對密度的測定就不自信了,特別是特殊法測密度,尤其是利用浮力的方法測密度,學生更是無從下手,因為利用浮力法測密度,它糾集了質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壓強等許多物理概念。
學生將這些概念綜合到一起,就力不從心了。因為不同的方法測密度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要做到這些,必須從根本上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公式的應用。我們知道,=m/v,要知道密度,就要測出質量m和體積v,常規(guī)法利用天平和量筒測密度同學們還可以,但利用彈簧測力計、細繩、水、燒杯、小石塊等測出小石塊的密度,學生就無從下手了。這時候在課堂上就要看老師的點撥和指導性了。那么教師還要從根本上引導學生怎樣測出質量、體積下手讓學生們討論,最后得出:質量要從重力得出,就要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石塊的重力,利用g=mg求出小石塊的質量;然后根據浮力的知識f浮=gv排,使物體的體積等于v排,就要利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石塊浸沒(v物=v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求出v物,就可以測出物體的密度了。
所以利用浮力的方法測密度,無論利用那些器材,都要設法從根本上找到質量和體積,密度就迎刃而解了。
浮力教學反思篇3
通過執(zhí)教《浮力》這一課的教學,學生課堂氣氛濃厚,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節(jié)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作了嘗試:
1、因為從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上看,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學習方法,并通過學習,已具備初步的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在課堂上都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實驗,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
2、從教的方面來說,主要采取開放式教學法,具體分為三個部分。①通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畫面,設置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人人參與,積極動腦動手,給每個學生都提供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學有所得。②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在觀察、猜想、驗證、歸納、概括的學習活動中,得出“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這一科學的結論;③通過歸納總結和大量的應用實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
3、從學法上說,分為兩個部分。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一系列的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動腦、動手,運用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去研究問題,探索新知,得出實驗的結論。
4、建議教師可把學生帶到網絡教室上網查找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倡導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力求實驗課程教學最優(yōu)化。
浮力教學反思篇4
?認識浮力》是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的第一節(jié),學生對浮力現象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許多結論和觀點是片面的,所以這一節(jié)讓學生通過實驗認識浮力,對于糾正學生的錯誤是至關重要的。
本節(jié)課給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本節(jié)課內容增加了許多
學生能親自探究的實驗讓學生動手去體驗、討論、分析、猜想和實驗,從而體現了物理課程的構建,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科學探究實踐,注重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也突出了物理課堂的主旋律&“活動教學&”。
二、本節(jié)課的另一個特點是講練結合,學習新的知識以后及時練習、鞏固學習的效果很好。
整節(jié)課學生情緒高漲,參與積極,討論熱烈,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增強了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要反復推敲,拿出最佳學案
課改的課堂是學生展示的課堂,那么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依據是什么呢?學案。所以一份好的學案,一份表達清楚能引導學生學習,思考,討論的學案顯得至關重要。雖然這次《認識浮力》的學案我也是用了近四個小時備出來的,經過了多次修改,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我還是發(fā)現用的并不是得心應手,有的表述不夠清楚以至于學生不知道問的是什么,該如何回答,所以學案要反復推敲,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去想去做,這樣才能拿出最適合自己學生的學案。才能是真正的學案。
四、要多元評價,提高課堂效果
學生展示的課堂,同時也是多元評價的課堂。大家都說:好學生是夸出來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感覺不好意思夸,或者感覺麻木,那我們可以把這個任務交給學生。我認為這節(jié)課學生的展示還不錯,就是缺少組間的評價,每組展示完畢后,要是有同學或老師給予肯定或者鼓勵,他會感覺自己的'努力有人能看見,可能會更加樂于表現和展示。
五、要發(fā)現問題,才能促進發(fā)展
我的課堂上缺少質疑的聲音,我的學生缺少質疑的眼睛和發(fā)現問題的意識。他們顯得太乖巧了,太聽話了。在課堂上或許是我沒有跟他們質疑的機會吧,他們總認為有問題老師就會指出來,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質疑的能力和意識。
通過一節(jié)展示課我發(fā)現了如此多的不足和問題,反思是為了進步,進步還要靠&“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實施&”。
浮力教學反思篇5
本節(jié)課主要是對第一章浮力知識進行復習,希望通過本節(jié)課的復習學生可以知道浮力的集中計算方法,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體的沉浮條件,知道浮力的應用,會制作密度計。同時學生能夠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也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
本節(jié)復習課有條不紊的完成了本節(jié)的內容,對于本節(jié)課對自身來講是有變化的,也存在一些優(yōu)點。在課前展示學習目標,可以是學生有的放矢。在板書方面使用動態(tài)板書形成本節(jié)課的只是網絡。對于整節(jié)課思路比較清晰,習題針對性比較強。
但是本節(jié)課也存在一些缺點,需要加以改進。雖然課前就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復習內容,但是在復習的內容并不能完全指向目標以及深淺難易的技巧把握還有待提高。同時在教學中忽視了方法指導,習題設置一方面是復習知識點,另一方面應該將不同的1、2題進行比較,比較這兩道題的不同點,但是課堂中這兩題完全沒有聯(lián)系,讓兩道題的價值得不到完全展現,也錯失了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如果能夠將兩題進行比較,那么學生一定會有所收獲,也會在這樣的比較重逐漸形成知識的遷移,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