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反思的一種應用文種,想要讓個人的教學得到進一步突破,我們首先要做到認真寫好有關的教學反思,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翠鳥》教學反思7篇,供大家參考。
翠鳥》教學反思篇1
?翠鳥》是人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它生動地介紹了一種生活在湖邊的小鳥——翠鳥。這篇課文在展示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的同時,呼吁人類要與動物和諧相處。
這篇文章,我用了兩課時的時間進行完。從自己的授課體會看,總體感覺還可以。
一、讓學生充分地讀是上好閱讀課的關鍵
講述本篇課文時,我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可以說幾乎每個學生都最少讀了3遍課文。由于讀的充分,對課文的理解自然很到位。因此,課文中的許多重點、難點都是學生通過讀來理解的。
二、圖文結(jié)合是學生理解課文的潤滑劑
翠鳥是一種我們沒有親眼見過的一種鳥,因此如果孤立地從課文內(nèi)容入手來理解課文,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過于抽象。如:橄欖色、赤褐色、翠綠色……光是這些顏色也能把孩子們搞得云里霧里??墒乔擅畹嘏c插圖結(jié)合,則學生們一目了然。尤其在理解“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時,同學們看了插圖中翠鳥飛行的樣子,很自然就理解了作者為什么會說此時的翠鳥像箭。
當讓授課當中也存在著不少遺憾之處:
1、有感情朗讀不夠到位
雖然授課中給予了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但是在學生們理解了文中的感情之后,我并沒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其實不但是本節(jié)課,在其他課文的學習中也存在這樣的不足,因此導致了我班學生的朗讀水平普遍不高。
2、積累沒有納入授課內(nèi)容中
這篇文章中對翠鳥的外形、動作的描寫都很美,很巧妙,運用了擬人、比喻、對比等多種方式,因此在備課中我設計了積累這一環(huán)節(jié),可是由于時間原因,為了順利將課文進行完,授課時就將這一環(huán)節(jié)刪除了,因此讓整節(jié)課總感覺到缺少點什么。
翠鳥》教學反思篇2
?過秦論》是賈誼的一篇非常有氣勢的政論文。從此文來看,賈誼是頗富才情的,他是西漢時期杰出的政論
家和辭賦家,作為一個偉大政論家,他二十歲時就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xiàn)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
但賈誼的一生或許是個悲劇,賈誼的悲劇不在于懷才不遇,因為他的才不是一般的才,而是一種足以作為帝王之師的才。為帝王師,為皇帝出謀劃策,對于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何等的榮耀。賈誼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謀,但后人公認其招其謀見用者稀,于是便由李商隱來發(fā)一長嘆。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賈誼和中國許多文人一樣,都沒辦法真正地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他們常常被排除在帝王之外,渴望得到帝王的賞識卻偏又不能如愿,于是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字功夫上,鋪排縱橫,灑灑洋洋,用文字本身來吸引輿論的關注,進而爭取得到皇帝的欣賞。無疑,賈誼也是如此。我們來看看被后人惋惜和崇敬的賈誼以及賈誼的《過秦論》。從《昭明文選》到《古文觀止》似乎歷代文人都將此文奉為經(jīng)典,可見其文字鋪排渲染之功力。賈誼之寫《過秦論》氣盛而情濃,仿佛一戰(zhàn)國縱橫家再世。
賈誼是在大漢朝開平盛世之下寫此文的,獨見古代文人的社會責任感。他對秦王朝的統(tǒng)一過程是極其贊美的,不惜波墨如水,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這種汪洋恣肆筆鋒大概也只有賈誼才能寫得出了。秦王朝爭得天下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但在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農(nóng)民義軍的打擊下還不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于是他很自然地就說出了這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盡管后來的歷史證明了賈誼確有先見之明,但我不知道處在歌舞升平中的漢文帝看了此文后心中有何感喟,不知這是不是賈誼的悲劇根源之所在,因為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喜歡歌功頌德的文章,以此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標榜自己是個賢明的君主。
我無論如何都沒辦法把《過秦論》這么大氣的文章和那個因梁王墮馬而郁郁寡歡、從而早逝的賈誼聯(lián)系在一起,我不知賈誼是否是自己選擇這樣的一種悲情生活,而正是這種選擇才給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的猜解。而正是這種悲劇,才得到了司馬遷的賞識,以至于為他寫傳記時,把他和屈原列在了一塊,在司馬遷的心中,他是極喜歡磨難英雄的,在他看來,屈原和賈誼是同一類人,雖然他們的人生是個悲劇,但他們同樣可以讓后人景仰。
我不知道是賈誼成全了文學史還是歷史成全了賈誼,亦或是賈誼自己成全了自己。無論如何,賈誼都為我們留下了經(jīng)典性的文字。他讓我們知道,即使看似最枯燥的政論文,依然可以寫得很壯美。
翠鳥》教學反思篇3
?1】《翠鳥》第二課時,重點是《翠鳥》的第一自然段,讓學生舉一反三。抓住重點詞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翠鳥寫得那么美那么可愛的,然后再把體會到的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最后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教后我作如下幾點反思:一、其實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他們可以采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以采用畫圖來理解課文,可以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各顯神通……又何必讓學生按照老師的方法“一二一,齊步走”呢?二、通過這次講課,我明白了,品味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讀也是為理解文本服務的。理解到位了,才能讀出感情,才能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三、課的設計太求全求完整,這一節(jié)課,既讀又寫,時間上顯得緊一些,所以讀的不充分,讀的不到位。讀寫結(jié)合在時間的劃分上是不定的,不一定一說讀寫結(jié)合,當堂就得寫,但是閱讀一定是為寫服務的。在這一課學完之后,也可以是拋磚引玉拿出另一篇文章放給學生,這一篇文章可能是與剛才學的文章是表達相似的,也可能是選材相似的,也可能理解的方法是相同的……讓學生把學到的運用于另一篇文章的理解?!?】第六冊5課《翠鳥》一文,備課中考慮到對于翠鳥這種只聞其名,不見其形的小鳥,學生們知之甚少。針對本課必須完成的教學目標,決定采用網(wǎng)上下載的課件,結(jié)合掛圖和若干鳥類頭飾,并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翠鳥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的資料。課堂中,感到引導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然后分組交流的完成為學生主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提供了適宜的空間,匯報交流中指導學生注意語言準確與生動,培養(yǎng)了想象力與表達力,如出示兩組句子,每句較之前一句都多一個“形容詞”,這樣寫的作用讓學生觀察,讀中比較體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學生感受、體驗作者抓翠鳥外形美、捉魚本領高這兩部分時,我適時播放了色彩艷麗、富有動感的畫面,借助了畫面由爪子→頭部→背部→腹部,顏色不斷疊加,呈現(xiàn)了五彩斑斕的羽毛變換,同時配以小鳥清脆的鳴聲,樸棱著翅膀箭一樣捉魚疾飛的身影,魚兒機靈吐水泡的聲音,較好地解決了本課理解上的難點,使學生身臨其境,不僅感受到了翠鳥外形的艷麗之美,而且極好地體會了翠鳥“釣魚郎”的美稱了,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在孩子們饒有興趣之時,我的一句:“你們喜歡翠鳥嗎?原意背下來翠鳥的美麗和它捉魚本領高的描寫嗎?”學生們齊聲“愿意”繼而興趣盎然地背起來,全然沒有了畏難情緒和被動狀態(tài),而此時我依然用課件演示外形分環(huán)節(jié)畫面,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學生。這種分層指導課后效果得到檢驗,絕大多數(shù)學生均能背誦下來。教學中,尤其是講讀課文中,我認為課件適時地引入,對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養(yǎng)成讀書時的情感投入,確實起到了上述作用。
翠鳥》教學反思篇4
在《翠鳥》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個性化的閱讀。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內(nèi)心體驗。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課堂中,隨著情節(jié)的開展。我提出“如果你是一只翠鳥,你覺得你什么樣?”一個“你”字的發(fā)問,促使學生積極進行對形象的猜測。和獨特的情感體驗,加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個“你”字的發(fā)問,引導學生進入了作品的情境。產(chǎn)生了換位移情的功效。隨著對文字的感悟,豐富了教材的內(nèi)涵。
二、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多元解讀。
語文科學的獨立之處在于它不象教學,有一個標準答案。語文課程的人文內(nèi)涵是豐富的,對每個學生的精神領域影響的深度、廣度是不同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所以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進行多元解讀。學完《翠鳥》一課后,學生可以有多種體會,如認為翠鳥可愛,要愛護翠鳥,自己要努力學習,快長本領,去研究翠鳥……在課尾我設計了一個富有藝術性的環(huán)節(jié):“此時,你對想捉翠鳥的想法有什么看法?如果你是翠鳥,你想對那些想捉你的人說些什么?再次換位思考,使學生的情感由感性(對翠鳥的喜愛)到理性(愛護益鳥,保護大自然的升華,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翠鳥》教學反思篇5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描寫了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艷,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著水面疾飛”,表現(xiàn)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作者的觀察順序和描述方法:關于翠鳥羽毛的顏色,自上而下分別寫了頭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關于翠鳥捉魚,是按照注視、等待、叼魚、飛走的捉魚經(jīng)過進行描述的。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嘗試的:
1、以畫見悟,畫出情趣
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是直觀性強,中年級學生尤其如此。于是,我課前設計了讓學生給翠鳥上色和課上介紹翠鳥外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其意義有三:一是可以檢查學生是不是準確地理解了這段外形描寫,頭腦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鳥形象;二是這樣做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三是訓練說的能力。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給翠鳥上色是手段,按順序、有感情生動描述翠鳥的外形特點則是目的。
2、扣讀導悟,讀出情趣
如果說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在教學翠鳥等魚、捕魚的部分,我以“誰有勇氣也來讀讀這兩段”調(diào)動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以“聽你讀,我怎么感覺不出翠鳥飛得快?”“同學們自己小聲練讀第二自然段,體會體會‘清脆’、‘疾飛’、‘一眨眼’、‘輕輕地停’、‘一動不動’,看應如何讀出變化?!薄拔覀冞M行男女生比賽讀”。最后一自然段的“我聽你讀不像老漁翁,像二三十歲的打魚的人?!薄跋旅媛爠e人讀讀,猜猜這個老漁翁有多大歲數(shù)?!痹谝粋€寬松的環(huán)境中點出學生讀書的不足,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3、讀寫結(jié)合,寫出興趣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小學生不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這是因為小學生受知識、經(jīng)驗、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們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梢哉f小學生的最初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中年級學生初學作文更是如此。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課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所以小學作文可以從模仿起步的。本課在對翠鳥外形描寫的這一段話就是一個讀寫訓練最佳結(jié)合點,是練習寫作的好材料。全段圍繞“鮮艷”一詞,分別從頭部、背部、腹部具體描寫。在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個片斷后,我要求他們嘗試模仿這段話介紹鳥的外形。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還是不錯的。
翠鳥》教學反思篇6
創(chuàng)新教育的今天,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學改革的洪流正向我們涌來,學生主體地位的強調(diào),教師主導地位的重建,使不少的教師感到教育教學工作上的茫然無措。在閱讀教學中,尤其明顯,一則,仍然存在教師“預設框框”,讓學生往里“鉆”的現(xiàn)象;再則,出現(xiàn)教師過于忽視“導”,一味強調(diào)學生主體,結(jié)果學生連基本的學習目標都沒達到的現(xiàn)象;其三,出現(xiàn)教師將以往講授的地方或要提的問題寫在投影片、課件中,變換形式的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現(xiàn)象。以上種種現(xiàn)象都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不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體會文章。學生當然是閱讀的主體,整個閱讀過程需要他們自己去經(jīng)歷,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為要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就否認教師的指導作用,正所謂“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币虼?,正確看待教師的“導”與學生的“自讀自悟”尤為重要。何為“導”?葉圣陶先生曾作過解釋:“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可見“導”的課堂運作在于“引”,“引而不發(fā),躍入也”,既不是單一的由教師提供信息,傳授知識,而是啟發(fā)學生去自讀自悟,主動探求,從“學會”到“會學”?,F(xiàn)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教師的“導”指引學生自讀自悟的一點嘗試。
一、引設式的利“導”為學生“自讀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誠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諸如此類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shù)。學校中教學時間的有限,各層次學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讓學生自讀,不可能馬上有所悟。因此,教師應用引設式的利“導”為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方向,使學生讀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許多彎路。當學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錯時,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重新思維,重新認識。
在《翠鳥》一課的教學中,其教學重點是體會翠鳥高超的捉魚本領。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導”問:“你從哪里感受到了翠鳥捉魚動作的可愛?”將此問作為本節(jié)課的中心問題,引導學生從翠鳥的動作迅速、敏捷,眼睛靈活、銳利,小魚的機靈以及葦稈搖晃、水波蕩漾等等不同角度體會翠鳥捉魚本領的高超,為學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開課時,教師請同學們讀課題后,找一找課題中哪一個是重點詞?同學們都找了“富饒”這個詞,在同學們讀全文之前,教師又請大家?guī)е案火垺边@個詞讀課文,看看有什么收獲?這時,教師引設式的利“導”,給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了方向,學生讀完后,收獲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饒”一詞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現(xiàn)西沙群島“富饒”的詞、句;還有的能體會出這篇課文是圍繞西沙群島物產(chǎn)豐富來寫的,所以題目是《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的“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方向明確,使學生的思維直奔主題,課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的誘“導”幫助學生拓開思路,引導他們多角度想問題
當學生的思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時,會產(chǎn)生兩種情況:其一形成思維定勢;其二廣開思路。是讓學生的思維形成定勢,還是使學生廣開思路,其關鍵在于教師的“導”:當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一個狹窄的胡同中時,教師以“還有不同的理解嗎?”“誰的意見和她不同?”“還可以怎么想?”“從xx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語來引導、激發(fā)學生拓開思路、多角度想問題。如:在《翠鳥》的教學中,學生體會“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由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币痪鋾r,開始,學生都只體會到翠鳥飛得快這一點,就別無他解了,教師此時引導學生“再讀讀此句,還有不同的體會嗎?”一句及簡單的“導”,使學生的思路大大拓開,紛紛體會到“翠鳥鳴叫的聲音很好聽”、“翠鳥的動作不僅快,而且很輕”、“翠鳥唱歌一定很好聽”、“翠鳥動作輕是怕把小魚嚇跑了”“翠鳥飛的速度十分快,我們眨眼得要一秒鐘,眼還沒眨完,它就飛到葦稈上了,還不到一秒鐘”。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中逐漸開闊起來。
三、解惑式的疏“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思維不斷趨向成熟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體驗情感與價值觀,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趨向成熟,而教師則是將學生的思維由表象思維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體會語言文字的美,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解幾個詞的意思,一句話的意思上。當學生的思維停留在這種表象思維上時,教師應利用解惑式的疏“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以使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成熟。
?翠鳥》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苯處熢诮虒W中沒有將此句的寫作用意和盤托出,而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寫翠鳥捉魚的動作時,為何要將葦稈和水波也寫進來?”使學生的思維由單純的理解文字內(nèi)容向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情感上深入。
四、啟迪式的暗“導”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毕胂衲芰κ莿?chuàng)新能力的潛在空間,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啟迪式的暗“導”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
在教學《翠鳥》一課中,當學生讀到有關翠鳥及小魚動作的語句時,教師引導學生想像“翠鳥這時會想些什么?”“小魚為什么悄悄地露出頭,它在想什么呢?”。豐富的想像為學生理解翠鳥及小魚的動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坐井觀天》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后,教師問了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嗎?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學生頓時沸騰起來,想象出了許多不同的,甚至離奇的小故事。這種啟迪式的暗“導”如同一石擊起千層浪,將學生想象思維的閘門一下打開。可見教師“導”的妙處所在。
五、點撥式的指“導”讓學生在研讀中學會讀書和思考
發(fā)現(xiàn)、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得更牢,是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如何使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并探究問題呢?教師點撥的指“導”,讓學生在研讀中學會讀書和思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思考方向,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總結(jié)學習方法。通過研讀的過程,逐步學會如何讀書和思考的方法。這些,都是在教師的“導”中逐漸習得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的著力點不在于讓學生獲得和教師同樣的見解,而是啟發(f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在研讀的過程中學會讀書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課文中對小象的動作、阿玲的笑及晨霧顏色變化的描寫,使學生邊讀邊領悟到文章中人物與景物描寫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學會一邊讀一邊思考。
教學《翠鳥》一文中翠鳥捉魚動作的特點時,教師不是告訴學生其特點,而是啟發(fā)學生通過自己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發(fā)現(xiàn)和歸納出翠鳥捉魚動作的特點,在這樣一個“導”“研”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讀書,如何思考。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導”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學習的方法,但如果沒用第一個“教”,也無從談“不教”。巧妙的“導”的設計是指引學生自讀自悟地最佳途徑,正確、科學的使用教師的“導”,不僅不違背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更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推動力。教師“導”的藝術,將是我們要致力研究的問題,愿每一位教育同仁能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更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教學藝術與學習方式。
翠鳥》教學反思篇7
1、以畫見悟,畫出情趣
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是直觀性強,中年級學生尤其如此。于是,我課前設計了讓學生給翠鳥上色和課上介紹翠鳥外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其意義有三:一是可以檢查學生是不是準確地理解了這段外形描寫,頭腦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鳥形象;二是這樣做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三是訓練說的能力。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給翠鳥上色是手段,按順序、有感情生動描述翠鳥的外形特點則是目的。
2、扣讀導悟,讀出情趣
如果說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在教學翠鳥等魚、捕魚的部分,我以誰有勇氣也來讀讀這兩段調(diào)動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以聽你讀,我怎么感覺不出翠鳥飛得快?同學們自己小聲練讀第二自然段,體會體會squo;清脆squo;、squo;疾飛squo;、squo;一眨眼squo;、squo;輕輕地停squo;、squo;一動不動squo;,看應如何讀出變化。我們進行男女生比賽讀。最后一自然段的我聽你讀不像老漁翁,像二三十歲的打魚的人。下面聽別人讀讀,猜猜這個老漁翁有多大歲數(shù)。在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中點出學生讀書的不足,引導學生讀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