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可預料情況發(fā)生進行的反思,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育內容思考的一種書面表達,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龍的故事教學反思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龍的故事教學反思篇1
?小木偶的故事》是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怎么上,一線語文老師各有各法。略讀變精讀有之,略讀變自讀有之,略讀變不讀,偶爾也有之(時間不夠用時)。畢竟,《語文課程標準》對于略讀課文的要求過于粗放:“略讀課文重在略讀方法的指導,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略讀能力。”一直以來,我比較贊同葉圣陶先生的觀點:“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應用什么?以我手中的第七冊童話主題單元為例:我已經帶領學生把精讀課文《巨人的花園》和《去年的樹》“細嚼慢咽”了,略讀課文《小木偶的故事》,就要應用為訓練學生快速把握文章內容、主旨(我所定的訓練重點)的材料了。甚至,還可以做復述或寫作應用文本。因為,對略讀教學的評價,首在考察學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無獨有偶,教材編寫者似乎在佐證我的思考:《小木偶的故事》閱讀提示只有兩點:1、認真默讀課文,看看在小木偶身上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對最后一段話的體會。文章末尾的“小泡泡”,則提出了“續(xù)編”要求。任務1其實就是把握文章大意,任務2相當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主旨的領悟),“續(xù)編”則為口、筆頭寫作要求。顯然,一節(jié)課把三大要求全部完成必定蜻蜓點水、囫圇吞棗。
抓住以上主干,我果斷取舍:把“小木偶身上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融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之中(課堂學習活動的第一大板塊);以“擬人體”童話寫作特點帶出“人物”、“對話”以及讀好對話的辦法,再全班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完后重點體會最后一段話所蘊含的深刻道理(第二大板塊),并從“寫”的角度提煉出“主旨高遠”對童話創(chuàng)作的意義。最后,拓展閱讀《小木偶的故事》(二)(三),著重體悟它們的主旨(第三大板塊);“續(xù)編童話”口、筆頭任務,布置為家庭作業(yè)。(《小木偶的故事》公開課設計、課件、資料)
這樣的備課思路,雖自嘆為神來之筆,但也做好了被質疑乃至被否定的思想準備——雖然我知道類似略讀課文的教學模式很多年前就存在了,但我?!耙话逡谎邸鄙险n的老師仍為大多數。
開課后的“模擬表情游戲”,很為老師們贊賞,被認為是整節(jié)課最出彩的環(huán)節(jié)?!澳x課文,再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在支架的指引下也完成順利,凸顯了良好的表達功底(功夫在平時呢)。磕磕碰碰的地方,就是對“老木匠說得沒錯,笑是很重要的。不過,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的深層體會。即便我出示了提示詞,抓住個別同學的發(fā)言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作點撥,還是有幾個學生在文本表層的“笑”里打圈圈,跳不出來。兩篇拓展文章,第二篇也只看了三分之一(課前本有“備用”思想)??偟膩砜?,課堂教學活動比較順暢,目標達成較為理想。
研討課結束后,幾個老師陸續(xù)向我反饋了評課意見。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她們其實是很喜歡這樣的拓展閱讀的,只惱于平時略讀課堂找不到類似的到位材料。一位老師說,提供一篇課外閱讀文章就可以了;還有一個老師說,師生合作朗讀費時太多(約8分鐘),可以改為各小組選喜歡的人物對話去朗讀、匯報。我解釋:沒有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一是因為小組合作需建立在有效機制上,否則易流于形式;二者小組合作更耗時。如果時間無法把握,后面的拓展部分就無法完成。我課堂的第二、三大板塊內容,其實都在為重難點“體會主旨,領悟寫法” 服務。
該老師還說,我的課例讓她想起“生本”教學的“以讀引讀”。我厘清:兩者有較大的不同。我的拓展內容并非同類主題文章的“讀”的延伸,而是為“寫”做鋪墊的。以往,我教過的四年級學生受慣性思維影響,在續(xù)編故事時大部分都想到小木偶如何找小紅狐要回背包(或報仇)。統(tǒng)一的思路,千篇一律的主題,沒有意義。我這節(jié)課,就是針對往屆學生出現(xiàn)的“寫”的問題,應用主旨高遠的材料“以讀引寫”,為學生的小練筆及單元習作打基礎。
龍的故事教學反思篇2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睅熒?**的誦讀結束了16課《范仲淹的故事》的教學。我走出教室,仰望天空,心中升騰起一股熊熊燃燒的火焰,那是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薄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和胸懷,點燃了我心中的火炬。我這把火炬又點燃了五十八把小火炬,照亮了我們師生不斷超越自我的人生軌跡 課堂上,有學生深情地講著范仲淹的故事,有學生點評著,有學生提問著。一學生剛講完“劃粥割齏”的故事,有學生就提問:為什么范仲淹對這種清貧的生活毫不介意?眾多學生回答:因為他心中有遠大的志向,那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這么高水平的回答,即出乎我的意料,又在我的意料之中。因為我的學生們課前預習充分,他們早已被先生刻苦學習、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感化了,走近先生,近距離和先生對話了。
是啊,自立自強、勤奮好學、奮發(fā)向上、胸懷大志……這些人類的美德,像一顆顆鉆石,在歷史的星空中永遠閃亮。作為老師,帶領自己的學生仰望星空,擷取那一顆顆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星星,點燃起心中的火炬,照亮不斷超越自我的人生軌跡,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嗎?
做老師真幸福!
龍的故事教學反思篇3
今天講了第八單元的第四篇課文《火車的故事》,講過本節(jié)課感觸還是挺深的。本文是一篇介紹火車種類的常識性課文,分別向我們介紹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火車、磁懸浮火車,以及火車提速、修建青藏鐵路等有關我國鐵路建設的成就,展現(xiàn)了我國鐵路建設迅速發(fā)展的大好形勢,借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愛好科學的興趣。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之前幾乎都沒有接觸過類似于關于火車的科學知識,講起這篇課文就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順利。
這篇課文總共有六個自然段,今天講課文的模式還是按原來的老規(guī)矩。我先讓學生聽準字音、把自己弄不明白的字音先在課文里面圈出來同時認真聽老師完整的讀一遍。第二次就是讓學生跟老師一塊讀課文,在跟老師讀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讀準每個字音。第三次讀課文時是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把自然段標上去,并且把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我會認”和“我會寫”里面的生字要求學生在課文里面圈出來,然后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如:這篇課文主要出現(xiàn)了哪兩個人物?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哪幾種火車?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讀準每個字音,讀通順每句話,完整的讀過課文后讓學生把老師要求的任務完成,本想著學生只要順利的把以上問題解決了,這篇課文就差不多解決了一大半,可誰知老師的預設和課堂的生成完全是兩碼事??赡苁怯捎趯W生年齡小的原因,班里有一小部分學生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奏。比如在學習《火車的故事》第三自然段時班里的情況是這樣的:我自己先讓學生們自己閱讀第三自然段,然后提問學生:你從這個自然段知道了什么?接著提問:你能向其他同學簡單介紹文中提到的三種類型的火車嗎?然后再問問班里的學生們都喜歡哪一種火車?并且問為什么?那么同學們還知道有什么樣的火車?給班里的其他學生介紹介紹。設計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目的是讓學生鍛煉總結歸納的能力,另外就是讓學生總結歸納后自己主動與班里其他同學分享一下自己答案,這樣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火車的故事》是一篇常識性的課文,這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做一下必要的課外補充,最好能加上相應的幻燈片這樣才能提升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否則語文課堂便會十分枯燥乏味,如果語文課堂缺乏趣味性的話低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會很容易跑神開小車的。所以,無論是怎樣的課堂老師都要費盡心思、想盡辦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龍的故事教學反思篇4
快期末考試了,今天利用三節(jié)課把《火車的故事》上完了,之前一直擔心學生對這類課文不感興趣,出乎意料,孩子們聽得很認真。
文章有點長,我主要是抓住三、四、五自然段來講的。在講解第三自然段時,先解決文中小明提出來的那個問題,車廂是由機車帶動的;再請學生找出文章介紹了哪幾種火車,大部分孩子都找到了;然后找出描寫時間的詞語,并板書;接著出示圖片,配以文字介紹這四種火車,孩子們很感興趣,潛移默化中了解了火車的發(fā)展進程;最后根據板書復述這一段的內容。
在講解第四段時,則抓住重點詞“朝發(fā)夕至”教
給學生通過逐個理解字的意思從而理解詞語的意思的方法。
第五自然段,里面有幾個詞比較難理解,如:“海拔”“世界屋脊”“創(chuàng)舉”?!昂0巍庇脠D示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世界屋脊”先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屋脊”,自然而然就理解了“世界屋脊”;為了理解“創(chuàng)舉”,我通過圖片與文字結合,配上音樂介紹了青藏鐵路修建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從而了解鐵路修建的不易,進而理解“這是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
一堂課下來,相信孩子們一定收獲不少,但有的時候怕課上不完,可能會忽略孩子們的一些想法,沒有關注到細節(jié),這些方面還要注意。
龍的故事教學反思篇5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略讀課文,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到人類智慧的力量。我計劃一課時講完。上午第三節(jié)課,在四(3)班講授了這一堂課。課后,自己感覺有一點小小的進步,但整體而言,距離一位優(yōu)秀語文老師差的就不是那么一點點了。
課后,經過范老師的的指導和點評,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不足。
1、沒有完全進入教師的角色。教師應該是課堂上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自己去主動發(fā)現(xiàn),去體悟文章的真正含義。在這一點上,我有時仍會將自己當成一個授者,只是單純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有時也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
2、對教材的理解沒有達到深入的程度。因為對教材掌握的不到位,所以在課堂上,經常會被學生們牽著鼻子走,從而打亂了教學的計劃,使課堂顯得凌亂無章。在這個問題上,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將教材教法爛熟于心,抓住教學的重點,先穩(wěn)住自己的陣腳,才能帶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3、忽略了學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漁夫的故事》這篇課文,在理解漁夫這個人物特點的時候,他除了聰明、善良這些之外,學生還提出了“貧窮”這個詞。其實,課文的第一句話就指出“漁夫家里很窮”,學生的感悟有理有據,更說明他善于觀察,而我卻在聽到這個答案之后,沒有深入地讓他們找出感悟的原因,而是一帶而過,錯過了一個讓學生更深理解課文的機會。所以,以后在上語文課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課堂上不同的聲音。
4、沒有貫徹落實在“讀”中學習語文。上課之前,范老師給我作指導的時候,就提出了一定要讓學生多讀多練;在課堂上,我也多鼓勵孩子們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讀出來,可是還是忽略了重要的一點——讓一個學生讀,只是一個學生的理解,對重點語句應該讓全班同學都來齊讀,讓一個人的正確理解變成全班人的,這樣才能使全班學生一起進步。
5、教態(tài)上的問題,包括與學生的眼神交流,過渡語言的連貫性,與學生的互動等等。
以上,只是相對于《漁夫的故事》這堂課而言存在的一些較明顯的問題,還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不斷地去總結、糾正,讓自己可以逐漸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