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認真分析了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寫出的教學反思才有意義,只有不斷的撰寫教學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狠的教學反思最新8篇,供大家參考。
狠的教學反思篇1
今天在教學《分數(shù)的大小》中,同學的表現(xiàn)又讓我再一次欣喜。同學想法的多樣化,解決策略的多樣性,讓我和學生一樣很有成就感。
為了讓學生在精力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里完成新知的探究,從而輕松的掌握知識,我在《分數(shù)的大小》這一課里,并沒有更多的創(chuàng)設情境,而是直奔主題: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美麗的校園里,這里有一張若干年后重新規(guī)劃的學校平面圖,我們來觀察一下。于是出示課本的主題圖,請學生尋找圖中的信息“教學樓占校園面積的,操場占校園面積的”,并提相關的數(shù)學問題:教學樓和操場那一個的占地面積大?“誰的占地面積大,你可以用你喜歡的方式:折紙、畫圖或猜想來比較?!庇谑抢_了本節(jié)課新知探究的序幕。
學生先獨立活動再小組交流。反饋中想法真是多樣。其中有的同學通過畫線段圖或畫表格直觀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用折紙:取出兩張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一張平均分成9份取2份,一張平均分成4份取1份,然后把得到的和重疊在一起,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把它們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數(shù):和,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把它們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shù):和,發(fā)現(xiàn)〈……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本只想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用直觀的方式來比較,可沒想到連把它們化成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數(shù)再來比較的方法也都探究出來了,而且能運用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很好解釋為什么,使得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不攻而破,輕松地解決了問題。
看到學生能真正投入到數(shù)學知識的探索中,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我真的非常開心。因此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學生精力最集中的時候進行探究,因此探究積極性比較高,效果也比較好;二是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進行探究;三是能讓學生在小組內把自己的思維過程整理并表達出來,即有利于學生自我反思及概括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認識的深化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四是通過交流、碰撞、激活思維,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等良好品質的養(yǎng)成,同時在交流中,學生思維積極,思路開闊,互相啟發(fā),共同完善,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狠的教學反思篇2
?圓柱的體積》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圓的面積計算”和“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及圓柱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
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 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由于圓柱和長方體都是直柱體,長方體的體積是底面積×高,因而我引導學生猜想圓柱的體積是否也可以用底面積×高來計算。接著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想,也就是驗證說明。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是新課改教學的重要理念,因而我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習的“把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問題”的方法,即“怎樣把圓柱轉化成已知的形體”的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想到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接著就“怎樣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這個問題,讓他們觀察、研究、討論。學生受到以前“圓的面積”推導過程的啟發(fā),都知道應把圓柱平均分成若干份切開,拼成近似的長方體。由于學生沒有學具,因此我用教具演示整個過程,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長方體底面的長相當于圓柱底面的什么?(周長的一半即π r)長方體底面的寬相當于圓柱底面的什么?(圓的半徑r)再根據(jù)長方體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柱體積公式v=π r2 × h或v=S×h。這樣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學生的主動探索與發(fā)現(xiàn)提供了空間。
我覺得本課比較成功的一點是學生除了掌握本課的知識點外,還懂得了“類比猜想 驗證說明”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可以說是既授之于“魚”,又授之于“漁”。
狠的教學反思篇3
?燕子專列》是一片字里行間充滿“愛意”的感人文章,執(zhí)教完后,無論是從課文帶來的“愛的熏陶”(從思想上講),還是“美文的享受”(從文本的語言上講),都給我和孩子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一、導學案是幫助學生自主弄懂文本、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
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們對于文章的研讀能力還很弱,而搞清楚課文里講了些什么是學習課文的重要前提。在教學本文時,我精心設計了導學案,引導學生在一步步的設問和討論中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進而引導他們獲取知識、體會感情。學習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尤其是對燕子坐專列感到稀奇。正因為他們有興趣,所以學習很主動,通過分析、交流、匯報、討論,達到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的效果。
二、反復朗讀是體會思想美、感受文本美的重要途徑
文章的“好”是要通過讀來感受的。本文事例獨特而感人,語句樸實而真摯。然而這些僅僅靠老師的語言講解和學生的草草分析是體會不到的,因此我們要組織學生反復朗讀,反復體會。如燕子遇到困難一段,要通過讀來深切感受燕子面臨的“瀕臨死亡”的困境,再如如何救護燕子,政府是怎么做的,人民是怎么做的,小姑娘貝蒂又是怎么做的,要抓住關鍵詞句,反復朗讀,體會文章的感情,體會詞句的準確和生動。
燕子專列,一篇詞句優(yōu)美的美文、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希望我在教學中獲取的點滴見解能給你的教學帶來些許啟發(fā)。
狠的教學反思篇4
?匆匆》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以細膩而獨特的筆觸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文章語言質樸、優(yōu)美,富有詩意,對學生珍惜時間也很有教益。
在教學中我根據(jù)課文的特點,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味語言的美,在讀中品味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在精讀課文第三自然段體會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語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然后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說說“日子”是怎樣在自己毫不注意時消逝的,學生興趣盎然,有的說:“聊天時,日子從嘴邊過去;玩耍時,日子從腳下跨過。”有的說:“看電視時,日子從眼前晃過;寫作時,日子從筆尖滑過。”有的說:“跑步的時候,日子從跑道上飛過;喝水時,日子從水杯里流過。”有的說:“睡覺的時候,日子從夢中溜過;抽煙時,日子從輕煙中飄過。”……詩一般的語言從孩子們的嘴里流淌出來。再讓學生將自己寫的內容放進課文中讀一讀,學生的積極性更高。在這一讀說寫的實踐中,我感覺到學生的練筆興趣激發(fā)起來了,學生的語言發(fā)展了,更重要的是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了時間來去匆匆,我們要珍惜時間,獲得了更為深刻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币虼?,我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實踐的機會,把課文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綜合性,讓學生在活動中語文實踐能力不斷提高。
狠的教學反思篇5
本節(jié)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北師大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8章第2節(jié)《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第4課時,前3課時學生知道了人的消化系統(tǒng)的構成,以及食物如何在消化系統(tǒng)中被分解為可以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消化系統(tǒng)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就能明白,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如何被人體吸收利用。因為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很有興致,學習積極性很高。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有如下收獲:
一、仔細閱讀,獲得新知:
學生通過閱讀書上第14頁第一段,歸納、分析,可以自己總結:口腔和食管幾乎沒有吸收功能,胃能吸收部分水和酒精,大腸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絕大部分營養(yǎng)物質被小腸吸收,這樣不僅歸納總結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歸納總結能力。
二、通過小組的觀察活動,學生獲得直觀的感知。學生分組觀察雞小腸的結構,直觀感受為什么小腸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場所,初步體會小腸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三、觀察課件人小腸的結構,深化知識。前面學生已經直觀了解了雞小腸的結構,初步知道了為什么小腸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場所。再次觀察熱人小腸的結構圖,學生能深入了解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順利總結出小腸是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器官的原因:
1、小腸很長,5~6米。
2、小腸內壁上有很多環(huán)形皺襞。
3、皺襞表面有小腸絨毛和微絨毛。這些特點使小腸的吸收面積大大增加。而且,小腸絨毛內有很多毛細血管,毛細血管壁和小腸絨毛壁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組成,使營養(yǎng)物質很容易被吸收進入血液,再由血液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動。由此,可以深化,生物的所有結構都和他們的功能相適應觀念。
四、學生動手制作小腸的結構模型,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更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和了解。
當然,教學中也有不足,在組織學生觀察雞小腸結構時,有的學生嫌臟不愿動手,有的害怕不動手,鼓勵、動員不到位。學生觀察人的小腸時,觀察順序不對,不知從哪兒下手,總結觀察結果,不會歸納,這還需要多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最后的制作模型時,學生太興奮,秩序有點兒亂,我還需要多學習組織學生的能力。
狠的教學反思篇6
選擇《游園不值》這課,緣于去年與特級教師竇桂梅的《游園不值》教學實錄的“偶遇”。怎么會有如此美麗的“不遇”?怎么會有如此深邃的課堂?記得當時那份實錄給我的震撼簡直是爆炸性的。我想嘗試古詩教學的念頭已久,但在幾年前上過一節(jié)古詩公開課后,就再沒有勇氣嘗試第二次。看到竇桂梅能把這短短二十八個字精彩演繹四十分鐘,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度與廣度,引領學生與文字“相遇”,與文化“相遇”,不由得折服她“三個超越”“主題教學”等前衛(wèi)精深的教學理念與精湛自如的教學技藝。當時,我已經上過這課,頗感遺憾,總覺得如果不把這么精妙絕倫的教學設計奉獻給我的學生,那簡直是一種“罪過”?;谶@樣的心態(tài),我又一次選擇了古詩教學,選擇了當一回竇桂梅的追隨者。
性格外向直爽的竇桂梅老師說“激情是她的一種狀態(tài)?!倍覄t性格比較含蓄,教學風格也相應比較恬淡平和,再說,她的學生都是城市實驗小學的學生,而我們的孩子一直住在農村,文化底蘊、文學素養(yǎng)、接受能力等稍遜城市學生。如果照搬她的教學設計,一定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于是,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特色和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多種渠道解詞
鏈接生活、利用插圖、結合詩意這些都是學生能夠接受的解詞好方法。
蒼苔,城市學生不常見到,相對農村學生就有優(yōu)勢,果然,一個女生生動地描述了她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蘚”,教師在表揚她“是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時,也不能忽視其他大大咧咧不注意觀察周圍的學生,于是,我出示了兩張不同角度的圖片,引導學生由遠及近地觀察蒼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機,感受春天的氣息。
觀察插圖理解“屐齒”“柴扉”,用我們現(xiàn)代的門與“柴扉”比較,感受“柴扉”的原生態(tài)和帶來的自然氣息。感受“紅杏”的美,我沒有出示圖片,因為他們在四年級時,已經學過《第一朵杏花》,肯定領略過杏花的魅力。而且,如果是實景圖片的話,勢必與書上插圖中水墨杏花有所區(qū)別。權衡再三,大膽舍棄。
二、舍棄教學環(huán)節(jié)
竇桂梅老師的實錄中,還幾次引用陸游的詩?!皸盍粻幋荷?,一枝紅杏出墻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斌w會陸游詩中的紅杏與本詩中的紅杏有何不同。因為考慮這首詩學生不熟,而且本人沒有特級老師豐厚的人文素養(yǎng),缺少爐火純青的巧妙引導,另一方面擔心課的容量過大,學生會如走馬觀花,收獲不多。所以,干脆把它刪掉了。省下時間,讓學生練習扎實的朗讀。先讀好詞,再讀好句,繼而讀好整首詩。
三、尋“詩眼”悟詩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題目的眼睛叫‘題眼’,而詩的眼睛叫‘詩眼’。”這樣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適?!把劬κ切撵`的窗戶?!蔽蚁雽ふ以姷摹把劬Α倍芨惺茏髡叩那楦小5?,沒想到的是,一個語文素養(yǎng)較好的女生,卻撇過了“憐”,而找了個“春”字??磥砘蛟S是我的講解誤導她以為作者所要贊美的是什么?現(xiàn)在想來,我可以因勢利導,是呀,詩人對春天,對春天的這些景物,包含怎樣的感情呢?相信這樣一啟發(fā),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馬上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再次告誡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許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藝術”
為什么“一枝紅杏”就能想到“滿園春色”呢?當我反復品讀“一枝紅杏出墻來”時,忽然腦海中閃現(xiàn)了多年前讀過的一則故事?!坝袀€考官出題‘踏花歸來馬蹄香’,考畫家。很多畫家畫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畫家,卻只畫了幾瓣,他在馬蹄的周圍,畫了幾只翩翩飛舞的蝴蝶?!庇袝r,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發(fā)人們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詩中的紅杏有異曲同工之處。至于“留白藝術”在這里揭示是否恰當,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兩個學生聽過這個故事??磥硎俏姨凸浪麄兞?。
五、板書“豐富多彩”
不知道竇桂梅老師的板書是怎樣的?這是我根據(jù)自己改動的方案而設計的板書。綠色的蒼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紅的紅杏,我試圖用五彩的粉筆向學生勾畫出一個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對于學生來說,是否比以往單色的板書來得豐富生動?
今天的古詩教學就權當是一枝探出墻外來的“紅杏”吧?;蛟S生澀,或許稚嫩,或許模仿的痕跡還有,或許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這“一枝紅杏”一定會綻放在教師與學生心中。
狠的教學反思篇7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由于基礎語言知識記憶不牢,基本的句子結構和句型、句式的不理解,加之有些句子使用和漢語有一定的差別,從而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僅不能用準確得體的標準英語進行口頭表達,更寫不出幾句完整的英語句子。原因何在?大多學生都認為英語語法實在是枯燥、乏味、難記、易忘。這就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更制約著他們英語成績的提高。
在過去的英語語法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般做法是先仔細講解語法知識的概念、定義、結構與特點,接著再呈現(xiàn)例句并加以說明,最后設計許多練習,讓學生進行練習與鞏固,這樣的教學過程和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通過被動的聽、記、練來接受知識。似乎“一學就會”,在實際語言情境中學生還是不能正確使用所學的語法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只重視語法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的主動性,導致學生只會簡單模仿,死記規(guī)則,缺乏在語境中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新課標新倡導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就是從根本上彌補傳統(tǒng)語法教學的不適。
我認為,新課標理念的語法教學應注意以下三點。
1. 注重實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體驗。為突出教學目標,教師可設計對話互動,做游戲等不同的語言實踐活動,設計安排一些任務讓同學們通過聽、說、讀、寫不同的訓練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大膽參與,在實踐中,在真實的語境中掌握語法知識。通過親身體驗,由學生來總結語法規(guī)律,這樣就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增強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積極互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 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語境,讓語法教學自然有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語法教學,利用課件提供大量的圖片和動畫進行練習,形象直觀,使學生身臨其境,也可以利用課件講解歸納現(xiàn)在進行進的用法,使學生形成清晰的語法概論。還可以利用課件提供針對性的練習,多媒體課件的在教學上的使用,可以使語法教學變得興趣盎然。
3.講練結合。讓學生在練習實踐中,對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吸收。這樣才能及時鞏固,強化記憶。
總之,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語法教學與閱讀,聽力,口語和寫作等技能訓練結合起來,將語法內容自然地滲透其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狠的教學反思篇8
沒有情感的大力渲染,沒有任何氣氛的烘托,只是用心的去走進《小獅子愛爾莎》。在我們的課堂上,卻傳出了一陣陣的抽泣聲,這是我們在學習時情感的真實流露?!耙驗閻?,作者把小獅子愛爾莎放回大自然,雖然戀戀不舍,但卻有毅然決然,你最欣賞那一段?”我提問。隨著我的一聲詢問,好多同學不約而同的站起來讀第8自然段:愛爾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后分別的時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我摟住他的脖子吻著它,他好像也覺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個勁兒地蹭我。之后,它戀戀不舍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過頭來看我,直到我們互相看不見了為止。讀完,我發(fā)現(xiàn)有好幾個同學的眼睛紅了,目光中流露出憂傷無奈的神情。于是,我問其中的一位: “夏靜怡,你為什么喜歡這個自然段?” “嗚——”她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邊抽噎著邊說:“我……我舍不得讓小獅子愛爾莎離開?!?“天啊!她竟然把自己當成主人公了!”我心想。隨后,我又發(fā)現(xiàn),好幾個同學也爬在桌子上擦拭著眼淚,我又問:“陳磊,你呢?” “我,我好像看到了小獅子走一步一回頭,走一步一回頭戀戀不舍的樣子,它多有靈性,和人一樣懂感情?!彼f?!拔蚁胄—{子愛爾莎離開后一定很傷心,很難過,也很孤獨,我很擔心它,實在不忍心?!绷硪幻麑W生站起來說。是呀,孩子們說得對,這是孩子們從內心中的真實感受,從字里行間感悟到的,感情真摯,品讀中體會到了“我”和愛爾莎之間那種難以割舍的感情。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蔽蚁胛疫@節(jié)
語文課做到了。我們需要真誠地喚起自身和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每一堂課上都能以情感作為潤滑劑,給學生一種享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fā),與文本親密“接觸”,在品讀中享受由于學習而得到的滿足,從而優(yōu)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