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學設(shè)計8篇

時間:2023-01-01 作者:Youaremine 教學計劃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都養(yǎng)成了定期寫教學設(shè)計的好習慣,教學設(shè)計有利于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jié)合,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高一語文教學設(shè)計8篇,感謝您的參閱。

高一語文教學設(shè)計8篇

高一語文教學設(shè)計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zhì),正確評價有關(guān)人物。

2、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3、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guī)律,掌握“舉”、“謝”、“為”、“斗”、“因”等古漢語兼詞。

?教學重難點】

1、課文情節(jié)起伏,人物形象鮮明,擬作為敘事寫人的記敘文處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畫為教學重點。如何認識理解課文中提及的“義”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可從分析項羽這一人物入手突破這一難點。

2、課文篇幅較長,閱讀有一定難度,采用講析與討論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

?課時安排】

3教時。

?教學過程設(shè)計】

注釋:

1.騅(音zhuī):毛色青白間雜的馬。逝:行。

2.虞:項羽寵愛的的侍姬。若:你。

今譯:

空有拔山的氣力啊,

空有蓋世的豪氣!

時運不濟呵,

駿馬再也難奔馳!

駿馬難奔呵,

不可期!

虞姬虞姬呵,

我當如何安排你!

[背景簡介]

(1)、項羽的主要歷史功績:擊潰秦軍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項羽起兵反秦動機不純,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與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3)、他迷信武力,始終沒有(也不可能)認識自己敗亡的原因。他把一切歸結(jié)于“天意”,是“時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長嘆:“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p>

(4)、“鴻門宴”前,懷王與諸將有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

[課文學習三步法]:

第一步:學生朗讀,圈點、勾畫疑難點。標出課文中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與尾聲。

第二步:老師答疑解難。

第三步:強調(diào)重點知識:

?基礎(chǔ)知識點:】

⑴、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①“王(wàng)關(guān)中”

②“說(shuì)項羽”

③“好(hào)美姬(jī)

④“為(wèi)擊破沛公軍”

⑵、古今異義: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薄氨I”,竊賊;“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豈敢入乎?”“敢”,能夠。

“固不如也?!薄肮獭?,本來。

⑶、通假:

“具以事告?!薄熬摺蓖ā熬恪?,全部。

“要項伯”?!耙蓖ā把?,約請。

“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距”,通“拒”;“內(nèi)”,通“納”,接納,準于入內(nèi)。

“不敢倍德”,“倍”通“背”,違反。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⑷、活用:

“軍霸上”、“王關(guān)中”(名詞作動詞用,讀第四聲)。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用,意為與……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動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

“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詞用,編造名冊。

“不義也”,“義”,名詞作動詞用,合于義。

從百余騎(從:使動用法,使……從;騎:一人一馬。)

數(shù)目項王(目:以眼示意,名詞作動詞用。

“道芷陽間行?!保ㄩg,從小路道,音jiàn)

⑸、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狀語后置。

“與俱去”、“毋從俱死也”,介詞“與”、“從”后面的賓語省略。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疑問句,主語“為大王為此計者”與謂語“(是)誰“倒置。也可以說不是主謂倒置,那么“者”就是語氣助詞。

“孰與君少長?“疑問句,賓語疑問代詞前置。

“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迸袛嗑洌厥庵甘敬~“所”、“者”構(gòu)成“所……者”式名詞短語充當主語,作說明、解釋的對象。

且為所虜(且:將;為所:為……所,“為”后省略行為主動者。)

客何為者(何為:為何,干什么;者,代詞,”何為”前面省略了判斷詞。)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何辭為?”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內(nèi)容分析:】

段意分析:

①宴前

(第一段)

開端——“曹無傷告密”。

曹無傷是沛公的左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語,于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

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nèi)涵相當豐富。請說說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明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占有絕對優(yōu)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guān)中”,項羽豈難容忍?再說個性特征,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么一個火爆漢子!

發(fā)展——“范增勸羽”。

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jié)迅速發(fā)展。

(第二段)

繼續(xù)發(fā)展——“項伯訪良”。

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于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fā)的矛盾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

繼續(xù)發(fā)展——“張良獻策”。

提問:在楚王即將來犯萬分危急的形勢下,張良既不提議備戰(zhàn),更不主張退軍,卻只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這是為什么?此處行文輕描淡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戰(zhàn)”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士氣不同。張良過人之處在于確信項伯可以利用。他從項伯的通風報信中看出這個人十分重“義”,有恩必報,他也了解項伯與項羽的關(guān)系。由項伯必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準了項羽的致命弱點,雙方矛盾的焦點,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此處輕描淡寫更顯出張良的沉穩(wěn)機警,處變不驚。(也與劉邦大驚失色束手無策形成對照。)

張良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劉邦則一點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由“聯(lián)絡(luò)感情”進而自我辯解,終于使項伯受其蒙蔽,導致項羽上當。

“張良獻策”是情節(jié)變化的關(guān)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zhuǎn)為主動,項羽終于“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課文一、二兩段記述了“鴻門宴”前發(fā)生的幾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勢一觸即發(fā)到出現(xiàn)轉(zhuǎn)機,由項羽的“大怒”到項伯之言產(chǎn)生效果,故事情節(jié)逐步展開,并為后來事態(tài)的演變作了必要的鋪墊,留下了必要的伏筆。

②宴中:

(第三段)

高潮——a劉邦謝罪。

提問:劉邦謝罪是否誠心,何以見得?

明確:并不誠心。迫于形勢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辭雖恭,以“將軍”稱項羽而以“臣”自稱,更強調(diào)自己“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見將軍”都出于不自愿,僥幸而已,但卻絕不認錯,更把責任推給“小人”?。ㄟ@“小人”分明指曹無傷卻故意不予道破,裝出一副全然無知的樣子。)

b項王設(shè)宴。

提問:項羽“留沛公與飲”,終于演出了“項莊舞劍”企圖“擊沛公于坐”這驚心地動魄的一幕?!傲襞婀c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明確:不能認為這是精心策劃的陰謀。范增一再暗示項羽,要他下令除掉劉邦,項羽卻總是“默然不應(yīng)”,可見并未經(jīng)過策劃。這一變故是范增一手導演的,雖然陰狠,卻并不示明,由于沒有得到項羽的支持,而項伯又出面援救,終于不了了之。

c范增舉玦。

這一情節(jié)反映出范增的聰明、智慧之處。在這一幾乎是唯一殺劉邦的機會面前,他能當機立斷,但令人人遺憾的是,項羽置之不理。

d項莊舞劍。

提問:“項莊舞劍”在情節(jié)展開上有什么作用?這一事件給后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

明確:“項王留沛公與飲”,情節(jié)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fā)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故事推向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第四段)

e、樊噲闖帳——高潮中的高潮

提問:課文從哪幾方面刻畫樊噲這一人物?寫“樊噲闖帳”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課文對樊噲這一形象的刻畫可謂濃墨重彩,形神兼?zhèn)洹?/p>

語言描寫:“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語句短促急迫,緊張的形勢,急迫的心態(tài),忠勇的性格躍然紙上。

行動描寫:“帶劍擁盾入軍門”,“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立而飲之”,“拔劍切而啖之”,無所顧忌,無所畏懼,何等英武。

外貌描寫:“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著墨不多,卻極為傳神。

濃墨重彩寫樊噲,既襯托了項羽、劉邦,更突出了張良。

妙地把握人物關(guān)系,劉邦信而用之,項羽感其“義”,贊其“勇”,賜酒、賜彘、賜坐,張良則是“導演”兼“舞臺調(diào)度”,一切全由張良策劃,讀來絕無喧賓奪主之感。

樊噲講話跟劉邦講話中心大體一致,只是各有側(cè)重。劉邦側(cè)重于辯解,強調(diào)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噲則是理直氣壯責之以“義”,首先申明自己“互且不避”,繼而陳述秦王“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將項羽推向了審判臺。而后明確指出懷王有約在先,沛公雖然先入咸陽,卻又“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言沛公“勞苦功高”,責項羽“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實為“亡秦之續(xù)”。

從策略上看,二者區(qū)別也明顯。劉邦之言屬于“以屈求伸”,樊噲義責項羽已是“以攻為守”了。

二者有本質(zhì)區(qū)別,說話的語調(diào)語氣也自然大不一樣,朗讀課文要注意這一點。

小結(jié)課文三、四兩段:

記述“鴻門宴“上劉、項雙方的激烈斗爭。劉邦謝罪,以屈求伸,矛盾緩解,范增舉玦,危機依然四伏、項莊舞劍,更是險象環(huán)生,樊噲闖帳,故事到達高潮。項羽唯恐擔當“不義”之名,損其“威”,傷其“信”、不用范增之計,終于讓劉邦借故脫逃,放虎歸山,鑄成大錯。

③宴后:

(第五段)

結(jié)局——a、劉邦逃脫

.提問:劉邦顧脫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車騎”是什么意思?是幾個人一道走的?為什么這樣?

明確:一是留下張良代為辭謝,一是放棄車騎,只身獨騎,只帶四個親信隨從,一是叮囑張良,待其至軍中再入內(nèi)辭謝。這樣安排,目的在于盡快脫離虎口,擔心項羽反悔。(從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b、張良謝罪

提問:張良獻禮,項羽、范增二人態(tài)度為何不同?

明確:項羽對劉邦借故脫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單薄的劉邦不足為患;范增則深知放虎歸山,后患無窮,同時也為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精心策劃的陰謀一一破產(chǎn)而惱怒。不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劍撞而破之”,更

大罵“豎子不足與謀”,可謂氣急敗壞。故事至此結(jié)束。

尾聲——劉邦殺奸

“立誅殺曹無傷”則是對開頭“告密”的交代,是尾聲。

?簡析人物形象:】

①項羽:

缺乏政治遠見,有些沽名釣譽,剛愎自用,迷信武力。不畏強bao,不用陰謀

②劉邦:

有政治遠見和謀略,辦事果斷,能準確抓住政治機遇,善于言辭,見風使舵。

③張良:

劉邦的主要謀士。多謀善斷,精通韜略,臨變不驚,處事有方?!傍欓T宴”的總導演。

④范增

妄自尊大,既不知人,也不知己。

“鴻門宴”的關(guān)鍵人物。

⑶、討論分析課文刻畫人物的方法:

①、對比手法:項羽對范增的獻計、劉邦對張良的獻計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態(tài)度。

②、行動描寫

③、語言描寫

④、外貌描寫

高一語文教學設(shè)計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希姆博爾斯卡的生平、創(chuàng)作風格和她的作品。

2.理解《底片》的內(nèi)涵。

3.鑒賞這首詩的藝術(shù)手法。

教學中難點:

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希姆博爾斯卡,即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5年7月2日生于波蘭波茲南省庫爾尼克的布寧村。1931年舉家遷居克拉科夫,從此希姆博爾斯卡就一直生活居住在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希姆博爾斯卡在地下秘密學校完成中學學業(yè),隨后在鐵路部門工作。1945年波蘭解放后,希姆博爾斯卡進入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攻讀波蘭語言文學和社會學。同時開始寫作,在《波蘭日報》的青年副刊《斗爭》上發(fā)表了她的第一首詩《尋找詞句》(1945年)。1952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我們?yōu)槭裁椿钪?,并于同年被吸收為波蘭作家協(xié)會會員。

1953年成為《文學生活》周刊的編委,并主持該刊的詩歌部達20多年之久。

1954年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詩集《詢問自己》,并獲當年的克拉科夫城市獎。

1956年以后,希姆博爾斯卡相繼出版了詩集《呼喚雪人》(1957年)、《鹽》(1962年)、《一百種樂趣)(1967年)、《任何情況》(1972年)、《巨大的數(shù)字》(1976年)、《橋上的人》(1986年)和《結(jié)束和開始》(1993年)。由于希姆博爾斯卡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杰出成就,她先后獲得了波蘭文化部頒發(fā)的國家文學二等獎(1963年),德國的歌德獎(1991年)、赫爾德獎(1995年)。1995年波茲南的密茨凱維支大學還授予她“名譽博士”稱號。1996年,希姆博爾斯卡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中說她的詩歌“以精確的諷喻揭示了人類現(xiàn)實中若干方面的歷史背景和生態(tài)規(guī)律”。詩人表示,她將把這筆獎金的一半以上用于發(fā)展波蘭的醫(yī)療衛(wèi)生和文化事業(yè),這對波蘭非常重要。

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以《我們?yōu)槭裁椿钪泛汀对儐栕约骸窞榇?。在這個時期里,她的詩歌揭露了法西斯戰(zhàn)爭的殘暴和罪行,熱情歌頌了祖國波蘭的復興和建設(shè)。1956年以后,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無論是題材、主題,還是形式和風格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態(tài)勢,想象力更為豐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詩歌主題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環(huán)境和人與歷史的關(guān)系、人在歷史上和自然環(huán)境中的位置等重要問題。自然和動物、科技和發(fā)明、愛情與婚姻、貧窮和富裕、歡樂與痛苦……都在她的詩歌中得到了反映。然而作者在描寫這些客體時,并不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又不完全采取超然的態(tài)度,她對所描寫的主題既深切關(guān)注,又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而且往往被自嘲、幽默、譏諷等沖淡和掩蓋。在表現(xiàn)手段上,希姆博爾斯卡喜歡采用提問和對話的方式去提出一些極富哲理性的問題,她的詩歌語言也極富個性,往往明白如話而又含義深奧,帶有警句和格言的意味,令人回味無窮,從而使她成為波蘭當今最杰出的一位女詩人。

希姆博爾斯卡多年來磨練出她獨特的詩風,她的詩藝建立在二十世紀詩歌傳統(tǒng)和人道主義主流的基礎(chǔ)之上,但是,本著一種強烈的個人主義品格,她始終置身于時興的哲學、美學、文化潮流之外。按張振輝先生的觀點,她的詩歌主題有三:一是哲理的思辨,二是對宇宙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看法,三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情感、見聞,涉及愛情、親情、友情、命運、時間、生與死、不同個性的人甚至生活中的瑣事等等。?

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風格清晰、直白、細膩,有人認為屬于古典主義。她是駕馭反諷和悖論的高手,她在詩中時常進行的幽默調(diào)侃讓人難以相信出自女性之手;她早年的詩歌歌頌過法國大革命,歌頌過蘇聯(lián)軍隊,但很快便向理性的方向轉(zhuǎn)變,轉(zhuǎn)而對普遍意義上的人和世界的深沉思索;在諷世諭世的同時,她也表現(xiàn)了一種廣泛的、真摯的愛;她也有深情的一面,只是這種深情由于往往用平實的語言寫成,反而容易被人忽視。?

希姆博爾斯卡是一位謙遜的詩人,她認為了解詩人的生平對理解她的作品無所助益,研究詩歌必須從哲學和語言角度入手。所以她從不寫自傳,不喜歡接受采訪,更不愿意向他人吐露私生活。有關(guān)她的個人資料公開的非常稀少,給我們的搜尋帶來很大困難。

二、這首詩比較難理解,可以讓小組討論,通過學生的爭論,從不同角度嘗試理解詩的內(nèi)涵,這是要達到的主要目的。學生很少見到底片的樣子,可以用幻燈展示幾幅底片,幫助學生理解底片中的形象與真實形象的不同。學生閱讀,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底片》中寫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實的事物在哪幾個方面的對比?

2.《底片》通過這些對比表達了什么思想?

三、小組交流。老師組織學生按小組發(fā)言,小組之間可以爭論。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觀點和分析方法。老師及時評價學生的發(fā)言,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

1.作者對底片的影像做了準確的描述,指出了底片中的景物和人,她寫到了天空、烏云、太陽、櫻桃樹、花和底片上的人。她特別注意到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實的事物在幾個方面的對比:

第一,黑白色的對比。真實世界是五顏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只有黑白兩色,這就產(chǎn)生了一種奇妙的效果,既真實又不真實。

第二,左右位置的互換。底片從正面看和反面看,它所反映的影像是一樣的,但是左右剛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難知道哪一面是正確的。

第三,鬼魂與活人的對比。真實世界生動的人物到了底片中,感覺就像鬼魂一樣。

2.詩的內(nèi)涵的理解:

理解一:因為上述這些對比構(gòu)成的奇妙的感覺,模糊了真實與虛假的界線,將內(nèi)心的感覺與真實的世界融為一體,所以就有了問候和提問,這也可以看作自己向自己問候和提問。心靈的自我沉思借底片這一獨特的客體找到了一種表達的方式。

理解二:是對生活真實性的懷疑。

理解三:現(xiàn)實生活是無法用一種形式準確反映的。

四、師生探討:《底片》有哪些獨特的藝術(shù)特點?

本詩的語言明白如話卻含義深奧,令人回味無窮。

在表現(xiàn)方法上,本詩采用了白描、獨白的方式。

在內(nèi)容和形式、現(xiàn)象和本質(zhì)、單一和多樣等等方面形成了一種張力,因此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

高一語文教學設(shè)計篇3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通過教學,讓學生深刻認識本文表現(xiàn)出來的抗戰(zhàn)初期苦難中的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和對光明自由的渴望之情。

2、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技巧和結(jié)構(gòu)安排,把握詠物抒情散文的寫法。

二、教法說明、學法指導:巧妙靈活地運用“找、問、賞、寫”四步教學法。學生自主學習,多活動,多參與,多思考,在積極、主動、快樂的狀態(tài)下達成教學目標,享受教學生活的情趣與美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綠的特點及象征意義。

難點:準確理解和把握作者對綠的態(tài)度、做法,認識人和物、情和景的關(guān)系。

四、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印發(fā)教案。

五、教學具體內(nèi)容和步驟:

1、導入新課:略

2、教學程序:

第一步:找。找什么?找出文中不懂的字、詞、句,或語法、修辭、技巧方面的問題。找的前提是先讀,課前預(yù)習讀過更好,沒有讀過就當堂快速閱讀,默讀或跳讀都行。重點讀課文,也可讀課下注釋、課后題。同時把不懂的地方找出來用筆畫住。如果是生字生詞,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板書到黑板上,如果是問題,可以留作下面提問或?qū)懙郊垪l上交給老師。

?囚綠記》這一課我已經(jīng)讓學生課前預(yù)習過,早讀讀過一遍,導入新課后,我就讓學生找出生字生詞并叫他們大膽地走上講臺板書,會注音的生字連同注音寫上,會解釋的詞語連同詞義寫上。

同學們板書的內(nèi)容整理如下:

生字注音:涸(hé)揠(yà)猗(yī)蕈(xùn)嫩(nèn)瞥(piē)

生詞解釋:揠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視如至寶: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當作最寶貴的東西看待。

急不暇擇:情況緊急,來不及選擇。

了截爽直:指辦事干脆利落,豪爽直率。

魔念:奇異的想法。文中指自私、偏狹的心理。

固執(zhí):指性情或態(tài)度古板執(zhí)著,不肯變通。

以上板書內(nèi)容經(jīng)學生自查字典、詞典核實弄準后,讓學生標記在書本上。

第二步:問。問是質(zhì)疑提問,是問答。學生自由發(fā)言,也可老師點名發(fā)言,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也可以對自己提出的問題談?wù)劤醪降睦斫猓岢鲎约旱囊呻y點。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只是老師作答,大多是讓學生回答,或在老師的引導下,師生經(jīng)過研討找出答案。盡量讓學生多參與、多活動,以生答生,生生對話,讓學生多交流,多討論,多爭論。

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整理如下:

1、“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極寫“我”對綠色的懷念與渴望之情)

2、“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一句中“魔念”是什么意思?(“魔”的本義是奇異的意思,“魔念”是奇異的念頭,句中指自私、偏狹、較為陰暗的心理狀態(tài),或?qū)G的過分的出乎常人理解的愛)

3、“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一句中“涸轍”是什么意思?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涸轍”是干涸的車轍之意,有一個成語叫“涸轍之鮒”,意思是在干涸的車轍里的鮒魚,比喻處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具體地寫出了困倦的孤獨而陌生的“我”急需“綠”的慰藉與陪伴)

4、“植物是多固執(zhí)啊”一句中“固執(zhí)”一詞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表現(xiàn)了“綠友”的什么?(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綠友”的倔強性格,對光明的向往,對自由的執(zhí)著追求,表現(xiàn)了不屈不撓的精神)

5、“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一句中“過失”指什么?表現(xiàn)了我怎樣的態(tài)度?(“過失”指“我”囚禁綠色讓它出現(xiàn)了病損的狀態(tài),自己認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一點正好表現(xiàn)了“我”的善良和自責)

6、“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有什么深刻含義?(這一句是寫放綠,是“我”的良心的表現(xiàn)?!坝啦磺诤诎怠笔菍G的熱情贊美,也是作者心靈的寫照,“我”在北平居住也像綠被囚禁起來一樣,“綠”與作者一道經(jīng)受磨難,但最后都獲得自由)

回答以上問題時,把語段中涉及到答案信息的重要句子,篩選出來,我都讓學生予以誦讀,以便增強語感、加深理解。

第三步:賞?!百p”就是賞讀、賞析、鑒賞。讓學生找出文中最欣賞的語句語段,先讓學生共同賞讀,再從內(nèi)容、寫法、語言等方面進行賞析。這個過程中在學生齊讀、美讀精彩語段的基礎(chǔ)上,然后自由發(fā)言或討論后代表發(fā)言,把欣賞的理由說充分,深層次地挖掘含義,弄通弄懂。

同學們最欣賞的語段有5、6、7、10、11等,賞析結(jié)果整理如下:

第5段:這一段由上文的尋綠寫到觀綠、頌綠,運用了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熱情贊美綠色,表達了對綠色的懷念、期盼的急切心情,說明了渴盼綠色的原因。

第6段:從時間的角度寫觀綠的心情,通過聯(lián)想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航海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真正體會到人生對綠色的歡喜、留戀。

第7段:寫“我”仔細觀綠的情景及愛綠的心情。觀察仔細,描寫細節(jié),表達最愛,為下文寫囚綠蓄勢。

第10段:用擬人手法,通過寫“綠友”向陽趨光的自然本性,突出了“綠枝條”倔強、堅貞不屈的性格特點,表現(xiàn)了綠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第11段:“我”認識到綠枝條衰敗是自己囚禁的結(jié)果,是傷害了綠枝條,是過失,但雖然同情它,卻不愿放走它,表達了“我”的矛盾心理及對綠的走火入魔的愛。

以上對語段的賞析,我多用啟發(fā)、引導、點撥的方法,讓學生逐步達到對語段的準確理解。

第四步:寫。就是指仿寫、續(xù)寫、補寫等。主要仿寫文中有特色的優(yōu)美語句語段,也可課下仿寫詠物抒情散文。從仿寫句式、技巧直至文體都可以。

續(xù)寫結(jié)尾或想象補寫也可以。

要課前做好仿寫、補寫設(shè)計,學生寫好后要給他們展示機會,互相傳閱或讀給全班同學聽,或用幻燈片打出來讓同學欣賞。

下面是關(guān)于寫的設(shè)計:

仿寫:

(1)按照“綠色是多么寶貴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的句式和修辭方法,另選一種事物寫幾句話。

同學仿寫例選:

生命是多么寶貴?。∷菚r間,它是財富,它是生機,它是能量。(朱小草)

青春是多么寶貴??!它是光陰,它是黃金,它是春天,它是美麗。(毛琦瓊)

太陽是多么寶貴??!它是光明,它是溫暖,它是希望,它是輝煌。(方南)

(2)按照“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的句式,展開聯(lián)想,再寫兩種情景,表達對綠色的留戀之情。

同學仿寫例選: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饑餓者得到飯食的歡喜,我開始了解長途跋涉者終于到達目的地的歡喜。(李維銘)

續(xù)寫:根據(jù)末段內(nèi)容,設(shè)想想象若干年后,我與圓窗、綠友見面時的情景,寫100字左右的場景片斷。

離開北平一年后又見面:一年后,我在懷念中又回到了北平,我不敢相信北平會變得這樣蕭條冷落,當我看到我日夜想念的圓窗、綠友時,我驚呆了,它們竟然比我囚禁它們時還憔悴衰敗,它們看到我很遲鈍,我抱住它們時它們才認出是我,而且不是熱情地把我留下,而是趕我快點離開北平,這時,我的心好沉痛?。。S芳)

假若作者沒有死,新中國成立后見面:1949年秋天,我有幸去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文化機構(gòu)的管理工作,再一次來到我當年住過的地方,我?guī)е轮袊闪鴳c大典的喜悅,見到了我的綠友,它們也很一樣快樂高興,歡迎我的回來,我們握手、擁抱,我們在一起唱歌跳舞,當我告訴它們我將長期住在北京的時候,它們?yōu)槲夜钠鹆藷崃业恼坡暋#ú袂锃Z)

以上是用四步教學法教《囚綠記》的全過程,一節(jié)課下來,比較有序而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wù)。

六、作業(yè):

1、學了《囚綠記》,給你出個《摘花記》題目,你覺得怎么寫?寫些什么?擬出寫作提綱。

2、聯(lián)系個人實際,拿媽媽對自己的愛,和課文中“我”對綠的愛做比較,看看有沒有相似點,寫一段100字的片斷,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七、教學后記:

這一節(jié)課上完以后,我感到很輕松,很快樂,學生學得也很主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整堂課幾乎是學生自己在研究、在探討,老師只是在適當?shù)臅r候給以點撥、引導。學生很喜歡這樣上課,他們感覺很放松、很自在,似乎在玩樂中就把知識掌握了。我相信教學效果也會比較理想。

高一語文教學設(shè)計篇4

【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關(guān)史實,積累文言常識,學會辯證性地分析人物,評價人物。

2.通過角色扮演和人物對照的方式,體會鮮明的人物性格,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3.學習司馬遷隱忍發(fā)憤的著書精神,從容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理解項羽失敗和劉邦勝利的原因,領(lǐng)悟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道理。

【教學重點】

通過角色扮演和人物對照的方式,體會鮮明的人物性格,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教學難點】

學習司馬遷隱忍發(fā)憤的著書精神,從容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理解項羽失敗和劉邦勝利的原因,領(lǐng)悟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道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導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上無數(shù)英雄隨著時光流逝而一去不返,可是他們卻給后人留下了耐人尋味的故事,讓后人代代咀嚼和品味,一個個故事凝成了厚重雋永的華夏文化哺育著后人。兩千年前,項羽和劉邦的一次宴會,不僅給后人留下了富于傳奇色彩的歷史典故,而且宴會上成敗得失還不斷啟示著后人。今天這節(jié)課咱們就一起學習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鴻門宴》。

2、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稱為“史圣”。其父司馬談學識淵博,曾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司馬遷20歲開始游歷,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繼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編寫《史記》。司馬遷發(fā)憤著書,大約在55歲那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3、《史記》簡介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4、課文簡介

?鴻門宴》節(jié)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206年.陳涉起義后,出身于楚國貴族世家的項梁,項羽叔侄和出身農(nóng)民又當過亭長的劉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陳涉失敗后,項梁等擁立楚懷王之孫,仍號楚懷王.項,劉同為楚懷王所轄的主力軍.項梁死,劉項分別戰(zhàn)于黃河南北.楚懷王曾與諸將相約,誰先入關(guān),就是關(guān)中王.項羽在巨鹿一帶消滅秦軍主力,劉邦則從黃河以南打進函谷關(guān),攻下咸陽.

5、背景簡介

劉邦攻下咸陽后,吞并霸上,遣將把守函谷關(guān),不納諸侯,欲稱關(guān)中王.項羽聽說后非常惱火,立即破關(guān)直抵新豐鴻門。鴻門宴也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舉行的,它揭開了“楚漢戰(zhàn)爭”的序幕,這次宴會隱含殺機,是一場尖銳復雜的政治斗爭,“鴻門宴”一詞今天也成了隱藏殺機的政治談判的代名詞。

二、新課學習

1、學生分角色誦讀;小組討論讀后感受;

2、教師引導學生翻譯全文。

3、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坐”是指“跪坐”姿態(tài),不是通假字。此姿態(tài)最容易受到攻擊,是最佳的刺殺時機,而站立時更容易躲避攻擊,刺殺困難。)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參”通“驂”,貼身衛(wèi)士)

沛公奉卮酒為壽(“奉”通“捧”,獻上)

拔劍切而啗之(“啗”通“啖”,吃)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

沛公不勝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二)詞類活用

a名詞用作動詞

沛公軍霸上(駐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說)/不可不語(告訴)

籍吏民(造戶籍冊或登記)/吾得兄事之(侍奉)/范增數(shù)目項王(示意,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勝(懲罰)/道芷陽間行(取道)/沛公欲王關(guān)中(稱王)

若入前為壽(走上前)/沛公奉卮酒為壽(祝(項伯)身體健康)

b名詞用作狀語

項伯乃夜馳之(在夜晚)/于是項伯復夜去(連夜)/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張開翅膀那樣)

頭發(fā)上指(向上)/四人持劍盾步走(徒步)/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c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下來)/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止:使……停步內(nèi):使……進入)/拔劍撞而破之(使……破)/樊噲側(cè)其盾以撞(使……側(cè)過來)/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為王)/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跟從)

d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與……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e形容詞用作名詞

此其志不在?。ㄐ〉姆矫妫?君安與項伯有故(舊交情)

f動詞用作名詞

此亡秦之續(xù)耳(后繼者)

f形容詞作名詞

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的事)

(三)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古:崤山以東今: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古:兒女親家今義:由結(jié)婚而形成的夫妻關(guān)系)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進來,偏義復詞今:進出)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古: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p>

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古:小人離間之言今:仔細說來)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古:現(xiàn)在別人,指劉邦今:現(xiàn)在的人)

沛公已去(古:離開今:從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古:之所以……是因為……今: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沛公奉卮酒為壽(古:敬酒今:歲數(shù)大)

我為魚肉(古:魚和肉今:魚的肉)

(四)一詞多義

如: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動詞,好像)/沛公起如廁(往,到……去)/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保ū鹊蒙希?/p>

意: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料想)

舉: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殺人如不能舉(全、盡)

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動詞)/噲拜謝(感謝)

乃令張良留謝(告辭,告別)/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謝罪)

三、深入探究

1.文章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后長達五年的斗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yù)示了這場斗爭的終結(jié)。這樣說,是因為作者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斗爭和會后余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于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領(lǐng)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fā)展重要關(guān)頭上所起的作用。

2.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可以分為幾部分?

本文按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鴻門宴的由來。文章先指出劉、項兩軍的駐地及雙方兵力,表明項羽占有絕對優(yōu)勢,戰(zhàn)爭的主動權(quán)在他手中。戰(zhàn)爭似乎已經(jīng)迫在眉睫,卻忽然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項伯為報私恩夜訪張良,劉邦于是拉攏項伯,以謊言為自己辯護。項伯同意調(diào)停,于是有了鴻門宴上的斗爭。

第二部分(第3、4段),寫鴻門宴上的斗爭。節(jié)奏發(fā)展得快,氣氛的變化也快。開始很平和,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shè)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繼而命項莊舞劍,使氣氛越來越緊張。于是張良出招樊噲。樊噲為了將眾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來,不僅一切做得合乎禮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項王“能復飲乎”之問慷慨陳詞,又就席間舞劍一事指責項王"欲誅有功之人"。故"項王未有以應(yīng)",反而賜坐。至此氣氛又進一步緩和,但危機仍未解除。這是宴會斗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會后余事,包括劉邦逃席,間道至軍;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劉邦誅殺曹無傷。

本文情節(jié)按項羽是否發(fā)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波瀾橫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應(yīng),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雖屬節(jié)選,亦有相對的完整性。

3.對比文中的人物性格

項羽在優(yōu)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忍辱負重,善于保全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應(yīng)變。劉邦則善于采納意見,虛心細致,隨機應(yīng)變。項羽用人唯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yǎng)奸遺患,又自絕敵營內(nèi)應(yīng),劉邦則有奸必除,又能收敵為其所用。

4.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作者塑造項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個問題:是否對劉邦發(fā)動進攻;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對樊噲的越禮行為采取什么態(tài)度;對劉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態(tài)度。這些,上面已有分析。這里附帶說說樊噲。樊噲在危急的關(guān)頭不顧衛(wèi)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xiàn)了極大的勇敢。但入帳后的種種行動都是有禮有節(jié)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注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后站著喝,隨后連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機譏諷項王,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羽之意,這又說明他粗中有細。

(二)運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劉邦和項羽;張良和范增。

5、分析文章脈絡(luò)

無傷告密——夜訪張良——項伯說情——沛公赴宴——鴻門飲宴——項莊舞劍——樊噲闖帳——樊噲力斥——沛公逃席——誅殺無傷

四、鞏固練習

1、下列加點字解釋全正確的一組()

①目似瞑,意(神情)暇甚②項王則受壁,置(擺設(shè))之坐上

③卮酒安足辭(推辭)④此亡秦之續(xù)(連續(xù))耳

⑤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⑥大禮不辭小讓(謙讓)

⑦沛公起如(往)廁⑧沛公則置(安置)車騎

a.①③⑤⑦b.②③⑥⑧

c.②④⑥⑦d.①④⑤⑧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組()

①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②沛公不勝桮杓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④范增數(shù)目項目

⑤令將軍與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

⑦拔劍切而啖之⑧張良出,要項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a.①③④⑤b.②⑤⑦⑧c.②④⑥⑧d.①②⑤⑨

答案:d。①距通拒,內(nèi)通納;②桮通杯;③倍通背;⑤郤通隙;⑧要通邀。⑨蚤通早

3、下列句中加點字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

①沛公軍霸上②黨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數(shù)目項王④籍吏民,封府庫

⑤君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⑥項伯殺人,臣活之

⑦爽心悅目

a.①③④/②⑤/⑥⑦b.①②⑤/③④/⑥⑦c.②⑥⑦/③④⑤/①d.③⑥/⑤⑦/①②④

答案:a。①駐扎,名作動;②象鳥的翅膀一樣,名作狀;③使眼色,名作動;④登記,名作動;⑤象對待兄長一樣,名作狀;⑥使……活,使動用法;⑦使……爽快,使……愉快,使動用法。

4、下列句子不屬同類句式的一項()

a.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b.藉何以至此

c.因擊沛公于坐

d.得復見將軍于此

答案:b。

a、“以事”,狀語后置;b、“何”作賓語,前置;c、“于坐”,狀語后置;d、“于此”,狀語后置。

5、寫出下列語句所含的成語

a.秋毫不敢不所近()

b.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c.勞苦而功高如此()

d.項莊拔劍舞,其意在沛公()

答案:

a、秋毫無犯b、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c、勞苦功高d、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高一語文教學設(shè)計篇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有關(guān)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提高文言閱讀的能力。

3、整體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理清思路,根據(jù)文意背誦課文。

4、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為教學的手段和依據(jù),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lǐng)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題導讀法。教學過程中,以設(shè)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把握文章內(nèi)容,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力求以問帶講,以答帶讀,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其善于動腦,敢于發(fā)言。

三、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教學難點

領(lǐng)會和學習燭之武的勸說藝術(shù)。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1.、導入

聯(lián)系初中所學《曹劌論戰(zhàn)》,學生介紹《左傳》,教師補充材料,《左傳》的有關(guān)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整體把握

(1)解題:理解題意,你會想到那些信息?

(2)介紹時代背景: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述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3.課堂教學

第一步,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選一名學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再選一名學生評論優(yōu)缺點,概括你所聽懂的故事。

齊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讀清節(jié)奏,讀清句讀。對照注釋,結(jié)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畫詞句疑難點。提出疑難字詞。

第二步,內(nèi)容研讀(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設(shè)計問題串連全文,并適時的采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誦讀文章。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加強討論與交流,把握課文內(nèi)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思考: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為什么攻鄭?

提示:秦晉圍鄭,鄭國危如累卵。聯(lián)系時代背景,這一段25個字介紹了哪些內(nèi)容?找出重點詞:貳、軍、于

(2)一學生領(lǐng)讀第二段,找出重點詞句如“辭” “之”“然鄭亡,子亦有不利已”。

討論: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這一段對表現(xiàn)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為側(cè)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guān)注。

(3)由男生齊讀第三段。

本段字詞較多,要求翻譯課文,解決字詞障礙。如“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鄙、陪、敢、濟、肆、闕

全體同學考慮: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地理到歷史,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術(shù),動之以利,曉之以理。

(勇)退:燭之武關(guān)鍵時刻深明大義,不計得失,舍小存大,顧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縋而出,知難而上,義無反顧。

(巧)退:既有運籌帷幄、了然于胸之計謀,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辭。

可看出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a.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b.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c.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4)學生齊讀第四段,解決字詞如“與”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討論:晉侯在秦軍撤退時為什么不乘機襲擊秦軍?本段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考慮到“仁”“知”“武”的道理。

4.精讀課文,體會課文敘事特點

(1)伏筆與照應(yīng):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yīng)。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皶x軍函陵,秦軍氾南”,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yīng)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yīng)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guān)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

(3)詳略得當: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5.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成功地勸說了秦君,憑一己之力,解救了鄭國,其勸說的藝術(shù)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提示:主要從燭之武的勸說藝術(shù)進行分析總結(jié)。燭之武的一段說辭,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感情,言辭巧妙。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尊重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對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們評在價燭之武時,有的說他是一個“志士”,有的稱贊他是一個“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個“辯士”,也有人說他具備這三種人的特點。請發(fā)表一下你的看法。

6.作業(yè)

(1)盡量背誦。

(2)歸納文中詞性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現(xiàn)象。

(3)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睜T之武退秦師再次印證了“舌頭”在戰(zhàn)爭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戰(zhàn)場。對此,你感受如何?請聯(lián)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寫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題目自擬。提示:可以結(jié)合史料從“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闡述自己對“口才”的認識。具體史料可以聯(lián)想到毛遂義正詞嚴,說服楚王與趙國締約;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衛(wèi)了趙王的尊嚴;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等。

【板書設(shè)計】

秦晉圍鄭 秦晉退兵

五 越晉難治 妙

論 亡鄭利晉 語

救 舍鄭利秦 ?

鄭 晉人無信 秦

國 晉人無厭 師

高一語文教學設(shè)計篇6

?設(shè)計思想】

本課在設(shè)計上本著兩個原則: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文的育人功能。本課面向高一新生,通過表情誦讀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語感。不能過多地從語法角度肢解文本。

2、注重語文應(yīng)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肚G軻刺秦王》一文,文學美最集中展現(xiàn)的是兩個部分:易水決別和荊軻刺秦。通過情感誦讀、教師鑒賞引路的方法,抓住這兩部分重點落實,從知、情、意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文學藝術(shù)鑒賞的審美活動,受到美的熏陶。

本教學設(shè)計為第一課時,教授時需首先疏通文意,熟知文脈,繼而感受形象,體會感情,力爭將易水悲歌段落熟讀成誦。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基本語法現(xiàn)象,疏通課文內(nèi)容,理清敘事脈絡(luò);對先秦古文簡樸的敘事風格有初步體會。

2、感受荊軻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壯的人物形象;體會其一諾千金、蹈死不顧、義薄云天的性格,并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

3、感受文學作品中崇高的悲劇美,使學生產(chǎn)生深沉而巨大的心靈震憾,引發(fā)其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教學重點】

1、梳理字詞,從被動句和古今異義兩個方面積累文言知識。

2、理清敘事脈絡(luò),并從中概括人物性格特點。

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方法:

采用同學分組競賽的機制,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自主找到四個方面的文言現(xiàn)象,老師指正。學生誦讀感知,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深入人物內(nèi)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方法】

講解法,自主合作法,誦讀感知法

?教學過程】

(布置學生課前預(yù)習,試著找到被動句和古今異義兩個方面的文言現(xiàn)象。教師收集相關(guān)資料,制成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

據(jù)說陳凱歌一直很喜歡讀《史記》,《刺客列傳》更是百看不厭。這促使他產(chǎn)生了把“荊軻刺秦王”這段史實搬上銀幕的沖動,拍攝了影片《刺秦》?!帮L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币姿枰磺лd有余情,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荊軻刺秦王》。(板書:荊軻刺秦王)

二、反復誦讀課文,梳理文字,積累文言知識

1、師:首先,我范讀課文,請同學們正音,并找出通假字。

課件:

正音: 督亢(kànɡ) 愿足下更(ɡēnɡ) 慮之樊於期(wū jī) 右手揕(zhèn) 其胸拊(fǔ) 心血濡(rú) 褸以藥淬(cuì) 之忤(wǔ) 視瞋(chēn)目 變徵(zhǐ)之聲 通假字:

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生大聲齊讀以上內(nèi)容。在教學生成中,學生可能對這些字詞比較生疏,多讀幾遍利于加強鞏固)

2、師:音正字順之后,分角色朗讀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其中有三個人物角色──太子丹、荊軻和樊於期;其他同學注意找出其中的文言現(xiàn)象。分組找出被動句、古今異義文言現(xiàn)象。

(課堂生成問題設(shè)想)學生分角色誦讀時,如果忽視誦讀技巧,可立即點撥指導。比如“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仰天太息流涕”六字,讀時,一字一段,一詞一頓,音量要大,語速要緩,重音落在“仰天太息”四個字上,教師可示范誦讀。比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誦讀“偏袒扼腕”時可指導學生加上肢體語言。

學生誦讀時,由于個性不同,感情表達各異。這個環(huán)節(jié)一定要突出教師的示范誦讀作用,并選擇善于感情表達的學生朗讀以渲染氣氛,加強對全體學生的文學美熏陶。

課件:

總結(jié)歸納:

古今異義詞: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困頓/今:貧窮

仰天太息流涕曰古:眼淚/今: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護

于是太子預(yù)求天下之利匕首古:在那時/今:連詞

(課堂生成問題設(shè)想)學生自主找被動句時,要先讓學生明確被動句概念,從句意入手。找古今異義詞時,要先讓學生明確漢語發(fā)展的概念。

講語法是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一定要深入淺出。如果學生初中語法知識積累少,切不可著急,要循序漸進,一點一點突破。

三、感知課文,挖掘內(nèi)涵,感受人物形象

1、師:朗讀文章剩余部分,并思考問題: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刺秦之前,荊軻和太子丹分別作了哪些準備?

(課堂生成問題設(shè)想)探究此問題,可指導學生分兩步走。第一步先找出刺秦的準備,學生如能疏通文意,就能比較容易找到“頭圖取信、藥淬匕首、武陽為副”這三方面的準備,而極易忽略“待客同行”這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對此,可引導學生從“太子遲之”的原因切入思考。第二步再引導學生給四項準備工作歸類。

課件:

荊軻:頭圖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藥淬匕首武陽為副

2、師:太子丹和荊軻的準備工作有相同和不同之處,甚至有矛盾的地方,同學們能不能分析一下原因?

(課堂生成問題設(shè)想)二人準備中有沖突的方面。比如以頭圖取信秦王,說明荊軻做事謹慎周密,能抓住本質(zhì)和關(guān)鍵。他深知只身一人,提劍入秦,行刺戒備森嚴的虎狼之君,是千古萬難之事,因此務(wù)必設(shè)法取得秦始皇的信任。(板書

荊軻:謹慎周密做事務(wù)本。

壞大事者,太子丹也。他婦人之仁,不忍取樊於期之頭;他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難面前,驚慌失措;他心浮氣躁,急于求成,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之下,貿(mào)然行事,催促荊軻上路,以致刺秦大業(yè)功虧一簣而幻化成空。(板書包太子丹:心浮氣躁動貿(mào)然行事)

3、師:在不充分的準備工作之后,荊軻匆匆踏上了刺秦這條不歸路。其時,太子送行。賓客訣別。下面就一起來欣賞慷慨昂的易水悲歌。(搖放幻燈片)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闭堊⒁膺@句話的文眼“白衣冠”,簡單三字,“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是何情?穿著送葬死人的喪服來送別活人荊軻,品味起來,隱隱散發(fā)著一股秋水寒潭般冰冷浸骨的悲傷。生離死別之際,“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高漸離變徵擊筑,荊軻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鐵石心腸之人,也會心有所動潸然淚下?!疤烊粲星樘煲嗬稀?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壯、哀而不傷的慷慨史詩!“復為慷慨羽,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音調(diào)陡變,悲去壯來!士皆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燒!熱血沸騰,怒發(fā)沖冠,仰天長嘯!“大丈夫,生而何歡,死而何苦?”壯膽豪氣胸中起,贏得生前身后名?!坝谑乔G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荊軻就這樣,頭也不回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刺秦這條不歸路!

4、師:賞析完本段,哪位同學來深情朗誦?(播放背景音樂)

(課堂生成問題設(shè)想)背景音樂是蘇格蘭風笛《勇敢的心》,它和易水悲歌的感情基調(diào)、主題一致。學生朗誦時,第一遍可能配合不上音樂,要指導學生反復讀,跟上音樂節(jié)奏。學生誦讀時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視拿捏感情,可以指導他們學會留白停頓的誦讀技巧。比如讀到“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時,指導學生停頓,給人一種慷慨悲涼余音不絕的聽覺感受和進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間。

深情朗讀是本課的高潮,一定要找到善于感情發(fā)揮的學生,誦讀到位,才能渲染氣氛,感染那些內(nèi)向寡言的學生。

四、遷移延伸,學會辯證分析

師:“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同是強秦壓境,荊軻毅然選擇了提劍行刺,有人卻選擇了游說。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請完成作業(yè):

五、拓展探究

“退秦”還是“刺秦”----由燭之武和荊軻想到的。

高一語文教學設(shè)計篇7

1、了解有關(guān)對聯(lián)的知識,掌握對聯(lián)的特點。

2、鑒賞對聯(lián),感受語音魅力,提高審美能力。

3、嘗試對對子。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對聯(lián)常識,如對聯(lián)的歷史,平仄,對仗等基本常識。

2、嘗試對對子。

教具:多媒體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視頻導入:唐伯虎點秋香相關(guān)片段。

對聯(lián)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品,又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對聯(lián),走進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去領(lǐng)略一下對聯(lián)帶給我們的獨特魅力。

(投影:奇妙的對聯(lián))

本節(jié)課我們將達成如下學習目標:(投影)

1、了解有關(guān)對聯(lián)的知識,掌握對聯(lián)特點。

2、鑒賞對聯(lián),感受語言魅力,提高審美能力。

3、嘗試對對子。

二、【講解第一知識模塊:認識對聯(lián)】

檢查預(yù)習:學生快速篩選課文信息,概括出對聯(lián)的特征。

結(jié)合同學們的發(fā)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對聯(lián)對聯(lián),顧名思義,既要“對”,有要“聯(lián)”,對聯(lián)有如下特點和要求:

(投影:對聯(lián)的特點和要求)

“對”對仗工整:字數(shù)、詞性、結(jié)構(gòu)相同;平仄相對;仄起平收

“聯(lián)”內(nèi)容相關(guān)。示例對聯(lián),感受對聯(lián)的特點。

三、【講解第二知識模塊:鑒賞對聯(lián)】

下面我們共同欣賞幾副對聯(lián)。請同學們朗讀幾遍。

(投影:出示如下幾副對聯(lián))

通過從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優(yōu)秀的對聯(lián)以其語言之奇、手法之妙和意蘊之美,如同奇花異草,裝飾著我們的文化大觀園,希望同學們在課余時間多多采擷。

學生通過朗讀再感受一下對聯(lián)的魅力。

1、數(shù)字聯(lián)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內(nèi)多一個春秋

2、同音異字聯(lián)饑雞盜稻童筒打

暑鼠涼梁客咳驚

3、拆字聯(lián)鴻為江邊鳥蠶為天下蟲

學生分享自己找的趣聯(lián)。

四、【講解第三知識模塊:試對對聯(lián)】

?過渡】其實對于對聯(lián),我們要想深入的鑒賞其神韻,還要親自去對對聯(lián)。你們看,對聯(lián)竟然有如此大的魔力,那么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的學習一下對對子。

(投影《聲律啟蒙》)《聲律啟蒙》節(jié)選:

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

天對地,雨對風。大路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

無對有,實對虛,作賦對觀書。綠窗對朱戶,寶馬對香車。)

到底如何對?古人有提示?!堵暵蓡⒚伞肺覀凖R讀一下。

同學們再大聲朗讀兩遍。

下面,我們就來對對子??匆幌抡l反應(yīng)快,對得好。

先來點簡單的。(投影)

1、補對聯(lián);

某餐館門口貼著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_________,棄之可惜”;下聯(lián)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用李紳《憫農(nóng)》中的有關(guān)語句填入上聯(lián))

2、改對聯(lián);

把下列句子中的畫線部分改寫成一副對聯(lián),用來作“畫卷”的修飾語。

中國人民在這奔騰不羈的長江邊,展開了一幅把五千里長江斬斷,把三峽無數(shù)山峰鎖住的神奇畫卷。

3、寫對聯(lián)。

同學們反應(yīng)很快,那我們來點難的。(投影)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幾個句子:

上聯(lián):華夏兒女文武雙全建偉業(yè)

下聯(lián):炎黃子孫德才兼?zhèn)湔购陥D

(老師明確答案。)

結(jié)束語:同學們,珠聯(lián)妙對,萬古猶傳風雅趣,珍語佳句,千年仍飄翰墨香。今天,我們了解了對聯(lián)的特點,初步領(lǐng)略了對聯(lián)的獨特魅力,當然,它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還需要同學們繼續(xù)挖掘并傳承和發(fā)揚。

五、課堂小結(jié)

課堂小結(jié):(略)

以對聯(lián)形式勉勵學生珍惜學習生活

不苦不累,高中沒味;不拼不搏,人生白活

才思敏捷數(shù)理化游刃有余出口成章政史地無所不知

六: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外提升練習題

2、請每位同學圍繞“對聯(lián)”這一主題,辦期手抄報,要求圖文并茂、內(nèi)容豐富。

高一語文教學設(shè)計篇8

教學目標

1.根據(jù)文體特點和語言特色進行誦讀。

2.在反復誦讀中體會燭之武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3.在把握詞義、句義的基礎(chǔ)上,體會燭之武的游說藝術(shù)。

4.從字音、停頓、語氣語調(diào)、表情達意等方面總結(jié)文言文誦讀方法并在誦讀中體驗。

教學預(yù)設(shè)

一、引入

ppt:春秋無義戰(zhàn)”

1.師講述:春秋時期諸侯國為了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以強凌弱、攻伐攻伐兼并。這是一個戰(zhàn)爭頻繁的動亂年代。有一本書比較具體生動地記述了當時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軍事斗爭,這就是《左傳》。(板書)

2.生讀注釋,解釋“傳”的含義。

二、誦讀

1.大家都感覺文言文學習很困難,今天老師給大家一把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那就是:誦讀法。

ppt:“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diào)拂拂然若與我喉舌相習。”——曾國藩《家訓》

2.師引起開頭段,開頭主要是交代背景,敘述語句的朗讀中速,語調(diào)平緩,若一位老者在向你娓娓的敘述那段歷史。

生齊讀:(教師點評,從字音、句讀、情感上引導)。

3.檢查文言詞語落實

ppt 1.詞類活用:晉軍函陵、越國以鄙遠、共其乏困、既東封鄭、闕秦以利晉

2.古今詞義不同:東道主、行李、夫人

3.特殊句式:夫晉,何厭之有?

重點引導:“封”甲骨文封字,像用手培土植樹的樣子,其本義為培土植樹,又有聚土成墳的意思,引申為堆、冢之義。古人封土植樹的目的是為了劃分田界和疆域,所以封字還有疆界、界域之義。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賜給臣子就叫做封,而諸侯或大夫所分得的土地就稱為封地、封邑。

4.體味語氣

(1)比較閱讀:刪去 “虛詞”

(2)生反復自由讀,特別要讀出“虛詞”的味道。

(3)大家試著揣摩一下這三個說話時的語氣,結(jié)合句意,從這些虛詞中讀出了怎樣的情感與人物形象?(選擇幾個有體會的詞說說)

參考交流:

佚之狐:“矣”(心情沉重)“必”( 堅定、胸有成竹)

鄭伯:“也”( 心平氣和、引咎自責、情真意切)“然”“焉”(語意轉(zhuǎn)折,以情感人)

燭之武:“猶”“矣”“也”(壯志未酬的傷感、無奈、委屈、牢騷)

(4)在學生表達基礎(chǔ)上,教師可作點撥。

(5)分角色讀。

三、品讀

1.秦晉圍鄭,鄭國的形勢怎樣?(文本依據(jù))

明確:危在旦夕,國運懸于一線。依據(jù):

“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夜縋而出”(解釋“縋”義)——進一步說明了鄭國形勢之嚴重。秦、晉已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從側(cè)面襯托燭之武這一形象,突出他的勇敢。

2.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那么,請問:那么燭之武是怎樣勸退了秦軍的呢?

ppt 燭之武()退秦師,在()加上一個詞或短語。

勇退、智退……(板書)

3.活動:清代散文家魏禧少好《左傳》,他贊嘆“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穩(wěn)妥可靠,完備周密)”。請你結(jié)合具體詞句加以印證。

4.示范品讀: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先由學生表達,教師適時補充。

ppt批注:(1)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的利害著想,自然會引起秦伯的好感,“既”點出鄭國自知會滅亡,顯現(xiàn)弱勢,使之解除戒意,從而為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了可能。(2)前面的敘述都是先說普,后說秦,而這里,說成“秦晉圍鄭”, 讓秦伯充當鄭國命運主宰者的角色,含有對秦伯的恭維之意。(3)“執(zhí)事”運用敬辭。(4) “若”一詞言外之意是:“亡鄭”于你并無益處。這是以退為進

板書:以退為進措辭委婉

5.布置學生自主學習任務(wù),老師到學生中間去,隨時解答學生問題。

6.交流: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批注(1)“厚薄”對比,言亡鄭有害于秦,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秦國當然不會幫助晉國成就霸業(yè)而使自己的國力相對削弱。秦與晉的盟約關(guān)系動搖。(2)攻鄭與友鄭的利弊對舉,是以利益引誘秦伯了。(3)為秦穆公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秦國的使者出入往來于鄭國,鄭國熱情款待,禮節(jié)周到,秦國可以把鄭國當作東方一個可靠的盟友,讓秦有利可圖,得到實惠,這有什么不好呢?(4)君知其難也”,替秦伯作了仔細的盤算,用語熨帖,令人心服。

板書:利弊對舉 利益引誘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批注:(1)進一步引史為鑒,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自然會使穆公頓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感慨。(2)“且”:況且,遞進關(guān)系,層層遞進,“而”:表承接,強調(diào)時間之快,揭示晉的虛偽面目(也可以理解為“轉(zhuǎn)折”)。(3)“夫”,發(fā)語詞,“那”的意思,表達對晉貪得無厭的反感。(4)“既……又……”“肆”強調(diào)了晉的貪得無厭,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誠懇地提請秦伯定奪。

板書:引史為鑒 層層遞進 揭示虛偽

小結(jié):剛才同學們都對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讀,初步感悟了說辭的魅力。燭之武精妙的說辭和周密的言語策略語驚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謂“一言之辯勝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蔽覀儊砜纯垂湃说脑u點。清金圣嘆說:“妙在其辭愈委婉,其說愈曉暢?!鼻辶衷沏懺u論說:“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zhàn),不慮秦伯不落其彀(gòu)中也?!?/p>

當然,無論說辭多么精妙,無論言語策略多么周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實情至理的基礎(chǔ)上,惟有如此,才能使說辭具有更強的說服力,這一點,《燭之武退秦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范。(板書:至情至理)

7.朗讀指導,生齊讀。

四、結(jié)語

著名的中語特級教師韓軍說過: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了解不了,更談不上繼承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并把它發(fā)揚光大。他強調(diào)中學生一定要多學一些文言文。對此我深信不疑。作為一名中國人,最主要的不是因為我們具有中國籍,更重要的是我們肩負著中國的文化傳承的使命,這包括繼承我們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開拓我們嶄新的未來文化。

教學反思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如燙手的山芋,摸涅不得。因為在文言文中承載著比較多的內(nèi)容,有語言文字,也有人文的,要想在一堂課內(nèi)很好的完成這些任務(wù)比較困難,而且有兩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一是教師習慣于越“文”講“言”,強調(diào)各種古漢語語法規(guī)律,以為總結(jié)種種規(guī)律便能多快好省的學好文言文,忽視了對教學內(nèi)容的審美觀照;二是學生誦讀感悟文本的時間被教師疏解文言字詞句所擠占了。由于課堂教學“文”與“言”不能兼顧,以致教學效果嚴重削弱,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極為不利。

有鑒于上述情況,如何實施文言文教學呢?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既要教“言”,也要教“文”,言文兼顧。首先要注重文言文語言教學,著力于必要的文字梳解、語言品味,走出了“重文輕言”的誤區(qū);其次要促進學生積淀民族優(yōu)秀文化,要探究語言文字中的文化信息,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并實現(xiàn)教學實施中的文化傳遞,走出“有言無文”的誤區(qū);最后要重視反復誦讀,模仿練讀,想象品讀,實現(xiàn) “文”“言”融合”。我認為張必錕先生提出的“一個轉(zhuǎn)變”和“一個轉(zhuǎn)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耙粋€轉(zhuǎn)變”是課堂教學要從教師講解為主轉(zhuǎn)變?yōu)橐詫W生練習誦讀為主;“一個轉(zhuǎn)移”是把立足點從講翻譯、談?wù)Z法轉(zhuǎn)移到指導學生誦讀上來。通過誦讀以“文”引言,以言帶文,實現(xiàn)“文”“言”兩個要素的交融合一。海仙師姐評價我的上課風格是“男人天生的大氣和女人自然地細膩”,這或許就是我在文言文教學中所要追求的。

當課堂進入品味燭之武最精彩的勸辭環(huán)節(jié)時,教室里的空氣凝滯了。在試講的幾節(jié)課中都在這時出現(xiàn)問題。這是為什么呢?我曾經(jīng)有過很多改變的策略:小組合作交流、標注關(guān)鍵詞,教師引導示范批注但這些做法基本是徒勞。華為師兄的一席話讓我驚醒:“教什么呢?指導意見說得很清楚,在朗讀中品味勸辭的魅力,因聲求氣是這一課要教的重點。品味不是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呀,我居然沒有明白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此處的意圖,連教的內(nèi)容都有問題,還談什么課堂效率呢?“因聲求氣”“以讀帶言”,朗讀才是實現(xiàn)文言交融的最佳途徑,如此精彩的勸辭脫離了朗讀,理性的品析顯得多么的枯燥乏味呀!

師傅以他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指出文言文的處理要做到“文與言的相融相生,文與言的并舉”可以用“以文率言”“以言悟文”“因氣求聲”“以讀帶文”四種有效的方式。對于師傅的教誨我們要“牢記在腦海里,融化在血液里,落實在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