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教學反思6篇

時間:2023-01-18 作者:Kris 教學計劃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肯定離不開教學反思的寫作,教學反思是教學任務結(jié)束之后教師所做的復盤,也是每位教師必須要掌握的寫作技能,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最后教學反思6篇,供大家參考。

最后教學反思6篇

最后教學反思篇1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一篇關于動物的小說,情感比較深沉,內(nèi)涵比較豐富、篇幅較長。這篇課文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zhàn)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獨特的語言和視角講述了戰(zhàn)象生命歷程中最后的輝煌和尊嚴。

因此,根據(jù)我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我是這樣定下自己的教學目標的:

1、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

2、在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戰(zhàn)象動作、神態(tài)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

3、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并從中領會人與動物的關系。

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xiàn)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體會到了戰(zhàn)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zhì),受到了教育。

因為課文內(nèi)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悲壯與感人之情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在教學中,投放了不少的圖片。但遺憾的是,因為授課形式過于單調(diào),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牽引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

總覺得應該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課后習題中有一道題,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很多時候,這種討論都會流于形式,成為走過場,少有人提,也鮮有人答。而今天,學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價值,值得思考。比如:“為什么人們知道嘎羧要離開了,要給它圍上白色的紗巾,四腿綁上黑色的布塊?”“為什么嘎羧死去的時候,它的一只眼睛睜得老大,還凝望著天空?”等等。這些問題一經(jīng)拋出,便引發(fā)了學生的積極討論。大家開動腦筋,大膽舉手,各顯神通。學生活了,課堂自然也就活了。

總之,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

1、要善思: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fā)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么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發(fā)展

最后教學反思篇2

?最后一頭戰(zhàn)象》這篇課文內(nèi)容與生活差距太遠且篇幅較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我在教學中能先從整體入手,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xiàn)長文短教的目的。教學的形式也多樣,先扶后放。在教學重披象鞍時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在充分感悟一頭英勇的戰(zhàn)象心中積淀的深沉的感情。在合作研讀“憑吊戰(zhàn)場”那動人的一幕,重點抓關鍵詞語讓學生質(zhì)疑、思考、去想象,形象地感知嘎羧對戰(zhàn)友那份深沉的愛。這樣學生能充分理解了課文,進而揣摩嘎羧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又激發(fā)了情感,并能通過感情朗讀表達這種心情。接著抓住嘎羧尋找回宿讓學生談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讓嘎羧的內(nèi)涵在學生心里有所提升,層層推進;使學生感受到嘎羧的忠誠與英勇。既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又培養(yǎng)了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

當然,從實際教學來看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課文篇幅較長,課文講述的內(nèi)容及蘊含的思想感情離學生產(chǎn)生活實際比較遠,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課前對學生的鋪墊也不夠,導至教學過程顯得沉悶,特別是教學重回戰(zhàn)場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讓學生質(zhì)疑、思考、想象,走進嘎羧的內(nèi)心世界感悟嘎羧對戰(zhàn)友那份深沉的情感,由于對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了解不夠充分,學生的表現(xiàn)與教學預設略有偏差,氣氛不也夠活躍??紤]到課堂容量偏大,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限,這又是一堂公開課,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只好順著教案走,結(jié)果學生的思維沒有充分展開,情感也沒被充分激發(fā),教學過程略嫌倉促。上完這堂課,我不斷地反思著,課堂教學中的不可預料的情況是常有發(fā)生的,這既需要在備課時做充分的準備,又要學會根據(jù)課堂的生成靈活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今后還須在此方面多探討、鉆研,才能讓課堂綻放更多光彩!

最后教學反思篇3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nèi)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nèi)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__字。課文記敘了曾經(jīng)在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在埋葬著戰(zhàn)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diào)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后一頭戰(zhàn)象》后,我定基調(diào):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為什么呢?因為這是在一次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為什么呢?因為這是一頭在戰(zhàn)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說。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zhàn)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整體的把握。并為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diào)。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內(nèi)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xiàn)長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采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jié)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xiàn)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zhàn)象的品質(zhì),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yōu)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nèi)心,實現(xiàn)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nèi)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nóng)丁。實現(xiàn)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jié)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nèi)心世界,于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nèi)心對曾經(jīng)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jié)——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后面內(nèi)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獲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采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yōu)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凈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nèi)四?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熏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zhàn)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于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見了什么?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仿佛在說什么?在震耳欲聾的呼喚里,它仿佛在呼喚什么。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nèi)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后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最后教學反思篇4

震驚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過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現(xiàn)出的許多感人事跡卻并未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們淡忘,反而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留在了人們的心里,留在了課本中,電影里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新入選的一篇課文,講述的就是地震中譚千秋老師誓死護衛(wèi)學生的故事。

初讀課文,讓我感觸頗多,勾起了對這一事件的眾多回憶,我不停地搜索著相關資料,力求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譚老師的精神有自己深刻而獨特的見解。

針對這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兩個亮點:

一是脈絡清晰,主線明顯。本課的教學重點十分明確,即對譚老師精神的感悟。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刻感悟到這一情感呢?經(jīng)過細讀文本,我發(fā)現(xiàn)文章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運用了大量的側(cè)面描寫,何不此為突破口呢?于是,在第一課時中,我重點抓住環(huán)境描寫讓學生感悟;第二課時,則抓住其他人物的語言描寫展開。這樣一來,學生學得輕松,也較好的解決了教學的難點。

二是重視朗讀,尊重個體。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是新課標的要求。本課的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觀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論是指名讀、分角色讀、小組讀還是齊讀,都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悟去讀,因為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一次聽他們讀完后學生又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收獲與成功。

當然,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對課文的整體把握,面對新生問題地處理機智等,如何更好地解決,終將成為鞭策我前進的動力。

最后教學反思篇5

經(jīng)過第一次課的“試驗”,我在短暫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來,聽了科組老師們給我提的意見,中午修改完課件,梳理好思路后繼續(xù)在五(1)班試教。

可能是因為第一課時解決了“讀通課文”的問題,還安排了理順“寫作思路”的環(huán)節(jié),每個學生至少度過3次課文的基礎上,我“刪繁就簡”,重點抓了3句話:“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薄拔覀儼l(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第一處是在環(huán)境描寫之后譚老師動作的生動描寫,其實這就是譚千秋老師“最后的姿勢”的一個正面的描寫;第二處是通過第一個發(fā)現(xiàn)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的話去把譚老師“最后的姿勢”再一次深化;第三處是課文內(nèi)容的升華,是真正描寫“最后的姿勢”的句子。

這次課堂上,我死扣這三句話,學生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很好透徹,尤其是在讀到救援人員發(fā)現(xiàn)譚千秋老師的文字描寫時,我發(fā)現(xiàn)有幾個學生的情感發(fā)生變化了,幾個控制不住的學生留下了眼淚,我知道這也是我追求的課堂效果,只要學生流眼淚,我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只要學生動情了,“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就達到了,我“乘勝追擊”,讓學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腦深凹”是什么一個場景,我感覺到學生身上都起雞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聲音來了。接下來的獲救的學生的回憶、譚老師身邊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語不需要老師繁瑣的講解了。后面的“張看雙臂,護住學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勢”的理解應該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執(zhí)教《最后的姿勢》開始找到一點感覺了,這樣一來,大北小學的課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歸信心,上這樣的課一定要上出點味道了,單單抓那“三句話”是經(jīng)不起考驗的,所以還是考慮這個課時怎樣弄得“充實”一點了。

于是我在后面擠出了10分鐘,讓學生看一組譚千秋老師犧牲后的圖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誦,配一首悲一點的樂曲,目的是深化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升華學生的感情。出示一組圖片之后,緊接著就是一個“說話訓練”——“在譚老師的追悼會上,加入你是獲救的四個學生之一,你會對譚老師說:……”最后還要用到“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提名獎的頒獎詞”,當時想,用這些內(nèi)容主要是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心靈受到一次震撼。讓他們永遠記著這個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回頭看看40分鐘的課堂,10多個環(huán)節(jié)的“輪回轟炸”,只要有兩三處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開花,也不大可能,因為這么短的備課時間,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學語言的組織職能“臨場發(fā)揮”了,能整理好課件,記住那“八大環(huán)節(jié)”就不錯了。

最后教學反思篇6

?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不僅是信息社會的要求,還能更好地體現(xiàn)學科間的相互整合。

在課堂上,讓孩子朗讀大段的資料,十分費時,而且資料中有有些科學知識學生一時半會兒還弄不明白,并沒有對我們的教學產(chǎn)生互補的作用。聯(lián)系自己平時的教學,我想資料的運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以前,布置學生搜集資料,總有孩子說:“老師,我家沒電腦?!彼坪?,上網(wǎng)成了搜集資料的唯一途徑。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課文,如《鯨》,《最后一分鐘》等,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作為課前預習一部分,有許多孩子帶來了色彩鮮艷的圖片,科普雜志等,在一起交流,從而使他們明白,上網(wǎng)查資料比較快捷,但身邊的書籍,報紙等也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好幫手。此后,孩子們也就不再為家里不能上網(wǎng)而苦惱了,相反,他們查閱工具書的時間反而多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