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篇

時間:2023-03-25 作者:Cold-blooded 教學計劃

教學反思是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只有寫好教學反思,老師們才能從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之處,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篇,感謝您的參閱。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1

別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聽有經驗的老師上課,我們都能看到他們在課堂上給予孩子的關懷。特別是后進生。如一個微笑,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句鼓勵的話……孩子呢?他們充滿自信之余,也會想到:老師是在乎我的.我要好好表現(xiàn)!

可我認為除做到這些外,我們還應多和孩子握握手.讓他們在和老師握手的一瞬間,心中播撒自信的種子.

今天我上第18課《頤和園》時,讓全班孩子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說說理由.當讓孩子們交流時,大部分都能比較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可對于膽小而又想表現(xiàn)自我的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這時他最需要的是鼓勵.我說:“老師也很喜歡這部分,也有自己喜歡的理由,可都沒有找到知己,真遺憾!我的知己在哪?”話音剛落,一只小手慢慢地舉起來.孩子說:“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我覺得那里一年四季都有花開。我好像聞到了花香。”“我終于找到知己了.握個手吧!交個朋友!”我興奮地說。其他孩子情緒高漲,都有躍躍欲試的表現(xiàn)。接下來的時間這位“知己”比以往任何一節(jié)課都要專心.直到下課還跟在我身后,似乎還想說點什么.我微笑地摸摸他的頭……

由此可見,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個舉動,給予孩子的卻是無窮的力量!在孩子需要關懷、鼓舞時,別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2

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寧陜縣沙溝小學 張鴻波

第四單元,圍繞“自然”這個主題,《古詩兩首》中《登鸛雀樓》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啟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望廬山瀑布》運用夸張的浪漫主義手法,寫出了廬山瀑布的壯觀景象,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饵S山奇石》課文通過描寫“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等奇石,表達了作者對黃山的喜愛之情,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日月潭》介紹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名字由來以及日月潭的秀麗風光,抒發(fā)了作者熱愛寶島臺灣,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镀咸褱稀沸蜗笊鷦拥恼f明了葡萄溝是個好地方。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各地風情的向往和對少數(shù)民族的熱愛之情。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基于此點,我在教學中著重培養(yǎng)孩子們的學習方法。在這一段教學中,我努力培養(yǎng)了孩子們預習的習慣,曾有人說,低年級的孩子們不能課下預習,但是我覺得只要教給孩子們方法,他們會做好的。實踐證明,我成功了。在下半 月的時候,我的孩子們都能自己完成預習任務了。他們在課下熟讀課文,圈出生字,勾出生詞,然后認讀生字,不會了,翻開課文找到那個生字讀課文,在句子中就能認識這個字,他們還主動地用各種方法去識字,好到課堂上大顯身手——告訴同學們我是用什么方法認識這個字的!遇到有的同學沒有學會,小老師們可就要發(fā)揮作用了,他們教得很認真。由于有了課下預習做基礎,我們的課還不算太趕,在課上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說話、朗讀、寫字等能力,重要的是,學生們已經把預習當成了必需要進行的一項活動,他們覺得必須要做。這不就是一種好的習慣嗎?這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就是學習過程嗎?

第四單元計劃

一、單元教材簡析

第四單元教材是以“家鄉(xiāng)”為主題,選擇“風景名勝”編排教學內容,選取了鸛雀樓、廬山、黃山、日月潭、葡萄溝等著名景點,編排了《古詩二首》《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4篇課文,涵蓋古今,跨越海峽,表現(xiàn)了祖國的遼闊和美麗,激發(fā)學生贊美家鄉(xiāng)的情感和認識家鄉(xiāng)的渴望?!豆旁姸住贩謩e寫的是鸛雀樓和廬山瀑布,寫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和李白游覽廬山瀑布時的所見、所聞及所感。《黃山奇石》作者具體描述了黃山奇石中的“仙桃石”“猴子觀?!薄跋扇酥嘎贰薄敖痣u叫天都”的形狀和樣子,概括介紹了“天狗望月”等其他奇石,寫出了黃山奇石“奇”的特點?!度赵绿丁纷髡邍@日月潭的碧水,以清晨和中午兩個特寫鏡頭展示了臺灣著名風景區(qū)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寶島臺灣、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镀咸褱稀吠ㄟ^介紹我國新疆吐魯番的葡萄溝盛產葡萄的情況以及

葡萄干的制法,說明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表達了作者對葡萄溝的贊美之情。本單元還安排了“語文園地四”,包括“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寫話”“我的發(fā)現(xiàn)”“日積月累”“我愛閱讀”。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處于低年級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從整體上看,二年級學生都比較活潑,又經過了前面三個單元的學習,上課基本能夠跟上教師講課的思路,而且學生的積極性也很容易調動。

本單元的教材內容是以“風景名勝”為主,每篇課文都安排了精美的圖畫,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美景,擁有著好奇心的學生們一定非常感興趣。教師在教授本單元時,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解讀教材,制作符合學生實際的課件。二年級學生有效注意時間比較短,建議教師可以采用:以讀代講,讀中理解,讀中積累,讀中創(chuàng)作,讓學生讀有所思,學有所得。在識字環(huán)節(jié),可以采用合作識字,使學生掌握識字方法,提高識字能力,培養(yǎng)合作精神。

三、單元教學要求

1、會認68個生字,會寫38個生字,讀準3個多音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背誦古詩和指定的課文段落。

3、學會用想象的方式欣賞文章,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激發(fā)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4、仿寫句子,提升寫話能力,學會寫留言條。

5、積累詞語,并能運用,學習“日積月累”,閱讀《畫家鄉(xiāng)》。

四、單元教學重點

1、在語境中自主識字68個,規(guī)范書寫38個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同時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

五、單元教學難點

1、理解句意,仿寫句子。

2、體會文章情感。

六、單元教時安排 《古詩二首》 2課時 《黃山奇石》 2課時 《日月潭》 2課時 《葡萄溝》 2課時 語文園地四 2課時

?麻雀》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先以麻雀的圖片導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我接著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了解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及結果,抓住不同角色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感受不同角色的形象,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讓它們自由生息》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先以日內瓦及城市的影像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后鼓勵學生質疑,帶著問題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仔印看到噓聲朗讀,以讀促悟,在讀中理解文中的“它們”——野草和小鳥,為什么能與現(xiàn)代城市和諧相處,在朗讀中也激發(fā)了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教學本文是, 我先從“夢”字入手,引導學生圍繞“蒲公英做了什么夢”和“她為什么會做這樣的夢”這兩個問題學習課文;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品讀,感受蒲公英夢境的美好,然后再對蒲公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遭遇,讓學生自覺增強環(huán)保意識。

?臺灣蝴蝶甲天下》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積極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理解生字新詞;然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學習了解蝴蝶的特點,感受臺灣蝴蝶的美,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百花園四》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抓住成語的特點巧記成語,然后引導學生自讀古詩,引導學生運用聯(lián)想,想象成語及古詩所描繪的畫面。我還通過辯論形式加強學生的口語訓練,然后自然引入相關的習作訓練。

第四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圍繞“家人”這個主題編排了《靜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4篇課文。《靜夜思》是一首古詩,語言淺顯易懂;兒童詩《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視角、童趣化的語言進行表達;《端午粽》是關于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的散文,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通過講述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引導學生了解、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

“語文園地四”安排了“趣味識字、字詞句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和大人一起讀”五部分內容,旨在通過形式多樣的語言訓練拓展學生的識字渠道,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綜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學情分析

?靜夜思》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古詩,學齡前兒童就應該有所接觸,可能字音咬不準。他們對月亮很感興趣,卻不理解對月思人的情懷。教師要立足于他們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讀準字音,讀中悟情。在識字方面,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重要的是要給他們機會去運用。

?夜色》這一課,低年級的學生對于黑夜有種莫名的恐懼感,就像文中的小朋友一樣,所以這首兒歌非常適合學生朗讀。要讓學生練習實際生活經歷;展開想象,深情誦讀,加深理解。

低年級的學生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具有天真好奇愛玩好動的特點,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收到理想的學習效果,讓課堂充滿情趣,不僅是低年級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語文教學、識字教學本身內在的要求。教學《端午粽》這一課時,可以采用多種游戲、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彩虹》這一課,學生對于彩虹并不陌生。所以理解起本課內容不會很困難,但是一年級學生的想象力不夠豐富,教學時要借助課件呈現(xiàn)文中的圖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作者描繪的內容。

三、教學目標

1.認識本單元生字46個,正確美觀地書寫漢字28個,進一步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帶點畫的漢字的書寫規(guī)則。拓展識字渠道,提高識字寫字能力。

2.理解并運用文中相關詞語,各積累“abac”式的詞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靜夜思》《尋隱者不遇》。在閱讀課文和古詩學習的過程中,初步習得閱讀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4.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5.正確朗讀輕聲音節(jié)的詞語,了解什么叫繞口令,并能熟練朗讀繞口令《妞妞趕?!?。

6.初步接觸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學習興趣。

7.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關愛家人的良好品質。 8.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生活的豐富多彩。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會認54個生字,會寫28個生字。

2.通過識字加油站和讀好輕聲的詞語,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

3.通過課文的學習和課外朗讀,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古詩。 5.體會文章的感情及意義。

五、課時安排

8.靜夜思?????????2課時 9.夜色??????????2課時 10.端午粽????????2課時 11.彩虹??????????2課時 語文園地四????????? 2課時

第四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組教材圍繞“親情”這個主題,安排了四篇課文:《靜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等。通過對本組課文的反復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親情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熱愛家人、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感情。

本單元還安排了“語文園地四”,包括“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和大人一起讀”。

二、教學目標

1.會認54個生字,會寫2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部分課文。 3.通過識字加油站和讀好輕聲的詞語,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 4.會讀會背古詩,養(yǎng)成誦讀經典古詩詞的習慣。

5.通過課文的學習和課外朗讀,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教學重、難點

1.會認54個生字,會寫28個生字。

2.通過識字加油站和讀好輕聲的詞語,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 3.通過課文的學習和課外朗讀,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四、教法與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低年級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課文內容的意境美。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防止平均用力。識好字,學好文,從而理解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

8.靜夜思………………………… 2課時 9.夜色…………………………… 2課時 10.端午粽…………………………2課時 11.彩虹……………………………2課時 語文園地四……………………… 2課時 第四單元復習檢測……………… 2課時

文檔為doc格式

語文園地教學目標1.懂得學習課文時,既要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也要在朗讀中體會作者隱藏的深層次感情。2.會認12個生字。利用換偏旁的方法識記生字,即保留字的非偏旁部分,替換字的......

語文園地四 學習目標 1. 交流自己喜歡的動物。交流時做到態(tài)度自然、大方,能根據(jù)口語交際的要求進行流利的表達,內容比較充實。 2. 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要求具體寫出動物的特......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課時練習題13貓課時練第一課時一、看拼音寫詞語。貓整天那么無yōu()無lǜ()。它的性格有些古怪,有時候很tān()玩,在外面玩一天一夜不回,有時候又是那......

?滿山的燈籠火把》教學反思 在教學時我先是引導學生理解課題,以學生自讀感悟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朗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同時我也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設身處地地體會“我”的心情,......

?重陽節(jié)的傳說》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究讀通課文,然后再引導學生深入閱讀,通過讀、評、議、寫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理解桓景不怕艱辛拜師學藝的精神,同時又培......

課文5小公雞和小鴨子 《小公雞和小鴨子》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童話故事,內容很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孩子們學起來特別感興趣。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有兩點做得比較好。 1.多......

18、頤和園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課后1(2)(3)兩個問題,能給課文分段。 2、能用“隱隱約約”造句。3、掌握背誦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讀課文,煥發(fā)民族自豪感......

4* .火燒云 一、課前準備: 1、讀三遍課文,給生字注音。 2、抄寫本課4個字的詞或詞組12個和3句優(yōu)美句。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火燒云的絢麗多彩和美妙奇異,激發(fā)學生熱......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3

今天聽了張丹君老師的《泉城》一課,想法頗多。張老師能根據(jù)教材特點,注重朗讀訓練,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感受泉城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但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的發(fā)揮。

1。恰當發(fā)揮范讀的作用。小學生模仿力很強,教師的范讀對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十分有效。范讀時機的選擇也要恰當,不是學生初次接觸文本就范讀,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時候范讀依具體情況而定,可在學生遇到困難不能解決時范讀,在學生要求范讀時再范讀,教師要做到語言準確,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為學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讀的內容:依具體情況而定,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內容可范讀全文,為解決難點可范讀一些重點句段,范讀那些與中心思想關系密切、語言鮮明生動的段落。范讀時可以由教師范讀,也可以找領悟快、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范讀。

2。朗讀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熱情。朗讀作為閱讀教學的一部分,不是少數(shù)學生的表演、展示,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除了要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朗讀以外,教師一定要當好朗讀活動的組織者、調控員,多抓學生閃光點,多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的朗讀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朗讀要與培養(yǎng)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機結合起來。葉圣陶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也就是說,學習語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對語言直接感受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的多了,文章的語言、節(jié)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古人所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

4、要處理好朗讀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的關系。朗讀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都屬于閱讀教學的范疇,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感悟課文內容,而理解了課文內容才能進行感情朗讀,它們不能孤立地進行,也無法孤立地進行。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地讀”,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已經悟出了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我們還能說學生對課文不理解嗎?沒有自己的感悟嗎?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朗讀,學生一定能理解、感悟課文內容。

總之,朗讀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設計,使朗讀成為培養(yǎng)語感,學習語言,陶冶情操的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享受,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瑯瑯的讀書聲。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4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如果用單一的抓重點句、重點詞談體會,再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的方式教學,容易引起學生語言感知上的疲勞,學生便會缺乏興趣,注意力分散。經過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換一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jù)學生平日愛畫畫的特點,我決定對重點段采取以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動手演一演,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去,誰知我的這一想法竟然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證。由此,使我深深地領悟到簡筆畫、肢體語言的的妙用確實對理解語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簡筆畫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可以將語言文字所敘述的事物,描繪成鮮活有趣、看的喜愛、感受真切的東西,使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情趣萬千,充滿了勃勃生機。如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時,便發(fā)揮了學生的特長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放足時間讓學生找到書本上有關的語句,朗讀反復琢磨,尋找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的朗讀起來,他們緊鎖眉頭細細斟酌,不一會兒,一幅幅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二、巧用肢體語言能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

俗話說得好:“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課文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墻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這兒,我讓學生們都把兩只手伸出來,把自己的胳膊當作爬上虎的一根莖,手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手指肚當作細絲的小圓點。先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接著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把黑板當作一面墻,先把手指肚觸著墻,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就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經過同學們的演示講解,學生由原來誤認為爬山虎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墻的。

由此可見,恰到好處的運用簡筆畫、肢體演示,能降低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內容的難度,學生也比較喜歡這種形式,的確做到了在樂中學,學中得。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5

?爬天都峰》這課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fā)顫?!钡染渥拥睦斫?,結合觀看天都峰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峰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難,為學習我爬天都峰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復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斗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等詞語,聯(lián)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峰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后,為什么會互相道謝。最后,理解爸爸說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后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6

一、通過重點段和重點句理解課文

文中,我主要抓住第二段的悟讀來感受天都峰的高。

“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fā)顫!”

該段中,學生通過尋找重點詞語“抬頭望、這么高、云彩上面、筆陡,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感受到:天都峰真是“高聳入云”??!

另外,比較小朋友和老爺爺說的兩句話:

“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

“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

兩個“也”字,學生體會到,“我”和老爺爺都從對方身上找到了自信與勇氣,并從中汲取力量。

二、通過形象圖片感受天都峰的高

本想在課前欣賞我搜集到的黃山天都峰的圖片,結果那天剛好電腦故障,原本想好的導入臨時做了改變,以自己的黃山之旅為題作引了,沒想到,效果比原來得設想還好。

在學生充分學習了課文之后,我再出示那筆陡的石級圖和天都峰高聳入云的整體圖,還有那鯽魚背:只能由一個人通行,通過邊上的鐵鏈看下去,便是萬丈深淵。這樣的課外文字補充對學生來說還不足以真正體會到天都峰的最險要處——鯽魚背的“險”。于是,我下載來形象的圖片,看到那形似鯽魚背右似獨木橋的景點處,兩旁是令人發(fā)顫的望不到底的深淵,學生發(fā)出了陣陣唏噓聲,原來,爬上鯽魚背真需要一定的勇氣啊。

感悟:孩子三年級了,很多時候,我在備課做課件時,能不用圖片的盡量不用圖片,想用文字在更大地寬度上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不會受制于圖片。然而,適當?shù)臅r候,圖片的運用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7

?泉城》一課,位于蘇教版語文教材第五冊的第二單元。課文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介紹了泉城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并以優(yōu)美的筆調,贊美了濟南泉水的奇麗。

本文介紹的是第一課時中對第一段的教學思考,教例如下:

說起濟南,自然會想起濟南的七十二泉。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好象銀花盛開;有的晶瑩剔透,好象明珠散落;有的聲音洪大,聽起來如虎嘯獅吼;有的聲音低細,聽起來如秋雨瀟瀟。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珍珠泉、五龍?zhí)丁⒑诨⑷王劳蝗?。該段共三句,第一句點明泉多,第二句用“有的……有的……”句式,從形態(tài),聲音等不同角度,反映濟南名泉的全貌,第三句點明其中的四大泉水是七十二泉中最負盛名的。

在讀過教材后,我落筆寫教案,卻發(fā)現(xiàn)久難下筆,心中一直纏繞著這么幾個問題:

1、語文課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僅僅是領著學生在課文內容上糾纏不清嗎?實驗部接受課程改革后,每周僅安排8節(jié)語文課。去掉一節(jié)寫字課,一節(jié)作文課后,閱讀課也就所剩無幾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得到有效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恐怕在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需作新的取舍。

2、“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边@話說得沒錯。但是,沒有足夠思維活動的讀,是否有效?讀的外顯形式僅僅是照文出聲地朗讀嗎?是否應該增加說、演、畫等讀的其它外顯形式?

3、綜觀《泉城》一課,語言美則美矣,但是,那是以成年人的體驗與眼光抒發(fā)的美,三年級的孩子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去感受這份美嗎?我們怎樣把課文語言轉化得更為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呢?

4、新一輪課程改革方案要求我們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我?!吧罱逃砟睢币惨回瀼娬{: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之間要建立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但是細看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一些公開課、展示課,或許是為了追求過程的流暢,形式的完美,能尊重學生思維方式,允許學生當堂提出問題的,微乎其微!我們怎樣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呢?

鑒于以上考慮,根據(jù)教材特點,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讀中有思,引導提問,讀懂感悟第一自然段。模仿第一段構段方式,觀察課外活動場面,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寫話。

在實施該目標時,我作如下教學操作:

1、讀中仿句,幫助積累句式。

在讀過第一句后,我出示如下句式讓學生仿說:

說起無錫,自然會。

說起北京,自然會。

說起杭州,自然會。

說起,自然會。

這不僅幫助學生積累句式、擴充知識,還對活躍課堂氣氛有一定幫助。

2、讀中有思,培養(yǎng)質疑解疑能力。

古人說得好:“讀書無疑須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币蓡柺撬季S的契機,創(chuàng)新質疑則是創(chuàng)新的先導。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于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fā)的。因此,在讀準第二句后,我鼓勵學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zhí)岢鰜怼!贝藭r,往往是課堂上最活躍的時候,學生在提問與解疑的過程中,盡享學習樂趣:他們提出:“白浪翻滾”一詞不懂,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銀花盛開”配上動作,加以想象感悟;又提出“晶瑩剔透”一詞不懂,我以實物演示;還有同學提出“虎嘯獅吼”“秋雨瀟瀟”不明白,我領著學生在擬音中感悟。在理解之后,學生再進行感情朗讀,學生便顯得勁頭十足。

3、讀中有悟,發(fā)現(xiàn)句式特征。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只要理解詞義,能感情朗讀,便大功告成了。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必定僵化。這一次,我讓學生再仔細讀這一句,找一找是否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一般能找出:⑴有四個“有的……”。⑵前兩個“有的……”是講泉的形態(tài),后兩個“有的……”是描述泉的聲音。⑶每一個“有的……”都是先講看到或聽到的情景,再講作者的想象。

4、讀中仿說,完成遷移練習。

幫助學生悟透句式特征之后,我引導學生“將目光轉移到歡騰的操場上”,仔細看看同學們開展了哪些活動,是怎么開展的?又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引導學生先說說第一個“有的……”。有了前一段教學的鋪墊,學生還是很愿意說的,請聽:“同學們有的正在踢足球,一位同學凌空一腳,那球像長了翅膀一樣,直向球門飛去,守門員來個‘猛虎撲食’,把球牢牢抱住?!贝藭r,我又引導學生拓展思路———————既能對運動器材展開想象,又能對運動時的動作展開想象,觀察其它運動項目,用四個“有的……”說話、寫話。

這樣的教學活動,也許過程不夠完美。但是,學生確實樂意投身其間,讀、思、說、寫合一,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語文能力。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8

?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在教學時,我除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外,還設計了這樣的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盡可能地獲取知識。

一、借助畫圖,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畫面。

喜歡畫畫是孩子們的天性。課上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圖畫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自己畫畫有時更能滿足他們的興趣,發(fā)展他們的智慧,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畫面,縮短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學生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的段落后,我請了兩個學生上臺來根據(jù)書中的介紹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其他的學生在臺下畫,學生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他們邊對照書中的介紹,邊看書上的插圖來畫。三分鐘后,我們先讀課文,然后來檢查自己的畫,并且認真聽著同伴的點評,有的說:“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應該是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庇械恼f:“剛長出來的爬山虎的腳是嫩紅的,可是它應該長在葉柄的反面,畫在同一側,位置錯了。”……就這樣畫畫議議,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位置、顏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

二、利用實物,使學生從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語文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積累知識,這樣才能培育出會生活的人。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

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課前,我從學校的一面墻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課時,在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關于爬山虎的葉子時,我出示了爬山虎實物給他們看。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知道了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長大了的葉子是嫩綠的、而且葉尖都是一順兒朝下,基本上不重疊。這樣的直觀教具,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使得學生對于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也了解得十分詳細。

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部分時,讓學生自己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實物,讓學生仔細觀察它的腳,并與作者描寫的腳聯(lián)系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印象就更為深刻了。

三、通過表演,讓文字活起來。

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細節(jié)的問題。學生面對課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梢赃\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質的行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文字活起來,更好的幫助學生的理解,從而拉近了他們與文學的距離,使他們在語文課上獲得更多的審美情趣。

學習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墻的部分,我讓學生先自讀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讀完后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我引導他們梳理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細絲怎么變成小圓片的?為什么細絲巴住了墻,就彎曲呢?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組表演爬山虎爬墻的過程,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再指名上臺表演,演完學生就有了更真實的感受:當細絲觸著墻的時候,細絲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這些小圓片就像吸盤一樣,緊緊地巴住墻,由于“巴”產生的力量,使細絲彎曲,這樣,細絲就拉動與它相連的嫩莖,嫩莖就朝墻上靠攏并貼在墻上。這樣就完成了“一只腳”爬墻的過程。然后它還會繼續(xù)長出腳來,又把嫩莖拉一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學生通過自己表演,真實地感受到了“觸、巴、拉、貼”這幾個動作的連續(xù)性,而且深刻地體驗到這幾個動作的內在力量,同時還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最后討論把“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精確性和觀察的細致。

課堂中的學習應該不拘形式,靈活多變,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通過畫一畫、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課堂活起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輕松地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1、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探究的形式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欲望。檢查讀課文的情況時,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在體會課文內容時,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2、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著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3、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xiàn)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呈現(xiàn)美景,激發(fā)情感。在課始,為了激發(fā)學生情感,我請學生欣賞了爬山虎爬滿山坡、墻頭、巖石的情景,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xiàn)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我們學校每周都要組織教師聽評課活動。10月10日,我執(zhí)教了葉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腳》一文?!杜郎交⒌哪_》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fā)人們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上課一開始,我就以謎語導入新課,自然引出學習的對象。我以三個謎語導入:第一則,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zhí)偕蠏?。(絲瓜或者黃瓜)第二則,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第三則,叫虎不是虎,有腳只能爬。緊貼墻上綠,離墻便枯死。(爬山虎)然后,過渡引出“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得的植物,而爬山虎同樣也是攀緣植物,可它卻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爬,這是怎么回事呢”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質疑課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我們的第二單元就是訓練學生能夠嘗試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時候,我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嗎?有了第二單元的學習的鋪墊,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比如: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是什么樣子的?什么顏色?它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這是,我就故意不給學生解答,指出,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跟著葉圣陶爺爺去看看,弄懂這些問題,設置懸念,吸引學生去讀書,去探討。

直奔主題,先學習“爬山虎的腳”的部分。在初讀課文后,我引導學生看看課文那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這幾個自然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學生通過讀書,小組討論,交流。知道了這幾個自然段分別是寫:爬山虎腳的樣子、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

通過理解重點句,體會作者觀察仔細。我通過過渡句引出對這一部分的學習。我是這樣設計的:“下面,我們認真讀讀課文3—5自然段,你是通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學生通過讀書、小組合作學習,找到了這么幾處。根據(jù)學生交流的情況,我適時出示課件內容。

“句子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p>

在處理句子一的時候,我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利用不同的符號標注。我讓學生用“橫線”標畫出“爬山虎腳位置”的句子;用“波浪線”標出“爬山虎腳”的樣子的句子;用“雙波浪線”標識出“爬山虎腳”的顏色的句子。這樣學生,就能學到標畫不同句子的方法。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讓學生到黑板前利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一部分內容,看看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課文。

句子二: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在處理這個句子的時候,我除了利用課件展示動感的畫面外,還利用肢體語言,向學生表演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爬的過程,學生得到了直觀的印象。同時比較句子: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句子三: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執(zhí)教本課的不足:

原來我們學校友好幾座樓爬滿了爬山虎,今年學校進行外墻的保溫層的安裝,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細致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