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能夠幫助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的,眾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學反思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二年級教學反思6篇,感謝您的參閱。
二年級教學反思篇1
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建構意義,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現(xiàn)反思總結以下幾點: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為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閱讀感悟和體驗,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閱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地參與閱讀,又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思維和語文能力。另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边€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币虼?,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組織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
二、仔細觀察,大膽想象,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chuàng)造。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你想對他說什么嗎?這樣學生說話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歡樂,發(fā)展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提高了學習的增量,進而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jié)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并列出現(xiàn),讓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不同,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后,我又出現(xiàn)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jié)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fā)展想象,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教學中采用角色換位,“你要是種葫蘆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會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fā)展。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鉆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二年級教學反思篇2
學校的遠程教育課堂教學競賽開始了,我選擇了八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綜合實踐活動蓮文化的魅力,算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zhàn)。因為我一直沒有正兒八經的上過規(guī)范的活動課,也幾乎沒有現(xiàn)成的教案可以借鑒。一些教師認為,語文課嘛,不就是幾個環(huán)節(jié)罷了。導入,講解,提問,板書,作業(yè)等幾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了,加上課堂氣氛活躍,就是一堂成功的課。我認為,語文教學中的幾個環(huán)節(jié),還得看教師如何把握,度把握得好,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那么,語文教學中度的藝術怎樣把握呢?筆者談談幾點看法:
1 導入新課要有亮度
在語文教學上,教師在傳授知識中,引征一些古典史籍、名人軼事等來營造課堂氛圍,讓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是當用的。但一定要切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切忌旁征博引、故弄玄虛,教師口若懸河、夸夸其談,而學生卻摸不著頭腦、充耳不聞,有的甚至昏昏欲睡,把教師的旁征博引卻當催眠曲,這樣對牛彈琴,是難以完成教學任務的。所以,教師在導入時要注意內容、結構的亮度,要讓學生能通過亮度,一下子明白教師將他們帶向何方。
2 講解課文要有力度
一些教師認為,講解課文,只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講解或讓學生分析,教師偶爾點撥就可以了。其實,講解課文應抓住重難點,針對學生實際,教師點撥的力度適中才妥。那種過深、過淺的講解都是不可取的。文章的分析講解不能是蜻蜓點水,也不能大刀闊斧的講座式。這樣,在學生的情緒上就覺得枯燥無味、興趣索然或產生畏難情緒,在知識的接受上可能出現(xiàn)不知或難知。
3 課堂活躍要有適度
作為素質教育的今天,為了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法,力求使課堂氣氛活躍一些,這是必要的。但一些教師卻認為課堂氣氛越活躍就越好,有時活躍得讓學生忘記了是上課,這樣的活躍算好嗎?其實,課堂活躍的目的是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宗旨,教師只能是把學生引導在一種活躍的氛圍中輕松學習,讓學生在樂中學,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那種一味追求活躍課堂氣氛而嘩眾取寵的做法是不妥的,學生就會只樂不學;為此,教師在活躍課堂氣氛時要適度,要適可而止,學生才會又樂又學。
4 提問學生要有活度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提問要靈活多變,問題也要有針對性,探究性和創(chuàng)新性,提問題時還要隨機應變、見機行事。不能只提某些學生或某幾個學生,這樣,就調動不起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毫無目的的遍地開花,更不能毫無目標的隨便抓兵點將,這樣,會使課堂教學冷場或陷入困境,導致教學難以繼續(xù)。
5 板書設計要有精度
在課堂教學中,板書設計尤為重要。有的教師只注重板書的條理性、邏輯性,而忽視了學生的接受性;只顧將那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而不分主次地板書一整板,結果使學生用筆寫不及,用心記不住,到頭還是等于零。于是,教師必須注重板書設計的精度,板書設計要精確、簡要,讓學生透過精簡的板書就能抓住課文的主旨,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6 作業(yè)布置要有妙度
作業(yè)布置是教師獲取教學信息的一種手段。那種過淺、過深、過多、過少的作業(yè)設計都不利于學生掌握接受新知,鞏固舊知。因此,作業(yè)布置要精妙,要緊扣內容,科學地、創(chuàng)新地、區(qū)別地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要做到難易適度,題量適中。這樣,既能使學生得以復習鞏固,也不會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這不兩全其美嗎?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好比操縱桿,如何操縱,得看自己怎么把握,只有度把握得好,才能順利駛向彼岸,愿我們都把握好這度,做一個永不落伍的船夫吧!猜你喜歡:
1.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工作反思
2.二年級語文教學的反思總結
3.關于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心得體會3篇
4.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二年級教學反思篇3
1、運用正確而優(yōu)美的示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正確而優(yōu)美的示范是教好新操的前提,教師也應當對新的廣播操應具有較強的動作示范能力和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由此,教師課前要充分熟悉新廣播操的動作,掌握動作要領,熟練做好鏡面示范。先做完整示范,使學生對新操有所認識,形成完整生動的動作表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教學中體現(xiàn)新廣播體操的特點,全面提高學生學習動作能力。
新廣播體操對學生的動作協(xié)調性、動作方位感、節(jié)奏感、音樂美感、動作表現(xiàn)能力和動作模仿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先對學生進行基本動作的“強化”練習,使學生基本動作方法有一個初步了解。如手型、步法以及跳躍移動練習,先學習單個較難掌握的技術動作,然后再進行組合練習。
3、讓學生做小老師去教學,發(fā)現(xiàn)并及時糾正錯誤動作。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以優(yōu)帶差的教學法,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由學得較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充當小老師去教學。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練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動作,應及時予以糾正。如果是少數(shù)人的錯誤,可用簡短的語言或者是動作的暗示予以引正,如果是多數(shù)人的問題,則要求全體停止練習予以糾正。
4、通過分組比賽,提高學生自覺練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
每次課的結束前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比賽,看誰的動作完成得好,這樣會大大提高學習效果。學習新操前可以向全校發(fā)出舉行新廣播操比賽的通知,引入競爭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和集體榮譽感。
廣播體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高估計學生接受能力,前四節(jié)操教授速度過快。
2、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不夠,沒有樹立好廣播體操強身心,健體魄的思想,致使個別學生視學習廣播體操為一種負擔或應付差事。
3、細節(jié)動作抓的不夠嚴密。
二年級教學反思篇4
?三個兒子》講述了在媽媽眼中的三個孩子各有特點,一個聰明有力,一個唱歌出色,第三個媽媽認為孩子沒什么特別,當他們的媽媽拎著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著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著唱歌,他們唯獨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
理解**的辛苦是全課的重點,理解了這個,才能理解及時地幫助是多么必要,那么全文的重點段應該如何突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蕩,三個媽媽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今天的課上,我看到了一次精彩的表現(xiàn)。
一、充分讀,然后問學生,你從哪里看出來水很重?
這個問題的目的在于理清重點詞,在學生的相互補充下,晃蕩、走走停停、痛、酸等詞語被標示出來了。這樣的處理雖然比較簡單,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必要的,首先,讓學生有這樣的印象,句子中會有一些比較重要的詞語,其次,在朗讀時有一定的指向,后來學生的朗讀中,這些詞語被讀得較為清晰,最為關鍵的是,這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設置情境,讓學生談感受有了詞語的準備和積累,學生在無意中有了目標。
二、情境體驗。
教師請一名女同學,個子比較小,當場拎一桶重達七八千克的水,對同學提了這樣兩個要求:
1、觀察她拎水時的表現(xiàn)。
2、心里想好一個問題,呆會兒問這位同學。
①師:你觀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她走一走,就停了。
師一指屏幕,(生齊說)走走停停
生:水都潑出來了
生:我發(fā)現(xiàn)她好累喲。
②師: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我想問她累不累?
生:我想問她手痛不痛?
生:我想問她心里的感覺是怎樣的?是怎么想的?
生:手麻不麻?
生:我想問她累了,休息的時候為什么不用手敲敲背?
教師引導那位女同學一一作答。
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是根據(jù)重點詞中前兩個可以通過觀察得到,而兩個表示個人感受的詞語,要當事人說出來才能明白。果然,學生的反應非常熱烈。很快說出了走走停停和晃蕩的意思,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述,非常明了。而以小記者身分的提問,更是做到了充分二字,從“痛不痛”到“麻不麻”,他們的思考步步深入,已不不僅僅是課文的層面上的意思,麻,只有手在極其痛的情況下才會產生的,這點點滴滴的觀察與提問,都在說著一件事:水太重了,媽媽已經拎不動了。
如果僅是到了這一步,還只是對重點句子的說明,但更為巧妙的還在后頭,教師此時設置了一個場景:如果你就是第三個孩子,為什么要幫媽媽拎那么重的水呢?此刻學生的情緒仍是激動著的,他們說:
生:我看見媽媽拎水很重,所以幫助她。
生:男孩子力氣大,女孩子小一些。(學生都鼓起掌來)
生:因為我是**的好孩子。
這樣的情境體驗是高效的,因為它不僅僅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一次重組,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得到了體驗,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個孩子的表現(xiàn)是多么的出色。
在課即將結束,老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你看到了三個孩子的表現(xiàn)時,你會說些什么?
生:有些不懂事,幫媽媽做事是好事。
生:不是說第一二個孩子不懂事,第一個孩子翻跟頭給媽媽看,是想讓媽媽快樂些,而第二個孩子唱歌,是想讓媽媽舒服些。
師:媽媽累了,想不想讓人幫忙?
生:想。
生:第三個孩子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師:出示老爺爺?shù)脑挘喝齻€兒子,不對吧,我只看見一個孩子。
老師的想法是讓學生說前兩個孩子表現(xiàn)不對,只有第三個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于是可以順理成章地引出老爺爺?shù)脑?。但在學生的表現(xiàn)上,我們看到,是和老師的預想是有別的。
第一個學生的回答,他的話里提到了“好事”,這一方面是可能學生還沒有找到一個恰當?shù)脑~語來表達,還有一種可能,學生認為,這是一件好事。這里的好事究竟是值得去做的事情,還是我們大人所理解的好人好事呢?如果是前者,那是學生采用了和成人不同的表述,但如果是后者,顯然是不合適的。在課上,老師也沒有指出,就過去了。如果能追問一句:你所說的是怎樣的好事中呢?這樣會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的表達,這是語文課的根本,我們語文教師的使命就是幫助學生學習如何正確的表達。
引起我更多思考的是第二個學生的回答。首先,這不是課堂上老師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說,老師根本沒有想到學生的思考會是這樣的,這從后來老師的繼續(xù)引導可以看出來。但這樣的答案的出現(xiàn),至少是表達了學生的一種思考,是啊,媽媽累了,但孩子以這樣的方式----翻跟頭、唱歌來幫助母親解乏,媽媽心里會舒坦了許多,可能也輕松了不少,這從課后媽媽老師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問題是老師精心設計的`場景不容許有這樣的表現(xiàn):水那么重,媽媽那么累,這時,最應做的,就是直接的幫忙呀!語文課本身就是一種學生抒發(fā)性靈的舞臺,如何提供更多的舞臺讓學生去表現(xiàn),是教學設計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況,當學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極有價值的時候,我們教師,應該做的,是宏揚,是激勵。
我們的教學設計,就是在這樣的精心雕琢下,才有了生命力,才有了為學生所熱愛的課堂。
二年級教學反思篇5
本節(jié)課主要教學和在1000以內的不進位加法,課初首先呈現(xiàn)的是某校圖書室第七周各年級借書情況統(tǒng)計表,并根據(jù)表中的已知信息提出了一個簡單的求和問題:二年級和三年級一共借書多少本?列式:143+126=?由于這個問題涉及的數(shù)量關系比較簡單,所以有利于學生在列出算式后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計算方法上來。
考慮到學生已經學習了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所以此處我讓學生自己嘗試算出答案。交流方法時,一種方法是出示計數(shù)器,進行直觀計算。之后引導學生運用對筆算加法的已有認識解釋自己的計算過程,并通過交流,突出用豎式計算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時也要把相同數(shù)位上的數(shù)對齊,從個位加起。
在此基礎上,我詢問學生怎樣才能知道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呢?及時指出:“算的對不對,要驗算才知道?!庇纱?,引導學生用“交換兩個加數(shù)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進行驗算,從而使學生初步掌握加法的驗算方法。
隨后的練習采用“想想做做”,第1題,出示已經給出的豎式進行計算,進一步突出筆算加法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在計算過程中鞏固已有認識。此題,學生計算過程中沒有什么困難。
第2題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并驗算”,學生在計算中,基本上掌握了三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把相同數(shù)位上的數(shù)對齊,從個位加起。
第4題,是一個求被減數(shù)的實際問題。通過解決這樣的問題,一方面能使學生感受到剛剛學習的筆算加法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教學反思篇6
?小馬過河》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故事講述的是小馬要幫媽媽把半口袋麥子馱到對岸磨坊去,兩次來到河邊的不同表現(xiàn)及不同結果,使學生懂得遇到問題要勤思考,多腦筋,多分析,敢于實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教學中我盡量創(chuàng)設和諧的氛圍,充分利用課件讓學生全面自由地發(fā)展,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如:在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想一想課后的思考題:“過河后的小馬從磨坊回來,會對媽媽說些什么?”聽了我的問題,同學們積極思考,進行小組討論,并積極回答,有的說:“小馬從磨坊磨好面跑回家,媽媽幫小馬把面放下來,小馬低著頭很不開心,媽媽摸摸小馬的頭親切的問:‘孩子,你怎么了?’小馬抬起頭委屈地說:‘媽媽,我太笨了,面對一條小河的問題還要回來問媽媽,這樣既耽誤時間,又費很大的力氣?!瘚寢屄犃诵●R的話后,說:‘孩子,媽媽覺得你今天長大了,很了不起呀!因為你沒有被困難嚇倒,媽媽相信你今后一定是個堅強的孩子?!●R聽了媽媽的安慰后,覺得很有道理,他又自豪地說:‘媽媽,從今天這件事中,我還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光聽別人說,只有自己親自做過了,才會明白。’老馬高興地點頭稱贊:‘好孩子,經一塹,長一智,你的收獲可真大呀!’小馬又趕快說:‘媽媽,今后你有什么活,就讓我去做吧,讓我多體會成功的快樂吧!’”這時,我班的另一位同學按捺不住自己的思緒了,索性站起來說:“老師,再來聽聽我的故事吧?!薄靶●R馱著磨好的面回到家,一蹦三尺高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回來了,面磨好了?!瘚寢尫Q贊說:‘你真是個能干的好孩子。’小馬這時又忍不住對媽媽說:‘媽媽,今天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親自去試一試,才會找到正確的答案?!像R親了親自己的孩子,點點頭。”這位同學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著,好像自己就是那匹快樂的小馬?!澳愕南胂罅μS富了,表演得也很不錯?!蔽仪椴蛔越刭潎@道,同學們也熱情地鼓起掌來。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是最沒有束縛的,是最活躍的,是無止境的。他們的腦子里裝滿了許許多多奇異的幻想,但是有了課件,我們可以為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讓他們在創(chuàng)新的王國,自由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