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教師的教學方式都是不一樣的,為了保持獨特的思維,一定要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寫教學反思是優(yōu)秀教師成長必須要經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壓強教學反思5篇,感謝您的參閱。
壓強教學反思篇1
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突出,教學方法得當,體現了物理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設計巧妙、直觀、生動,整個實驗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從惑性到理性,生動、深刻,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1.引課設疑,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利多媒體動畫:人躺在釘板上,身上放有大石,用錘子砸石頭,石碎而人沒有受傷。再用對比演示實驗,增加可信度,設疑質疑,打開學生想象,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興趣。
2.體現了物理學是實驗科學的特點:本節(jié)課物理實驗貫穿整個教學始終,教師在設計實驗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設計合理,在課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實驗改為仿釘板實驗來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更容易使學生感到實驗的可信度;把課本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實驗進行探究,讓全體學生參與,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本節(jié)課設計的拓展實驗:利用斜面壓力變化實驗來說明壓力不一定等于重力,突破了本節(jié)的難點,設計巧妙。
3.在知識的傳播上注意方法:觀察實驗是物理基本教學方法,猜想和控制變量法是物理中重要的方法。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中充分滲透了這些方法。
4.貼近生活,體現了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上舉了大量增加、減小壓強的實例,并進行分析,體現了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壓強教學反思篇2
?壓強》是滬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一節(jié),是學生學習了前兩章有關力學基礎知識的延續(xù),又是學習后面浮力有關內容的基礎。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是壓力概念,壓力作用效果影響因素,增大和減小壓強。難點是壓力概念,探究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壓力、壓強是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廣泛的概念,同時在解釋一些自然現象中也經常用到。但是由于本塊知識需要綜合運用力、二力平衡等知識,思考有關問題,解決有關現象時需要一定的分析表達能力,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強了科學探究活動,在活動中,一方面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體驗、交流合作,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在活動中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設計實驗、觀察現象、收集證據,合理進行解釋的科學探究能力。
對于新課引入,我采用了讓一個大力士男生和一個小巧女生比賽訂釘子,結果小女生出乎意料的贏了,這給大大調動了同學們的求知欲。
對于壓力概念的提出,我以小孩坐在木板上,木板發(fā)生形變,圖釘按進墻壁,墻壁發(fā)生形變的圖片為例,讓學生從共同點歸納壓力的概念。再通過學生生活中有關壓力現象的舉例來認識壓力。壓力的大小是一塊較為復雜的內容,物體水平放置、豎直放置和斜面放置,壓力大小和重力大小的關系均有差異??紤]到作為第一課時的新授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進行講解,以免增加學習難度。
理解壓力是為了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而壓強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所以通過科學探究,從產生的現象出發(fā),提出問題。首先我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談談感受??紤]到影響壓力的作用效果有兩個因素,而課本中的活動僅從一個因素體驗,對學生科學探究的順利開展有一定困難。為此,我又設計了用手指輕壓和重壓鉛筆尖,比較手指凹陷程度的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直觀感受這兩個因素的影響。然后,我向學生提出了探究的問題: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學生建立猜想,各小組利用教師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顒忧?,我特別強調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方法——控制變量法,以減少設計難度。接著派兩個小組成員上臺實驗演示講解,師生歸納總結,得出科學結論。這樣便順利提出了壓力作用效果用一個物理量——壓強來表示。把壓強的運用提到壓強的計算前來上,降低了知識的難度,跟生活聯(lián)系更為緊密,有利于戰(zhàn)勝學習壓強計算這一難題心里。最后我在教學中設計了有關三塊磚塊立放在海綿寶寶頭上時壓力和壓強的比較,讓學生解決如何讓海綿寶寶舒服些,學生們積極地回答出自己的解決辦法。接著又讓同學體驗一下從超市買一大袋的東西要順利提回家,用什么辦法更舒服,同學們的辦法可是讓你大開眼界,這體現了把所學的物理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的目標。
回顧整堂課,教學思路比較清晰,活動開展順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壓力的概念,壓力的方向與接觸面垂直,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兩個因素有關,理解了增大、減小壓強的辦法。科學探究活動提供了和諧的情境,學生在交流和總結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的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簡單問題,培養(yǎng)了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我覺得這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在于課前讓學生自己準備實驗器材,課后又讓他們解決最常見的提重物,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就在身邊,學生充分發(fā)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不局限與老師分發(fā)的實驗器材,所進行的實驗、解決方法多種多樣,這時你會深深的感受到學生的獨立性及獨特性。
課后,通過教研組其他教師的建議和幫助,我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在許多方面需要改進,比如:
1、 在教材分析中,對于壓力大小的講解花的時間過少,可以增加物體不同放置情況下
的壓力大小比較,適當的知識拓展有利于一些優(yōu)秀學生的有效學習。
2、教學流程中有些細節(jié)設計需要完善改進,比如展示圖釘按進墻壁的圖片,墻壁變形
不明顯,如果教師親自實物演示效果會更好。教師提供實驗器材時,應該對器材進行具體介紹和展示,對探究開展有幫助。在實驗演示時,沒有考慮到后排學生的可視情況,應該將實驗器材位置放高,這樣展示就清晰明了了。
3、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把最后的壓強知識應用提到壓強的計算前來上,壓強公式的提出太突然。
這次的教研活動不但給我一次鍛煉的機會,更多的是教研組成員的幫助和提點使我在教學上受益匪淺??茖W教學是知識聯(lián)系生活的過程,也是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和交流合作、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壓強教學反思篇3
有效的教學設計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從學生感興趣的促進能力發(fā)展的實際問題開始,啟發(fā)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必然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它要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fā);二是它要指向形成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壓強專題復習就是本著這樣的理念設計教學的,從學生樂意設計的探究實驗引發(fā)問題,圍繞壓強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探究式學習方式和合作學習方式,努力貫徹和落實新課程理念。
一、目標合理定位,體現科學本質。
本專題復習課中將“知識和技能”作為解決問題的載體或素材,將“過程和方法”作為問題設計的基本內容,整堂復習課凸顯科學探究的思想,在探究實驗設計中貫穿知識點的復習,在隨堂練習中辨析一些易混淆的知識,在整堂課中積極滲透科學方法的應用,也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科學本質。
壓強是力學重要概念,液體壓強又是這一專題主要難點,壓強大小決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壓強的計算為教學重點;液體、氣體壓強是固體壓強知識的延伸、應用和深化。根據學情認定液體壓強,壓強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為教學難點。
探究各種科學現象和過程設計的實驗,如壓力作用效果跟壓力和受力面積的關系,液體壓強大小跟液體的深度和液體的密度關系,都可以通過控制變量法來完成;壓強概念的復習滲透科學方法中的比值定義法;對壓力的正確理解,我們通過畫三種不同形式壓力的方向圖進行比較,為突破對液體壓強深度的誤解,外加練習對比深化理解,為區(qū)分固體和液體壓強,通過滿瓶水或半瓶水正放到倒放,分析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變化和瓶對支撐面的壓強變化情況,科學采納了對比法;通過壓強公式歸納出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液體壓強具有的特點,驗證大氣壓存在的實驗,從生活現象歸納液體沸點和液面氣壓的關系、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等,都采用演繹歸納法,通過這些科學方法的應用,能尋找到科學知識間的異同,能明晰科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能歸納出科學規(guī)律的特點。
二、模式力求創(chuàng)新,凸顯探究思想。
本專題復習課改變以往以問題為中心的復習模式,推行以探究為中心的主題復習教學模式。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問題是學習的起點,終點是問題的解決,在起點和終點間的過程則是科學探究,我們稱之為探究性“主題式”復習模式,即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
以壓強為中心,創(chuàng)設探究(實驗)的情境,選擇合適器材:沙堆、空礦泉水瓶、水(包括開水、鹽水)、大頭針,設計盡可能多的有關壓強(包括固體、液體、氣體壓強)的實驗,這探究的情境就是創(chuàng)設這樣一種類似真實科學研究的環(huán)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學習,最終形成自己對知識的建構。
三、啟發(fā)分析引導,知識自我重構
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是一個科學研究的過程,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只有把新的學習內容的要素與已知認知結構中特別相關的部分聯(lián)系起來,才能有意義地習得新的內容。先前的知識回顧,清晰了原本的知識網絡,構建了最簡單的知識網絡。通過教師課堂的精心引導,對學到的知識進行深層次的加工,及時引導學生將新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將新知識納入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和方法知識體系,從而實現自我建構,這也是學生學習素養(yǎng)的升華。
本專題復習課創(chuàng)設探究的情境,圍繞壓強中心展開實驗設計,從固體壓強的實驗設計啟發(fā)引導分析,歸納出壓強的意義、定義、公式、單位,從液體壓強的實驗設計中,歸納出液體壓強的特點,從氣體壓強的實驗設計中,歸納出大氣壓的存在、測量、液體沸點和液面氣壓的關系等。這樣從確定以壓強問題為主線,教師引導學生將分散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整理、歸納,并將那些有內在聯(lián)系的知識點“串”在一起,做到學一點懂一片,學一片懂一面,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這種建構也不是教師強硬灌輸,而是融入在開放性的實驗設計中,在學生主體意識充分喚醒狀態(tài)下的積極主動地建構。
四、評價方式多元,學生能力提升
新課程不但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更注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將充分突出學生評價的主體地位;結合開放性的實驗設計,讓學生們在相互質疑和相互評價中一步步改進,最終完善。學生在互相評價、共同討論的過程中,學會了互相幫助、互相激勵、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也學會了合作,并在合作中發(fā)展,提升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與此同時,學生通過各種評價正確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從而也促進了人格的發(fā)展。
本專題復習課評價方式變得多元,有時采用生生互評,如設計壓力作用效果的實驗,有學生說只用一個礦泉水瓶,通過不同水量對沙堆形變程度的差異比較,有學生說必須用兩個礦泉水瓶盛不同量的水,這樣容易形成對比,有學生說用一個礦泉水瓶儀器簡單,操作方便,讓學生互辯,產生思維的火花,更好地拓展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大大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整體素質;有時采用生生自評,如設計氣體壓強的實驗,有學生開始匯報說利用礦泉水瓶、大頭針和熱水等器材,在空的礦泉水瓶中裝入熱水,然后倒掉,發(fā)現瓶變扁了,說明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時有學生搶著說可能是燙扁的,為了消除這樣的誤會,教師請學生自評,該方案有哪些不足?該學生說瓶壁太不牢固易變形,那如何改進實驗方案呢?該學生想了一會兒說用茶葉鐵罐做實驗,先在茶葉鐵罐里加些水,然后在火上燒干水,離開火焰及時蓋上罐蓋投入水中,觀察會不會變扁?學生自評更加凸顯學生自我反思行為意識和能力。
教師充分發(fā)揮導評的作用,結合教學實踐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展示學生開放實驗的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或總結匯報等等,在課堂上我們不難發(fā)現學生的思維其實很活躍,有的話甚至出乎教師的意料,由此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進自己,提高自己”。
壓強教學反思篇4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載體、以主動探究為特征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習中自主地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本節(jié)安排了“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因素”的活動,讓學生在自我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引領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
探究性活動還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為學生驗證假說提供了科學方法。因此本節(jié)課重要性顯而易見。
設計并進行實驗
學生猜想后,安排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設計時要注意使用“控制變量法”,討論完后又讓各組派代表匯報本組實驗方案,引導學生互相點評并完善。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從不同角度來認識事物、現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學的知識,這樣學得的知識能夠保持較深的記憶。
在實驗前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
(1)、壓強計的探頭插入水中前,應注意u形管兩側的液面不能出現高度差。
(2)、測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個方向的壓強時,一定要使金屬盒保持在同一深度處。
(3)、本實驗中,在壓強計的探頭插入水中由淺入深的過程中,我們要仔細觀察u形管中兩管液面高度的變化;在測定同一深度水向各個方向的壓強而轉動壓強計的探頭時,我們必須認真觀察兩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變。
方案成熟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并將實驗結果填入表格。巡視并對學生實驗進行指導,各組用比較法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并派代表匯報。充分體現了的導演作用,學生當好演員。
有待探討的:
1、學生探究實驗的時間少了些。
2、學生小組的人員(6人)多了些。
3、同一深度時的壓強,各個方向實驗現象不明顯
4、鹽水密度不太濃,實驗現象也不明顯,
壓強教學反思篇5
在滬粵版初中物理《9.4神奇的升力》這一節(jié)中,安排了三個“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實驗活動:實驗a(a)吹氣時,互相平行的兩張紙條相互靠攏;實驗a(b)吹氣時下垂的紙條向上飄動;實驗b通過漏斗向下吹氣,乒乓球在漏斗內不會掉下來;實驗c用一根塑料吸管做個簡易噴霧器。這些實驗現象,新奇明顯,通過親身體驗,可讓學生感受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激發(fā)學習興趣,并可嘗試解釋一些簡單的物理現象。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實驗a,一方面實驗簡單易行,有些學生已作課前預習,已有體驗,課堂上重復實驗已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一個班準備那么多的紙條,從某種角度說,隨意撕紙條是一種資源浪費,同時制造了“垃圾”。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實驗b,受條件限制,一般只是演示一下,但乒乓球在漏斗內不會掉下來,有時可能是因為球和漏斗是濕的,被水“粘”住了。降低了實驗的可信度。
那么,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我認為,對于實驗a來說,我們可以借用人教版的硬幣“跳高”比賽實驗,硬幣、筆——“欄桿”,一般學生都隨身帶有,取材更容易,現象更新奇有趣,極具吸引力,若以比比誰的硬幣“跳”得更高的方式進行,更富挑戰(zhàn)性。人人都可實驗,參與者廣。再者,不存在資源浪費問題。對于實驗b,應確保球和漏斗是干爽的,應該先將乒乓球在漏斗內但不吹氣,松開手試一下,表明乒乓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是會掉下來的??烧垘讉€學生進行查驗并完成實驗,以增加實驗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