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過程反思的一種文字材料,為了寫好教學反思,老師們需要結合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才能得到進步,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位置與方向的教學反思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位置與方向的教學反思篇1
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是在三年級的基礎上有所改變,對于學生來說,本單元學完后,學生們對于準確地找準位置及位置的準確性與我們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應該是有所了解了。本單元我同樣讓學生獨立完成及發(fā)現(xiàn)本單元所學知識與以前我們所學知識的相同之處及不同之處。
?位置與方向》這一內容涉及到同學們的空間想象和動手的能力的問題。一到空間和動手操作,就到了重點中的難點。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將方法運用于手上,這本身就是重點訓練項目,其次知識點的瑣碎,地圖與實際生活的轉化更是學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養(yǎng)的難點。不僅是我有啃骨頭的教學感受,很多老師也覺得這部分的教學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來說,讓孩子很有效的區(qū)分“東偏北”,還是“北偏東”就不容易。
在教學中,很多老師給我介紹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運動法,就是要動態(tài)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動形成的。我是很喜歡拿來主義的,隨即就運用到教學中,但是實踐出真知,真正在教學中運用起這個方法卻發(fā)現(xiàn)差強人意,利用這種方法學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義,但是做起題來,卻頻頻出錯,并沒有收到期望的效果。
為什么這樣的方法我覺得已經(jīng)很科學了,可學生就是老出錯呢?我覺得這和學生做題的意志品質有關系,他們不愿意每道題都要想象一邊。也和學生對角的認識是有關系。小學階段認識的角是一個靜態(tài)認識,就是兩條邊一個頂點,而不是由一條線段繞段點旋轉形成的,學生對于角的認識本身就沒有和移動掛鉤,那么用這種東移動到西,來解釋東偏北,是否有認知上的障礙呢?理解到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障礙,我改變了一下方法。在我們所地圖上有四個主的方向,但在各主要方向之間還有其他方向:如東偏北,為了讓學生搞清楚,到底是東偏北40度還是北偏東50度這一問題,我反復讓學生看書,讓學生來發(fā)現(xiàn)“偏”的意思。讓學生明白:無論是東偏北40度還是北偏東50度,說的都是一個方向,但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有一個習慣性的用法,就是我們往往看角度較小的這一區(qū)域。記得剛教授這一課時,由于我是先讓同學們放手去做,并沒有先傳授知識,結果好笑的說
法出來了,居然還有同學說,東偏東南的,我并沒有批評這些同學,我讓他把他的想法說給我聽,他說某個地方確實是東往東南這方向在偏。哦,原來是這樣。因為,在三年級,我們學了位置與方向,講了東與南相間的這一區(qū)域是東南,所以有同學就說是東偏東南。我為我的學生感到高興,因為他們是自己在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后,我在班上示明:東偏南就是從正東方向往正南方向偏,所以,我們習慣說東偏南或南偏東。學生恍然大悟。
教學時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學生做題時出現(xiàn)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并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只有讓學生“真正當家作主“時,學生才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奇妙,才能更好地掌握數(shù)學。
位置與方向的教學反思篇2
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從“讓學生學現(xiàn)實、有用的數(shù)學”出發(fā),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到操場上去辯認方向,分小組體驗實景中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在教室里集體交流時,引導學生要按地圖所使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式繪制示意圖,位置與方向 教學反思。
這樣嘗試著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探究,目的是使孩子們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能夠主動參與,自由地表達思想、表露情感、表達觀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充分體驗和經(jīng)歷知識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感受到數(shù)學的神秘和魅力,感覺到數(shù)學的實用和價值;也試圖使封閉的書本式文化積累過程轉變?yōu)殚_放的、活生生的與社會緊密相連的自主創(chuàng)新過程,這也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其中根據(jù)所給的條件畫平面示意圖是這個單元的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的作圖能力普遍比較薄弱,教學反思《位置與方向 教學反思》。從學生的作業(yè)來看,學生畫示意圖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方向沒有找準,不能熟練地區(qū)分東偏北和北偏東的不同;中心點的位置沒有找準,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響;物體的具體位置沒有明顯的表示出來,或者沒有標出名字,讓人看不清楚;也有學生方向找錯了。根據(jù)這些情況,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時更應該注重畫示意圖的細節(jié),注重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如果要補救也只能個別輔導了,集體輔導多了容易讓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學產(chǎn)生厭煩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學也不一定馬上改正過來。這一單元的另一個難點就是關于位置的相對性,給定兩個位置,個別學生不能很好的區(qū)分以誰為標準,所以說出來的方向剛好相反。這一點跟學生的空間觀念強弱有關,需要多加訓練。
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從“讓學生學現(xiàn)實、有用的數(shù)學”出發(fā),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到操場上去辯認方向,分小組體驗實景中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在教室里集體交流時,引導學生要按地圖所使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式繪制示意圖。
這樣嘗試著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探究,目的是使孩子們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能夠主動參與,自由地表達思想、表露情感、表達觀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充分體驗和經(jīng)歷知識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感受到數(shù)學的神秘和魅力,感覺到數(shù)學的實用和價值;也試圖使封閉的書本式文化積累過程轉變?yōu)殚_放的、活生生的與社會緊密相連的自主創(chuàng)新過程,這也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其中根據(jù)所給的條件畫平面示意圖是這個單元的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的作圖能力普遍比較薄弱。從學生的作業(yè)來看,學生畫示意圖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方向沒有找準,不能熟練地區(qū)分東偏北和北偏東的不同;中心點的位置沒有找準,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響;物體的具體位置沒有明顯的表示出來,或者沒有標出名字,讓人看不清楚;也有學生方向找錯了。根據(jù)這些情況,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時更應該注重畫示意圖的細節(jié),注重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如果要補救也只能個別輔導了,集體輔導多了容易讓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學產(chǎn)生厭煩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學也不一定馬上改正過來。這一單元的另一個難點就是關于位置的相對性,給定兩個位置,個別學生不能很好的區(qū)分以誰為標準,所以說出來的方向剛好相反。這一點跟學生的空間觀念強弱有關,需要多加訓練。
位置與方向的教學反思篇3
這學期的教學時間很緊張,16周就得結束功課,沒有時間做練習,那就不能靠練習來實現(xiàn)扎實掌握知識。這對我倒是不小的考驗。這就意味著你必須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學生更好的方法。教學如期進行到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到了空間想象和動手的單元。一到空間和動手操作,就到了重點中的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將方法運用于手上,這本身就是重點訓練項目,其次知識點的瑣碎,地圖與實際生活的轉化更是學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養(yǎng)的難點。不僅是我有肯骨頭的教學感受,很多老師也覺得這部分的教學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來說,讓孩子很有效的區(qū)分“東偏北”,還是“北偏東”就不容易。很多老師給我介紹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運動法,就是要動態(tài)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動形成的。我是很喜歡拿來主義的,隨即就運用到教學中,但是實踐出真知,真正在教學中運用起這個方法卻發(fā)現(xiàn)差強人意,利用這種方法學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義,但是做起題來,卻頻頻出錯,并沒有收到期望的效果。為什么這樣的方法我覺得已經(jīng)很科學了,可學生就是老出錯呢?我覺得這和學生做題的意志品質有關系,他們不愿意每道題都要想象一邊。也和學生對角的認識是有關系。小學階段認識的角是一個靜態(tài)認識,就是兩條邊一個頂點,而不是由一條線段繞段點旋轉形成的,學生對于角的認識本身就沒有和移動掛鉤,那么用這種東移動到希,來解釋東偏北,是否有認知上的障礙呢?理解到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障礙,我改變了一下方法。
既然學生認識的角是靜態(tài)的,那么我就試著給這兩條邊配上不同的名稱,用來區(qū)分不同的“角色”,判斷好每條邊不同的角色再來描述。在兩物體間形成的角度,無非就是兩物體間的連線和正方向形成的夾角的角度。形成這個角的兩條邊我給它固定上不同的名稱,那條正方向的邊叫做“主邊”,而另一條邊就叫“次邊”。描述角度時就要從這個角的主邊偏向另一邊,另一邊偏向哪就是哪,這樣“哪偏哪”就是主邊偏向次邊。方法就是在名稱上做了細化。這個孩子叫小紅,那個孩子叫小明,無非就是給兩條邊起了名字而已。學生反而接受了這樣的方法,這樣的規(guī)定,做題時不容易出錯。因為這樣的特征很明顯,文字上以“偏”字為標志,主邊在前,次邊再后,在圖上,以十字坐標為標志,主邊永遠在十字坐標上,這樣建立起的一一對應學生好接受,也好操作。出錯就少了。教學時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有時候的概念和名稱是該給學生細化的,這樣的細化不會使知識難理解,反而使知識更明確更規(guī)范。數(shù)學不就是一個很規(guī)范的科學嗎?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在細化概念上繼續(xù)走下去。
位置與方向的教學反思篇4
低年級的學生盡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但他們對于周圍的各種事物、現(xiàn)象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jīng)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并根據(jù)給定的一個方向來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雖然對于“方向”這個詞語學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經(jīng)常提到、用到。如:太陽從東方升起、喝西北風等等,這里只是對方向詞語的理解,而對方向的具體內涵與認識則比較表面、膚淺。同時,這個內容比較抽象,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1、通過前幾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會用東南西北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所以學習用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的難度不會太大,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教師適時點撥。最后,師生一起總結四個方向的辨別方法,形成正確的認識。
2、由動物園圖認識全部八個方向后,為了幫助學生區(qū)別和認識其他4個方位,我將八個方位寫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間的一豎區(qū)分左邊為西,所以分別是西南、西北。右邊是東南、東北。并且告訴學生由于西和東,北和南相對,所以西北對東南,西南對東北,再以米字一橫劃分,上方是北,即西北、東北;下方是南,即西南、東南。
3、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辨認方向和在地圖上辨認方向有所不同,需要一定的轉化,有的同學在生活中認得很清楚,到了地圖上卻容易出錯。因此本節(jié)課,我注意設置了生活情境中辨認方向和地圖上辨認方向幾個環(huán)節(jié),這樣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方向和地圖上的方向有所不同,并能進行一定的轉化。
學生在課堂上能正確辨認方向,但在實際的作業(yè)中,情況卻不盡人意,學生還是相對缺少自主獨立辨別方向的能力和根據(jù)題目信息尋找辨別方向的能力,還需要通過練習鍛煉提高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對于學困生,我應該指導他們把自己辨認出來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先寫在相應的地點,然后再去辨認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四個方向。這樣對于初步接觸8個方向的學生來說相對容易一些。在確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時,以某一建筑物為標準,它是一個方位,而以另一個建筑物為標準,它又是另一個方位。所以,確定標準是關鍵。
總之這節(jié)課的內容不多,但要讓學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還需要我們教師多動腦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位置與方向的教學反思篇5
?位置與方向》一課是人教版數(shù)學第六冊的新增內容,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jīng)驗,并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jīng)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方向,并認識簡單的線路圖。
本單元的教材編排有兩大特點:
1、依照兒童空間方位認知順序進行編排。兒童只有在牢固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這幾個基本空間方位之后,才能夠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來的東、南、西、北等方向概念。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辨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技能,然后,再讓學生學習辨認地圖上的東、南、西、北等方向。
2、教材提供了豐富的生活和活動情境,幫助學生辨認方向。教學中,我們也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也遵循編者的意圖,本單元的教學,我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們知道,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教材不過是師生對話的一個“話題”,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情況,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本課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顒觾热菖c學生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不僅要求學生能在平面圖上認方向,還要求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而本課的活動主題圖是一幅學生很熟悉的生活場景圖,一些比如圖書館、少年宮、動物園等,這對于小欖的學生來說都不陌生。
所以本節(jié)課利用學生最熟悉的校園環(huán)境與建筑,讓學生看“校園影片”當小導游介紹自己校園建筑的各個方向,親身體驗生活中東西南北,為下面制平面圖做好準備,呈現(xiàn)了知識從具體到抽象的完整過程,符合中年級的認知特征。因為兒童學會辨認地圖上的東西南北方位和他們掌握空間方位知覺是有聯(lián)系的。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出發(fā),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shù)學、理解數(shù)學,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shù)學的趣味和作用。
二、關注學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在“做數(shù)學”中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對于地圖上方向,以前我們小時候知道這部分知識,要么從書上得知,要么是老師直接告訴我們這個結論。我們從未想過為什么要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也常常拿到地圖,不能把地圖上的方向與實際方向掛上鉤。而現(xiàn)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知識不應該是通過教師單純的傳授得到的,而是由每個學生依據(jù)自己以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在這段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讓他們在充分的體驗中有所感悟和發(fā)現(xiàn),再通過交流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怎么認識地圖上的方向,而是要學生根據(jù)熟悉的校園環(huán)境去拼平面圖,在拼之前強調合作要求,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學生必須思考:怎么定平面圖上方向?怎樣和實際方向統(tǒng)一?于是有的學生把“北”定在上方,有的學生把“南”定在上方等,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平面圖。通過整理、分類,歸納了四種方法,這四種方法拼地圖都是對的,但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不能統(tǒng)一,給實際生活帶來了麻煩,引發(fā)了認知矛盾。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引導學生解決本節(jié)課重點:統(tǒng)一地圖方向。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動手操作和探究學習沒有流于形式,是實實在在通過“做數(shù)學”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經(jīng)歷數(shù)學,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在“做數(shù)學”中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產(chǎn)生深刻的體驗,使學習更加有效,真正做到了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尊重他們的需要,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學習情感
數(shù)學離不開生活,數(shù)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與生活。在解決問題中出示五岳的平面圖,根據(jù)它們的位置和方向給它們命名,并在練習填寫五岳名后讓學生欣賞了一組五岳風光影片,優(yōu)美的音樂、簡練的解說,各具特色的風景,把數(shù)學和美育有效整合,增加了數(shù)學課的文化內涵,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同時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最后解決問題結合學校、家庭的位置和方向,讓學生動手操作課件,說一說上學的路線,體驗數(shù)學和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的價值與作用,增強學生的興趣和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信心,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四、關注過程評價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教師都注意和學生進行互動,進行問題的反饋,及時給予評價,真正做到了關注學生的情感。
位置與方向的教學反思篇6
新課程提倡民主、開放 、科學的課課程理念,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認識地圖上的四個方向,及簡單了解地圖。本課的活動內容不僅僅要求學生能在地圖上辨認某地位置,還要求學生把地圖繪制中有關方向的規(guī)定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本課中的主題圖是小橋流水人家生活圖,這些地方反映在平面圖上,對于二年級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不易理解與掌握,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把主題圖換成了一幅我們實際生活的主題圖,當中以李小為中心,讓學生來說說學校的東、西、南、北都有哪些主要的建筑物,學生一看都是我們生活中找得到的,所以很感興趣,立即說出了東面有幼兒園,西面有操場,北面有村委,南面有麥地等。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想一想操場和幼兒園在學校的什么方向?用這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做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已知的東、西、南、北,并結合生活經(jīng)驗來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在這節(jié)課教學中,我注重了知識的應用,將學生學到的新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我還關注了學生的體驗和感受,為了讓學生區(qū)分圖上方向與生活方向,課前我們還回顧了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并帶領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利用課間操練隊列的時候到學校的甬路中間辨別校園的東南西北,并做了記錄,使學生對實際的方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體驗和感受。
生活本身也是一個大課堂,我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有效的開發(fā)課程資源,使學生學會了知識,得到了體驗,同時也更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但也存在不足之處,由于環(huán)境及人數(shù)的局限,學生共有的學習資源教室,不能得到很好的運用,使部分學生在將生活方向轉換為圖上方向時混淆不清,還有待于思索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