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學習梁家河心得體會5篇

時間:2023-07-13 作者:Anonyme 心得體會

要知道引人深思的心得體會,通常是我們認真思考后寫出的,為了更好地鍛煉思維能力,我們可以多動筆,寫好一份心得體會,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干部學習梁家河心得體會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干部學習梁家河心得體會5篇

干部學習梁家河心得體會篇1

干部學習梁家河心得體會篇2

梁家河,這個延安曾經(jīng)的偏僻落后小山村,也是曾經(jīng)工作生活過的地方。3月25日,我滿懷期待和向往,與全市的其他14名農村黨支部書記一道,前往梁家河村考察學習。

通過參觀學習確實讓我受益匪淺,增長了見識,激發(fā)了思考。在這次學習中讓我記憶尤深的就是40多年前習帶領社員建成的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

站在這口沼氣池旁,我仿佛看到了習懷著極大的勇氣與魄力,和群眾一塊苦、一塊干,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條件為群眾謀福祉的場景,以及梁家河村民滿臉幸福的笑容。

當年,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和照明是生活的最大問題,當了解到沼氣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專門借錢到四川考察學習,回來后就帶領社員修建了這口沼氣池。直到離開梁家河村前,共修建了22口沼氣池。

一口口小小的沼氣池,看似小事,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卻是一個勇敢的創(chuàng)新,它極大地方便了梁家河村民的生產生活,點亮了梁家河村邁向新生活的第一簇火光。

為了群眾敢做敢為、敢于擔當、敢于吃“第一口螃蟹”,為村民辦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實事,將溫暖送到群眾的心坎里。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學生村官,我們肩負著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重任,要時刻以習為榜樣,敢于解放腦子想、放開膽子闖、團結群眾干,在服務群眾中不拈輕怕重,不怕丟面子,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最受群眾歡迎、最能給群眾帶來實惠和最迫切的具體工作做起。

我要切實擔負起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時代責任,引進現(xiàn)代農業(yè)新品種和新技術,努力辦好村里的“雙帶致富”基地,帶領貧困群眾早日摘掉“貧困帽”。

干部學習梁家河心得體會篇3

梁家河這個漫山黃土的小村子,蘊含著值得探尋的“大學問”。無論對于工作在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和城市建設的基層一線,還是對于眾多的企業(yè)人,都意義深遠。

學深才有底氣,篤行方顯實干。

于青年干部而言,要樹立堅定理想,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響應中央號召,到最需要的基層農村去摸爬滾打,歷練成長,在基層服務中實現(xiàn)更加絢麗的人生理想。

干部學習梁家河心得體會篇4

當看到習住過的土窯洞,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燈,聽老一輩同志介紹著習的感人事跡時,我腦子里的畫面尤為清晰,仿佛就像在聆聽著昨天發(fā)生的故事。

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zhèn)梁家河村,是當年下鄉(xiāng)插隊7年的地方,也是他和村民們一起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的地方。作為一名農村黨支部書記,我有幸參加赴梁家河學習考察活動。

3月25日,帶著激動而期盼的心情,我跟隨考察團一行從贛州出發(fā),經(jīng)過在火車和汽車上連續(xù)顛簸20多個小時后,來到了延川縣文安驛鎮(zhèn)梁家河村。在考察團的組織下,我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學習考察之行。

當看到習住過的土窯洞,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燈,聽老一輩同志介紹著習的感人事跡時,我腦子里的畫面尤為清晰,仿佛就像在聆聽著昨天發(fā)生的故事,深深地感受到梁家河群眾對習真摯的情感。

作為一名農村黨支部書記,經(jīng)過此次學習考察,更加堅定了我扎根基層、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信心?;氐酱謇锖?,我要第一時間組織全村黨員干部群眾學習習的感人事跡,以及在他的影響帶動下,一代代梁家河人拼搏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和加快脫貧致富的經(jīng)驗做法,讓大家思想接受洗禮,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同時,結合本村實際,按照上級統(tǒng)一部署,充分利用“三送”工作平臺,做實、做細精準扶貧工作,讓雙江村民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今后的日子里,不管我身在何處,從事何種崗位,面臨多大的困難,我都堅信“人定勝天”“付出就有回報”,這是我在梁家河學習考察的深刻體會。

干部學習梁家河心得體會篇5

在梁家河學習考察的短短一天時間里,我們無不為習在任大隊支書時帶領群眾創(chuàng)下的那些“一等工作”所觸動,被他的為民的情懷、奮斗精神、扎實作風和廉潔情操而經(jīng)受洗禮。

艱難困苦是我成長最好的環(huán)境。初到梁家河,這里的自然條件可以用惡劣來形容,土地貧瘠,自然資源匱乏,水土流失嚴重,尤其缺水,想想當年插隊時的條件應該比現(xiàn)在還要艱苦得多。但是,習“自覺地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練”,在這里一呆就是7年。經(jīng)過這7年的磨練,他從一個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長為有著堅定人生目標、充滿自信的有志青年,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獲得了脫胎換骨的成長。

聯(lián)想到自己,作為外鄉(xiāng)人來到楓林村任大學生村官,我也過了“四關”。語言關、認路關、距離關、思想關。通過這“四關”的磨礪鍛煉,我慢慢地在村里承擔起更多的工作,最后擔起了全村的擔子。

基層群眾是我成長最好的老師。在梁家河插隊的7年,習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真誠與群眾交朋友,和群眾打成一片,真心實意為群眾干實事,最終成就了在梁家河的一番事業(yè)。服務群眾,我認為這是基層干部的根本職責,我也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要做到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兩年多來,從分戶口、新立電表的證明手續(xù),到辦理新農保、新農合,從幫助群眾辦理醫(yī)療救助申請,到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工作,共走訪農戶800余次,接待群眾咨詢及辦理業(yè)務近千人次,從群眾不認識、不信任的大學生,變成了群眾有事就找的“小王書記”。和群眾距離一次次拉近,讓我工作起來越來越有底氣,和群眾的一次次交心,也獲得了群眾的信任和肯定。

實干創(chuàng)業(yè)是我們成長最好的實踐。當年在梁家河時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實干,說到辦到。在習擔任大隊村支書兩年多的時間里,帶領當?shù)厝罕姶蛩?、打壩淤地、建沼氣池、建鐵業(yè)社、代銷店、縫衣社、磨房等,辦了許多好事實事,40多年過去了,鄉(xiāng)親們對的“能吃苦、干實事”依然由衷的稱贊和擁護。我所在的村,自《若干意見》出臺實施以來,村莊面貌得到極大改善,這是黨中央《若干意見》政策扶持的結果,也是我們村“兩委”班子實干的結果。目前,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各地紛紛打起了扶貧攻堅戰(zhàn),我們楓林村仍有40多戶農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對此,一方面,我們對每一戶扶貧戶都制定了一套有針對性、切實可行的幫扶方案;另一方面,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產業(yè),以產業(yè)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