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學生們提起學習的興趣,我們一定要認真制定教案,教案是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預先撰寫的文字載體,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船的歷史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閱。
船的歷史教案篇1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
為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彰顯國力,換取奇珍)。
2、條件:
①明朝前期的國力強盛
②造船術的發(fā)達
③指南針在遠洋航海的廣泛運用
④鄭和個人吃苦耐勞的英雄氣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4、到達地區(qū):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5、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qū)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來,而且開創(chuàng)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yè)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戚繼光抗倭
1、騷擾我國沿海地區(qū),使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慘遭損害,沿海居民稱它們?yōu)椤百量堋薄?/p>
2、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臺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詩句抒發(fā)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已任的愛國情懷。
船的歷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 古 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yè)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yǎng)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yǎng)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yōu)秀品行,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體驗禹治水的艱 辛并了解其業(yè)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yè)起源的傳說 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lián)盟的構成和性質?!岸U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zhí)摌嫛5簧賯髡f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上一課 時,我們從 考古發(fā)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二、新課講授
(一)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黃帝、炎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禪讓的傳說
1.簡要講: 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理解禪讓的含義。
2.讓學生簡單發(fā)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傳說
1.禹之所以在 舜死后出任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2.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 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3.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四)情感升華
學習了本課內容,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生答,教師簡評),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要將其發(fā)揚光大。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船的歷史教案篇3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xiàn)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jīng)營西域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jié)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jīng)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qū)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jīng)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jīng)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jīng)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jīng)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船的歷史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xiàn)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jīng)濟的繁榮,包括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個方面的成就。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yè)生產(chǎn)的進步、手工業(yè)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yè)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盛世經(jīng)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yè)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我國歷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她的政績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chǎn),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舉制的發(fā))
引導過渡:所以,郭沫若稱贊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意思是說武則天的統(tǒng)治弘揚了貞觀之治的成果,為后來的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開元盛世”為什么會形成?有哪些成就?請看第3課。
一、“開元盛世”
學生閱讀10——11頁課文、插圖和資料,
1、“開元盛世”是在哪個皇帝統(tǒng)治時期?(唐玄宗)
2、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馬任姚崇”);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jié)儉(反對奢侈——燒毀珠玉錦繡)。
3.根據(jù)13頁“文獻資料”和“動腦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們都善于任用賢才,重視吏治,注意“戒奢從簡”,使政治較清明,經(jīng)濟有發(fā)展,出現(xiàn)了封建社會里的“治世”——“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
過渡講解: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不但注意從政治方面進行改革,還很重視發(fā)展生產(chǎn),使得當時經(jīng)濟繁榮起來。
二、盛世經(jīng)濟的繁榮
⑴農業(yè):①興修水利工程;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種增多、飲茶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fā)明了新的生產(chǎn)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手工業(yè):①絲織業(yè)花色品種多,技術高;②陶瓷業(yè):代表作有越窯、刑窯和(最的)。
⑶商業(yè):①唐朝的商業(yè)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②長安:不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政治清明,經(jīng)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學生閱讀15—16頁的課文,按16頁“活動與探究1”: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唐玄宗年少時,在民間親身經(jīng)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能夠記得人民的疾苦,能夠勤于政事。)后來他堅持這樣做了嗎?(沒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發(fā)生的一場叛亂叫做什么?(安史之亂)唐朝滅亡于哪一年?(907年)
?板書設計】
一、“開元盛世”
措施:①任用名相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jié)儉
二、盛世經(jīng)濟的繁榮
⑴農業(yè):
⑵手工業(yè):
⑶商業(yè):
三、唐朝的衰亡
船的歷史教案篇5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zhàn)”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
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xù)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tǒng)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qū)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zhàn)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碑斈杲械却馁t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闭f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jù)是()a.財產(chǎn)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chǎn)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guī)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d.國王暴虐無道,統(tǒng)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課堂反思:
(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
船的歷史教案篇6
學習目標: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節(jié)儉的史實;盛世經(jīng)濟在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盛世經(jīng)濟的繁榮;農業(yè)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并把有關內容標注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當宰相。(2)重視地方
(3)崇尚節(jié)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jīng)濟的繁榮
1.農業(yè)(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fā)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chǎn)在江南農業(yè)中占有重要地位。
(5):創(chuàng)制新的生產(chǎn)工具和。
2.手工業(yè)(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yè):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yè)(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1)時間:統(tǒng)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jù)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闭埢卮穑?/p>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xiàn)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么?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游,當你領一個旅游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游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游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jù)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后,經(jīng)過貞觀之治、武周統(tǒng)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后,唐朝衰落。
四、課后檢測:
1.在舊金山、紐約等地,人們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作“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
a.文景之治b.開皇之治c.開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燒毀宮內一批珠玉錦繡,意在表明()
a、這些錦繡已經(jīng)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節(jié)儉,致力發(fā)展的決心
c、唐朝此后對絲織業(yè)進行限制d.皇帝以后決不穿絲織品
3.種茶、制茶、飲茶的發(fā)源地是()
a、中國b、日本c、朝鮮d、印度
4.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做出了不少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其中唐朝時期創(chuàng)制的農業(yè)生產(chǎn)工具是()
a.耬車b.翻車c.水排d.曲轅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黃、綠、青三種顏色加以裝飾且聞名于世的藝術珍品是()
a、越窯的青瓷b、邢窯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鎮(zhèn)瓷器,
6.如果你是電視劇《唐玄宗》的導演,結合歷史的發(fā)展劇情中你不會設置的場景是()
a、茶坊里飲茶的場景b、田野里用曲轅犁耕田的場景
c、大戶人家擺設著唐三彩d、后堂掛著“開元之治”匾額
7.下列關于唐朝長安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長安城里可遇到身著各式服裝的西域人b、長安城內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c、長安是當時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區(qū)內有許多店鋪,商業(yè)繁榮
8.唐朝一位皇帝在統(tǒng)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出現(xiàn)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
船的歷史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知道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制度、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基本情況,了解明清時期中國與外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來往路線的大致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結合地圖,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并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顒幼饕缓唵伪容^,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三)情感與態(tài)度: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世上的壯舉,對促進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認識外國貢使制度是明朝大國至上的一種反映。認識利瑪竇等人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教,為了便于傳教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二、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
三、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明朝早期,經(jīng)濟發(fā)達,國力強盛,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相對活躍和頻繁,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外國貢使制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鄭和下西洋:
提出問題,學生看書,師生共同解決:
1、“西洋”指哪里?(學生看課本注釋)明朝時,將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統(tǒng)稱為西洋;南海東部及其附近諸島,通稱為為東洋。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明朝前期,社會經(jīng)濟繁榮,國家強盛,我國的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的發(fā)明及其應用于航海事業(yè)等,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4、誰能介紹一下鄭和的生平?(學生概述)
5、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shù)、航線、規(guī)模、意義。
6、根據(jù)課文內容和寶船模型,就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歸納制作一個表格。
7、教師提供歐洲新航路開辟時哥倫布等遠航的情況,與鄭和遠航對比,然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遠洋航行
?三》、外國貢使:
1、外國貢使制度有什么特點?(師生歸納)一是以外國朝貢,中國回賜的方式進行。二是對海外諸國朝貢嚴格限制,如發(fā)放貢舶“勘合”憑證,規(guī)定朝貢期限、貢舶停港、貢貨貢員及貢使進京的路線,手續(xù)極其煩瑣等。三是明朝回賜遠遠超出所接受的貢物,并對貢使附載商貨的超值收購。
2、外國貢使制度的衰落與評價:衰落原因:超值回賜與超值收購,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明中期以后逐漸衰敗導致這一制度無法繼續(xù)。評價:外國貢使制度實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大國至上觀念的切實反映。能以外國貢使制度形式進行適當?shù)馁Q易往來,對保持中外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著“懷柔遠人”的精神,對加強與外國的正常外交關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識這是建立在巨額的經(jīng)濟支出前提之下的,不僅沒有達到正常的貿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四》、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
1、傳教士來華的目的:傳教士是跟隨殖民者之后來到中國的,對他們的活動要具體分析。他們?yōu)榱嗽谥袊鴤鹘蹋捎昧艘幌盗杏行У姆绞?,同時傳入西方科學知識,其中,利瑪竇是典型的代表。(結合小字介紹利瑪竇。
2、指導學生明確制定《大清時憲歷》的相關情況:以明末徐光啟主持修訂的新歷法為基礎;這部歷法的制定者是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認和頒布。
3、學生看課本小字關于康熙的介紹,思考課本91頁課外學史。
四、作業(yè)設計:
1、畫出鄭和下西洋盛況表,說說那些因素使我國的航海事業(yè)由輝煌逐漸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統(tǒng)治者,對外國貢使你會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傳教士為什么來華?帶來了那些影響?
五、課堂小結:
本課通過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外國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內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由興盛到衰弱的過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尚能進行,其中,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一個高潮。而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總體上是封閉的,我們稱之為閉關鎖國。這就是下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六、板書設計
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
一、鄭和下西洋(出)
二、外國貢使(進)
三、外國傳教士(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