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教學目標來制定一份教案,自身的能力一定都有所提升,教案是老師為了順利開展教學預先整理的文字報告,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觀察類的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閱。
觀察類的教案篇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80頁~第81頁。
教學目標:
1、同學們要經歷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qū)域的過程。
2、我們還要理解觀察點、遮擋點、可視區(qū)域等詞語的意思。
3、感受觀察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
教學重點:
經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qū)域的過程,感受觀察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能運用“觀察的范圍”的相關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古詩引入,導入課題。
1.我們在小學學了五年的古詩,那么你們積累了那些古詩呢?誰能說一說。誰還記得王之渙寫的詩《登鸛鵲樓》?齊讀。
這首詩中哪一句描述詩人登高遠望時的感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作者為什么要說:欲窮千里目,須“更上一層樓 ”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觀察的 范圍”,從數(shù)學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
2.引入課題:觀察的范圍(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1、秋天到了,桃樹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聞到香味,在墻外向里張望 。可是前面一堵墻,小猴子能看到墻內的桃子嗎?
2、看,小猴子爬到了這個位置,能看見地上全部的桃子嗎?你猜想小猴看見多少個桃子?看來,光靠眼睛看是不準確的,你們能不能想出辦法,準確找到猴子看到多少桃子呢?說說你的想法。
3、在a點時,我們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觀察點”,(板書:眼睛 觀察點)。
4、阻礙小猴子觀察視線的是什么?(墻) 它的最高處在哪里?(墻的右上角 )
5、我們把阻礙視線的這個最高點叫“阻礙點“(板書:阻礙點)。
6、觀察點和阻礙點進行連線,這條連線和地面的交點,就是離墻最近的點。
連接觀察點、墻的右上角、到地面的交點的線是一條什么線?(虛線) 這條虛線就是觀察的視線。為什么要把視線畫成虛線?(視線是看不見的,所以要畫虛線)
7、這條線能往上畫一點嗎?往上畫會怎么樣?(觀察范圍變小)
這條線能往下畫嗎?往上畫會怎么樣?看來,這條線必須穿過圍墻的右上角 。
8、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該怎么辦?(再往上爬)
9、如果小猴子繼續(xù)往上爬,爬到b處、c處,你能找到墻內離墻最近的點嗎?(打開課本第80頁,畫一畫)
10、匯報
11、觀察點的變化,直接影響觀察范圍 的變化。那么,怎樣確定觀察范圍 呢?
先看( 觀察點),再找(阻礙點),連接這兩點,延長到(地面的交點)確定觀察范圍(齊讀一遍)。
12、我們把三次觀察的結果放在一起,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觀察的范圍與觀察的高度有關,還與什么有關?
(觀察的范圍與觀察的高度、觀察的角度有關)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多 ;說明小猴看到的范圍就越 大 。
可見,觀察點越高,觀察的范圍越大。(板書:觀察點越高,觀察的范圍越大。)
13、聯(lián)系古詩:現(xiàn)在你明白王之渙為什么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嗎?
你能從數(shù)學的角度來探究其中的道理嗎?說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下面,請同學們 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問題。
1.完成課本80頁試一試第1題。
2.課本80頁試一試第2題。變化的樓房。
(1) 如果客車繼續(xù)向前行駛,那么他所能看到b樓的部分是如何變化呢?生:逐漸縮小
(2) 客車行駛到位置2時,司機還能看到建筑物b嗎?為什么?
3.小貓捉老鼠。一天小花貓出來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殘墻,有一只聰明的小老鼠就躲在這堵殘墻的后面。
(1)請你在圖中畫出小老鼠可以活動的區(qū)域。(學生在課本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貓,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樣變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貓的位置怎樣變化?
(3)比一比:小貓的位置改變后,它的觀察區(qū)域分別有什么變化?說一說你的發(fā)現(xiàn)。
4.(1)在黑夜里把一個球向電燈移動時,球的影子是怎樣變化的?
(2)晚上與家長在路燈下散步,當走向路燈時,你的影子是如何變化的?遠離路燈 時呢?
5、在城市建設中,規(guī)定兩幢樓的距離不能太近。為什么?
6、小麗能看到甲樓上的a點嗎?能看到甲樓上的b點嗎?
7、填空
(1)觀看物體時,站的越( ),觀察到的范圍就越( )。
(2)路燈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是,離路燈越近,物體的影子就越( );離路燈越遠,物體的影子就越( )。
(3)紅紅和芳芳分別住在同一棟房的4樓和8樓,她們觀看夜景,( )比 ( )觀察的范圍要大。
8、判斷題
(1) 同樣的電線桿離路燈越遠,它的影子就越長。( )
(2)人遠離窗子時,看到窗外的范圍變大。 ( )
四、歸納整理,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觀察的范圍與什么有關?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觀察的范圍與什么有關?怎樣確定觀察范圍?
觀察類的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辨認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同時觀察到物體的兩個面或三個面,能正確辨認簡單的組合圖形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能根據(jù)從某一面看到的圖形,把物體擺出來。
2、通過不同題目的練習、講解,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自己獨立進行題目的練習。
難點: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進行直觀思考。
教學準備:
補充練習題。
教學過程:
口算:
80÷8= 93÷3= 9×800= 110×5
500×6= 31×2 62÷3= 48÷4=
學生練習,1分鐘完成。集體核對。
注意末尾的0別忘了添。
62÷3如何處理?復習商1不夠就商0的題型。
觀察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觀察一個物體最多能看到幾個面?應該站在什么位置?
站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個物體的一個面?
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一個物體的兩個面?
學生嘗試回答。
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如何確定長方體、正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補充:如果長方體、正方體相對的面的圖案相同,則這時長方體的下面的面是什么圖案?正方體的背面是什么圖案?
學生觀察并說說這樣判斷的理由。
下列的照片分別是誰拍的?連一連。
學生連線并說說這樣連的理由。
從側面看下列的三個物體,分別看到的是什么形狀?用線連一連。
注意題目的要求,是從哪個面看的?學生嘗試練習。
集體核對,指名回答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六、解決實際問題2小題(簡單的乘除法應用題。)
每本練習本8角,5元錢最多能買多少本練習本?
學生找重要信息,嘗試列式。指名板書(兩人),看看誰寫得準確而完整。
學生觀察、比較板書,注意答句。
一共有43個乒乓球,每8個裝一盒,最少要用多少個盒子?
學生讀題,自己獨立列式解答。指名兩人板書,看看誰完成得出色。
集體核對,注意答句。
比較:兩道題目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除法應用題,而且答案都有余數(shù)。
不同點:答句的處理,第1小題舍去余數(shù),第2小題需要進1。
:這種題目的答句非常重要,是否要進1,就要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判斷。
練習。
你覺得在觀察物體這一章節(jié)中,有哪些重要的知識點?
學生交流并自我對照。
板書設計:
觀察物體補充練習
課前思考:
補充了一些之前所學的知識和這一單元觀察物體中的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同時,不斷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在觀察物體的補充練習中,讓學生正確辨認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同時觀察到物體的兩個面或三個面,能正確辨認簡單的組合圖形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能根據(jù)從某一面看到的圖形,把物體擺出來。
課后反思:
由于這一單元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所以這一節(jié)復習課補充了之前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在口算中注重正確率的基礎上還要強調做題速度。簡單的連乘問題,學生學習得也不錯。對于這一單元,要注意題目之間的比較,能深層次地挖掘題目中的重要知識點。學生對于一些直觀的題目都能完成得很好,理解比較到位置。從題目的處理來看,學生掌握本單元的知識點還可以,但由于題目中抽象的成分不多,因此,沒有什么難度。因此在練習的過程中,適當?shù)卦谠瓉眍}目的基礎上擴充,一來增加題目的難度,二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快速反映能力。這樣可以避免由題目簡單有帶來學生的驕傲情緒,反之,會讓學生充滿興趣。
課后反思:
這節(jié)課主要是練習與復習本單元的內容??谒悴糠窒鄬唵?,學生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簡單的連乘實際問題,學生能自己分析題意,并正確的列式計算,也能夠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想法,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練習過程中還是要強調選擇正確的單位。對于本單元的內容,學生對比較直觀的問題掌握得很好,當遇到需要空間想象的問題時,學生的思維還是達不到要求,需要通過學具或畫圖的方式來輔助。但總體而言,這部分知識抽象的內容不多,所以學生掌握起來不是很費力。
課后反思:
本次練習中的口算部分主要是檢驗學生對于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以及三位數(shù)乘以一位數(shù)的口算正確率,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而對于本單元涉及到的內容學生掌握的可以,但總體來說這一單元比較簡單,沒有很抽象的東西需要理解,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可能在真正的練習中需要借助相關的工具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但靠學生自己的想象達不到解題的正確性。
觀察類的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并畫出草圖。
2、能根據(jù)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重點: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并畫出草圖。
教學難點:能根據(jù)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具準備:每個學生準備5個棱長5厘米的小正方體紙盒,
教師準備5個棱長是15厘米的立方體紙盒,正方形紙板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老師帶來了一個搭好的立體圖形,(出示用4個搭好的)(仔細觀察)從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狀?在題卡上畫一畫
2、匯報: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畫的?
正面:演示(平移情況)
上面、右面,(說說怎么想,怎么畫的)
二、探索新知。
活動一:觀察立體圖形的形狀,并畫下來。
1、師:現(xiàn)在老師增加了難度,看看你還能畫出來嗎?
2、先觀察:難在哪了?
a認識數(shù)量上增多了:(原來是幾個,現(xiàn)在是幾個?)
師:大家數(shù)數(shù)是5個嗎?指指被誰擋住啦?
師:如果把遮擋的這些立體塊變成透明的,那么被遮擋的就能看見了,是嗎?
b、數(shù)量增多,為什么就難了?(教師演示)
(數(shù)量上的增多,會引起(帶來)形狀上的更多變化,就難了)
師:現(xiàn)在是5個,如果是6個,7個,或者擺的更多呢,那么就更復雜了,這節(jié)課我們就只研究用5個小立方塊來搭物體(揭示課題,板書)
3、師;現(xiàn)在難度增加了,還想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么好辦法? (可以借助擺來幫助我們),那好,就借助手中的學具,自己擺一擺,畫一畫。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空間觀念的發(fā)展,要以觀察物體為載體,因此,要讓學生認識到抽象的東西理解起來有困難時可以把它形象化(即通過實物的擺來觀察可以降低難度,幫助解決問題這一手段、方法)
4、匯報:
師:你看見的每個面是什么樣的?怎么畫的,把它擺在黑板上。
請同學到前面邊看邊說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學仔細看,認真聽。
正面:師: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平移后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形狀。
上面:師:誰看到了他在觀察的時候和剛才那個同學有個不一樣的動作?為什么會有這個動作呢?
師:a我們可以調整觀察的角度,使你正對著要觀察的面。
b還可以怎么做?也可以轉動這個物體,讓要觀察的面對著你。
左面:學生先說,師:結合你手中的看看,他說的對不對。
師:如果給的不是具體的實物,而是立體圖形,看大屏幕上的,這個時候再看左面,,怎么辦?
師:看不見的,有難度,就需要我們靠頭腦去想象,要想很好的去想象,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動手擺,仔細觀察,來幫助你豐富你的想象??磥頂[也很重要。
5、現(xiàn)在老師給你2分鐘,用5個小立體塊自己擺圖形,再分別畫出這三個面的形狀,看誰擺的多?
用手勢告訴我,你們都擺了幾種?
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同學們擺了這么多,相信大家頭腦中會有了深刻的印象。你們畫的都對嗎?
6、師:現(xiàn)在搞個小比賽,同桌之間,你擺一個他擺一個,然后交換過來畫出三個面的情況,再交換過來檢查,看誰畫得準,正確率高。
觀察類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際操作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學會根據(jù)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實踐操作的能力,發(fā)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滲透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yǎng)主動的探究的能力。
重點:能結合具體的事物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
難點:體驗從不同角度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法:發(fā)現(xiàn)法、觀察法、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玩具熊貓、照片、學生帶的各種玩具。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做個小游戲好嗎?很簡單,請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好嗎?請起立,向左轉,揮揮你的右手,向右轉,請用你的左手摸摸你的左耳朵。請一位同學和老師握一握手,請同學們告訴老師我的右手和你們的右手在一個方向上嗎?(生答)請一位同學站在老師的右邊,請另一位同學拉著我的左手,現(xiàn)在我們一起揮揮我們的右手,一起伸伸我們的左腳,現(xiàn)在請把手在你們的胸前擊兩下,請把左手拍拍后腦勺,好玩嗎?課后兩個同學之間可以相互玩一玩。
(游戲既復習了方位,又讓學生體會到站得角度不同,觀察的物體不一樣的,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立刻進入學習的的狀態(tài))
二、合作探究。
1、指導觀察
出示并介紹玩具熊貓(主要復習熊貓的前、后、左、右)
師:請同學們仔細的觀察熊貓(師轉動),現(xiàn)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熊貓是什么樣子(藏起熊貓)請同學們在你們的小組內互相的介紹一下熊貓。(初步的感知觀察方法,并學會與人交流)
示范:下面我們一起來觀察熊貓,請小朋友看看老師是怎樣觀察的。(邊說邊做示范從前面平視熊貓)請同學猜一猜老師看到了什么(生交流“眼睛、鼻子、嘴巴…..”只要抓住了某一特征就可以)同學們也很想看一看我們可愛的熊貓的前面(這時把熊貓轉過來請同學們觀察并全班交流)那么你們想想,這里有四幅照片哪一張是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呢?(生答)
師:我想請一位同學來觀察熊貓的左邊,也請一位同學來觀察熊貓的右邊(兩位同學很快站好了),現(xiàn)在請你們想一想這兩位同學觀察的熊貓是一樣的嗎?可以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大部分同學認為是一樣的,這時只要給他們時間,很快他們就能找出不同(朝向不同)這時讓學生快速的找出左、右兩幅圖片。
師:把熊貓的后面朝向學生,請學生說說從后面我們可以看到熊貓的什么(生交流),并找出對應的圖片。
(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讓學生找到自己看到熊貓的圖片,有利于學生初步體會觀察的位置與所看到的視圖的對應關系,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區(qū)分熊貓的左、右、側面,使學生更好的體會觀察的位置不同。)
2、運用觀察方法觀察物體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玩具放在小組中間,并說說你們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組交流)現(xiàn)在請同學們轉動你的玩具,請再說一說你們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組交流)
師:哪一組愿意上來介紹你們的玩具嗎?(此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全面觀察物體,介紹物體)
3、根據(jù)圖片判斷觀察的角度不同(p57,做一做)
出示四本數(shù)學書前、后、左、右四面的圖片,請同學們判斷觀察者的角度,并請同學們說一說如何判斷的?說完之后,請小組把四本書按照書上所示合在一起,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并找出相應對應的面。
三、鞏固拓展小姐(以盲人摸象的故事進行拓展總結)。
師:同學們真聰明,一下就學會了觀察物體的方法,占老師想給同學們講一個盲人摸象的故事。
從前,有五個盲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象。第一個人摸到鼻子,他說:“大象像一條彎彎的管子。”第二個人摸到了尾巴,他說:“大象像個細細的棍子?!钡谌齻€人摸到了身體,他說:“大象像一堵墻。”第四個人摸到了腿。他說:“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p>
同學們,同樣一頭大象,為什么四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呢?(生交流)其實把四個人說的綜合起來才是象的真正樣子,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jié)。
觀察類的教案篇5
學習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第一課時(第67、70頁內容)。
學習目標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到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2.通過學學生活動,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物體。
3.培養(yǎng)學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學習重難點:使學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具準備:學學生喜歡的玩具、小黑板等。
學習過程
一、用學學生喜愛的游戲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
1。 播放有多種動物叫聲的vcd,請學學生猜一猜都有動物(如孔雀、恐龍、獅子等),同時問:“你是怎樣猜出這些可愛的動物的?”(學學生回答說是根據(jù)動物的聲音。)
2。 出示幾張動物卡片,遮住動物的一部分,又請學學生是什么動物?
3。 根據(jù)學學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動物的紙片,問學學生是怎樣猜出來的?
4。 學生:我看見大象的長鼻子;我看見老鼠的尾巴;我看見駱駝的駝峰……
老師:你們看見了動物的不同形狀,有正面的、側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們就玩一玩,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課題)
二、引導探索,體驗不同位置觀察到的不同的物體形狀
1。 老師:請同學拿出汽車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組內的同學互相玩耍,并說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車的形狀。
小組匯報:看到的是什么形狀?
××學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車門和車輪;我看到的是它的車燈;我看到的是它的車尾。
2。 畫學學生看到的汽車形狀。老師:咱們來一個畫畫比賽,看誰能把自己看到汽車的形狀簡單而又比較準確的畫出來。(小組活動)
3。 展示圖畫。請每組小組長把本組的畫收集到一起,并貼在黑板上。
老師:請小朋友來介紹自己的畫,講講畫出來的形狀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為什么汽車有這么多不同形狀?
學生:因為我是從側面看的;因為我是從正面看的;因為我是從后面看的……
老師:原來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車形狀也不同。
4。 老師:請學學生交換位置,再觀察,說說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車的形狀。
××學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車門和車輪;我看到的是它的車燈;我看到的是它的車尾。(讓學學生回原位。)
5。 請學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玩具(每組一個)放在桌上,坐在現(xiàn)在的位置上觀察玩具的形狀并把它畫出來。(全班交流,介紹畫出來的形狀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應用拓展
1.找朋友。請小組每一個成員將自己的數(shù)學書合在一起,擺放在桌上,再請每一個同學從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紹看到書的形狀。老師同時出示圖片請學學生判斷。
2.連線游戲。教科書第70頁第一題,請學學生仔細觀察從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車形狀。
四、小結評價
我們的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出示卡片)所以在我們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這里面有我們許多數(shù)學的知識。因此我們更應該熱愛我們的學生活。
觀察類的教案篇6
單元教學目標:
1.在觀察簡單物體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發(fā)展空間觀念。
2.結合觀察簡單物體的過程,體會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并能直觀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二.單元教學分析: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一年級下冊“觀察物體”的發(fā)展,從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發(fā)展到從三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進一步發(fā)展學生觀察物體的空間經驗和空間觀念。在這個單元學習中,學生將經歷觀察物體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物體形狀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并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三.教學課時:本單元課時安排: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活動,體驗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不一樣,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
2、知道物體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認從正面、右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3、積極主動參與觀察活動,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
重難點
1、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
2、知道物體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認從正面、右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過程
片段??
師:今天我們來觀察物體,你們猜一猜要觀察什么物體呢?
(有的學生說電視機,有的學生說房子,還有一位學生說外星人。全班同學笑了,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師:同學們學習離不開自己面前的課桌,老師上課離不開講臺。今天老師就請大家觀察這張講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它,能看到什么?
片段二
師:下面我們分五個小組活動,請第一小組先到前面來觀察這張講臺。(學生安靜下來)你們各自選擇一個位置觀察,再交換位置觀察,說一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指導這個小組學生變換觀察的角度,進行有序的觀察,為其他小組的觀察活動起示范作用。)
第三小組上來觀察時,班上最調皮的陽志江同學繞過桌子的右面,一下子就鉆進了講臺下層的格欄里躺下了。
師:你在干什么呀?
陽:老師您瞧,我在觀察講臺桌的下面。我躺在里面,只看見桌子的下面,其他面都看不見了。
(我贊許地對他點點頭,學生觀察的興致更高了。)
師:剛才同學們從不同角度觀察了講臺,先在小組內交流。
師:哪一個小組先匯報?請說一說你們是站在哪個位置觀察的,看到了什么?
(學生的小手舉得高高的,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生1:我們小組的同學站在這里看(他指了指講臺桌的左右,一位同學插嘴說:這是旁邊。另一位學生又說:這是右面。)
師:你們認為哪種說法好?
師:你們小組真能干,同學們還有補充的嗎?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還有不同的嗎?
師:站在哪里可以看到5個面?你示范一下,行嗎?
(生站到桌子上)
師:你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也不錯。通過實地觀察,發(fā)現(xiàn)了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物體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對于長方體來說,最少可以看到它一個面,最多可以看到它三個面。
師:(打開書本第26頁)圖中老師、淘氣、笑笑分別看到講桌的哪一面,先想一想,再連一連,做完后把你的想法與同桌進行交流。
師:你真是一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
片段三
師: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物體,不論它的大小,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個面?,F(xiàn)在每人都拿出一個自備的長方體,看看這個結論是不是正確的,然后,再打開書本第26頁,找一找怎么稱呼所看到的三個面。自己看書認識長方體的上面、右面和正面。
師:誰能幫他解決問題?
觀察類的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教學重點:
初步感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結果是不同的。
三、教學難點:
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學具準備:
學生每人一個玩具
六、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1、出示一個六個面顏色都不同的正方形,讓學生在某一位置觀察這個正方形,問學生最都能看到幾個面的顏色,要看到其他幾個面的顏色,怎么辦?
2、講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師:“為什么每個人得到的結果不同呢?”
學生講一講自己的想法。
師:那么為什么會不一樣呢?你同意誰的結論?
生:他們四人都不對,因為只摸到了一部分,不全面。
師:對呀!這四個人得到的結論都不是全面的。為什么呀?
生:他們四個人都是從各自的角度上摸的?
師:要全面的'了解一個物體的特征,必須要全面的去觀察這個物體,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綜合無分析把握這個物體的形狀和特點。我們本節(jié)課就來學習觀察物體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
(二)探索新知:
1、觀察物體
(1)出示鬧鐘,(放在學生中間)分組進行。讓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位置同時觀察。
(2)學生活動,觀察物體
師:“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交流看到的物體形狀。(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師:為什么會這樣呢?
生1:因為我在鬧鐘的前面。
生2:因為我在鬧鐘的后面。
生3:因為我在鬧鐘的左邊。
生4:因為我在鬧鐘的右邊。
師:我們每一個人只看到一種結果,你相信別人的結果嗎?真是這樣嗎?
學生交換位置觀察,再交流一下(注意自己的觀察位置)
(3)師:通過剛才的不同觀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沒一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
生: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都不一樣。
生:沒一個物體都不一樣,有好多形狀。
師:是這個物體不一樣嗎?
生:不對,是我們人看的餓位置不一樣。
師生小結: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結果是不同。
(4)教學例1(多媒體出示)
師:誰能說一說圖中恐龍的三個圖形分別是誰看到的?
2、學生分組討論,并說明理由。
3、小組匯報、課堂交流。
(三)應用拓展:
1、多媒體課件出示圖:桌上放著一個茶壺,四位同學從各自的角度觀察。
(出示茶壺四個方向看到的圖形)請指出下面四幅圖分別是哪位同學看到的。
2、小組活動進行觀察
67頁“做一做”中的活動。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數(shù)學課本直接進行操作,每個小組成員先從某一角度看這摞書,然后交換位置看一看。最后,在教科書上進行連線。
(四)鞏固新知:
1、每個學生從各自的方向觀察自己的玩具,說一說看到的玩具有什么不同。請幾個學生說給全班同學聽。注意:“我在它的(位置),我看到了(形狀)”
2、小組活動鞏固知識:任選小組成員中的一個玩具,放在桌子中間,說一說從自己的位置看到的玩具的樣子。
a: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觀察
b: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位置觀察
(五)應用總結:
師:那么“盲人摸象”故事中的四個人的說法對嗎?他們四個人怎樣說,才是正確的?
生1:應該說:“大象的腿像一根柱子?!?/p>
生2:應該說:“大象的耳朵像一把扇子。”
生3:應該說:“大象的尾巴像一條蛇。”
師:你們還可以怎樣說呢?
生:大象的鼻子像水管。
生:大象的身子像小山。
師:他們如果這樣說,你還笑他們嗎?
生:不笑了,他們只是從一個角度來說的。
(六)課堂小結:
1、說一說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告訴同學們好嗎?
2、如果讓你去觀察一個物體你用怎樣的方法觀察呢?
通過小結使學生認識到,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對的,對一個物體應全面的觀察。
觀察類的教案篇8
教學內容:教材第68頁例1,“做一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3)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
(4)通過活動,能正確辨認從物體正面、側面、后面觀察到的物體形狀。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活動中,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空間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熊貓玩具、汽車玩具、小黑板、動物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0)播放多種動物叫聲的音樂請學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動物,同時問:“低估是怎樣猜出來的?”
(11)出示幾張動物卡片,遮住動物的一部分,請同學們猜是什么動物。
(12)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動物的紙片,問學生是怎么猜出來的。
二、探究新知
(1)請同學們拿出熊貓玩具放在桌上,小組同學在各自的位置觀察熊貓的形狀。匯報,看到的是什么形狀?
(2)學生畫看到的熊貓形狀。
(3)展示圖畫。請小組長把本小組的畫收集到一起,并貼在黑板上。
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大家畫的熊貓形狀都不一樣?
(13)請同學們交換位置再觀察,再畫一畫所見到熊貓的形狀。
三、應用拓展
找朋友。請小組每一個成員將自己的汽車玩具擺在桌上,再請每一個同學從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紹自己所看到的汽車形狀。教師同是時出示圖片請學生判斷。
四、評價小結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放許多多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出示卡片),所以在我們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這里面有許多數(shù)學的知識,因此我們應該熱愛我們的生活。
板書設計
觀察物體
正面
側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
后面
課后反思
觀察物體是課程標準新增加的教學內容。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物體的方法,同時要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中我認為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激發(fā)學生觀察的心理需求。
第二、重視觀察方法的指導。
第三、采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觀察物體的結果。
第四、注意建立物體與視圖間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