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狼的教案模板7篇

時間:2022-12-16 作者:Cold-blooded 備課教案

為了較好的完成一階段的教學任務,教師們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完整的教案,通過教案的文字是可以看出教師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初中語文狼的教案模板7篇,感謝您的參閱。

初中語文狼的教案模板7篇

初中語文狼的教案篇1

一、教材依據(jù):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22課(世說新語二則第一則)《期行》

二、教學目標:

1、順暢翻譯全文,并能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故事。

2、領悟故事情節(jié)所包含的積極意義:誠信是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

3、引導學生學習評價人物。

三、教學重點:

1、個別重點詞句的翻譯。

2、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意義。

四、教學難點:

激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和感悟文本。

五、教學方法:

活動型閱讀教學法。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

1、講故事:《狼來了》。

2、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

3、引入:我們探討一篇關于“誠信”話題的文章——《期行》。

(二)學法引導:

1、清除障礙,順暢朗讀。

2、理解字句,整體感知。

3、復述故事,推究內(nèi)涵。

4、審美評價,勇于創(chuàng)新。

(三)組織探究:

活動1、清除障礙,順暢朗讀。

(1)互動求助,讀準字音。

(2)合理停頓,讀準節(jié)奏。

a、教師范讀:(學生劃停頓符號“/”)

b、分組朗讀:(糾正其讀音與停頓的不當之處)

c、全班齊讀,教師點評。

活動2、理解字句,整體感知。

(1)生生互動,理解詞句。

(2)整體理解:逐句理解,積累文言詞語。

(3)梳理情節(jié):

這是一篇文言小說,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各寫了什么?

開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發(fā)展:客問元方,怒罵太丘。

高潮:元方反駁,無信無禮。

結局:客慚下車,元方不顧。

活動3、復述故事,推究內(nèi)涵。

(1)小組復述:組長復述,其余同學補充。

(2)探究: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3)小結:誠信是立世之本,我們都應當講究誠信。

活動4、審美評價,勇于創(chuàng)新。

(1)人物評價:你喜歡或者不喜歡哪一位?為什么?談談你的想法。

(2)情境體驗:假如你是太丘,回來知道故事里的情況,你會怎樣做?假如你是元方,父親回來后,你將怎么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來后你又將怎么做呢?

(3)感悟討論:學習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四)結束:

同學們,今天我們的合作很成功,但愿我們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請以“誠信”為話題寫一首詩歌或短文。

初中語文狼的教案篇2

?在山的那邊》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能說出“?!薄吧健痹谠娭械纳顚雍x,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詩歌凝練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山”和“?!钡纳羁毯x。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會文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在山的那邊》是一首新詩。這首詩歌以大海和群山為喻,抒寫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學情分析:進入初中階段,是人生道路上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十二三歲的少年,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們共同的目標,但同時也將面對種種困難?!对谏降哪沁叀肥菑男r候的憧憬和向往說起的,極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從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啟示。

學生對新詩的了解可能很少,因而在詩歌的閱讀鑒賞上會有很大的難度。結合誦讀訓練,學生讀懂詩意即可,主要讓學生對詩歌的語言特點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學法指導:以朗讀為主線,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來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品味詩歌語言,并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逐漸養(yǎng)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個性化的閱讀。

學習準備:1、查閱作者相關資料2、認真預習詩歌內(nèi)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对谏降哪沁叀愤@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对谏降哪沁叀肥窃娙送跫倚略诙嗄昵皩懙囊皇自?。在詩里,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向往,長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shù)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币廊贿b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笔鞘裁茨?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學生默讀課文(小組內(nèi)部完成以下問題)

1、查字典,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并讀一讀。

癡()想隱秘()凝()成喧()騰一瞬()間

2、查字典或詞典,弄清楚“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仿照示例,用這些詞語造句或寫段話。

示例:喧騰――海在喧騰――海在遠方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3、請用楷書把“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抄寫兩遍,要求工整、規(guī)范、美觀。

4、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寫在下面。

三、合作探究

1、初讀,讀出音韻美。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誦讀中的語氣、語速、停頓等

(2)練習朗讀,要求語音正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3)分組讀、齊讀,要求讀得抑揚頓挫

2、再讀,讀出形象美。

邊默讀詩歌,邊圈點批畫,品讀詩中的形象,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說話。

“透過(詩中的某詞某句),我讀出了一個()的‘我’的形象。”

示例:透過“我常伏在窗口癡想”,我讀出了一個充滿幻想的“我”。

3、三讀,讀出意蘊美

默讀全詩,分組探究

(1)“我”小時候對“山”和“海”的理解與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聯(lián)系你的經(jīng)歷說說你對“山那邊是?!钡睦斫?。

(3)你如何理解“山是用信念凝成的?!?

當堂檢測

1、積累

摘錄并背誦其中哲理性的句子,并搜集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名言警句。

2、請你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自擬一句座右銘,

例:風雨之后便是艷陽天。困難是通往理想的階梯。

反饋矯正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癡想()鐵青()凝成()一瞬間()隱秘()扎根()

2、給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組詞。

騰()()喧()()誘()()漫()()藤()()渲()()繡()

3、課外練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提示:這個海可以是自然界的大海,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郁的……

典型習題

潮汐(王家新)

月光下大海涌起愛的潮汐月亮離地球越近大海越是激蕩不息

那一層又一層的潮汐呵涌向了海灘苦地尋覓......月亮因羞澀而臉紅了

——雖然大海并不曾把她的嘴唇輕輕吮吸

大海呵只是從月亮的流照那里得到了一種深深的激勵那雪白的,愛的潮汐呵一排升騰起來一排又跌落下去——就這樣來回往返

生生不息可是,要接近月亮卻是不可能的——大海知道這個于是把月的倩影默默地帶回到海心的深處象為了孕育珍珠的貝殼

夾進一粒沙子又旋即緊緊地合閉——只給觀潮者留下一個永恒的謎這是沉默又是默許

練習:

1、給下列加著重號的注音

尋覓()羞澀()吮吸()跌落()

2、詩歌講究押韻,請你在下面的橫線上寫出這首詩的韻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首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們的知識庫中,存有很多與大海、月亮相關的詩句,請你各寫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山的那邊》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一首詩,那時我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qū)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大學生。因此,對我來說,重讀這首詩,猶如翻開封存多年的老相冊,重又看到了那個不無稚氣、卻讓人感嘆和懷念的早年的我。

顯然,《在山的那邊》起源于童年經(jīng)驗。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區(qū)的武當山下,父母為中小學老師,從小隨著父母的工作調(diào)動,在五六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對于幼年的我來說,就是放學后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環(huán)抱著這一切的無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于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秘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秘地影響到我的一生。

但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構成一首詩,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終在這首詩中出現(xiàn)了?!昂!钡某霈F(xiàn),恰好與“山”形成了對應。顯現(xiàn)出一種詩的結構。這里的“山”與“?!?,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而這些含義,在我年幼時都不可能意識到。我只是憑借著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遙望山的那邊,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藍色。

然而,正如人們所知,這種對另一個世界的幻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說,任何“不務實際”的幻想,在“鐵青著臉”的現(xiàn)實面前,都有它破滅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時期一再經(jīng)歷過這樣的讓人的內(nèi)心深受刺痛的時候。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種理想主義的精神卻在生命中扎下了根來——它因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受挫變得更為內(nèi)在、也更為倔強了!詩的第二節(jié)所主要揭示的,就是這種對“?!钡男拍?。也許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許是我在上初中時讀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著江河走,就一定能發(fā)現(xiàn)大?!?,給了我這種信念。而這時的“海”——這個童年時的夢也被提升到整個人生的層面來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節(jié)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種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笆堑模以淮斡忠淮蔚厥^/當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也許任何理想都是一個誘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這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實,人生被賦予了希望和意義,“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初中語文狼的教案篇3

?夢回繁華》

教學目標:

1.學習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養(yǎng)成圈點勾畫批注的習慣。

2.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3.通過學習說明方法及作用,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指導學生采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2. 指導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恰當使用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以及說明方法對于語言特色的影響。

教學創(chuàng)意:

1.學生自己討論學習目標和方法,確定學習方案。

2.反復使用瀏覽加細讀的方法,隨時進行勾畫批注。

3.通過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會說明語言的特色。

教學流程:

一、欣賞圖畫,選擇畫作局部,口頭說明內(nèi)容。

(一)教師展示圖畫,介紹經(jīng)歷。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是我國繪畫的無價之寶。在它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無數(shù)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也是后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歷經(jīng)劫難,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宋代社會,體會一下《清明上河圖》展現(xiàn)的宋代生活。

(二)學生選擇局部,口頭說明。

現(xiàn)在讓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幅圖上有什么?選擇一個局部,用自己的話對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說明。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用圖片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試圖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畫作內(nèi)容,可以和后面學習本文語言特點的時候作比較,讓學生體會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準確典雅,條理清楚。)

二、閱讀“提示”,討論學習目標,確定學習方法。

(一)學生瀏覽課文,明確說明對象特征,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讀法在文中篩選出主要信息。

(二)結合“閱讀提示”和前面三課的學習經(jīng)驗,分組討論,確定本課學習目標和方法。

明確:1.學習目標:弄清本文說明順序,注意到說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詞造句即說明語言的特點;2.學習方法:瀏覽全文和細讀課文;抓關鍵語句。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快速瀏覽和勾畫關鍵詞句的方法,對說明對象有了整體把握,隨后教師不必急著進入學習,建議首先引導學生閱讀“閱讀提示”,回憶過去三篇課文的學習,自己來確定學習目標和方法,這樣有利于形成說明文成熟的閱讀策略。)

三、瀏覽課文,明確文章內(nèi)容,理清說明順序。

(一)學生用瀏覽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進而理清說明順序。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2:作者介紹了這幅畫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畫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學生勾畫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引出本文說明對象。第二段介紹了作者張擇端及其創(chuàng)作動機,強調(diào)了畫作“夢回繁華”的主題。第三到五段,具體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內(nèi)容、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二)學生判定全文說明順序,并細讀第四段,判斷局部說明順序。

學生明確:全文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各方面的情況,第四段采用空間順序介紹畫作的主要內(nèi)容。條理清楚,結構嚴謹。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瀏覽全文和勾畫中心句的方法,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夠理清說明順序。由于第四段說明順序的特殊性,學生對課文重點也有了關注意識,為下面提出細讀任務作鋪墊。)

四、細讀課文,學習說明方法,品味說明語言。

(一)瀏覽全文,勾連文題,理解本文中心,確定閱讀重點。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3:哪些內(nèi)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作者是根據(jù)什么確定說明的重點的?讀題,在文中勾畫批注,找出與題目相呼應的句子。

學生明確:畫面的內(nèi)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即第四段?!皦艋胤比A”的意思是指這幅畫表現(xiàn)了作者夢回故土,懷念繁華生活的心情,“繁華”即是這幅畫的內(nèi)容所表現(xiàn)的主題,也是本文說明畫作的重點和靈魂。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教師繼續(xù)提出任務,學生采用瀏覽課文和勾畫關鍵句的方法,理解題目含義,明確課文重點,為下面的細讀課文做準備。)

(二)細讀課文第四段,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4:在書上批注第四段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學生明確: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著力描摹畫面的整體和細節(jié),再現(xiàn)了它所描繪的社會生活,使說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師點撥:在《中國石拱橋》一文中也接觸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兩文都選擇了摹狀貌這一方法?

學生明確:1.在說明盧溝橋的時候,也用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通過描摹盧溝橋欄桿上千態(tài)萬狀的獅子,說明中國石拱橋“造型優(yōu)美”的特點。2.恰當使用說明方法才會使說明更準確更清楚。無論是中國石拱橋造型的優(yōu)美,還是《清明上河圖》畫面的繁華,用摹狀貌才能使說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說明方法的選擇是由說明對象的特點決定的。3.摹狀貌的方法給說明語言增添了生動性。

(三)瀏覽全文,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5:瀏覽全文,在文中勾畫批注,結合例句辨析課文中還用到哪些說明方法?具體有什么作用?

學生明確:課文還用到了多種說明方法,如列數(shù)字使說明穩(wěn)妥準確,給讀者以明確的印象;引用使說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說明更通俗更形象。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同時為體味說明語言的生動性作鋪墊。前面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方法,讓學生結合具體句子進行練習不是難事。)

(四)瀏覽全文,細讀第四段,體會本文語言風格的不同,總結語言特色。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6:查看自己在書上關于說明方法的勾畫批注,思考不同

的說明方法使語言呈現(xiàn)出怎樣不同的特色。

學生明確:本文語言既平實準確又生動典雅。例如列數(shù)據(jù)使說明更準確穩(wěn)妥,使語言顯得更準確、平實;打比方、引用和摹狀貌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引用更使文章語言有底蘊有文氣。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7:重點品讀第四段,勾畫: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了內(nèi)容的“繁華”和語言的典雅?對照學習課文之前同學們介紹畫面內(nèi)容的語言體會。

學生明確:1.本文語言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即準確平實。例如用列數(shù)據(jù)舉等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具體;2、本文語言也體現(xiàn)了說明語言的多樣性,如生動典雅。這主要體現(xiàn)在摹狀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引用古典文獻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特別是第四段為了說明畫作內(nèi)容表現(xiàn)的“繁華”,大量使用四字詞語描摹畫面內(nèi)容,再現(xiàn)北宋時代的繁榮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語言生動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而我們自己的語言一是缺乏條理,二是缺乏文氣。

教師點撥:對于一幅中外聞名的古名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語言不僅增強了文章生動性,更是與說明對象相契合。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對學生來說,語言的學習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味語言的不同特點,學生學習語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觀又深刻的。既從表面上結合具體句子看到語言特色的不同,也從內(nèi)在體會到為什么語言會呈現(xiàn)出這種不同,避免學生機械地記憶語言特點,不能學以致用。)

五、課堂小結,布置閱讀任務,進行課外拓展。

最后和學生一起總結本課所得:

1.本文扣住“繁華”,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內(nèi)涵、整體情況和畫面內(nèi)容、藝術手法及文化價值。重點在于運用生動形象的摹狀貌的說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說明語言為我們再現(xiàn)這幅畫所表現(xiàn)的北宋時期空前繁榮的城市生活。

2.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閱讀類文。通過抓關鍵句來理清文章內(nèi)容和思路,弄清說明順序;結合具體例句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同時注意到不同的說明方法帶來語言的不同風格;

3.隨時勾畫批注,養(yǎng)成習慣。特別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批注在書上相應位置,以供日后檢索,常讀常新。

?清明上河圖》還有很多值得探究之處。建議學生課外閱讀關于《清明上河圖》的更多其它作品,如《t;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解讀t;清明上河圖>》《謎一樣的t;清明上河圖>》等書,進一步了解這幅名畫。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通過小結反復強化說明文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成熟的說明文閱讀策略。課外閱讀拓展既是對課的內(nèi)容進行拓展,也可以對課的方法進行檢驗。)

初中語文狼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夠正確讀寫并解釋文中出現(xiàn)的字詞;

2.學習選擇典型事件表現(xiàn)人物特點。把握各種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作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

1.充分利用教材,啟發(fā)學生多思,使學生掌握描寫人物的方法。

2.本文可以作為學生習作的范例,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敬佩、尊重老師的感情,培養(yǎng)熱愛老師,尊敬老師的良好品德。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選擇典型事件表現(xiàn)人物特點。把握各種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學方法】

朗讀感受法、質(zhì)疑探究法、討論分析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時】一課時

【預習作業(yè)】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查字典,給它們注音、解釋,并學會運用。

哄堂大笑綽號洗耳恭聽彌勒佛得意忘形鐵杵持之以恒鴉雀無聲銘記

2.閱讀全文,概括文章內(nèi)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接觸到了兩位老師:蔡蕓芝先生和莎莉文老師。她們一個溫柔美麗,深受學生愛戴;一個用自己的愛心、耐心與智慧為盲聾啞的孩子開啟知識的大門。她們都讓人喜愛、難忘。有時在我們的求學生涯中也會遇到一些另類的老師,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贏得學生的青睞,今天我們就要看到這樣一位老師——王幾何。

檢查預習作業(yè):

綽號(chuō)洗耳恭聽:專心地聽。彌勒佛(mílé)鐵杵(chú)銘記(míng)

哄堂大笑(hōng):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

得意忘形:高興得無法控制自己。

持之以恒:長久堅持下去。

鴉雀無聲:連烏鴉麻雀的聲音都沒有。形容非常靜。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用簡潔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文章記述了王老師給我們上第一節(jié)幾何課時令人難忘的情形。

2.本文描寫的是一節(jié)充滿笑聲的數(shù)學課,仔細閱讀課文,說說這節(jié)課上令人發(fā)笑的源頭有哪些?

(1)王老師啞笑。(2)王老師公布自己的綽號。(3)王老師讓同學們到黑板上畫圓和三角形。(4)同學們在黑板上畫圓和三角形,卻畫成了雞蛋、鴨蛋、蘋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3.王老師在課堂上展示的絕活是什么?他這樣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語句回答)

反手畫圓和三角形。他這樣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說明一個簡單樸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鐵杵可以磨成針!要大家牢記的是一種熱愛知識和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

三、再讀課文,細心品味

1.“同學們對王老師第一堂課的評價只有兩個字:痛快!”結合課文內(nèi)容,說說你對“痛快”的理解。

王老師通過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絕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綽號、讓學生到黑板上畫圓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劇效果,使學生身心徹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發(fā)泄,充分享受了課堂帶來的樂趣。

2.綜合全文看,王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

王老師是一位業(yè)務水平極高,幽默風趣,平易近人和嚴肅集于一身,受學生尊敬和喜愛的好老師。

3.文中的王老師很獨特,他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

示例:和藹——“那矮胖老師一句話不說,像一尊笑面佛一樣,只是站在講臺上啞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說,他臉上的每一個器官,每一條皺紋,甚至每一根頭發(fā)都在微笑!”通過對王老師的外貌描寫來表現(xiàn)。幽默——“這就是那些老同學給我取的綽號。天啦,本人太喜歡這美妙的綽號了!可惜,從來沒有一個同學當面喊我王幾何……”通過對王老師的語言描寫來表現(xiàn)。教學有方——“我反手畫圓,只是向大家說明一個簡單樸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鐵杵可以磨成針!我要大家牢記的是一種熱愛知識和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通過對王老師的語言描寫來表現(xiàn)。

4.文中除了寫了王老師外,還多處寫了“我們”的反應,有何作用?

寫“我們”的反應,尤其是“我們”的笑,是為了從側面襯托王老師幽默風趣。同時用我們的反應、感受推動事件的發(fā)展,使王老師的形象逐漸完整、鮮明。

四、拓展閱讀

良師

①從小學到大學,我碰到過的最好的老師是教六年級科學課的惠特森先生。

②上課第一天,惠特森先生在課上介紹了一種晝伏夜出,早在冰川時期就已滅絕的“怪貓”。他一邊進行認真翔實的講解,一邊饒有興趣地讓同學們傳看一個頭蓋骨標本。我們都趕著記筆記,因為課后有一個測驗。卷子發(fā)下來時,我吃驚地發(fā)現(xiàn)我居然不及格。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肯定出了什么差錯。因為我在卷子上寫的全都是惠特森先生親口說的,可眼前的試卷上,每道題目都劃著鮮紅的叉。緊接著,我發(fā)現(xiàn)全班沒人及格,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實很簡單,惠特森先生事后解釋道:“怪貓”完全是他生編亂造出來的。因此,我們的筆記、答卷當然無一例外,全是無稽之談,世界上壓根就不存在這種動物。

③毋庸諱言,我們都給激怒了。這算是什么考試,他還算是個老師!

④可惠特森先生卻振振有詞:“你們自己應該能夠猜得出來?!币驗?,就在大家傳看那個“怪貓”頭蓋骨時(那事實上是一個家貓頭蓋骨),他已經(jīng)明確地告訴我們,它沒有留下任何一絲考古線索。可另一方面,他卻詳細描述了它驚人的敏銳的夜間視覺,它皮毛的顏色以及其他特點。果真如他所說沒有可考線索,他又怎么可能獲得后面的種種信息?重要的是,“怪貓”這個夸張而可笑的名字居然也沒有引起我們的懷疑。惠特森先生說這次考試的分數(shù)將記錄在案。他說到做到。

⑤惠特森先生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時刻記住,無論老師還是教科書,都不可能一貫正確。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權威。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輕信。他還要求我們,一旦發(fā)現(xiàn)他或課本的錯誤,一定要大膽提出。

⑥“怪貓事件”的影響很快波及全校,人們把“懷疑一切”的新原則運用到每一門課上,引起那些古板而循規(guī)蹈矩的老師們極大的反感。幾年后,惠特森先生離開我們學校,遷到遠在異地的另一所學校擔任校長。

⑦每每想起六年級的科學課,我就深深感到,他教給我們的是一種極重要、極寶貴的東西:敢于向任何謬論說“不”的勇氣,那不僅僅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樂趣。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你能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嗎?

答:

2.文章第②段“我吃驚地發(fā)現(xiàn)我居然不及格”一句中的“居然”能否刪掉?理由是什么?

答:

3.惠特森先生為什么一定要將這次考試的分數(shù)記錄在案?你能從文中找出相關句子來嗎?

答:

4.根據(jù)你的理解,將第⑦段畫線部分補充完整。

他教給我們的是一種極重要、極寶貴的東西:,那不僅僅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樂趣。

5.惠特森先生是一個怎樣的老師?這篇文章與課文在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寫法上,有什么共同之處?

答案:

1.通過“怪貓事件”惠特森先生教會我們不要輕信權威,要“懷疑一切”。(4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不能?!熬尤弧睆娬{(diào)了作者對自己不及格意想不到(或出乎意料)和吃驚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3.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時刻記住,無論老師還是教科書,都不可能一貫正確。

4.敢于向任何謬論說“不”的勇氣(或敢于“懷疑一切”的勇氣)。

5.略。

【作業(yè)布置】

寫一件事來表現(xiàn)你熟悉的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加入對人物的描寫。

初中語文狼的教案篇5

?傅雷家書兩則》

?教學目標】

1、體會書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闡明。

2、體會兩封信中的聯(lián)系及“堅強”的含義。

3、嘗試用書信與同學、朋友、師長進行友好的交流。

?教學難點】對于“堅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學方法】導讀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家書、家信本是家事私情,兒女情長,然而著名翻譯家傅雷和兒子傅聰?shù)募倚艆s變成了社會的財富。那一封封家信,以它濃濃的人情味,深深的愛國情,演繹了一曲曲閃動著慈父愛、朋友情的交響樂,今天我們就選取其中兩則,共同欣賞那感人的旋律吧!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靜聽(合書、閉眼、凝神)。教師朗讀速度宜舒緩,體現(xiàn)語重心長、分憂同喜的情感。

2、學生自由朗讀,與文章“對話”,體會文章表達的感情基調(diào)。教師啟發(fā)思考并討論:如果說傅聰用一首鋼琴曲為朗讀配音,這首曲子會是怎樣的主旋律呢?

(或:談一談這兩封家書的感情基調(diào)。)

明確:真誠平等高尚

3、引導學生對兩封家書進行比較閱讀,思考:兩封家信有何聯(lián)系?

明確:對兒子傅聰兩封來信的回復,每次都非常的迅速及時,體現(xiàn)出傅雷對兒子的尊重和關愛,這是朋友關系的基礎。兩封信話語不多,卻主題鮮明:10月2日的信是對兒子的安慰和鼓勵,以幫助兒子撫平“感情的 ruin”,教給兒子如何正視現(xiàn)實,正視錯誤。次年1月26日的信則為兒子的成功而歡呼,更為兒子冷靜面對成功的態(tài)度而欣慰:“多少過分的諛詞與夸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贊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謙卑!”

如果說前一信是為兒子分憂,那么后一信就是為兒子喝彩了。兩封信在情感和內(nèi)容上是密切相連的。

三、研讀賞析

1、學生分組分則選讀課文,學生與同學對話,與教師對話,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充分進行質(zhì)疑、探究、交流。

2、教師引導思考:“真誠、平等、高尚”的主旋律是如何體現(xiàn)的?

⑴找出體現(xiàn)對兒子真誠關愛的語句。

明確:

①“我是過來人,決不至于大驚小怪?!覀儾粊戆参磕?,又誰來安慰你呢?”

②“孩子!要是我們在會場上……我們真是心都要跳出來了!”

……

(師概括:慈父愛)

⑵教師引導質(zhì)疑:如果說以上的語句體現(xiàn)了一種真誠的慈父愛,那么,哪些地方體現(xiàn)出了父子之間平等的朋友關系呢?請找出相關的語句并概括。

鼓勵學生合作、探究??蓮囊韵聨追矫嫠伎迹?/p>

①從及時回信的角度考慮。

②從藝術上的知音的角度分析。如1月26日信中第三段的描述。

③從探討人生的角度入手。例如:“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過感情的 ruin……而要像對著古戰(zhàn)場一般的存著憑吊的心懷?!?/p>

(生概括:朋友情。)

⑶深入探討:家書家信,本是家事私情、兒女情長,而傅雷的家書卻遠遠超出了這一點,在真誠、平等的感情基調(diào)上得到了升華,父子倆的拳拳赤子心,殷殷報國志,字里行間閃耀著民族的光輝。請找出這樣的語句并賞析。

明確:第二信第二段:赤子之心這句話……怎能打動聽眾的心靈?

賞析:赤子孤獨了,會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創(chuàng)造許多心靈的朋友。(孤獨的赤子創(chuàng)造的是怎樣的世界?)

明確:愛國的情感、藝術的世界、心靈的朋友。(概括:赤子心。)

3、再讀課文,引導小結:《傅雷家書兩則》讓我們在真誠、平等、高尚的氛圍里,經(jīng)歷了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對藝術、對人生、對祖國有了更深的認識。

四、生活鏈接

寫信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感情,展開深層次交流的常見方式,它與面對面交談有著不同的效果。

1、假如你是傅聰,你在收到這兩封信后,會是怎樣的感受呢?請以傅聰?shù)拿x就其中一封寫回信,表達你的情感。

2、請你就著某一話題,跟父母進行一次朋友式的通信交流。

初中語文狼的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親情。

2、能夠通過細節(jié)描寫,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學會賞析語言,體會語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能夠通過細節(jié)描寫,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學會賞析語言,體會語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深情導入(1min)

家,一個多么溫馨的字眼,它是一個避風的港灣,一個幸福的搖籃。它給了我們無盡的關愛和溫情,也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親情和關愛的空間。而和親人一起散步,更是一個幸福的時刻。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莫懷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濃濃的親情。(板書課題:散步)

(二)、整體感知、把握情節(jié)(12min)

問題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nèi)容。先由老師提問,學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時間?——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點?——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親、妻子、兒子

第四、散步中發(fā)生了什么?(課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誰來解決分歧?——我

第七、為什么我來解決?——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邊,她總是聽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決呢?——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以短。我說:“走大路?!?/p>

第九、最后是如何選擇的呢?——最后,我們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穩(wěn)穩(wěn)地走了過去。

第十、為什么選擇了小路?——母親改變了主意。

好,下面根據(jù)上面的回答,讓一位同學概括一下,迅速組織語言,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師明確:這是一篇敘事性的散文,我們在概括的時候要注意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師明確:時間是初春,地點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兒子和母親,我們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為我們一家祖孫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問題二:課文的題目是《散步》,他們?yōu)槭裁慈ド⒉侥兀?/p>

師引導:文中說,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應該讓母親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關愛,如果把母親一個人留在家里,母親會覺得很孤單。一家人一起散步,會讓母親感受到家的溫暖。

生2:文中說,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說明母親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來,希望出去走走。

師引導:春天總算來了,“總算”說明了什么。母親熬過了一個嚴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讀指導:“太遲、太遲了”、“挺不住”、“總算”、“熬”)

師明確: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親也熬過了一個嚴冬,出去走走還可以喚醒母親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為什么要寫散步這件這么簡單的事呢,它究竟表達了人間的什么情感?下面讓我們先來看看作者與他的創(chuàng)作背景,思考以上問題。

(三)作者與創(chuàng)作背景。(2min)

莫懷威:筆名周平安、章大明?,F(xiàn)任重慶師范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園落日》等。本文創(chuàng)作于1985年,創(chuàng)作的契機在于作者與來西南政法學院進修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淺層次交談。出乎意料的是他對中國文化中的“孝“大加贊賞,說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而這些都是我們中國人在追求對外開放、大力提高經(jīng)濟水平時代所丟掉的,發(fā)達國度的人卻拾起來,如獲至寶,這使作者感慨不已,開始重新正視這份看起來很陳舊已無什么油水的民族遺產(chǎn)。寫作的念頭就產(chǎn)生了。作者想通過此文呼吁人們撿回失落的親情,多關心自己的親人。那么下面讓我們細讀文章,體味文章的親情。

(四)、品讀課文、分析人物、體味親情(14min)

教師:剛才大家說到文中有四個人物,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他們是怎么樣呢?首先,看看“我”,同學們說說文中的“我”這個人怎么樣?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引導。

關于“我”:[5分鐘]

你認為“我”是怎樣一個人?

(孝順,善良的人)

請同學在文中找出有關“我”孝順的段落或語句。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就象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睘槟赣H的身體著想,不把母親當累贅,硬要母親出來,在初春的好天氣里運動運動,對老年人有好處。)

(“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說:‘走大路?!焙茏鹬乩先思业囊庖?,知道母親伴同“我”的日子不會很長,所以很珍惜和母親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背起了兒子?!保?/p>

(板書:“我”:孝順善良)

關于我的母親:[4分鐘]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善解人意,愛護小輩)

請同學在文中找出有關奶奶善解人意,愛護小輩的段落或語句。

(五)、教師總結:

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文章只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但卻表現(xiàn)了一個重大的主題。(板書:小事情表現(xiàn)大主題)。所以同學們對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細觀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其實,在我們經(jīng)過的平寫出凡日子里,都蘊涵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轉瞬即逝一幕幕將永遠留在我們心底久久回味,從而使我們更愛自己的家人,更珍惜親情,珍愛生命。

初中語文《散步》教案的反思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fā)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zhì),對生活缺少體驗,而且由于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小組討論、揣摩鑒賞從中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

在教學方法上,將朗讀作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反復吟誦,最終用朗讀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親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我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法、品讀法、討論法,讀與寫(讀與說)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復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運用課內(nèi)外結合的方法,以外促內(nèi),以內(nèi)促外深入理解文本體察生活,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出來。

初中語文狼的教案篇7

?羚羊木雕》教案

一、課文整體理解

該文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fā)生的一場小矛盾?!拔摇卑蚜缪蚰镜袼徒o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fā)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拔摇睂ε笥堰@樣反悔,傷心極了。

這種矛盾是親情與友情之間的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于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xiàn)在許多家庭里。

二、教學設想

?羚羊木雕》是作者張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說。

該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結構精致,布局巧妙,情節(jié)發(fā)展曲折,矛盾環(huán)環(huán)相扣。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符合人物個性。設計時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發(fā)現(xiàn)的快樂給學生,讓他們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課文,并聯(lián)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長經(jīng)驗去體驗人物思想感情,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從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沖突,使自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教學目的

1.學習掌握課文中的有關生字詞。

2.運用多種方法閱讀課文,重視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賞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線索、結構,品味語言,隨文講解烘托、反問的修辭手法及敘述中的倒敘和插敘。

4.著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設好自主學習的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問題的提出及解決,整體感知課文的人文精神。

5.聯(lián)系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正確處理好親情、友情的關系。從中獲得有益啟示,并能有效地解決好類似問題。

四、重點、難點

1.重點:①充分感悟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賞人物形象,整體感知課文的人文精神。

②文章線索、結構,品味語言,敘述中的倒敘和插敘。

2.難點:①整體感知課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人文精神。

②通過是非曲直正的辯論,正確處理好親情、友情的關系,從中獲得有益啟示,并能有效地解決好類似問題。

五、教學時間

2課時

六、課型設計

探索式品讀型精讀課

七、教學手段

自制多媒體課件一套

八、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幻燈片1)

說明:學生分若干學習小組,每組只完成預習的部分內(nèi)容。學生并將其自制成若干張資料卡片,同時教師也編入課件中。

(二)課堂教學

引入教學:(大約1分鐘)

1.導語

剛剛升入中學不久的你們,如春天的小樹在悄悄地長大,而且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可能事事聽從家長了。面對學習,面對友情,你們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并產(chǎn)生矛盾,父母也許會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于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學習張之路寫的《羚羊木雕》。這篇微型小說講的就是發(fā)生在家中的這樣一個故事。

新課教學:

1.題目解說。(大約1分鐘)

羚羊木雕是非洲藝術家以羚羊為形體用一種黑木雕刻成的工藝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陸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工藝品,其文化、藝術價值很高。非洲很多國家元首出訪,或歡迎來仿的客人大多喜歡贈送木雕。這里作者把《羚羊木雕》用來作為文章的標題。全文內(nèi)容就是與它有很直接的關系。

第一,快速默讀、感知課文。(大約10分鐘)

教師要求:全班分成左、中、右三個學習小組。各組學習情況由教師、學生現(xiàn)場給予評價。

1.快讀要求。(幻燈片2)

一組:找出生字、多音字6個左右并查字典注音、解釋。

二組:文中有哪里人物?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由什么事物引起?

三組:合作完成

文章部分情況分析一覽表

內(nèi)容時間事情敘述法線索

1開頭今天發(fā)現(xiàn)羚羊不在倒敘

以羚羊木雕的所屬變化關系為線索

今天要羚羊順敘

2上星期換褲子插敘

3昨天送羚羊

1今天要回羚羊順敘

結尾今天小結反問句

注:表中行書字部分由學生填寫。

2.學生默讀2分鐘后教師提問學生齊答。(幻燈片3)

①我為什么要把“木雕”送給萬芳?

②“我”把羚羊送給萬芳時,萬芳送給我什么禮物?

③爸媽為什么非讓我把“羚羊”要回來?

④當“我”從萬芳那里要回羚羊后,萬芳對我的態(tài)度怎樣?

⑤“我”為什么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3.學生匯報自主學習情況,教師評定各組成績寫在黑板一角。

一組學生抽兩人上黑板寫字注音。有錯學生定正。

(幻燈片4,含注音)

抹(mǒ)攥(zuàn)逮(dǎi)怦(pēng)怦(pēng)樹(shù)杈(chà)寒(hán)顫(zhàn)

三組學生抽一位上黑板填表。

二組回答問題。

注:上述三組問題如有錯皆為本組或它組學生定正。

二、分角色朗讀,整體感悟課文。(大約20分鐘)

教師要求:在每個學習小組中抽學生按角色分工有感情地朗誦,但只讀人物對話部分,教師參與其中讀故事敘述者部分??勺x全文,也可只讀前半部分。

(幻燈片5)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注意發(fā)現(xiàn)師生閱讀中的問題。

媽媽故事敘述者我爸爸奶奶萬芳萬芳媽媽

3.你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4.你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其余同學思考:學生評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tài)、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tài)度。

學生先評價出朗誦中的問題,并給各組計分。教師可將學生的喜歡以角色分成幾個方面。教師讓學生表述,學生相互辯論要擺事實講道理,并根據(jù)自己喜歡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說話的分寸。給表現(xiàn)好的組加分。

第一步,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是些:

喜歡萬芳。萬芳很仗義,我對不起她,但她對得起我。

喜歡我。我也是有情有義的人又送了羚羊,只是父母不準我送東西,還強迫我要回來。

喜歡父母。父母很愛我還買羚羊給我,我有問題極時教育我。

喜歡奶奶。奶奶為我好,站在我這一邊。

喜歡萬芳媽媽。對子女要求嚴格。

不喜歡媽媽故事敘述者我爸爸奶奶萬芳

第二步,教師應整體考慮是在學生第一步辯論時把下列問題一并解決。

問題拓展(幻燈片6)

①我既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好?

②我該不該把羚羊送給萬芳?父母逼我取回來,我送了該不該取回來?

③羚羊已送了萬芳,你如果是父母你怎樣處理?

④怎樣才能避免這場不愉快的事發(fā)生?

三、品讀語言,練習對話。(大約5分鐘)

教師要求:1.跳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值得借鑒的對話語言,讀一讀,劃下來。

2.學生交流,自己選的語言與大家分享。

注意對學生所選出的部分句子要求講明美在那里?隨文講出烘托、反問的修辭手法。并一起講明寫作特色。

四、小結:(大約3分鐘)

先評定出各學習小組的成績,表揚表現(xiàn)好的學習小組和充分肯定同學們認真學習,深入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并積極參與辯論解決問題的勇氣。

?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nèi)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這樣就起了沖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于發(fā)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當然更不能沖動,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我們要學會非常理智地考慮問題。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盡量避免出現(xiàn)文中的矛盾沖突。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五、練習:

寫出一篇自己家庭矛盾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