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10的教案模板7篇

時間:2022-11-14 作者:dopmitopy 備課教案

我們在寫教案之前,一定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情況,寫教案是我們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必須完成的任務,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認識10的教案模板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認識10的教案模板7篇

認識10的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學會用“幾時幾分”的知識分析生活中相關聯事件發(fā)生的時間。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用時間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并養(yǎng)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目標解析

本節(jié)課是讓學生通過語言描述生活中相關聯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再通過合情推理,推算出時間可能是多少。教材通過兩個小朋友的對話,引出問題“明明可能在下面哪個時間去踢球?”,讓學生在經歷“合情推理──演繹推理”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結論,發(fā)現數學方法。同時,教師應注重讓學生對結論進行檢驗。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合理推測事件發(fā)生的時間。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四、教學準備

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經驗

1.談話引入

(1)課件出示一組鐘面(時間分別為6:30、7:40、9:35、11:30),先請學生讀出鐘面上的時間。

(2)說一說這些時間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3)這是老師周一上午的作息時間安排,你們猜一猜在這些時間里老師分別在干什么?

2.喚醒已有經驗

(1)說一說你們一般會怎樣安排事情的先后。

(2)學生交流后匯報。

(3)明明和他的好朋友在星期天也有自己的時間安排,今天我們將去幫他們解決一些關于時間的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學生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離不開情境的支撐。由復習舊知入手,感受時間的運動方式,再結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教師作息時間安排,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生活中對事情先后順序的安排,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習新知做好了準備。

(二)教學互動,探索新知

1.呈現主題圖,嘗試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例3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獲取信息。

(2)學生匯報。

(3)共同分析關鍵詞“可能”。

(4)啟發(fā)學生將條件和問題完整地說一說。

(5)學生獨立思考,并嘗試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觀察是思維的前提,學生需要從主題圖中獲取有關的信息才能展開思考,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前明確問題的方向,找到關鍵所在。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的思考方法。

2.歸納推理思路

(1)師生一起整理思考過程,根據思考,將連續(xù)時間和已確定時間的事件填入表格。。

時間

7:45

9:00

9:15

10:30

10:50

活動

做完作業(yè)

看木偶劇

(2)小組討論:推測“踢球可能在什么時間”的關鍵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的?

(3)全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①直接推理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由主題圖中的信息,確定踢球的范圍,踢球在做作業(yè)之后,在看木偶戲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時間在9:00后,在10:30前。所以,從表格列舉的連續(xù)時間來看只有9:15符合要求。

②排除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因為9:00明明才做完作業(yè),做完作業(yè)才去踢球,表格中的7:45在做完作業(yè)之前,不可能去踢球,所以這個時間可以排除。因為明明10:30要去看木偶戲,踢球是在看木偶戲之前進行的活動,10:50在10:30之后,所以10:50這個時間也可以排除。因此,踢球的時間只能是9:15。

③學生可能會出現其他方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師都要予以肯定。

(4)發(fā)散思維。

根據上面的表格,你覺得明明踢球還有可能是哪些時間?

(5)檢驗結論。

①你的結論正確嗎?說一說你是怎樣檢驗的。

②教師適時教育孩子要養(yǎng)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

?設計意圖】推理活動強調“步驟完整,理由充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充分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1.讀一讀

教材第94頁練習二十三第4題。

(1)獨立思考:哪個時間比較合適?

(2)全班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

2.連一連

教材第94頁練習二十三第5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指名學生回答,集體評價。

3.填一填

教材第94頁練習二十三第6題。

(1)學生獨立填寫作息時間表。

(2)小組內交流后,全班匯報。(本題是一個開放性的實踐活動,討論交流時應啟發(fā)學生按問題解決的步驟逐步分析、推理,注意其合理性。)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數學經驗的積累與數學思考的培養(yǎng)。

(四)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1.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推算時間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你會用什么方法推算時間?

2.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

認識10的教案篇2

一、單元教材基本分析

認識人民幣及其單位和進率,簡單的購物。

分兩段安排:

1、認識1元及面值小于1元的人民幣,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及進率,1元以內的簡單購物(p68~70);

2、認識面值大于1元的人民幣,超過1元的簡單購物(p71~73)。

另外安排一次實踐活動“小小商店”(p74~75)。

二、教學重難點的認識及處理意見

教學重點和難點:本單元重點是學習人民幣的單位、進率以及換幣和購物時的計算。

(一)教學建議:

1、以購物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

教材首先呈現購物的場面,引出對人民幣的認識,然后在購物活動中認識人民幣的進率。在練習中聯系物價鞏固對人民幣的認識,使學生不僅認了錢,還認識了它所標志的實際價值,在購物活動中學習人民幣的加、減計算,最后安排實踐活動進行模擬購物或實際購物。這樣安排能使學生感受人民幣的作用,逐步學會解決現實的購物問題。這說明教材十分重視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2、先認識1元、1角、1分的人民幣,再認識其他人民幣。

先認識1元、1角、1分的人民幣,有利于了解人民幣的單位,容易建立元、角、分的進率的概念,教材從“買1元錢的筆記本付10角可以嗎”的討論引入人民幣的進率,并以換算圖示表示出人民幣單位之間的進率,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著認識其他面值的人民幣,之后安排伍角幣、貳角幣與1元幣的換幣活動,加深對元與角之間進率的認識。要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突出認識人民幣中的數學知識,即人民幣的單位及進率。

3、在認幣活動中既要基于學生的已有經驗,又要突出重點。

多數學生已經認識了小面值的人民幣,有的曾有過獨自購物的經歷,但也可能有學生沒有接觸過人民幣,教學前應了解學生的認幣情況。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帶來一些人民幣,教師也可準備一些人民幣,讓學生分組活動,指認人民幣。在交流時重點應放在了解人民幣的幣值,認識大寫的壹、貳、伍、拾、佰和繁體字圓,當然也要認識幣面上用阿拉伯數字寫的1元、1角、2角、5角等。至于人民幣的顏色、形狀、圖案、印制日期等不要作為教學內容,學生提出了就讓他說說,沒提到不要往上面引導,鑒定真假人民幣顯然不是大班學生的工作職責。還有的把人民幣上的盲點也教給學生,這更是多此一舉,因為教師如果不看資料也未必了解。數學課上的認識人民幣重點是學習人民幣的單位、進率以及換幣和購物時的計算,要突出數學內容。

4、要利用練習題進行數學思考,發(fā)展分析和推理能力。

如p70③、⑤,讓學生從給出的人民幣中拿出5角或付出8角,拿法、付法是多樣的,題目極具開放性,要讓學生思考出盡量多的組合,并通過交流得到比較全面的認識。不能只圖課堂上熱鬧,過多地安排排隊購物,而把這些題目棄之不用。p72⑤需要想像,p73⑥⑦⑧題也都具有開放性,也是發(fā)展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都應認真組織學生獨立思考,相互交流,以發(fā)展思維能力。

5、要認真組織實踐活動。

p74~75“小小商店”屬于綜合型的實踐活動,前半部分是情境問題型,讓學生面對提供的情境解決數學問題,為后面的活動提供經驗支持。后半部分屬于動手操作型,組織學生進行現實的或模擬的購物活動。教師可根據當地學生的經濟狀況安排活動,可以從商店批發(fā)一些便宜的文具,讓學生進行真實的購買活動,或讓學生自帶玩具標出價格在教室里買賣,也可以發(fā)些寫有幣值的紙片模擬購物。在活動過程中要教育學生遵守秩序,準確計算,正確付幣、找?guī)?,活動結束后還要讓學生說說買東西的經過,也就是讓學生反思購物過程,積累購物經驗。

三、對重要教學情景(境)安排說明

本單元教材的的主要情境是第一例題的兩幅情境圖。首先通過觀察三個小朋友走進商店購物的情境圖,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起學生認識人民幣的心理需要。同時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認識人民幣的經驗,認識1元、1角和1分的人民幣。第二幅情境圖是三個小朋友在商店購物的情境圖,討論買筆記本時遇到的問題。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想到付幣的方法,而不再出現知識講授式的教學。

四、對課本主要例題、課內練習及課外作業(yè)的選用建議

(一)對例題的選用建議

本單元共有3個例題。第一個例題的教學通過購物的情境圖,引導學生回憶自己購物的經歷,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第二和第三個例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直接出示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引導學生在觀察和交流等活動中認識人民幣。例題安排有層次,有一定的價值。

(二)對練習的選用建議

兩課時的想想做做的安排有一定的層次性。使學生在任幣、換幣、付幣、找?guī)诺然顒又械玫匠浞值陌l(fā)展。如p70③、⑤,讓學生從給出的人民幣中拿出5角或付出8角,拿法、付法是多樣的,題目極具開放性,要讓學生思考出盡量多的組合,并通過交流得到比較全面的認識。不能只圖課堂上熱鬧,過多地安排排隊購物,而把這些題目棄之不用。p72⑤需要想像,p73⑥⑦⑧題也都具有開放性,也是發(fā)展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都應認真組織學生獨立思考,相互交流,以發(fā)展思維能力。

(三)對課外作業(yè)選用的建議

與教材相配套的練習冊和補充習題上的題目不錯,我們基本上用足這些課外作業(yè)。練習冊上46頁換幣和第5題要多練習。另外要布置一些課外購物的實踐活動。

認識10的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認識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元,角,分。

2.知道人民幣上有我國的國微,知道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要愛護人民幣。

3.通過游戲"買文具",初步學習"錢幣"的換算。

活動重點:認識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

活動難點:知道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并有不同的面值。

活動準備:

1、相關課件,各種面值紙幣和硬幣若干

2、學具:每組一盒人民幣,內有元、角、分若干,"超市"貨架及貨物,人手一份買文具的作業(yè)單。

教法:提問法觀察指導法,組織游戲法,操作法學法:觀察法,探究法,體驗法

活動過程:

一、開始導入

(1)、教師出示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我們熟稱的錢,也可以稱為人民幣,它分為紙鈔和硬幣。""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2)、知道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貨幣:

"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通過觀察人民幣上的數字讓幼兒認識它們不同的面值,知道上面有國微)幼兒依次認識l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

(3)、幼兒一起辨認人民幣上不同的面值,了解它們的意思。

2、了解等量關系:

(1)、教師告訴幼兒元、角、分的等量關系。

(2)、幼兒按老師的出題,選出對應的錢幣:

一元等于幾角?"

二、游戲"買文具"。

"今天我們要去文具小超市逛一逛,請小朋友注意觀察,文具超市里都有哪些文具?"

(1)幼兒逛文具超市。

(2)幼兒用完整地語句講述文具超市里文具用品。

"今天我們要來買文具,大家看一看這些文具需要多少錢?"先引導幼兒觀察物品的價格.了解小數點前面數字和后面數字所表示的意思。

(3)幼兒操作。

三、小組活動。

"今天老師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張買文具的作業(yè)單,我們也來做一次小顧客,也來買文具。買的時候請小朋友看清楚文具的價格和人民幣的面值,然后用線把它們連起來。"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教師小結,今天你們認識了人民幣,并學會了用錢購買物品,今后不要亂花錢,要把錢花在有用的地方。

四、活動評價。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評價五、活動延伸:

最后,還有一個小小的任務,利用假期休息時間和父母一同去逛商場,超市等地方詳細看一看大人如何購物,如何使用人民幣,也可以自己去購買,把你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一下,也可以告訴老師。

活動反思:

本節(jié)課來源于大班下期《領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孩子已經開始接觸到人民幣,如收到壓歲錢,隨大人去超市購物等。有小部分的孩子已有親身購物的經歷,所以他們對人民幣也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有探索的需求。而大班下學期幼兒對10以內數的分合有了一定的理解,這也為感受10元以內人民幣的數量關系作了知識方面的準備。在本次活動中,認識人民幣,知道面額的大小,了解元與角的關系,是個重點,而使用人民幣進行分解組合,有計劃合理消費是個難點,整個活動以“認識人民幣”——“識別人民幣面值大小”——“為災區(qū)小朋友購買學習用品”三個環(huán)節(jié)來貫穿,從而讓幼兒在富有情趣的活動中來獲得人民幣的粗淺知識,練習10元以內人民幣的分解組合,及養(yǎng)成方面的教育。

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中,我使用了課件、實物等教具讓幼兒運用觀察、比較等方法來讓幼兒認識人民幣及其面值,知道它們的單位大小關系。在活動中發(fā)現幼兒能夠很好的掌握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而對元與角之間的大小關系不清楚,所以我請幼兒比較:數字相同、面值是否也相同。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知道其單位不同、數字不同面值也就不同。

第二環(huán)節(jié),根據幼兒的知識準備,我們設計了超市購物的游戲,讓幼兒來感受x元錢的不同組合形式。這里我們給幼兒準備了10元、5元、2元、1元面額的人民幣,在操作活動中,我們?yōu)橛變禾峁┑臄底皱X也是有講究的,10元只有1張,5元面額的有1張,2元面額的有1張,1元的比較多,這樣做就是要促使幼兒在沒有x元面額的情況下動腦筋去嘗試別的組合形式。而且這里我向幼兒提出了要求,購物后幼兒之間要互相交流,這個要求的提出促使孩子一方面進行合作,另一方面也在進行著自我糾正,自我調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加入了收銀員教師的收錢環(huán)節(jié),既對幼兒的操作進行了驗證,又使活動更加情節(jié)化、游戲化了。

認識10的教案篇4

活動目標

感受過新年的快樂。

知道元旦節(jié)是幾月幾號。

通過禮物來對顏色感興趣。

感受到節(jié)日的快樂。

讓幼兒了解節(jié)日的由來,感受節(jié)日歡樂的氣氛,一起歡度節(jié)日。

活動準備

不同顏色的禮物盒。

各種顏色的球。

新年帽若干。

音樂《新年好》。

活動過程

1、教師戴著新年帽進教室,說說今年是元旦節(jié),1月1日是新的一年的頭一天。

2、教師給每位幼兒發(fā)一頂新年帽,我們來一起迎元旦吧!再給幼兒講新年老爺爺來了,要給我們送來了新年禮物。

3、幼兒圍觀做,引導幼兒看地中間的禮物盒,說說禮物盒的顏色。

4、我們來拆開一個禮物盒,說說是什么禮物?禮物是什么顏色的?

5、讓幼兒猜猜沒拆開的禮物盒里會裝著什么樣的禮物。

6、游戲:每個幼兒選一個禮物盒,再拆開禮物盒,教師引導讓幼兒說說禮物盒是什么顏色?拆開禮物盒后是什么禮物?說說禮物是什么顏色的?

7、請每個幼兒照樣子說一說,做一做。

8、說說過新年的好,新年老爺爺送的禮物是不是很好看?。?/p>

9、說說球的玩法,然后,教師說:“孩子們我們一起和球做游戲吧!”

10、放音樂《新年好》,大家一起玩球。

認識10的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5、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guī)律;

2、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實現三為目標;

3、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和氛圍。

(二)、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

在教師講完故事后,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3、解決如何“平均分”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著平均分,并沒有告訴學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后,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后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認識10的教案篇6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百分數的認識》。

教材分析:

百分數的認識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分數,特別是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分之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內容是學習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和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百分數在學生生活、社會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大部分學生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一些簡單的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從學生實際入手,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并能正確地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教材中安排了“派誰去罰點球”以及“哪個品種的發(fā)芽情況最好”兩個主題情境, 由于學生平時對足球接觸甚少,考慮到原教材例 1 中的素材“罰點球”這一概念可能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先用兩則熟悉的新聞做鋪墊再過渡到罰點球,并通過多元的訓練來豐富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

教學目標:

1 、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體會引入百分數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

2 、通過觀察、比較、歸納等學習方法,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3 、讓學生感悟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并適時地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

教學難點:

百分數與分數的區(qū)別 。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真有趣( 3 分鐘)

同學們,老師喜歡打籃球,你們想知道老師最喜歡的籃球明星是誰嗎?(姚明)姚明參加 nba 、 cba 、全明星賽投籃命中率為 49. 8 %、65.1 %、52.9 %。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數叫什么數嗎?看到這些數,你們想了解百分數的哪些知識?(意義、讀寫、作用、異同)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數學課堂,一起探究百分數,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大家有信心嗎?板書:百分數的認識

(二)、自主學習我認真( 20 分鐘)

龍鳳小學校園廣播室要招聘紅領巾小記者,愿意競聘嗎?但有競聘要求:

新聞一: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20 %

新聞二:據統(tǒng)計,我國在校學生視力不合格人數中,小學生占18 %、初中生占49 %、高中生占64.2 %

新聞三:學校足球比賽中,因罰點球引發(fā)了一場爭議,飛虎隊獲得了罰點球的機會,但他們無法抉擇,情況如下:

七號球員:罰20 個進18 個

三號球員:罰10 個進7 個

五號球員:罰100 個進89 個

根據招聘組給的新聞: a 選擇一條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說出新聞中百分數的意思。

b 簡潔的用一句話說出自己對這則新聞的感受。

學案提示:

1 、我選擇的新聞是( )(填序號)

2 、我認為該新聞中百分數的意思表示 是 ( )%

3 、我的感受是

4 、老師要求你們在生活中找百分數,找了多少?舉起來,自己看,相互看,找這樣的百分數,難找嗎?在哪兒找的?你有什么感受?

5 、我會說: 匯報自己收集到的 含有百分數的一條信息,用“誰是誰的百分之幾”句式描述百分數的意義。

(三)、合作探究我能行( 8 分鐘)

同學們這節(jié)課的表現真不錯,已經知道百分數的意義,你會讀寫百分數嗎?相信你能行。

1 、我國的耕地面積約占世界的 7% 。

2 、李大爺家今年收入是去年的 120 %。

3 、今天五 (3) 班的出勤率為 100 %。

4 、姚明加盟NBA聯賽的第一年,投籃命中率為百分之四十九點八。

5 、去年我校用水量是前年的百分之九十五。

學案提示:

1 、我會讀、寫百分數

7% 讀作:

120 % 讀作:

100 % 讀作:

百分之四十九點八 寫作:

百分之九十五 寫作:

2 、用 30 秒時間自由書寫百分數,老師要求寫 10 個,我能用百分數來表示我的完成情況。

我寫了 個百分數,寫的個數是任務的 ( ) %,我發(fā)現 。

3 、比一比誰的眼睛最亮。

龍鳳小學校園廣播室在播一則奧運消息:鳥巢是奧運會上最大的比賽場館,面積是百分之二十六平方千米。

小記者李麗記作:鳥巢面積是26/100 平方千米。

小記者李梅記作:鳥巢面積是26 %平方千米。

誰對誰錯,小組內討論交流,說說為什么?

(四)、達標檢測我優(yōu)秀 (5 分鐘 )

1 、能說會道

( 1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男性人口約占總人口的 52% ,女性人口約占總人口的 48% 。

( 2 )今天全校學生的出勤率是 98%

( 3 ) 80% 棉、 20% 滌綸

( 4 ) 100% 純果汁

( 5 ) 2002 年,北京城市綠化覆蓋率為 40.6%

2 、火眼金睛

(1)百分數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 ( )

(2)百分數的分母都是 100. ( )

(3)分母是 100 的分數叫百分數 . ( )

(4)一根繩子長 50% 米 ( )

3 、成語猜數

百發(fā)百中( ) 半壁江山( ) 一箭雙雕(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穩(wěn)( )

4 、精挑細選

120% 100% 6% 90%

(1) 由于全班同學的互相幫助,共同努力,這次考試及格率達到( )。

(2) 轎車的速度是客車的( )。

(3) 開展節(jié)約活動以來,本月學校的用電量比上月減少了( )。

(4) 楊村在綠化造林中植樹 3000 棵,成活 2700 棵,成活率是( )。

小結:紅領巾招聘小組看到同學的精彩表現,同意招聘 503 班所有同學為:紅領巾小記者

(五)、課后小結我做主(2 分鐘)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

( 1) 我對自己表現的滿意度為( ) % 。

(2) 我(非常、有一點、沒有)遺憾,所以遺憾度為( ) % 。

(3) 在以后的課堂表現中 , 我要付出( ) % 的努力!

(六)、知識拓展、我會設計(2 分鐘)

我能自己設計一幅圖案,圖案內容是( ),整個圖案占整幅圖案的( )%

認識10的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噸

2、知道噸與克、千克之間的關系

3、初步感受1噸有多重

重點難點:

初步感受1噸有多重

教學方法:

探究研討法、講解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誰記得是什么?

2、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3、小練習,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

()千克=8000克

()克=4千克

4、下面的物品可能有多重?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自主練習2)

二、新授

1、出示: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條藍鯨重15噸,它的腎重1噸。你知道1噸有多重嗎?(可以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關于噸的知識。)

2、出示小博士的話:1000千克就是1噸。計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用t表示。1噸=1000千克

3、感受1噸

4、請幾位學生抬一袋大米,感受一下,這袋大米重25千克,那么40袋大米大約重1噸。

5、什么物品一般用噸作單位?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4先看圖,弄清圖意再回答。

2、自主練習5學生自己完成練習同位互相你問我答。補充類似練習,適當擴展延伸。

3、自主練習6指名說說圖意自己完成:這艘船能一次將貨物運完嗎?全班交流

4、自主練習7出示圖畫:認識它們嗎?自己試著填一填說說為什么填寫這樣的單位說說你對這些動物的了解。

作業(yè)

課外小調查:調查常見物品的質量

板書設計:

認識噸(t)

1噸=10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