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課之前寫好一篇教案至關重要的,優(yōu)秀的教案是每一位教師都會提前準備的文件,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文化班教案推薦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文化班教案篇1
一、 教學目的
1、 培養(yǎng)學生辯證看問題的思想。
2、 讓學生通過本篇作品認識到事物的存在有其傳統(tǒng)的、發(fā)展的一面,但也會有改革的、變化的一面。
二、 教學基本內(nèi)容
1、 通過對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的理解梳理文章的中心。
2、 體會序言表達方式的多樣化特點,在恰當?shù)谋磉_方式即說明的表達方式中也能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作品語言特色,讓學生認識語言恰切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效果。
4、 培養(yǎng)學生透過表象挖掘事物本質(zhì)的能力。
三、 教學重點
1、 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2、 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四、 教學難點
辯證地認識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五、 教學重點、難點的解決步驟
重點一: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在文章中起著支撐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們是正確理解文章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從文章中篩選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編織成理解文章中心的信息網(wǎng)絡。
本文在文體上屬于說明文,但在說明中仍然能體現(xiàn)出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載這種感情的則是那些關鍵語句和詞語。
關鍵語句在表達方式上以議論或抒情為主。
關鍵語句的位置一般處于一段的開發(fā)或結尾;個別處在文段中間,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論證為主的文章或文段。
信息篩選也是高考在閱讀能力上對學生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每年在高考閱讀.試題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體現(xiàn),在日常的課文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通過篩選關鍵語句關鍵詞語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從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為兩大部分:一為介紹北京的胡同,一為介紹北京的胡同文化。對前者,我們要能夠從胡同的特征角度把握,以便能順勢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內(nèi)涵。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篩選能夠體現(xiàn)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詞語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點:
前五個自然段分別從方方正正的形狀、命名的方式、胡同的大小、胡同的寂靜、胡同與四合院(規(guī)規(guī)矩矩)的相關性等方面介紹,這些是形成胡同文化的基礎,如果說胡同文化是上層建筑,那么胡同就是物質(zhì)基礎。
文章本身在結構上的辯證關系為我們引導學生體味對胡同和胡同文化認識的辯證關系打下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這方面,文章的內(nèi)容和形式達到了很好的的統(tǒng)一。
胡同文化的特點:
總體上,作者認為“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然后作者分別從下面幾個方面揭示(要求學生摘錄現(xiàn)成語句):
居民安土重遷;
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zhì)要求不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胡同與胡同文化的聯(lián)結點在第五自然段,這是由表象到本質(zhì)認識升華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兩者的聯(lián)結點,聯(lián)結點也是一個關鍵語句: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tài)?!?/p>
篩選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點,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表達作用,對中心的支撐作用。
對關鍵詞語的說明,可放在語言層面上把握、理解。
重點二: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總體是平白、樸素、口語色彩濃烈,富于表現(xiàn)力。
體味本文的語言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 文體特點決定的語言特點:準確
文章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說明以準確取勝,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在對胡同命名方式說明的時候,有的充滿肯定語氣,如“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測,如“小羊宜賓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因為這條胡同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p>
2、 口語化、京化的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如“你往南邊去一點?!薄八恢?,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3、 語言平白樸素。如“北京城像塊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語言!
4、 短句給人以干凈利落的感覺,韻味實足。如“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p>
5、 在平白樸素中融有古典韻味。如“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p>
在體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語言時,可以采取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方式,也可以篩選出上面詞語,讓學生結合語境去把握,但絕不能背離語境,讓學生就句論句。
難點:辯證地認識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這是一篇在行文和內(nèi)容上都具有辯證色彩的文章,結構上的前后銜接,邏輯嚴密,三個部分自然天成。從內(nèi)容上說,辯證性更多地表現(xiàn)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胡同的衰退。
認識到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退需要學生從語言層面入手,通過體味語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來明確。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說是復雜的。
1、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薄@是滿含感情,充滿留戀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是對胡同溫馨一面的推崇。
3、“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這是對北京人“事不關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復雜,讓人一時體味不出感情味兒,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你說是一種什么態(tài)度?是肯定,還是否定?這點也會給學生以更多思考。
總之,我們看到,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復雜的,既有對它們的喜愛、留戀,又有對它們將逝去的豁達,胡同文化的沒落,讓作者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令人心動的一面,也讓作者看到了歷史發(fā)展、社會進步帶給舊有事物的沖擊。在現(xiàn)代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傳統(tǒng)要受到?jīng)_擊。
在對胡同和胡同文化沒落的認識上,作者表現(xiàn)出了鮮明的辯證思考,同樣,在對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態(tài)的認識上,作者也含有辯證的認識。比如“安分守己”,這是一種源自于更古老傳統(tǒng)的思想意識,它對許多中國人,對作者本人都產(chǎn)生過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作者的達觀、安貧樂道與之不無關系。相反,我們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會帶來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羈滯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六、 小結:熟悉北京生活的作者,熟悉北京的胡同,他更從胡同的特點中揣摩出胡同文化的內(nèi)涵。他推崇胡同和胡同文化,但他更知道,胡同與其它傳統(tǒng)事物一樣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而逐漸淡出舞臺,這是作者理智、冷靜的思考。
七、 知識卡片
積累下面詞語:
車水馬龍: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形容車馬或車輛很多,來往不絕。
安土重遷:在一個地方住慣了,不肯輕易遷移。
八、 板書設計
板書??
胡同文化
方方正正安土重遷
命名來源是居住方式各自封閉
北京胡同胡同大小是文化形態(tài)封閉的文化易于滿足“忍”
胡同靜僻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板書二
胡同文化
語言特色
不顯喧鬧更加安靜靜的文化
口語色彩嘿——易于滿足
北京人,真有你的!——善于忍耐
古典色彩西風殘照,衰草離披——無可奈何
短句大腌蘿卜,就不錯——干
文化班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了解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特點。
(2)品味語言,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3、德育目標:積累民居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內(nèi)涵。
二、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
互動討論法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六、教學過程:
導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會游玩那些景點?
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
故宮?;噬献〉牡胤剑坏焦蕦m很遺憾。
前些年新興旅游的熱點:胡同。坐上一個老實黃包車,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們的導游)作者介紹: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大淖記事》等。雖是江蘇人,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對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寫作風格和沈從文相似,取材自由,講歷史、掌故、花鳥蟲魚、四方食事。其作品以營造氣氛為手段來抒發(fā)情感,語言平實自然,較多使用口語,很有表現(xiàn)力。
下面請大家默讀課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 北京胡同的特點(1----4)
2.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 胡同文化發(fā)展的趨勢(13----15)
我做一個示范:讀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反正不當影響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這個方法,快速默讀文章2------4段。
提問,然后歸納。
胡同特點:
胡同特點——正
名字來源——廣
胡同數(shù)目——多
胡同環(huán)境——靜
第五段是一個過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體現(xiàn)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習慣——安土重遷
鄰里關系——過往不多
物質(zhì)生活——要求不高
處事態(tài)度——置身事外
先讓學生欣賞電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過程注意品味語言。
1.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2.“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面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p>
“您多余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面?”
“賣!”
“還是的。有棒子面就行?!?/p>
市民生活體現(xiàn)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 胡同文化
安土重遷
封閉
過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 易于滿足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點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語言:
1.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2.再見吧,胡同
討論作者的感情:
1. 喜愛與批判
2.傷感與留戀
3.理智與豁達
七、作業(yè)
課本84頁。研究性學習
文化班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對春聯(lián)產(chǎn)生興趣,樂于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2、大膽探索并發(fā)現(xiàn)春聯(lián)的特征和種類,體驗張貼春聯(lián)的的樂趣。
3、初步了解春聯(lián)的演變。
【活動準備】
物質(zhì)準備:
1、春節(jié)里幼兒與家長一起貼春聯(lián)的照片。
2、紅紙、毛筆、硯臺等。
經(jīng)驗準備:
1、幼兒有貼春聯(lián)的經(jīng)驗
2、了解春聯(lián)的由來和傳說。
3、聯(lián)系會寫春聯(lián)的家長助教
【活動過程】
一、出示春節(jié)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的照片,激發(fā)幼兒對春聯(lián)的興趣。
引導語:看看這些照片的門上都有什么?春聯(lián)是什么顏色的?什么時候家家戶戶門上都要貼春聯(lián)?
二、多媒體展示春聯(lián)演變的照片:桃梗—桃符—春聯(lián)。引導幼兒一起了解春聯(lián)的演變。
討論:為什么春節(jié)或辦喜事的時候門上要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到底是怎么來的?
請個別幼兒起來講述春聯(lián)的由來,教師小結。
三、出示各種各樣的春聯(lián)照片,探究春聯(lián)的種類。
1、請小朋友觀察這些春聯(lián)的形狀一樣嗎?它們分別貼在什么地方?
師小結:春聯(lián)有好幾種,就好像小朋友,他們都有自己的座位,每個座位上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
2、介紹春聯(lián)的種類和名稱。
春聯(lián)的種類很多,根據(jù)它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ΑM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門心和框?qū)拖裎覀儼嗟膬蓪﹄p胞胎,他們大小、長短、字數(shù)是一樣的,分別貼在門板和門框上,且要對稱。
四、暢所欲言——我在春節(jié)貼春聯(lián)。
展示小朋友貼春聯(lián)的照片,請小朋友向其他幼兒介紹照片里的他正在貼的春聯(lián)名稱及所貼的位置,鞏固對春聯(lián)名稱和使用場所的認識。
五、感知、區(qū)分上聯(lián)和下聯(lián)。
站立在門外觀看貼在門上的春聯(lián),右手邊是上聯(lián),左手邊是下聯(lián)。
六、體驗寫春聯(lián)。
1、家長現(xiàn)場表演寫春聯(lián),并請小朋友說出其名稱和貼的位置。
2、幼兒體驗用毛筆畫春聯(lián)福娃。
七、組織小朋友給班級的活動室貼上春聯(lián),鞏固對春聯(lián)的認識。
【活動反思】
本活動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好多幼兒有親身體驗的經(jīng)歷,通過老師精心設計,整個活動流程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充分調(diào)動幼兒積極性,幼兒興趣濃厚,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
1、形象比喻,認識門心、框?qū)?。我讓幼兒在觀察比較中區(qū)分各種不同使用場所春聯(lián)及其名稱。再借助班級兩對雙胞胎進行巧妙的比喻,引導幼兒認識門心、框?qū)?,使幼兒形象地弄明白其對稱關系,也初步了解了上聯(lián)與下聯(lián)的關系。
2、借助幼兒的春節(jié)活動相片加深對不同場合春聯(lián)種類的認識。
3、設置情景,請家長寫春聯(lián),幼兒貼春聯(lián),引導了解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整個過程,激發(fā)幼兒對民俗文化的興趣。此環(huán)節(jié)把活動推向高潮。
文化班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幾種民間小吃的名稱以及制作方法。
2、在哥哥姐姐的帶領下,嘗試用團圓、捏、搓等制作技能制作民間小吃。
3、通過品嘗,感受民間小吃的美味,體驗與哥哥姐姐一起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糖葫蘆制作材料:山揸、蜂蜜。
2、湯團制作材料:米粉、芝麻。
3、油條制作材料:面粉、發(fā)酵粉。
4、芝麻球制作材料:面粉、芝麻。
5、其它:電磁爐、電飯煲、油、糖、一次性臺布。
活動過程
一、欣賞民間小吃圖片,激發(fā)活動興趣。
1、師:“小朋友你吃過哪些民間小吃?”
2、幼兒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講述并欣賞圖片。
3、聽哥哥姐姐介紹集中民間小吃的由來。
二、請爺爺奶奶介紹各種民間小吃的制作材料以及方法。
三、幼兒在大班哥哥姐姐的帶領和幫助下參與民間小吃制作活動。
1、幼兒分區(qū)域進行制作。
2、教師各區(qū)域指導重點。
糖葫蘆制作區(qū):重點指導幼兒串山揸的技能。
湯團制作區(qū):重點指導幼兒團圓的技能。
油條制作區(qū):重點指導幼兒搓長條的技能。
芝麻球制作區(qū):重點指導幼兒滾芝麻的技能。
四、共同品嘗民間小吃。
鄉(xiāng)土教育:民間藝術、民間游戲、民間特產(chǎn)搬上了舞臺。有“印板糕”、“剪紙”“打年糕”“西瓜燈十八韻”等民間制作,有“棉花糖”、“冰糖葫蘆”、“爆米花”等民間物品的品嘗,有“拔河”、“捏泥人”、“穿項鏈”、“搓稻草”、“印染”、“唱戲曲”等民間游戲的游玩,還有特產(chǎn)品嘗店和名勝、名人介紹屋等觀看,活動內(nèi)容豐富多彩。家長們帶著孩子重溫了兒時的游戲,跳竹竿、走高蹺、丟手絹,一起品嘗年糕的滋味,粽子的醇香,穿上環(huán)保時裝走走模特秀,欣賞爺爺奶奶們的戲曲表演。笑容寫在孩子們的臉上,回憶蕩漾在家長的心中,家長和孩子一起感受到真實的童年生活的快樂。
幼兒園傳統(tǒng)文化教案對于幼兒來說很重要,我們國家是一個擁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家,作為我們國家的新一代,應該要讓孩子們了解到關于我們國家的文化底蘊,這是我們的驕傲,我們要引以自豪。
文化班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nèi)涵的內(nèi)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nèi)蘊,《胡同文化》教學設計[推薦]。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yǎng)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xiàn)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
[媒體設計]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要點]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后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讀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重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說起胡同,我們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nóng)村還是城鎮(zhèn),往來于胡同之中的經(jīng)驗是有的。但對于胡同中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為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北京的胡同,發(fā)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蘊,認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后,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jīng)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jīng)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說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胡同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學設計[推薦]》。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胡同,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shù)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著獨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tài)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胡同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儀)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
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nèi)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
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辭海》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點?(出示圖片或照片或投影儀)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wǎng)絡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shù)、物件、行業(yè)、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wǎng)絡"來說,也體現(xiàn)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胡同文化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眾多特點里,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為什么?
4.作者是如何從"胡同"里發(fā)現(xiàn)"文化"意蘊的?
明確:作者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胡同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tài),從而揭示胡同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胡同寫起,寫了胡同名稱的來源,胡同的寬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tài),說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著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tǒng),蝸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著胡同文化的特點;由于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zhì)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閑事;并用事例說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確:作者對胡同,對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對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