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花教案優(yōu)秀5篇

時間:2024-07-08 作者:Monody 備課教案

教案能夠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教案可以幫助教師預先規(guī)劃好教學活動,避免教學過程中的混亂,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認識花教案優(yōu)秀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認識花教案優(yōu)秀5篇

認識花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2.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形成初步的知識體系。

3. 進一步發(fā)展同學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

4. 培養(yǎng)同學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怎樣正確使用毫米、分米丈量物體的長度。

教具準備

課件,紙尺,直尺,卷尺,一分硬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大家都長高了!你現(xiàn)在有多高,知道嗎?

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

師:請大家估一估,××有多高?

生1:××大約有1米30厘米吧!

生2:××高1米35厘米。

……

答:答案不統(tǒng)一,要想準確地知道他的身高怎么辦呢?

生:量一量。

師:誰能幫他丈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丈量,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丈量結果。)

板書:1米39厘米

師:剛才誰估測的比較接近1米39厘米?

師:這里面有我們學的幾個長度單位?

生:兩個,米和厘米。

師:那么1米有多長呢?用手勢表示一下。(黑板上貼出1米長的紙條)

1厘米呢?用手勢表示一下。(黑板上貼出1厘米長的紙條)

師: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1米等于100厘米。

[評析:本節(jié)課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一節(jié)課,教師由談話引入,圍繞著同學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親切、自然,切合實際,同學興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參與到學習中來,不只為這節(jié)課的順利進行做了良好的心理準備,同時,又巧妙地進行了舊知的復習,為后邊的新知研討打好了知識基礎。]

認識花教案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3~94頁例1、例2,課堂活動第1題及練習十八第1題。

【教學目標】

1經歷兩個數量的比較過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結合生活經驗,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同伴合作,對為什么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能作出分析、解釋,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體會“倍”是作為一種用于比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師:(請兩位同學站起來)我們可以怎樣對他倆進行比較?

學生1:××高,×××矮。

學生2:××輕,×××重……

教師: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對兩個量進行比較。

(多媒體出示數學書和桌子比較的情境)教師:比較它們的長度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桌子長,數學書短。

教師:估計一下,桌子的長度有幾本數學書那么長?

學生1:……

教師:到底是幾本呢?我們一起來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閃動)

教師:當桌子的長度有4本數學書那么長時,就可以說:桌子的長度是一本數學書長度的4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個新朋友“倍”。(板書課題:倍的認識)有了它,我們就能用“倍”來比較兩個量之間的關系。

教師:下面我們再來比一比,仔細觀察,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如圖: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餅干,再加上2杯,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

學生1:1袋餅干相當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質量。

教師:你能用“倍”來說明餅干和1杯酸奶質量間的關系嗎?

學生2:餅干的質量是1杯酸奶質量的3倍。

教師:接著看,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出示左圖)

學生1:1尾魚的質量相當于6杯酸奶的質量。

學生2:1尾魚的質量是1杯酸奶質量的6倍。

教師小結:當一個量里含有幾個這么多時,我們就說這個量是它的幾倍。

二、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測并證明6是3的幾倍

教師:剛才比較了長度,比較了質量,我們接著比,你們看誰來了?

教師:猜一猜,貓的只數是青蛙的幾倍?

學生1:2倍。

學生2:3倍。

學生3:1倍。

教師:請小朋友們動腦筋,想個辦法證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學具擺,用嘴說,動手寫。4人小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學生獨立活動后進行交流)

學生1:我認為是3倍,因為對齊后,右邊還剩3個。

學生2:看幾倍應該是看6里面有幾個3這么多,不是看還剩幾個。

學生3:可以這樣擺一擺。左邊擺3個,右邊擺3個。讓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

學生4:我認為應該是2倍,因為6÷3=2,6里面有2個這樣的3,所以6是3的2倍。

學生5:我是想口訣“二三得六”,說明6里面有2個3,所以是兩倍。

學生6:多了一個這么多,是不是1倍?

學生7:我認為是多了1倍……

教師:小朋友們運用了這么多方法來證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說的,看6是3的幾倍,關鍵是看6里面有幾個3,有幾個這么多,就是幾倍。

2.鞏固練習

教師:我們接著擺,第一排不變,第二排擺4個這么多。用倍比較怎么說?(4倍)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個第一排這么多,所以是4倍。

學生2:12÷3=4這個算式說明了12是3的4倍。

教師:如果第二排是21個呢?

學生1:不夠擺,怎么辦?

學生2:能不能不擺?我能知道21是3的幾倍。

教師: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3:21÷3=7,說明21是3的7倍。

教師:的確,當不夠擺時,可以直接用除法計算更方便、更簡潔。

教師:現(xiàn)在將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兩行都是3個,用“倍”可以怎么說?

學生4:1倍。

教師: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4:第二行只有1個3,所以是1倍。

教師:當兩個數一樣多時可以用1倍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3變式練習,解決問題

(1)12÷312÷212÷1

教師:看來生活中對事物進行比較時,常常用到“倍”這位朋友,你們看小叮當買水果時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圖片)

教師:小叮當家里買了水果,蘋果有3個,草莓有12個,草莓的個數是蘋果的幾倍?

學生:草莓的個數是蘋果的4倍。算式是:12÷3=4。

教師:小叮當吃掉一個蘋果后,草莓的個數是蘋果的幾倍?

學生:草莓是蘋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師:小叮當再吃掉一個蘋果后,草莓的個數是蘋果的幾倍?

學生:草莓是蘋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

教師:觀察這3道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當草莓的個數不變,蘋果的個數發(fā)生了變化,草莓與蘋果的倍數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

(2)()÷()=3

教師:下面我們放松一下,做個游戲,游戲的名字叫“猜一猜”。

教師:你們喜歡吃糖嗎?

學生:喜歡。教師:這里有兩個盒子,一個大一個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裝了幾顆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顆數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幾顆,小盒子里可能有幾顆,猜中有獎。

學生1:大盒子里有12顆,小盒子里有4顆。

學生2:大盒子里有3顆,小盒子里有1顆。

學生3:大盒子里有18顆,小盒子里有6顆。

學生4:大盒子里有24顆,小盒子里有8顆。

(3)()÷()=()

教師:“倍”不僅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它也悄悄地來到我們小朋友中間。請兩小組站起來。觀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較怎么說?

學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數是女生的2倍。

教師:在他們中間你還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來進行比較的?

學生1:戴紅領巾的3人,沒戴紅領巾的3人。戴紅領巾的人數是沒戴紅領巾人數的1倍。

學生2:短頭發(fā)的5人,長頭發(fā)的1人,短頭發(fā)的人數是長頭發(fā)人數的5倍。

學生3:沒戴眼鏡的4人,戴眼鏡的2人,沒戴眼鏡的人數是戴眼鏡人數的2倍。

教師:小朋友們還能結合生活實際自己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來進行比較。4人小組相互說一說。

(小組交流)

學生1:媽媽今年32歲,我今年8歲,媽媽今年的年齡是我今年的年齡的4倍。

學生2:教室里電燈有6盞亮著,有2盞燈沒有亮,亮著的電燈數量是沒有亮燈的3倍。

學生3:我有4支鉛筆,小明有2支鉛筆,我的鉛筆支數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結

(出示餅干圖與魚圖)想一想:魚的質量是餅干的幾倍?

教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嗎?還有什么問題嗎?

結束語:小朋友們,只要你能用眼去觀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體會到數學王國里景色的迷人,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F(xiàn)在我們一起踏上幸??燔嚕ジ惺苡淇斓臄祵W之旅吧。

認識花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鞏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及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的特征,并能辨認和區(qū)別這些圖形。

2、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以及動手能力,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培養(yǎng)合作意識,感受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建立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概念,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并能用平面圖形拼圖。

教學難點:

感受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教學關鍵:

弄清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本質上的區(qū)別 課前準備 水彩筆及各種立體圖形的積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基礎知識

1、復習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你知道哪些立體圖形?哪些平面圖形?

二、完成書中相關習題

1、36頁1說說這圖中有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請你按書上的顏色圖色。

2、36頁2說說你看到了哪些圖形?填上個數。四人小組自由用立體圖形搭積木,交流自己用了幾個什么立體圖形?

3、3 6頁3數一數各平面圖形有幾個?你是怎么數的?教學生要按一定順序數,才不會漏數。

4、3 7頁4自由拼平面圖形,看誰拼得漂亮,向同學介紹自己的作品是用什么幾個平面圖形拼成的。

5、3 7頁5一組一組出示圖形,圈出哪個物體可以畫出左邊的圖形?先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小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出示實物來驗證。

提問式復習學過的知識,勾起回憶。

辨認及操作中進一步鞏固知識。

交流中學會數的方法。

加深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聯(lián)系的認識。

三、出示實物,動手操作。

1、出示立體圖形,說說你能看到哪些平面圖形?

2、同桌自己擺各種圖形,請對方數數各有幾個什么圖形?

3、做習題冊中練習。

四、小結

拼擺中加深。

認識花教案篇4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馬上要上小學了,為培養(yǎng)良好的作息習慣做準備。

活動目標

1、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更好的認識時鐘。

2、學習認識整點和半點。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xiàn)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xiàn)的結果。

5、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教學重點、難點

能正確的認識時間,并區(qū)分整點和半點。

活動準備

時鐘模型一個。

活動過程

一、理解什么是時鐘?

1、開始時老師先唱一首時鐘歌,聽一聽時鐘有什么用途?滴答滴答當當當,滴答滴答當當當,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出示時鐘模型,看,我們認識它嗎?

提問:我們?yōu)槭裁匆J識時鐘?

二、 認識時鐘

1、 認識鐘面,看時鐘上面有什么?

有1—12個數字,兩顆針,長針和短針;長針是分針,短針是時針,這兩顆針都是順時針走。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個數字。

2、 認識整點,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整。(指著1點、9點、12點的鐘面提問是幾點?并讓幼兒試著撥幾點的針。

3、 認識半點,分針指向6,時針剛過幾就是幾點半。(指著1點半、9點半、12點半的鐘面提問是幾點?并讓幼兒試著撥幾點半的針。

4,幼兒都到鐘面上進行練習,試著撥針認時間。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我們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時間也進行了演練,幼兒興趣非常高,并記住了學習時間,上學放學時間,培養(yǎng)了他們熱愛時間的好習慣。

認識花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折折、找找、拼拼等活動來認識梯形,知道其名稱、主要特征。

2、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發(fā)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1、幼兒:各種形狀的彩紙若干;記錄表人手一張,勾線筆人手一支。

2、教師演示教具: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彩色紙各一張,拼圖一幅。作品展示板一塊。

活動過程:

一.幼兒動手折出梯形,認識梯形。

幼兒嘗試(一)

1.分別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彩色紙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各種形狀的彩紙,它們都是什么形狀的?

2.現(xiàn)在老師就用這張長方形的紙來變魔術了,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把長方形紙折上一個角,變成梯形)

3.師:這還是長方形嗎?現(xiàn)在請我們小朋友也用長方形的紙來變出這個圖形來。

4.幼兒嘗試折出直角梯形。

師:小朋友真棒,誰來告訴我你是怎么變的?

幼兒嘗試(二)

再次嘗試變出等腰梯形現(xiàn)在老師請你們折兩下把它變成這個形狀。

折好的`幼兒將梯形粘貼于展示板上并去幫助其他的幼兒。

1、小朋友剛才你們變出來的這兩種圖形象什么呀?

2、我們把這些像梯子一樣的圖形叫做梯形。

3.梯形有幾條邊,幾個角?他們的邊又是怎樣的呢?

小結:對了,梯形有四條邊,四個角,有兩條邊是平行的,有一條或兩條邊是斜斜的,象梯子一樣的形狀,我們叫它梯形。

幼兒嘗試(三)

剛才你們把長方形變成了梯形,那么,正方形和三角形能不能變成梯形呢?讓我們聰明的小朋友再來試試吧!

同樣將折好的梯形粘貼于展示臺并去幫助其他伙伴。

二、想一想

我們的小手可真能干,用不一樣的方法把正方形和三角型都變成了梯形?,F(xiàn)在老師請你們再來想一想,在生活中(幼兒園、家里或其它地方)有沒有看到象梯形的東西?

三、找一找

老師還拼了一幅漂亮的圖,圖中有什么?現(xiàn)在請小朋友用記錄表記錄一下圖中各種形狀各有幾個,用小圓點來表示出來。

四、拼一拼(延伸活動)

老師還帶來了許多各種形狀的圖形,要求小朋友呢拼出自己喜歡的物體,可是你拼出來的東西里至少要有一個梯形,我們帶回幼兒園明天和其他同伴一起來拼一拼好嗎?

活動反思:

幼兒接受知識的能力是由易到難的,因此我們教師在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也應該遵循這個原則,我在設計的時候就是遵循了這一原則,從認識梯形————等腰梯形,然后再是各種圖形的混合體,最后是每一個孩子的獨立思考操作,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