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教案教案8篇

時間:2023-03-31 作者:couple 備課教案

為了保證教學的質(zhì)量,我們首先要提前制定好相關(guān)的教案,教案在撰寫的過程中,我們肯定要強調(diào)邏輯思路清晰,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過秦論教案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過秦論教案教案8篇

過秦論教案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參照《屈原列傳》的要求,梳理歸納一詞多義、重要句式等。

2、在誦讀中感受文章氣勢之磅礴,說理之透徹。深入文本,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和論述風格。(鋪陳歷史,形成對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得出結(jié)論;以賦體寫史論,多用夸張、對比,通篇一氣貫注,其實充沛,鋪張揚厲)

3、準確理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一中心句。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以大量的史實為論據(jù),通過對比分析,最后得出結(jié)論的論證方法;感受本文語言的高度概括和渲染。

?教學難點】準確理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一觀點。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活動??

積累文言知識,參照《屈原列傳》的要求,梳理歸納一詞多義、重要句式等。

(此活動學生在課前通過自主預(yù)習小組合作完成,分小組展示成果,分享交流。教師針對個別疑難問題指導(dǎo)答疑)

一、生字生詞

崤(xiáo)雍(yōng)窺(kuī)囊括(náng)孝公既沒(mò)

膏腴(yú)肥饒(ráo)合從締交(zòng)(dì)軫(zhěn)

召滑(shào)翟景(zhái)孫臏(bìn)帶佗(tuó)倪良(ní)

逡巡(qūn)矢(shǐ)鏃(zú)流血漂櫓(xuè)(lǔ)

鞭笞(chī)藩離(fān)隳(huī)踐華為城(huà)鏑(dí)

勁弩(jìng)(nǔ)甕(wèng)牖(yǒu)樞(shū)猗(yī)

鋤櫌棘矜(yōu)(qín)铦(xiān)鉤戟(jǐ)鎩(sh?。┙e(xié)

二、文學常識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西漢杰出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時以文才顯名,20歲被漢文帝劉恒召為博士(博士不是現(xiàn)在的學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shù)上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不久遷太中大夫,參與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議改革政治,遭權(quán)貴、老臣嫉妒、毀謗,貶為長沙王太傅(朝廷的輔佐大臣與帝王的老師),人稱賈長沙、賈太傅。轉(zhuǎn)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他“自傷為傅無狀”,一年后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屬于儒家一派。所著政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過秦論》都寫得意氣風發(fā)、雄辯有力,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有賦七篇,以《吊屈原賦》最有名。他在政治上強調(diào)要削弱地方割據(jù)勢力,鞏固中央政權(quán),全力抗擊匈奴的侵擾,主張重視農(nóng)耕以充裕民食?!哆^秦論》分上、中、下三篇。課文選的是上篇,著重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無道,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借古諷今,意在用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xùn)勸諫漢文帝對人民實行寬松的政策。“過秦”即“言秦之過”,指出秦亡國的過失。論,一種文體,古文中的所謂“論”,是論斷事理,它包括論政,論史等文字。

春秋以來,戰(zhàn)亂頻繁,加之秦統(tǒng)一后的暴政、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jīng)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農(nóng)民大量流亡異鄉(xiāng),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zhàn)亂使人口銳減,商業(yè)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quán),府庫空虛,財政困難。人民很需要休養(yǎng)生息。針對這種現(xiàn)實,為鞏固西漢政權(quán),賈誼借“過秦”以“規(guī)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

三、重點詞句

(一)通假字

1、外連衡而斗諸侯/約從離衡(“衡”通“橫”,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

2、孝公既沒(“沒”通“歿”,死亡)

3、合從締交/約從離衡/于是從散約敗(“從”通“縱”,指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稱為“合縱”)

4、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喝問)

5、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然)

6、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8、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二)古今異義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這種情況下;西河:黃河以西。)

2、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于是,古義:在這時;今義:表示后一事緊接前一事)

3、皆明智而愛人(明智,古義:明達智慧;今義:理智。愛人,今義:愛護人民;今義:配偶)

4、以為桂林、象郡鑄以為金人十二以為固(以為,今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5、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古義:平常的人;今義:中間人)

6、山東豪俊遂并起(山東,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義:指山東省。)

7、以致天下之士(以致,古義:用來招致;今義:表導(dǎo)致)

(三)固定短語和句式

1、之眾、之屬、之徒、之倫、之族:這一類人

2、宇內(nèi)、四海、八荒、六合:天下

3、崤函,崤山和函谷關(guān)。崤山,在函谷關(guān)的東邊。函谷關(guān),在今河南靈寶。

4、八荒:八方最偏遠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5、連衡,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也作“連橫”。

6、合縱:六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7、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趙國貴族,姓趙名勝;春申君,楚國貴族,姓黃名歇;信陵君,魏國貴族,姓魏名無忌。他們是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攬賓客著稱。

8、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9、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10、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以“萬乘”稱天子。

11、七廟隳:宗廟毀滅,就是國家滅亡的意思。七廟,天子的宗廟。

12、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統(tǒng)稱百越,也叫百粵。

13、陶朱:春秋時越國范蠡,他幫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回到陶,自稱陶朱公。因善于經(jīng)營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為富人的代稱。

14、戟:以戈和矛合為一體的長柄兵器。

15、九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國。

(四)一詞多義

1、制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過秦論》控制

②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論》統(tǒng)率、指揮

③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規(guī)模

2、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過秦論》丟失、失去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萬《過秦論》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過秦論》使……滅亡

3、固

①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過秦論》堅固的地勢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堅持、堅決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固然、誠然

4、利

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鋒利

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有利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④商人重利輕別離《琵琶行》利潤

5、遺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過秦論》丟失

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封神演義》丟失的東西

③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給予

6、度

①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過秦論》規(guī)章、制度

②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風度、常態(tài)

③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過秦論》量、計算

(五)句子翻譯

1、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譯:在這個時候,商鞅輔佐他,對內(nèi)建立法規(guī)制度,致力于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戰(zhàn)具,對外采用連衡的策略來使諸侯們互相爭斗。就這樣,秦國人毫不費力地就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當:在……時候。務(wù):致力,從事。具:器械,武器。連橫:名作動,采用連橫的策略。斗:使……爭斗。于是: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拱手:兩手合抱,形容毫不費力。河:黃河)

2、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譯:諸侯恐慌害怕,開會結(jié)盟來圖謀削弱秦國,不吝惜珍貴的器物、貴重的珠寶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致天下的賢士,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jié)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弱:使……弱,削弱。愛:吝惜。以致:用來招致。締交:締結(jié)盟約。與:援助。從:通“縱”。)

3、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譯:秦國人敞開函谷關(guān),延請敵軍進去,可是九國的軍隊卻遲疑徘徊不敢前進。秦國人沒有丟失一支箭及一個箭頭的損耗,可是天下的諸侯卻已經(jīng)困敝不堪了。就這樣,合縱瓦解盟約破裂,諸侯們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延:延請。逡巡:有所顧慮徘徊而不敢前進。鏃:箭頭。費:損耗。困:困敝不堪。)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譯:秦國有足夠的力量來控制并利用他們的弱點,追逐逃走的敗兵,倒下的尸體上百萬,流出的血可以漂起盾牌;秦國趁著有利的形勢,宰割天下諸侯,分割各國土地。強國請求投降,弱國入秦朝拜。(制:控制,制服。弊:弱點,毛病。亡:動作名,逃走的士兵。北:潰敗。伏:倒下。漂:使……漂起。櫓:盾牌。因、乘:趁著。利、便:形作名,有利的形勢。朝:朝拜。)

5、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譯:到了秦始皇即位,他發(fā)展了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yè),揮舞著長鞭來駕馭天下,吞并了東周、西周,滅掉了六國,登上了最尊貴的寶座來控制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勢震懾四海。(奮:發(fā)展。烈:功業(yè)。振:舉起。策:馬鞭子。御:駕馭,統(tǒng)治。履:登上。至:極。制:控制。執(zhí):拿、握。敲撲:刑具,指代嚴酷的刑罰。鞭笞:奴役。振:通“震”)

6、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譯:然后憑借華山作為城墻,憑借黃河作為護城河,占據(jù)著億丈高的城墻,下臨深不可測的護城河,把這當作堅固的屏障。好的將領(lǐng)手持強弓守衛(wèi)著要害地方,可靠的大臣領(lǐng)著精良的士兵拿著鋒利的武器來稽查盤問過往的行人。天下已經(jīng)平定,秦始皇的心里,自認為關(guān)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城池,正是子孫當?shù)弁醯娜f代基業(yè)呀。(踐、因:憑借。以為:把……當作。勁弩:強弓。信:可靠的。陳:拿著。誰何:何誰,何,通“呵”。金:堅固。金城千里:定語后置,千里金城。帝王:名作動,當?shù)弁酢#?/p>

7、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譯:然而陳涉不過是個以破甕做窗戶,以草繩系門板的貧家子弟,(替人種田幫工的)下層人民,又是個被征發(fā)的人,他的才能趕不上平常的人,既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賢德,也沒有范蠡、猗頓那樣的財富。(甕、繩:名作動,用破甕做,以草繩系。氓:民。隸:奴隸。遷徙:被征發(fā)。中人:平常人。)

8、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譯:他置身于戍邊隊伍中間,突然從田野間興起,率領(lǐng)疲憊不堪的士卒,帶著幾百人的隊伍,回過頭來攻打秦國;他們砍下樹木做兵器,舉著竹竿做旗幟,天下百姓像云那樣聚攏來,像回聲那樣應(yīng)和他,擔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他。(躡足:插足,置身于。躡足,倔起:后面均省略“于”。倔起:倔,通“崛”,突然興起。將:率領(lǐng)。眾:軍隊。揭:舉。云、響、景:名作狀,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像影子一樣。景,通“影”。贏:擔負)

9、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譯:然而成功和失敗卻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功業(yè)也完全相反,這是為什么呢?假使讓崤山以東的六國跟陳涉比量一下長短大小,較量一下權(quán)勢力量,那就不能相提并論了。(山東:崤山以東。度、絜、比、量:比量、較量。同年而語:相提并論)

10、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譯:可是秦國憑借那狹小的地盤,獲得兵車萬乘的國勢,招致八州來歸,而使同列的諸侯都來朝見,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全天下變成自己的家,把崤山、函谷關(guān)當作自己的內(nèi)宮;可是一個戍卒發(fā)難,秦王朝就被毀掉了,秦王子嬰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由于不施仁義而使攻和守的形勢不同了。(致:獲得。序:排列座次,招致。朝:使……朝拜。有:通“又”。六合:天下。作難:起事,首事。隳:被毀滅。身:自己。仁義不施:不施仁義,賓語前置)

第二課時

教學活動二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體會本文的雄辯藝術(shù)。

1.語言的高度概括和渲染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這幾句就透露出矛盾:一方面是說地形有利,但地盤很小;另一方面,則是說政治上野心很大?!案Q”字,用暗喻構(gòu)成了以小窺大的形象,精練之至。

“囊括四海,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這就不是以精練為特點,而是以渲染為務(wù)了。這種渲染顯然帶著漢朝正統(tǒng)賦體的風貌,但還是與其有一定差異。第一,不像漢賦(尤其是官方大賦)那樣一味作景觀的平面、靜態(tài)的鋪排,那樣有礙于思想的發(fā)展,這里是用來發(fā)表議論,不是一般的議論,而是大發(fā)富麗堂皇的宏論;第二,漢賦鋪排繁復(fù),疊床架屋,不知節(jié)制,且流于空疏,賈誼則對賦體句式節(jié)制使用,間之以散句貫穿之。這里就三個四言短句來說,極其精練。但是,從句子間的關(guān)系說,一個意思,三重反復(fù),不但不嫌重復(fù),反面顯得很有情采和文采。作者在宏大的視野中概括了矛盾的各個方面。首先是空間從有限(崤函、雍州之地)到無限(宇內(nèi)、八荒、四海);其次在語言上對無限的空間以三個同義所指(席卷、包舉、囊括)統(tǒng)一起來;接著從時間上概括,惠文、武、昭襄,是三代君王的業(yè)績,從公元前337年到公元前251年,八十多年,僅以一言以概之。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從空間上說東南西北地盤全面擴張,可只用了四個動詞(取、舉、割、收),同義所指,對稱句法,使得結(jié)構(gòu)有機緊密。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眱?nèi)政的改革,本來是很復(fù)雜的歷史悲壯的過程(商鞅自己就作法自斃),文章只用了十一個字“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交上連衡路線也經(jīng)歷長期曲折斗爭,也只用了“連衡而斗諸侯”六個字。特別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把外交上的縱橫捭闔,縱則帝秦,橫則王楚的搏斗,上百年的血腥戰(zhàn)爭,地居僻遠的秦國擴張到黃河以西,用“拱手”兩個字總結(jié),似乎沒有動手、沒有流血就擴張了土地。話說得這樣輕松,自然是語言的高度概括力,但更是夸張了勝利的唾手可得。

雄視時間之長,俯視空間之廣,動詞之精,排句之華,散體與賦體開合自如,這就構(gòu)成了文章氣勢宏大、詞茂而思精的風格。

2.把矛盾推向極端的對比

為了使文章主旨鮮明,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作者無論在敘述還是議論時,都采用了帶有夸張意味的對比手法,使矛盾更為突出,觀點更見鮮明。有三個方面的對比:

一是六國與秦之對比。文章在敘述惠文、武、昭襄的業(yè)績時,以諸侯國軍隊之眾,謀士之多,土地之廣等作對比,并不厭其煩地列舉國名、人名。與秦抗衡的六國,地廣、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縱締交、相與為一”,似乎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結(jié)果卻是“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從散約敗”、“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這樣夸張的對比,足以襯托出秦國實力之強。這第一層對比是極強者與較強者的對比,形成一個反差。

二是陳涉與秦王朝的對比。文章敘述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功業(yè)與陳涉以一介戍卒率眾起義的情景,強烈的對比。雖“始皇既沒”,但陳涉面對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強大秦王朝。而陳涉,作者極寫其窮困平庸,出身卑賤,才能平平,沒錢沒勢,士卒稀少而疲敝,更無裝備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影響所及,“山東豪俊遂并起”,以致顯赫一時的強秦亡于一朝。第二層對比是極強者與極弱者的對比,形成的反差較前更為強烈。

三是陳涉與六國的對比。末尾議論中,將陳涉的起義與諸侯國合縱抗秦作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對比?!瓣惿嬷?,非尊于……之君也”,一比地位?!胺氰澯阢^戟長鎩”,二比兵器?!爸喪?,非抗于九國之師”,三比士卒?!吧钪\遠慮,……非及向時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話,陳涉與諸侯“不可同年而語”,強弱對比如此懸殊,它們同是秦的對手,曾先后與之抗衡,然而人多勢眾的六國,卻一一為秦所滅,區(qū)區(qū)一個陳涉,竟然使秦“七廟隳”,這第三層對比,將前面形成的反差,進一步深化、強化了。

隨著對比的層層深入,形成的反差步步強化,更留下串串懸念,一個“何也”,終于把焦點逼示出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就是秦朝滅亡的原因,是全文結(jié)論所在。這一結(jié)論如金石擲地,鏗然有聲,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來

教學活動三

聯(lián)系全文,談?wù)勅绾卫斫狻叭柿x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在賈誼看來,始皇吞并六國時,處攻勢,靠權(quán)術(shù)和暴力取得了成功。但在他奪取天下之后,就不該用暴力手段對待百姓,而應(yīng)施仁義,注重教化,才能維持威勢,避免滅亡。

過秦論教案教案篇2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此文旨在總結(jié)秦速亡的歷史教訓(xùn),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tǒng)治的借鑒,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的文章。不妨看看人教版高二上《過秦論》教案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學習用事實作根據(jù)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2、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了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理解課文中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

認識賈誼對秦代暴政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

同學們大概聽說過“弱肉強食”這一成語吧,在自然界這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國力還是那樣的不可一世,一場農(nóng)民戰(zhàn)爭就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為我們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斑^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他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jīng)過500多年的戰(zhàn)爭破壞,社會經(jīng)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哆^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說“今”?!斑^秦”課本注釋1,意思是指出秦的過失,過,這里是動詞。

二、概括全文布??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1)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敘史實

(2)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1)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2)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三、講讀課文

(一)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nèi)容要點:

①秦的地理優(yōu)勢;

②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統(tǒng)一天下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并吞八荒)③基本國策(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之崛起----雄心勃勃----興

(二)誦讀第2段。

1、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

明確: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明確:①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lǐng)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②寫秦擴大領(lǐng)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秦之擴張----所向披靡----強

3、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既然沒有,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為下文作鋪墊,以統(tǒng)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

(三)誦讀第3段。

1、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明確: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概括秦始皇的對內(nèi)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2、劃分全段層次:

①首句寫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

明確:這是中國空前的統(tǒng)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②次寫擴大版圖,有什么作用?

明確: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

秦之統(tǒng)一----勢如破竹----盛

③寫秦始皇的對內(nèi)政策這一層的要害是什么?

明確:施行暴政,“不施仁義”,為結(jié)論張本。(“誰”“何”都是疑問代詞用如動詞,由此引申出“呵問他是誰”的意思。)

以上二小層可合并為一層:寫秦始皇對內(nèi)、對外的政策。

④末句寫始皇的設(shè)想,有什么作用?

明確: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秦之覆滅----施暴政----怨聲載道----亡

3、本段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中有怎樣的作用?

明確: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為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chǔ),本段寫統(tǒng)一后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zhuǎn)為守勢;正因為措施不當,才導(dǎo)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著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四)誦讀第4段。

默讀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陳涉起義,天下云集響應(yīng),并起亡秦。

1、開頭寫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確: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確:“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3、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tǒng)治。

4、它為下文哪一句作鋪墊?

明確:“仁義不施”。

5、“將數(shù)百之眾”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yīng)?

明確:“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shù)百之眾”,可以發(fā)人深思。

6、“斬木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yīng)?

明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7、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秦之覆滅----起義軍----一敗涂地----亡

(五)誦讀第5段。

①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yōu)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nóng)民軍的武器及素質(zhì)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這八字,是為全文的結(jié)句設(shè)伏的。

②第二層(“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至結(jié)句)

照應(yīng)全篇,歸納中心論點?!叭磺匾詤^(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應(yīng)第1、2段,“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照應(yīng)第3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照應(yīng)第4段?!叭柿x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全文中心論點。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四、總結(jié)全文

探討怎樣使用對比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明確:①縱向?qū)Ρ龋呵亟y(tǒng)一全國前對諸侯處于攻勢;統(tǒng)一后對全國人民處于守勢,是為了說明“攻守之勢異”這一點的。秦統(tǒng)一全國前由弱到強,原因是“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是“施行仁義”; 統(tǒng)一后油強變?nèi)?,原因是“廢先王之道”,不施行仁義,逐漸衰弱直至滅亡也是必然結(jié)果。

②橫向?qū)Ρ龋?/p>

a秦國和六國。反襯秦國的強大,指出秦歷代君王“因遺策”,施行仁政。

b秦朝和陳涉。雙方地位、才能、軍隊、武器懸殊而弱小的陳涉能一呼百應(yīng),因秦不施仁義

c陳涉和九國之師。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xùn)練有素的士兵無法戰(zhàn)勝秦國,而一群斬木為兵的農(nóng)民軍卻戰(zhàn)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五、板書設(shè)計

敘史實:秦之崛起----雄心勃勃----興

秦之擴張----所向披靡----強

秦之統(tǒng)一----勢如破竹----盛

秦之覆滅----施暴政----怨聲載道----亡

過秦論教案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賈誼對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背誦課文3、4、5段。

能力目標

1、歸納掌握“制、亡、固、遺、度”等詞的一詞多義,七個通假字、三種古漢語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本文善于敘事、精于論斷的寫作特色,引導(dǎo)學生正確處理敘議關(guān)系,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3、品評鑒賞本文廣用排比、對偶,極力渲染夸張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了解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難點】

結(jié)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guī)律。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趯W生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理解課文難度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的鑒賞,寫作特色、語言特點的分析鑒賞皆融于誦讀中。

2、評品法。從品評鑒賞的角度,通過設(shè)置幾個鑒賞點來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他們具體賞析該文寫作的獨到之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dǎo)入新課:

賈誼的文章,尤其是政論文,歷史上向來評價很高,魯迅先生曾譽之為“西漢鴻文”,《新編中

國文學史》稱《過秦論》為“政論文之楷?!?。從《史記》、《漢書》、《昭明文選》到明清乃至當今的古文選本,幾乎都錄入和收選了《過秦論》,特別是上篇。歷代評論名家都說它“雄俊宏律”、“通篇一氣貫注,如一筆書,大開大闔”,是古今第一“盛”文章。

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它的氣魄吧!

二、解題:

1、簡介作者

賈誼(公元前200—公元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也稱賈生。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quán)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甚為失意,渡湘水時寫《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后梁懷王墜馬而死,賈生亦傷心而死,死時僅33歲。賈誼的思想基本上屬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張,在當時還是有進步意義的。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xiàn)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xiàn)實的堅決態(tài)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chuàng)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2、寫作背景。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此前歷春秋戰(zhàn)國,七雄爭霸而秦統(tǒng)一天下,戰(zhàn)亂頻繁。加之秦統(tǒng)一后的暴政、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jīng)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極大破壞。農(nóng)民大量流亡異鄉(xiāng),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zhàn)亂使人口銳減,商業(yè)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quán),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yǎng)生息。針對這種現(xiàn)實,為鞏固西漢政權(quán),賈誼借“過秦”以“規(guī)漢”,主張施行仁政以安民,“與民休息”。他多次上書,評論時政,《過秦論》總結(jié)了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xùn),指出秦王朝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過勸諫漢文帝“安民”,并實行政治改革。當然,賈誼所說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nèi)容,這是歷史的局限、階級的局限,我們不能苛求。

3、文體特點。

?過秦論》是一篇政論文,“過秦”即批評秦之過錯的意思,批評秦的過錯意在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論”是古代議論文的一種。

三、誦讀、疏通、理解課文:

1.一詞多義:固、亡、利、遣、度……

2.詞類注用:

3.鋪張夸大:用賦的手法寫議論說理的散文。

4.文言對舉:

①詞語對舉: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

②分句對舉: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③排比(對舉的擴展):……之屬為之謀;……之徒通其意;……之論制其兵。

四、討論:本文的寫作特點。

【參考觀點】

(一)優(yōu):

1.善用對比、排比、對偶等修辭。

如對比:秦國與秦朝,秦朝與陳涉,九國與秦國,九國與陳涉等。

2.條理清晰:

(二)質(zhì)疑:

1、敘多于議。

2、扣中心欠緊。

過秦論教案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學習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見解;

(2)掌握對比論證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學習本文詞采華麗、千變?nèi)f化的語言特點,處處重復(fù)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又沒有雷同之嫌;

(4)著重識記并理解“蒙、因、絜、愛、余烈、弱”等詞的含義;

(5)理解“制、亡、利、固”4個多義詞的不同含義。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以敘史來對比論證。

教學設(shè)想:

(1)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誦讀。

(2)本文文言詞匯豐富,注意引導(dǎo)學生識辨積累。

(3)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重點學習1─2節(jié)。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課文寫作背景、釋題、明確文體。

二.⑴對照注釋自讀第一節(jié)。要求讀準字音,先默讀,再朗讀。

⑵指名朗讀,學生老師評價。

⑶再讀課文,劃出疑難。

⑷質(zhì)疑,討論釋疑。

⑸要學生說出本節(jié)活用詞、通假字。

⑹齊讀課文第一節(jié)。請同學概括大意,教師板書。

三.1.用學習第1節(jié)的方法指導(dǎo)學生學習第2節(jié)。

2.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學生口答)

⑴蒙故業(yè)

⑵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⑶寬厚而愛人

⑷相與為??

⑸趙奢之倫制其兵

⑹秦人開關(guān)延敵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讀第三節(jié),方法同一、二節(jié)。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學習3─4節(jié),背誦3─4節(jié)。

教學步驟:

一.齊讀1─2節(jié),體會語言特色,板書1─2節(jié)內(nèi)容。

二.檢查自讀第3節(jié)情況

1.指名朗讀第3節(jié),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蒙)恬藩籬黔(首)隳(名城)

2.對朗讀給予評價。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3.質(zhì)疑,討論釋疑。

4.要學生說出本節(jié)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異義詞。

5.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要學生口答)

⑴奮六世之余烈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⑷因河為池

⑸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注意句式)

三.指導(dǎo)背誦,概括大意。

1.結(jié)合課后練習二(1),指導(dǎo)背誦,加深課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四.1.對照注釋自讀第4節(jié),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牖猗躡氓

2.指名朗讀、評價、教師范讀。

3.質(zhì)疑,集體釋疑。

4.出示小黑板,請學生口答加點字的用法及意義。

⑴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注意句式)

⑵贏糧而景從

⑶天下云集而響應(yīng)

⑷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齊讀課文,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6.根據(jù)課后練習二(2)提示,指導(dǎo)背誦,加深理解。

7.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五.作業(yè)(早或晚自修完成)

1.繼續(xù)背誦3─4節(jié),(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讀課文第5節(jié)。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學習第5節(jié),總結(jié)全文

教學步驟:

一.指名背誦3─4節(jié),給予鼓勵。

二.學習第5節(jié)

1.出示小黑板,翻譯句子和加點字,口頭完成,檢查預(yù)習情況。

⑴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何也?⑶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根據(jù)檢查情況,要求學生質(zhì)疑,釋疑。

3.指名朗讀、教師評價、教師指導(dǎo)朗讀(參見教參p170有關(guān)朗讀語氣提示)

4.教師范讀

5.指導(dǎo)背誦

6.學生概括本節(jié)大意,明確結(jié)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導(dǎo)學生看板書,結(jié)合課題思考,認識本文“以史實為論據(jù),用觀點統(tǒng)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課文中的對比,尋找各組對比之間的關(guān)系,并用圖表示,并分析運用對比對論證中心論點的作用。

3.朗讀課文,找出駢句,結(jié)合作者生平、體會本文“賦體文心”的特色。

四.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三(多義詞)

板書:

興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節(jié)

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發(fā)展

(一)興亡過程(前337─前247)第2節(jié)

以史始皇統(tǒng)一全國(前246─前210)第3節(jié)

論證亡二世:滅亡(前209─前207)第4節(jié)

(二)滅亡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第5節(jié)

過秦論教案教案篇5

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這句的結(jié)構(gòu)是“有……之意,……之心”,形成一個整句?!跋硖煜?,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笔侨齻€并列短語聯(lián)合做“意”的定語。全句氣勢貫暢而有變,顯示秦之雄心。

2、“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此收要害之郡?!?/p>

前兩句為對偶,后兩句為對偶,全句顯示秦一統(tǒng)天下的壯舉。

3、“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p>

首句“當此之時”標出時限,繼之以四個主謂結(jié)構(gòu)句式排比,極力顯示出“合從締交”范圍之廣,從而襯托秦的興盛。

4、“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三個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為排比,顯示“四君”的氣質(zhì)從而襯托秦的興盛。

5、“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景、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p>

仍以“有”字領(lǐng)起,形成一長串以人名組成的長句,長句分三層,意為:“為之謀”、“通其意”、“制其兵”,極力顯示“六國”之優(yōu)勢,終于敗亡于秦,從而反襯秦之盛強。

6、“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p>

四字短句,節(jié)奏急促,顯示“六國”頹敗之勢。

7、“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p>

由動賓結(jié)構(gòu)組成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再擴組成排比句式,氣勢暢達,極力顯示“始皇”的事跡,最后以四字結(jié)構(gòu)“威振四?!苯Y(jié)句,顯示其功績。

8、“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p>

全句由三個分句構(gòu)成,陳述秦之暴虐。第一分句中的兩句對偶后以“以愚黔首”作結(jié);第二分句中三字結(jié)構(gòu)構(gòu)成對偶;第三分句中,句式松散,卻用“以弱天下之民”作結(jié)句,并與第一分句的結(jié)句遙相對應(yīng)。全句整齊而有變化。

9、“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拄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p>

全句由四個分句構(gòu)成,每一分句由“……非……也”否定句式構(gòu)成,極力陳述“陳涉”之平凡,然而卻使“強秦”滅亡,從而引出篇末題旨。

過秦論教案教案篇6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積累一些實詞,鞏固詞類活用中的使動用法、名詞作狀語的用法。

了解鋪張渲染、對比論證和借古諷今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及其歷史局限。

【教學重難點】

1、積累一些實詞,鞏固詞類活用中的使動用法、名詞作狀語的用法。

2、理解作者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

【知識鏈接】

寫作背景:

春秋以來,戰(zhàn)亂頻仍,加之秦統(tǒng)一后的暴政、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jīng)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農(nóng)民大量流亡異鄉(xiāng),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zhàn)亂使人口銳減,商業(yè)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quán),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比嗣窈苄枰蒺B(yǎng)生息。針對這種現(xiàn)實,為鞏固西漢政權(quán),賈誼借“過秦”以“規(guī)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當然,賈誼所說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nèi)容,這是歷史的局限、階級的局限,我們不能苛求。

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quán)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死時僅33歲。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xiàn)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xiàn)實的堅決態(tài)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chuàng)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知識積累】

(一)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崤函(xiáo)既沒(mò)膏腴(yú)逡巡(qūn)鏃(zú)

系頸(jì)黔首(qián)甕牖(yǒu)氓隸(ménɡ)腴(yú)

隳名城(huī)鞭笞(chī)軫(zhěn)鏃(zú)笞(chī)

恬(tián)藩(fān)甕(wènɡ)牖(yǒu)

(二)小組合作歸納字詞意義、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請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意思。

①外連衡而斗諸侯:“衡”通“橫”,“連橫”指戰(zhàn)國時張儀游說六國諸侯分別跟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

②合從締交:“從”通“縱”,“合縱”指戰(zhàn)國時蘇秦游說六國諸侯,要他們聯(lián)合起來西向抗秦的策略。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敝:“弊”通“敝”,困頓,失敗

④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大聲喝問。

⑤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然興起,此指發(fā)動起義。

⑥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⑦百有余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數(shù)和余數(shù)之間,表整數(shù)后還有余數(shù)。

2、請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古今異義詞。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義: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

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古義:用來招納

今義:連詞,表結(jié)果

(3)國家無事

古義:指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今義:①一個國家的整個區(qū)域;②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同時兼有社會管理的職能

(4)以為桂林象郡

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5)鑄以為金人十二

古義:把……當做

今義:認為

(6)才能不及中人

古義:平常的人

今義:①為雙方介紹買賣、調(diào)解糾紛等并做見證的人;②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

(7)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

今義:山東省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及意義(詞類活用):

①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形作名,險固地勢

②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狀,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③內(nèi)立法度:名作狀,在國內(nèi)

④外連衡而斗諸侯:名作狀,在國外

⑤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作狀,向南、向西、向東、向北

⑥會盟而謀弱秦:使動用法,使……弱小

⑦追亡逐北:動作名,逃走的人

⑧吞二周而亡諸侯:使動用法,使……滅亡

⑨履至尊而制六合:名作動,登上

⑩卻匈奴七百余里:使動用法,使……退卻

○11以愚黔首:使動用法,使……愚昧

○12以弱天下之民:使動用法,使……弱小

○13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名作動,用甕作,用繩系

○14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名作狀,像云、聲音、影子一樣

○15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動用法,使……滅亡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動,變小,變?nèi)?/p>

○17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動,招致;朝,使動用法,使……朝拜

4、古人為了使文章有變化,不呆滯,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詞重復(fù)出現(xiàn)的情況,就用近義詞代替,避免“同字重出”這種情況在連用結(jié)構(gòu)相同的句子時,更為常見,找出下列加點的詞語的近義詞,并附上相關(guān)的句子。

(1)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

答:擁雍州之地(擁、據(jù),近義)

(2)席卷天下

答: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舉、囊括、并吞、席卷,近義宇內(nèi)、四海、八荒、天下,近義)

(3)南取漢中

答:西舉巴、蜀(舉、取,近義)

(4)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

答:齊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之倫制其兵(徒、倫、屬,近義)

(5)宰割天下

答: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義)

(6)蒙故業(yè)

答:因遺策(因、蒙,近義)

(7)率疲弊之卒

答:將數(shù)百之兵(將、率,近義)

(8)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答:氓隸之人、遷徙之徒(人、徒、子,近義)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將其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判斷句)

譯: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用破甕做窗戶、用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是被遷謫戍邊的卒子。

②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介賓短語后置句)

譯:陳涉的地位并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的國君更尊貴。

③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被動句)

譯:一個戍卒發(fā)難天子七廟就被毀掉了。

④為天下笑者(被動句)

譯:(秦國)被天下人恥笑。

?文本探究】

1、秦王朝的強大始于秦孝公,第1段寫秦孝公時秦朝興盛的原因有哪些?從段落中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

明確:①地利——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②人和——君臣固守以窺周室,③政通——內(nèi)力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2、文章第2段敘述六國攻秦、賂秦、服秦這一過程,有何作用?

明確:以諸侯之強反襯突出強秦之不可戰(zhàn)勝,以六國不堪一擊突出秦輕而易舉大獲全勝。這是為下文蓄勢,表明由秦來統(tǒng)一全國已成定局。

3、文章第3段寫秦始皇的對內(nèi)政策是什么?這一層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1)愚民、弱民、以民為敵。(2)“不失仁義”,為結(jié)論張本。

4、第5段涉及了四種力量的對比,找出四種力量的對比各是什么?以九國之師跟陳涉做對比,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四種力量分別是陳涉、九國、秦國、秦朝。①“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不可同年而語矣”這時九國之師與陳涉相比;②“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而朝同列”這是秦國與統(tǒng)一天下的秦朝相比;③“然后以六合為家……何也?”這是最強大的秦與最弱小的陳涉相比。

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xùn)練有素的士兵無法戰(zhàn)勝秦國,而一群斬木為兵的農(nóng)民軍卻戰(zhàn)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心。

5、《過秦論》的體裁是議論文,但為什么記敘卻多于議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因為本文的重點在于論秦之“過”。要論秦之“過”,就必須有大量的史實,把它作為議論的依據(jù)、說理的基礎(chǔ)。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敘事,敘述秦國逐步強盛的史實,極寫六國合縱攻秦反而失敗,為秦所并,顯示了秦上升時期的蓬勃發(fā)展之勢;然后又極寫陳涉領(lǐng)導(dǎo)的義軍,人少勢孤卻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過這樣的敘述,用歷史事實互相對照,得出了秦雖有百年的興盛史,敗六國,吞諸侯,一統(tǒng)中國,威振四海,卻亡于兵士疲弊的陳涉之手,乃是仁義不施的結(jié)果。在探討秦亡原因的同時,其過秦諷漢之旨已意在言外。

6、結(jié)合漢初的社會現(xiàn)實,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談?wù)剰娗氐乃偻鼋o后人的啟示。

明確:漢文帝時期,是封建時代的所謂“盛世”,即舊史家艷稱的“文景之治”的前期。這時,由于秦末衰敝的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fù)和發(fā)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對安定,社會呈現(xiàn)出繁榮的景象。但是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統(tǒng)治階級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長”(賈誼《論積貯疏》),權(quán)貴豪門大量侵吞農(nóng)民土地,逼使農(nóng)民破產(chǎn)流亡,“賣田宅,鬻子孫”(晁錯《論貴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賈誼《論積貯疏》)。同時,刑罰苛重,民不聊生。漢文帝“外有輕刑之名,內(nèi)實殺人”(《資治通鑒》卷十五),表面上廢除肉刑,實際上只是改換一些殺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而漢文帝周圍一些權(quán)貴卻對此視而不見,麻木不仁,說什么國家“已安已治”。這使得懷有改革時政抱負的賈誼深為不安。為了向漢文帝說明政治形勢的嚴重性,他從關(guān)乎漢王朝興亡的角度,寫了著名的《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從正面論析時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同時還寫了《過秦論》,這篇史論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逼淠康氖翘峁┙o漢文帝作為改革政的借鑒,希望漢統(tǒng)治者能吸取秦滅亡的教訓(xùn),推行“仁政”以求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安定。即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

啟示:①形勢變化,政策也應(yīng)隨著改變②統(tǒng)治者要“施仁政,行仁政”。③失民心者失天下

7、總結(jié)本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a、對偶排比句式的廣泛運用:“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蓖怀龅乇憩F(xiàn)出了秦的虎狼之心。以上三句話均為一個意思,但句句有力,強調(diào)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b、鋪陳排比手法。

寫賦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需要鋪張和夸大的,內(nèi)”、“四?!焙汀鞍嘶摹?,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

c、全篇對比論證到底。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jié)構(gòu)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

過秦論教案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歸納掌握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課文中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詞采華麗、千變?nèi)f化的語言特點,引導(dǎo)學生識辨積累。

【課時安排】

三課時(1、讀課文并落實字詞;2、指導(dǎo)翻譯;3、背誦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課文:

賈生(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漢文帝渴求賢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賈誼的意見,賈誼的政治才干無與倫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賈誼征求社稷大計卻問及鬼魅神仙。此詩選取宣室召見、夜半前席兩個細節(jié),揭示出賈誼似受恩遇實則不遇的實質(zhì)。

二、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著名的文學家。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善屬文聞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xiàn)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貶謫后,雖身居閑職,仍心系朝事,后為梁王太傅。正如毛澤東詩中所講,梁王落馬而死,賈誼以為是自己失職,哭泣歲余,抑郁而終,年僅33歲。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從此長逝歷史天空。所著政論文以《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最為有名。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xiàn)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xiàn)實的堅決態(tài)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chuàng)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解題:過秦論

三、背景簡介

戰(zhàn)國時代,隨著宗法制度的解體,各國競相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功效卓著,秦國空前強大起來,于是以秦統(tǒng)一為主線的多年的兼并戰(zhàn)爭開始了。如齊魏馬陵之戰(zhàn)、秦趙長平之戰(zhàn)等,連年征戰(zhàn)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zāi)難。最后秦終于兼并了六國。秦統(tǒng)一天下之后,對百姓橫征暴斂,濫施嚴刑苛法;對異族大肆興伐。它的暴政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zāi)難,民怨沸騰,終于在秦二世元年爆發(fā)了陳勝吳廣起義。隨著人民起義的風起云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王朝也是歷時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結(jié)束了。西漢初年,經(jīng)歷春秋戰(zhàn)國楚漢戰(zhàn)爭500多年的戰(zhàn)爭,社會經(jīng)濟受到極大的破壞。賈誼的《過秦論》正是針對這種社會現(xiàn)實而主張實行“仁政”的,給百姓以休養(yǎng)的機會,以求經(jīng)濟大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

“過秦”即言秦之過,是指責秦的過失的一篇政論文。

四、朗讀課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讀音。

五、學生自讀課文。

請同學翻譯并指導(dǎo),指出重點字詞。

指導(dǎo)翻譯文本: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優(yōu)勢,政治雄心;概述商鞅變法與張儀連橫的情況以反西河之戰(zhàn)首告大捷的情況:總的是寫秦孝公的功業(yè),他為秦的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第二段,主要是寫秦惠文王、秦武王王的功業(yè)。

1、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

明確: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明確:①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lǐng)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②寫秦擴大領(lǐng)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3、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既然沒有,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為下文作鋪墊,以統(tǒng)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

第三段,總寫秦始皇帝的功業(yè),即其統(tǒng)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1、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明確: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概括秦始皇的對內(nèi)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2、劃分全段層次:

①首句寫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

明確:這是中國空前的統(tǒng)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②次寫擴大版圖,有什么作用?

明確: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

③寫秦始皇的對內(nèi)政策這一層的要害是什么?

明確:施行暴政,“不施仁義”,為結(jié)論張本。

④末句寫始皇的設(shè)想,有什么作用?

明確: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3、本段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中有怎樣的作用?

明確: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為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chǔ),本段寫統(tǒng)一后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zhuǎn)為守勢;正因為措施不當,才導(dǎo)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著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第四段,總寫陳涉起義的情況及其亡秦的結(jié)果。

1、開頭寫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確: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確:“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3、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tǒng)治。

4、它為下文哪一句作鋪墊?

明確:“仁義不施”。

5、“將數(shù)百之眾”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yīng)?

明確:“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shù)百之眾”,可以發(fā)人深思。

6、“斬木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yīng)?

明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7、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第五段,歸納作結(jié):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①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yōu)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nóng)民軍的武器及素質(zhì)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這八字,是為全文的結(jié)句設(shè)伏的。

②第二層(“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至結(jié)句)

照應(yīng)全篇,歸納中心論點?!叭磺匾詤^(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應(yīng)第1、2段,“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照應(yīng)第3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照應(yīng)第4段?!叭柿x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全文中心論點。

六、總結(jié)全文:

秦滅亡的原因

陳涉和始皇比較

陳涉和九國比較

?過秦論》著重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無道,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這個觀點也貫穿在其余兩篇之中。

作者總結(jié)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xùn),意在借古諷今,即從反面說明“牧民之道,務(wù)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義,目的是勸漢文帝對人民實行寬松的政策。

七、藝術(shù)特色:

1、善于敘事精于論斷

2、對偶排比氣氛熱烈

3、反復(fù)比照導(dǎo)出題旨

八、文言知識積累

1通假字

約從離衡(通“橫”)合從締交(通“縱”)

制其弊(通“敝”)百有余年(通“又”)

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贏糧而景從(通“影”)

2古今異義

例句古義今義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黃河水道的通稱

贏糧而景從擔負勝或獲得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東山東省份

流血漂櫓盾牌使船前進的工具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愛惜、愛護、喜歡

寬厚而愛人愛惜人民丈夫或妻子;戀愛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劃分整體事物的分開或使整體的事物分??

3詞類活用

名詞做狀語

有包舉宇內(nèi)像包裹一樣

席卷天下像席子一樣

囊括四海像口袋一樣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天下云集響應(yīng)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內(nèi)立法度對內(nèi)

外連橫而斗諸侯對外

南取漢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在北面

南取漢中向南

西舉巴蜀向西

東割膏腴之地向東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向南

名詞活用為動詞: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稱帝、稱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動詞活用為名詞:

追亡逐北逃走

動詞的使動:

卻匈奴七百余里使動用法使……退卻

約從離衡使動用法使……離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動用法使……朝拜

外連橫而斗諸侯使動用法使……爭斗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動用法使……滅亡

形容詞作名詞:

①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固:險固的地勢。

②尊賢而重士賢:賢能的人

③因利乘便“利、便”都解釋為:便利條件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會盟而謀弱秦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變小,變?nèi)?/p>

一詞多義特殊句式

課堂小結(jié)并布置作業(yè),背誦后三段,并做小聚焦。

教學反思:

學生反饋:

過秦論教案教案篇8

《過秦論》課文原文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扣關(guān)而攻秦。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qūn)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以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dí),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méng)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yī)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duó)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nàn)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教學設(shè)計

?設(shè)計意圖】

?過秦論》是一篇內(nèi)容非常豐富,語言極有特色的史論。學習本文的主要目標,是理解秦之過及借鑒意義,明確對比論證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詞句。本設(shè)計突破傳統(tǒng)的“讀文章─—講字詞─—譯文句”的教學程式,抓住中心,精選語段、詞句,設(shè)計若干討論題,激發(fā)興趣,訓(xùn)練思維,教學生學會自讀文言文。

?設(shè)計提要】

本設(shè)計在學生對照注釋預(yù)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分三步設(shè)疑討論:1、由標題引入第5段,討論對比方法及結(jié)論的產(chǎn)生;2、從秦攻守之勢的不同,討論秦興亡史的演變,理清文章思路;3、討論“仁義不施”的表現(xiàn)及作者的寫作旨意。在討論中,強調(diào)教師點撥,精簡知識講授;強化誦讀自學,重視語言知識,將理解文意與理解語言緊密結(jié)合,突出教學重點,突出思維訓(xùn)練。

?設(shè)計實施】

1、層層對比揭秦過。

[設(shè)疑討論]“過秦”,即言秦之過。作者以秦的興亡史實為基本依據(jù),采用對比方法,層層推進,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過失,這充分體現(xiàn)在第5段議論中。朗讀第5段:(1)將段中涉及到的秦國、秦朝、九國(山東之國)、陳涉四種力量用數(shù)學符號“〈”連結(jié)排列起來;(2)按例句“‘秦人開關(guān)延敵……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是秦國的實力與九國之師相比”,從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項對比的句子;(3)說明作者是如何在對比分析中歸納出結(jié)論的。

[明確](1)四種力量的對比可以表示為:陳涉〈九國〈秦國〈秦朝。(2)“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不可同年而語矣?!边@是山東九國之師與陳涉相比;“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而朝同列?!边@是秦國與統(tǒng)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為家……何也?”這是最強大的秦與最弱小的陳涉相比。(3)從對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陳涉起義時,面對的是最強大的秦朝。一個“何也”,水到渠成,把焦點逼示出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點撥]作者議論秦的過失,首先肯定地理條件沒有變,接著采用多項對比的論證方法,層層推進。最詳細的是陳涉與九國的對比,從各個角度對比,極言陳涉弱??;其次是秦國與統(tǒng)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強調(diào)秦朝的強大。九國與秦的對比包含在上面第二個對比中,不夠明顯,但例句從課文第2段找來明顯的句子,已經(jīng)明確。不能忘記陳涉與秦朝的對比。對比得出的結(jié)論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訴我們秦亡的原因,也點明了課題“秦之過”。當然,“秦之過”主要是“仁義不施”而非“攻守之勢異也”。充分利用課文注釋理解詞句,注意連用“也”字的語氣及其強調(diào)作用。

[說明]這一段議論是全文的重點,需要反復(fù)朗讀與全面理解。抓住對比即抓住了重點綱目;用數(shù)學公式來表示課文內(nèi)容,激起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積極思考;緊扣原句,促使學生細讀課文,理解文句詞語,抓住重要句子、重點詞語。學生學習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過程,也是自學文言文能力提高的過程。

[板書]

2、攻守勢中看興亡。

[設(shè)疑討論]“攻守之勢異也”,是對文章1~4段秦興亡史實的概括議論,先從第5段中分別找出一句話概括“攻”與“守”的史實;然后自讀1~4段,說說哪些段寫“攻勢”,哪些段寫“守勢”,并從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興”或“亡”的史實。

[明確](1)“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而朝同列”議論的是“攻勢”;“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議論的是“守勢”。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層“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寫“攻勢”,第3段第二層寫“守勢”。

(3)興:“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蓖觯骸吧綎|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p>

“攻”是以雍州之地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個天下為本,采取了更為嚴密的措施:秦從諸侯變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強大,結(jié)果卻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點撥]“攻”指依靠權(quán)謀武力,擴張土地,奪取天下,吞并六國;“守”指采取種種措施鞏固政權(quán),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層的七字排偶句,寫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統(tǒng)一六國的巔峰?!芭d”指秦國強大起來,不能用表達措施的句子來表明,而要選擇能夠表現(xiàn)一個階段強大的句子。

[說明]該討論題一方面訓(xùn)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抓住中心句引發(fā)開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閱讀語段,篩選信息,學習歸納。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學生認真自讀課文,正確理解文言詞語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識。

[板書]

3、秦過為鑒可治國。

[設(shè)疑討論]秦的過失主要是“仁義不施”,請從課文中挑出秦“仁義不施”的語句并加以解釋,說說秦的過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明確](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4)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5)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

(6)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秦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國慘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已經(jīng)蘊藏著導(dǎo)致失敗的尖銳矛盾。秦統(tǒng)一天下,攻守之勢轉(zhuǎn)化以后,不但不施仁義,反而變本加厲,用嚴酷的刑罰奴役百姓,迅速導(dǎo)致大規(guī)模起義,致使帝王之業(yè)土崩瓦解。這一史實充分顯示出民心向背對治國的重要性。賈誼采用鋪張渲染的手法言秦之過,是借秦作鑒,猛敲警鐘,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施仁政。

[點撥]“仁義不施”,換種說法是“施行暴政”,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現(xiàn),在固守天下中表現(xiàn)得尤為厲害。主要體現(xiàn)在治國措施中。

[說明]將“仁義不施”這一抽象道理具體化,訓(xùn)練了學生篩選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維深刻性訓(xùn)練、鑒賞評價訓(xùn)練、語言訓(xùn)練都得到落實。

[板書]

[總評]文言文教學要提高教學效率,首先要“減肥消腫”,引導(dǎo)學生抓住重點,積極思維,學會自讀。本設(shè)計突破“字字落實,串講課文”的傳統(tǒng)教法,從標題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點語段,在論證方法、論據(jù)材料和寫作主旨三方面設(shè)置討論題,注意“意”“言”結(jié)合,創(chuàng)設(shè)啟發(fā)思考、指導(dǎo)讀書的情景,讓學生在讀書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詞,培養(yǎng)自讀能力,為本單元其他課文的講讀或自讀提供了一個教學思路。

《過秦論》教學雜談

?文言文閱讀教學“三字經(jīng)”〗

品:品,品到八分透。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模式,通常第一課時為疏通文本,第二課時探究文意。這種教學模式有一個較大的弊端,割裂文本講詞義既不利于文詞的正確理解,也使學生陷于枯燥的詞語講解,失去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絲毫體會不到古文的美感,品不出古文的真滋味。

活潑好動的中學生都喜歡“新鮮感”,在剛接觸新課文時的興趣和熱情最為高漲,如果一開始就接觸晦澀枯燥的詞語講解,會使學生對課文學習的熱情大打折扣。因此,我一般把對文言文的品析放在授課的第一課時,把對語法的理解及文本的翻譯放在預(yù)習及第二或復(fù)習檢測中。在第一課時的課堂教學中,嘗試把現(xiàn)代文教學中的“以主干性問題串聯(lián)全文”的教學設(shè)計運用于文言文,把文言詞語的理解貫穿于文本的理解中,既使文言詞語的理解不脫離文本,也使學生在語境中興趣盎然的投入學習之中,象欣賞現(xiàn)代文一樣品味古文。

教學《過秦論》則由文末最后一句“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作為切入點來貫穿全文。總的來說,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盡量讓學生體會原汁原味的古代語言,當然要做到十分透徹是不可能的,品到八分就足夠了。對古代作品,基本的科學的認識和評價又不可缺少。

?作文教學以讀為本·授意學生在誦讀中學構(gòu)段謀篇〗

教材中的選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質(zhì)兼美。它們的構(gòu)段方法和語言表達各不相同。教師要充當有心人,引導(dǎo)學生分析,理解各類文章的構(gòu)段和表達方法,找出規(guī)律,進行形式多樣的寫段訓(xùn)練。如,教學《過秦論》、《阿房宮賦》《師說》等課,都可以作類似的訓(xùn)練。這樣一課一訓(xùn),一訓(xùn)一得,學生構(gòu)思成文就會意到筆隨,揮灑自如。

?營造良好情感氛圍,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四、改變教學形式,營造良好情感氛圍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片面強調(diào)規(guī)范、秩序,老師一本正經(jīng)地講,學生循規(guī)蹈矩地聽,沒有老師的指令,學生不準打開課本看書,不準七嘴八舌議論,不準交頭接耳交流等等。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削弱了學生的思維活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廢除一些陳規(guī)舊俗,給學生多一些自由寬松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教學效果會更好。文言文地教學枯燥無味,大部分同學都對它不感興趣,一次我上《過秦論》這篇課文,眼看著同學們一個個昏昏欲睡,于是我宣布:“今天,我們來點新花樣,不再是我講你們聽,反過來,你們講我聽。”學生們頓時來勁了。我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競賽,按造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就課文的內(nèi)容互相提問,答對了得十分,答錯了扣五分,我擔任裁判,給予指導(dǎo)。接下來的課堂氣氛異?;钴S,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針鋒相對,據(jù)理力爭,所提的問題不僅涵蓋了課文的重點內(nèi)容,同樣暴露出同學們在學習中的很多問題。通過討論和老師的指導(dǎo),同學們都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予以彌補,圓滿完成教學目標,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所以,課堂教學形式不能一成不變,應(yīng)根據(jù)具體情況加以靈活組織,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