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zhàn)的教案7篇

時間:2022-12-27 作者:Trick 備課教案

很多教師在開展教學個在之前,都是會認真制定教案的,教案在完成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注意文字表述規(guī)范,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曹劌論戰(zhàn)的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

曹劌論戰(zhàn)的教案7篇

曹劌論戰(zhàn)的教案篇1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十面埋伏”音樂響起,教師走上講臺。)

師:在“十面埋伏”音樂聲中,我們一起走進春秋,走進古戰(zhàn)場。春秋初期,齊襄公政令無常,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分別逃到魯國和莒國,齊襄公被殺后,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取王位,他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公子糾也在魯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搶奪王位,但被齊桓公打敗。魯莊公十年,齊桓公借口魯國曾幫助過公子糾,舉兵攻魯,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入侵的齊國。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魯國史官左丘明在《左傳》中解釋了《春秋》記載的這次著名的“長勺之戰(zhàn)”。下面我們了解《左傳》。

(教師出示第一張幻燈片。)

文學常識:

?左傳》是春秋時期根據(jù)魯國的歷史寫的編年體史書,傳說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傳》,《公羊傳》,《轂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二、讀準音,讀順文,讀懂意

師:下面我們學習《左傳》中這篇解釋“長勺之戰(zhàn)”的《曹劌論戰(zhàn)》,我?guī)ьI大家進入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錄音棚。

(教師出示第二張幻燈片。)

錄音棚:

讀準音,讀順文,讀懂意。

1、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清句子停頓和字的發(fā)音。

2、學生互相聽讀。學生同位之間,我讀你聽,互相糾正句子停頓和字的發(fā)音錯誤。

3、師生合作朗讀。一男同學讀文章敘述性的語言,教師、女生和男生分別讀鄉(xiāng)人、曹劌和魯莊公的語言。

師:大家朗讀得非常準確。在朗讀過程中,我們一定發(fā)現(xiàn)有許多句子不會翻譯,希望同學們互相討論后提出來,我們一起嘗試用“翻譯五字法”來解決。

(教師出示第三張幻燈片,教師介紹“五字法”。學生小聲交流。)

文言翻譯五字法:

“留”:國號、年號、地名、人名、官位,書名要留,即直接寫下來。

“替”:有些古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詞義有較大的出入,要用現(xiàn)代漢語加以替換,例如將單音節(jié)詞換成雙音節(jié)詞。

“調(diào)”:文言詞序與現(xiàn)代漢語詞序不一致時,翻譯時要把它調(diào)整過來。

“補”:文言中省略的成份,翻譯時要補出。

“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學生1:“何以戰(zhàn)”怎么翻譯?

師:這位同學帶頭提出問題了,哪位同學來試著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2:我認為可以用“五字法”的“調(diào)”和“補”來解決,翻譯時要把“以”提前,“何”置后,句前加上省略的“您”,句中加“和齊國”,翻譯成“(您)憑什么和齊國作戰(zhàn)呢?”

師:這位同學“五字法”用得準確。還有哪些同學提出問題?

學生3:“弗敢加也”中的“加”怎么解釋?

學生4:我看注釋,這里“加”是“虛夸”的意思,和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不一致。翻譯時要用“替”的方法來解決。

師:我們一起找一找本文還有哪些古今義不一致的詞語。

……

三、演角色,品人物,釋疑難

師: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薦兩個同學來分別扮演魯莊公和曹劌,將文中人物的對話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演一場課本劇。

教師出示第四張幻燈片:

小舞臺

演角色,品人物,釋疑難。

(學生反響熱烈,推薦了一男同學和一女同學分別扮演魯莊公和曹劌。)

師:魯莊公、曹劌有禮了,這講臺既是魯莊公的王宮,又是戰(zhàn)斗時所乘的戰(zhàn)車。這場課本劇分三個片斷:請問──參戰(zhàn)──釋疑,每個片斷我先說幾句旁白,你們就開始演。

(兩名學生開始表演,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師:請同學們評一評這兩位同學的表演。

學生5:他們表演得活靈活現(xiàn),人物對話表述得很準確,還自己設計了一些人物動作,例如從講臺上下來察看地面的動作,對應了“下視其轍”。但我發(fā)現(xiàn)他們少了一個“登而望之”的動作。

師:你來表演這個動作,可以嗎?

(學生5手搭涼棚,做了一個朝遠處望的動作。)

師:動作準確,我們要注意“視”和“望”的含義區(qū)別,“視”是從近處察看的意思,“望”是朝遠處看的意思。

同學們在觀看表演時,肯定有一些關于這兩個人物的問題,請大家互相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

(學生互相提出問題,討論解決問題,教師深入學生中間參與討論。)

學生6:曹劌為什么僅憑魯莊公提出的第三個條件,就肯定能與齊軍作戰(zhàn)?

師:這位同學抓住了文中關鍵語句來提問,哪位同學回答?

學生7:魯莊公按照實情斷案,這是忠于職守,為民辦實事,能夠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我認為“取信于民”是治國的根本。

師:這位同學有自己的見解,懂治國之道。春秋時各國遇到大型戰(zhàn)爭時,僅憑常規(guī)部隊是不夠的,還必須大量地從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擁護君主,他們就不會跟隨君主去賣命的,正所謂:“君為舟也,民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辈軇ド钪@點。

(教師板書:戰(zhàn)前──取信于民)

學生8:曹劌為什么要等到“齊人三鼓”后才讓魯莊公擊鼓進軍?

師:我們能不能從文中找出解釋的文字?

(學生閱讀文章,從第三段中找到了對應的解釋文字,并大聲讀了出來。)

師:這表現(xiàn)了曹劌善于捕捉戰(zhàn)機,他在戰(zhàn)中捕捉到哪兩個戰(zhàn)機?同學們能不能用文中詞語概括出來?

學生9:曹劌抓住了“彼竭我贏”之時進行進攻,抓住“齊軍敗績”之時進行追擊。

學生10:應該是抓住“轍亂旗靡”之時進行追擊,因為當“齊軍敗績”時,曹劌并未同意魯莊公開始追擊,可以看出曹劌謹慎小心,深謀遠慮。

師:分析得有依據(jù)。曹劌深謀遠慮還從哪些方面看得出來?

生11:從第四段曹劌分析勝利的原因看得出,長勺之戰(zhàn)能以弱勝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劌有勇有謀,成竹在胸。

教師板書:

戰(zhàn)中──捕捉戰(zhàn)機,戰(zhàn)后──分析勝因

師:我們能否用文中詞語來概括曹劌這個人物形象?

(學生快速閱讀,找到了“遠謀”。)

教師板書:

“曹劌遠謀”

師: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

學生12:魯莊公身上有哪些閃光點?

師:從這位同學的問題看出魯莊公是一位明君。

生13: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認為魯莊公是一位昏君。

師:有何依據(jù)?

生13:戰(zhàn)前魯莊公不知道憑什么可以和齊國開戰(zhàn)?戰(zhàn)時又急躁草率,戰(zhàn)斗勝利了,還不知道取勝的原因。

生12:我認為魯莊公是位明君,雖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廣開言路,虛心聽取曹劌的建議,不獨斷專行,戰(zhàn)后虛心向曹劌請教。

師:是啊!魯莊公最大的優(yōu)點是善于用人,他能聽取一個普通百姓的建議,真是了不起!想當年,孔明遇上后主劉禪,劉禪非但不侍之如父,而且在孔明伐魏關鍵之時,懷疑他,阻撓他,使孔明有“孔”難“明”啊!但作為一個處在戰(zhàn)事頻繁的春秋時期的君主,卻不懂治國,不懂打仗,有點說不過去。魯莊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14:本文主人公是曹劌,魯莊公起襯托作用。

教師板書:

魯莊公襯托

四、觀全文,談啟發(fā),作交流

師:品完人物,我們能從曹劌身上學到什么?希望大家來到私語軒,相互交流,暢所欲言。

(教師出示第五張幻燈片)

私語軒:

我們能從曹劌身上得到什么啟發(fā)?

學生小聲相互交流。

生15:我要學習曹劌做事膽大。

師:何以見得曹劌膽大?

生15:曹劌一個平民百姓,竟然不顧鄉(xiāng)人的勸阻,執(zhí)意見魯莊公,詢問開戰(zhàn)的條件,膽子夠大的。

師:他怎么如此大膽進見魯莊公?表現(xiàn)曹劌什么品質呢?

生15:表現(xiàn)曹劌關心國家命運,具有強烈的責任感。

師:你膽子怎樣?

生15:不是很大。

師:希望你覺得有責任做某事時,就要勇敢去做。該出手時就出手。但是膽大不是魯莽,我們還要學習曹劌處事謹慎。

生16:我要向曹劌學習打仗,做一個軍事家。

師:這個女生將來是個巾幗英雄,學會打仗,維護和平。有關戰(zhàn)爭文化的內(nèi)容我們知道哪些?

生16:“取信于民”是戰(zhàn)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戰(zhàn)機”是戰(zhàn)爭勝利的直接原因。

師: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我們熟悉的有關戰(zhàn)爭文化的句子還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為上,攻城者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p>

師:我們最后齊讀全文,在洪亮的讀書聲中結束這堂課。

【教學反思】

本文的教學方式以誦讀法和學生問題教學法為主。

我設計了多種誦讀方式。我的示范朗讀在停頓、語速、語氣、重音和節(jié)奏等方面給學生示范,帶領學生進入了課文描繪的情境中,學生互相聽讀使他們合作學習,互相糾正朗讀時出現(xiàn)的錯誤,男女生分角色朗讀使學生初步感悟語言的意蘊和人物形象。學生角色表演既能促使學生快速有效地背誦課文,加強對文意的理解,又能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品人物作鋪墊。

我嘗試了“學生問題教學法”。“學生問題教學法”是我校今年結題的市級語文課題研究。通過演角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之后,學生較積極地對這文中兩個人物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由于課前我對學生的問題做了充分的預設,所以課堂上面對學生臨時生成的問題,例如圍繞魯莊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對學生的質疑進行了肯定,然后引導他們從文中找依據(jù)來爭論,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閱讀體驗,同時又發(fā)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學習文言文,文意疏通必不可少,但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講,又不能有效地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所以我在傳授“翻譯五字法”后,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句,嘗試用“五字法”來解決,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有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面對學生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我的引導有時略顯生硬。例如,當學生提出“魯莊公身上有哪些閃光點”時,我應該順著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但我繞了一個彎子,讓學生先討論魯莊公是明君還是昏君,再去找他的閃光點,有點將學生硬拽到自己預設的軌道上來的感覺。當課堂生成與教學預設不一致時,教師隨機應變,相機點撥,順勢引導的功夫,我是要千錘百煉,不斷提高的。

總之,不管是成功,還是不足,這節(jié)課給我的收獲太大了,有自信,有啟發(fā),有冷靜的審視,有更多的思考,它將使我在語文教學藝術的探索之路上饒有興趣地走下去。

曹劌論戰(zhàn)的教案篇2

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曹劌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zhàn)"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shù)奶攸c.

2.過程和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得.

(2)讓學生談談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學習曹劌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了解本文記述戰(zhàn)爭詳略得當?shù)奶攸c.

2.難點

理解曹劌有關戰(zhàn)爭問題的論述.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識,你知道歷史上著名的戰(zhàn)爭有哪些嗎?(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勝多的戰(zhàn)爭有哪些嗎?

今天我們就來走近古戰(zhàn)場,了解這場以少勝多的"齊魯長勺之戰(zhàn)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妒酚洝泛汀稘h書》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zhàn)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蹲髠鳌贩帜暧浭?,沒有篇名。

知識點:關于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zhàn)國策》?!秶Z》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zhàn)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jīng),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yōu)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tǒng)性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chuàng)。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2. 長勺之戰(zhàn)的背景

這一戰(zhàn)事發(fā)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fā)動的第二次戰(zhàn)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zhàn)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fā)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shù)亻L勺展開的戰(zhàn)事。

3.理清線索,梳理結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

(1)試概括大意。

(2)的線索有幾條?

點撥:有兩條線索:①事物發(fā)展的線索: 迎戰(zhàn)——備戰(zhàn)——勝戰(zhàn)——評戰(zhàn)

②人物活動的線索: 請見——請問——參戰(zhàn)——釋疑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一)研讀課文,把握曹劌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

1.魯莊公認為戰(zhàn)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2.為什么“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3.為什么“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

4.從戰(zhàn)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曹劌的戰(zhàn)術思想是什么?

小組合作討論:并歸納。

(二)品評曹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jié)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并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曹劌:愛國熱情,政治遠見,卓越才能,過人謀略。

魯莊公:政治無能,軍事無知;實事求是、虛心聽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為求真知 ,

不恥下問。

(三)再讀課文,體會以“論戰(zhàn)”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shù)奶攸c。

四.課堂討論

魯國的獲勝給了你怎樣的啟示?從曹劌的做法和孟子的“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來談談

如何做好集體中的一員?

五.作業(yè)設計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請見——愛國熱情

曹劌 參戰(zhàn)——卓越才能 遠謀

論戰(zhàn)——過人謀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靈——政治無能

急于求戰(zhàn)、急于攻擊——軍事無知

魯莊公 急于備戰(zhàn)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 鄙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禮賢下士、任人唯賢

戰(zhàn)后問劌、勝而不喜——為求真知,不恥下問

曹劌論戰(zhàn)的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zhàn)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zhàn)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shù)奶攸c。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德育目標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shù)?敘事特點,理解曹劌關于戰(zhàn)爭問題的論述。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前面我們剛剛學習丁先秦諸子散文,領略了諸子散文特有的藝術魅力。今天,我們學習先秦歷史散文著作《左傳》中的選段《曹劌論戰(zhàn)》,感受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

二、資料助讀

1.《左傳》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妒酚洝泛汀稘h書·藝文志》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學者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認為是戰(zhàn)國初年人根據(jù)各諸侯國史編成。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zhàn)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晉杜預把它按年代順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認為它是用史實來闡述《春秋》經(jīng)義的?!洞呵铩酚浭路浅:唵?,近乎大事年表,例如這篇課文所記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話: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左傳》節(jié)文的標題,都是后人加的。

2.長勺之戰(zhàn)背景簡介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zhàn)或長勺之戰(zhàn)。這一戰(zhàn)事發(fā)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fā)動的第二次戰(zhàn)爭。

前此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zhàn)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fā)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shù)亻L勺展開的戰(zhàn)事。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多媒體顯示重點字音:

劌(guì) 鄙(bǐ) 孚(fú) 間(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根據(jù)朗讀情況糾正浯調(diào)。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從也。(讀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讀出肯定的意味)

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diào)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的語氣)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說的意味,語調(diào)應低緩)

3.學生大聲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以待討論交流時解決。

4.選幾位同學概述課文大意。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曹劌請見莊公,詢問備戰(zhàn)情況,隨同莊公參戰(zhàn),大獲全勝,曹劌為魯莊公釋疑解惑。

教師提示:該同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概括情節(jié),試以事件發(fā)展過程為序概括情節(jié),如何?

學生明確:莊公迎戰(zhàn)一備戰(zhàn)一勝戰(zhàn)一曹劌論戰(zhàn)。

四、研習課文,背誦課文

師生共同研習第一段。

1.學生齊讀第一段。

2.學生討論交流本段中的難詞難句,教師適時點撥,解答學生疑問。

3.選一學生翻譯第一段,其余同學評點,指出錯誤、不足。

教師提示本段中的重點字詞。

多媒體顯示:

重點實詞:間、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異義詞:鄙、犧牲、獄、可以 關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guī)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員,此處借指有權位的人。

4.內(nèi)容梳理

提問: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可以看出曹劌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明確:曹劌身份卑微。卻能關心國家大事,為國事深謀遠慮。

提問:魯莊公認為戰(zhàn)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曹劌是如何評價的?

明確: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從也。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之屬也??梢砸粦?zhàn)。

提問: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zhàn)的主要條件?

明確:魯莊公借小惠贏得近臣的擁護,借小信贏得神靈的保護,這兩點都被曹劌否定。在曹劌的啟發(fā)下,莊公終于認識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突出表現(xiàn)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多媒體顯示:

5.學生根據(jù)思路提示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1.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如巨鹿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等。

請收集一些這方面的文章閱讀。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浯。

犧牲玉帛 小大之獄

作出犧牲 越獄逃跑

雖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屬也

以情動人 忠于人民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

獄:案件;監(jiān)禁罪犯的地方。

情:實情;感情。

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誠。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研讀課文,背誦課文

1.研瀆課文第二段。

(1)選一學生翻譯第二段,其余同學評點。

教師強調(diào):鼓,擊鼓進軍,名詞活用作動詞。

(2)提問:曹劌是如何幫助莊公選擇戰(zhàn)機的呢?

明確:戰(zhàn)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急于出戰(zhàn);魯軍剛剛獲勝,莊公又急于追擊。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時機,要根據(jù)雙方的士氣和實力變化作出正確的判斷。

教師板書:

(3)學生根據(jù)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2.研讀課文第三段。

(1)選一學生翻譯課文。其余同學評點。

教師強調(diào):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譯。須補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問:本段寫曹劌淪述戰(zhàn)勝齊國的原因,曹劌的解釋分哪幾層意思?

明確:分兩層意思,一講攻擊的緣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戰(zhàn)機;二講追擊的緣故,表現(xiàn)他考慮周全、行動謹慎。

教師板書:

(3)學生齊讀第三段,背誦。

三、品讀課文,鑒賞《左傳》的藝術特色

提問: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jié)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并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學生自由發(fā)言。成果展示:

1.關于人物塑造

(1)關于曹劌

課文集中體現(xiàn)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xiàn)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zhàn),表現(xiàn)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zhàn),表現(xiàn)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zhàn),表現(xiàn)他過人的謀略。

(2)關于魯莊公

課文集中體現(xiàn)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zhàn)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戰(zhàn),急于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

但魯莊公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備戰(zhàn)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zhàn)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xiàn)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zhàn)后問劌,不因勝而白喜,表現(xiàn)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綜合以亡,可以得出魯莊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

(3)關于比照映襯

作者巧妙地運用比照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以曹劌與鄉(xiāng)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wèi)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一個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形象躍然紙上。

2.關于詳略

課文剪裁詳略得當。本文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寫了他在戰(zhàn)前、戰(zhàn)中、戰(zhàn)后的表現(xiàn);對于戰(zhàn)爭雙方的對峙、交鋒等則略寫。這樣安排,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四、課堂小結

本文以齊魯長勺之戰(zhàn)為背景,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掌握戰(zhàn)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生動刻畫了曹劌作為卓越軍事家富有遠謀的特點,語言簡練,情節(jié)詳略得當,充分代表了《左傳》的藝術成就,是《左傳》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業(yè)

?左傳》語言十分精練。這跟所謂史家筆法有密切關系。試從文中舉例說明這一特點。

曹劌論戰(zhàn)的教案篇4

一、課前檢查

1、重點實詞

2、思考:

a、文中說“肉食者鄙”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曹劌的“遠謀”又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b、你如何評價曹劌、魯莊公這兩位人物形象?

二、寫作特色

1、詳略得當,中心突出。

本文重點在刻畫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記敘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因此,只詳寫曹劌分析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和指揮魯軍作戰(zhàn)的經(jīng)過,以及戰(zhàn)后談論魯國取勝的原因。對雙方軍事部署、戰(zhàn)爭經(jīng)過等則略寫或不寫。這樣當詳則詳,當略則略,詳略結合有致,使文章顯得中心突出,而又情節(jié)緊湊。

2、結構嚴謹,層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寫戰(zhàn)前,第二段寫戰(zhàn)時,第三段寫戰(zhàn)后,文章層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間聯(lián)系緊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第一段用“戰(zhàn)則請從”過度到第二段的從戰(zhàn);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啟下,題得承接自然,一氣流轉,使文章渾然一體。曹劌論戰(zhàn)教案3、運用對話,文字簡潔。

通篇以對話為主,展開情節(jié)。通過對話,展示了齊魯長勺之戰(zhàn)的過程,把戰(zhàn)前準備、作戰(zhàn)情況,以及勝負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對話過程中,又表現(xiàn)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刻畫出曹劌及魯莊公的性格。而全文卻只有二百多字,可謂辭約意豐,言簡義明,文筆非常精練。

三、拓展延伸

同學們活動,理解詞義,找出、想出相應的成語。如: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惡貫滿盈

小信未孚——不孚眾望 懼有伏焉——危機四伏 故克之——克敵制勝 攻無不克 三而竭——彈精竭慮 精疲力竭 觀其轍——南轅北轍 重蹈覆轍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難測也——莫測高深 心懷叵測

未能遠謀——足智多謀 深謀遠慮

四、背誦課文

五、板書設計

曹劌論戰(zhàn)的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一)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并背誦課文。

(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三)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1、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并標記讀音。

2、讀順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nèi)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3、讀懂意,了解一些詞語的句中義,并能夠了解文章大意。

導入新課:

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記敘過曹劌的故事。曹劌即曹沫。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zhàn),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zhí)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被腹嗽S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腹镀浼s。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與之。”于是桓公乃割魯侵地,曹沫三戰(zhàn)所亡地盡復于魯。

(出示文言,教師講述故事大意)

曹劌,不但勇力過人,而且智慧亦有過人之處。

(二)誦讀活動

1、教師范讀課文。

活動策略:

朗讀時語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內(nèi)的停頓,最大限度地便于學生理解課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誦讀要求與策略:

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其他學生朗讀中的失誤與不足。

(三)讀文正音

1、學生端坐,師生齊聲朗讀。

2、請學生認讀下列詞語。

曹劌 又何間焉 小信未孚 下視其轍 望其旗靡

(四)讀文欣賞

1、請學生自讀第1段,結合注釋,翻譯句子,了解大意。

學生活動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譯。要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對方朗讀、翻譯中的失誤與不足。

2、明確段中重要詞語的解釋。

齊師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稱“春秋無義戰(zhàn)”,這是對統(tǒng)治者而言的,追究這場戰(zhàn)爭的起因,魯莊公也是不光彩的;但當齊國大軍壓境,就魯國人民而言,奮起抵抗,反侵略的愛國意義就非常清楚了。

曹劌請見:請,請求,動詞。見,拜見,動詞。

肉食者:周代禮制規(guī)定,天子食用牛;諸侯平時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時食用豬、犬,朔日才能食用羊。這是當時生產(chǎn)力低下的必然結果。

孟子說“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見當時,一般庶人很難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職的人,當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當于孤陋寡聞,這里指目光短淺。

何以戰(zhàn):即“以何戰(zhàn)”,憑借什么作戰(zhàn)?以,介詞,憑,用,靠。

犧牲玉帛:這是四種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詞。牲,指牛、羊、豬。犧,指純色的牛、羊、豬。帛,指絲織品。

神弗福也:福,賜福,保佑,動詞。

忠之屬也:這是忠于職守的一類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戰(zhàn):就是“可/以之一戰(zhàn)”,可以憑借這個條件與敵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對話的層次并背誦。

學生活動策略:

可以利用對話的形式,兩個學生為一組,逐層練習背誦。

先試背,

教案《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曹劌論戰(zhàn)》教案》,

再齊背,還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4、小結第1段。

(五)課堂小結

運用對話的方法,圍繞著“遠謀”這條貫穿全文的線索組材。曹劌的“遠謀”表現(xiàn)在,他使魯莊公明白,戰(zhàn)爭的決勝條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課后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背默第1段,熟記詞語的含義及特殊用法。

第二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請學生提問并回答重點語句的含義。

2、背誦第1段。

(二)誦讀活動

齊讀第2、3段。

(三)交流活動

1、請學生自讀第2、3段,結合注釋,翻譯句子。

2、請學生明確字、詞語的含義。

公與之乘:乘,乘一輛戰(zhàn)車。

春秋時期,戰(zhàn)車是方形的,大約寬3米,駕上馬以后,全長也有3米左右,就是說一輛戰(zhàn)車大約占9平方米的路面。

車上有三個乘員。指揮戰(zhàn)車的指揮人員(主帥或將),一個是右,也叫戎右,即車右,是保護指揮人員的;一個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馬駕車的人。

每輛戰(zhàn)車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帥和各級將領的戰(zhàn)車上,插旗安鼓。主帥車上插旗兩面,一般將領車上只插一面,用以標志主將和各級將領所在的位置。鼓是銅制的,主帥擊鼓,發(fā)出攻擊的命令,各級將領聞聲擊響各自車上的鼓。在戰(zhàn)鼓齊鳴的號令下,所有戰(zhàn)車一起沖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沖上去。

公將鼓之:鼓,擊鼓,動詞。

齊人三鼓:三鼓,擊了三次鼓,文言中數(shù)詞與名詞直接連用,翻譯時要將量詞補充出來。

3、探討、交流第2、3段的內(nèi)容要點。

教師輔助策略:

同桌為一組,交流意見并將文中內(nèi)容進行概括。

4、齊讀第2、3段。

5、背誦第2、3段。(出示背誦提示)

學生活動策略:

按照戰(zhàn)斗的進程先試背,再齊背,然后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華

曹劌是個有遠謀的人,在長勺之戰(zhàn)中表現(xiàn)了他的戰(zhàn)略思想和指揮才能;他認為戰(zhàn)爭勝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擁護,戰(zhàn)斗中要抓準戰(zhàn)機,在“彼竭我盈”時反攻,在“轍亂”“旗靡”時追擊。這就是曹劌的戰(zhàn)術,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zhàn)”的取勝之道。

但是,為什么作者要在戰(zhàn)前寫“其鄉(xiāng)人”對他的勸阻?

學生活動要求:

沉思默想,調(diào)動積累,學生間相互提示、補充、豐富。

(五)小結全文

學生活動要求:

能夠概括本文主要內(nèi)容,理清每一段的層次。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教師輔助策略: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及時評價。

(六)課后作業(yè)

背默3、4兩段。

板書設計

曹劌論戰(zhàn)

伐戰(zhàn)前,民心向背

戰(zhàn)斗中,抓準戰(zhàn)機

克戰(zhàn)后,有勇有謀

曹劌論戰(zhàn)的教案篇6

教學要點:

一、認識要想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戰(zhàn)前必須做好政準備——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揮上,必須重視士氣、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zhàn)略戰(zhàn)術,善于掌握有利戰(zhàn)機。

二、了解本文記敘戰(zhàn)爭詳略得當?shù)奶攸c。

三、掌握課文中一些字詞的含義及用法。

教學過程:

一、 題解:

1、作者及出處:

本文選自《左傳》,題目是后加的?!蹲髠鳌穫髡f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據(jù)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2、歷史背景:

春秋初期,齊桓公借口魯國曾經(jīng)幫助過同自己爭做國君公子糾,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處于防御地位。本文記敘了曹劌向魯莊公獻策,并在長勺之戰(zhàn)中幫助魯莊公采取正確的戰(zhàn)略,終于戰(zhàn)勝了強齊的史實?!伴L勺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以小勝大、以弱勝強著名戰(zhàn)例之一。

3、重點詞解釋:

齊師伐我——軍隊; 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衣食所安——養(yǎng);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小大之獄——案件;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戰(zhàn)——可以憑借;

公將鼓之——擊鼓; 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 故克之——戰(zhàn)勝。

二、 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一、第1段

①戰(zhàn)爭的時間、國家?

②表現(xiàn)戰(zhàn)爭性質的句子?“齊師伐我”(即對魯國來說是正義之戰(zhàn))

③莊公的態(tài)度?“公將戰(zhàn)”

④劌請見的原因?

直接原因-“齊師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⑤這一舉動表現(xiàn)了曹劌的什么品質?愛國

⑥劌分析戰(zhàn)前準備“何以戰(zhàn)”是通過與莊公的幾次對話完成的?三次

⑦劌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樣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斷獄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戰(zhàn)前準備上,曹劌重視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這又反映了曹劌的什么戰(zhàn)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現(xiàn)莊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將戰(zhàn)”,“衣食所安”“犧牲玉帛”“公將馳之”

5、小結:

本段寫了兩層內(nèi)容,概述戰(zhàn)前曹劌求見莊公,通過與莊公的對話,明確作戰(zhàn)的先決條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二、 第2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劌與莊公二人的表現(xiàn)分別是什么?表現(xiàn)出各自的什么特點?

劌:“未可”,“可矣”,等待時機,觀察時機――善于抓住有利戰(zhàn)機

公:“將鼓之”,“將馳之”――盲目指揮,“鄙”

②體現(xiàn)劌指揮正確的句子?“齊師敗績”,“遂逐齊師”

③本段表現(xiàn)了劌的什么能力?決斷能力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介紹了戰(zhàn)爭的哪兩個過程?反攻和追擊

5、小結:

講述戰(zhàn)爭經(jīng)過。

三、 第3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表現(xiàn)莊公“鄙” 的句子?“公問其故”

②一“未可”為何?“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

③齊人三鼓后為何“可矣”?“夫戰(zhàn),勇氣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為何?“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p>

⑤后為何又“可矣”?“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⑥.總結有利于反攻和追擊的最佳時機是什么?

反攻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追擊時機——其“轍亂旗靡”之時

⑦從本段可以看出曹劌的戰(zhàn)術思想是什么?

注重觀察敵情,注重士氣,注意抓住有利戰(zhàn)機。

5、小結:

本段是全文重點,寫曹劌論述戰(zhàn)爭取勝的原因。

四、 .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記敘曹劌對戰(zhàn)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zhàn)的史實,說明要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并掌握戰(zhàn)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xiàn)了曹劌的政治遠見軍事才能。

1、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論”

2、結構上,過渡自然,前后照應。

3、語言簡練生動。

4、人物形象對比鮮明。

五、 重點句式及詞語:

1、判斷句式:

①忠之屬也。

②夫戰(zhàn),勇氣也。

③夫大國,難測也。

2、古今異義的實詞:

古 今

間: 參與 隔開,不連接

犧牲: 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為正義事業(yè)而舍棄生命

獄: 案件 監(jiān)獄

可以: 兩個詞,意為“可以憑借” 一個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六、 重點句翻譯: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何以戰(zhàn)?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8、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七、 完成課后練習

曹劌論戰(zhàn)的教案篇7

我今天所說課的篇目是《曹劌論戰(zhàn)》,它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六冊的第一篇課文。

一、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文言文閱讀的要求

新大綱對文言文的學習閱讀要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基本內(nèi)容,背誦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了解古代社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課文的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曹劌論戰(zhàn)》是《左傳》中的精彩段落,簡明完整地記錄了齊魯長勺之戰(zhàn)的史實。這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zhàn)例。贊揚了曹劌熱愛祖國,關心國事的精神及其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編入第六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從編者意圖來看,顯然出于以下幾點考慮:

1、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關注古代歷史上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從而繼承我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本課精當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課《陳涉世家》,第三課《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課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的認識和吸收積淀古代文化。

2、教材單獨組元,意在指導學生單元集中比較,比較中讓學生初步了解古今詞義既有發(fā)展變化,又有繼承、聯(lián)系的特點。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冊的特殊地位,作為開篇,它是對前面五冊的總結,又是對前面文言文知識基礎的升華與發(fā)展。對今后高中階段語文能力與習慣的培養(yǎng)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作為畢業(yè)班中的普通班,語文基礎相對比較差,特別體現(xiàn)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因此對曹劌這個人物形象及其意義的把握應循序漸進,有淺入深,適當取舍。

四、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jù)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此文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借助工具書用自學的能力及圈點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詞語、句式。

2、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思想觀點。

3、從繼承和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教學重點是目標1、2。課文2、3段對于表達中心來說是本文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本文是短篇精品,內(nèi)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jù)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并聯(lián)系實際,有所啟發(fā)。在教學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起來。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采用投影、小黑板、地圖等媒體手段。

六、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應該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七、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

聯(lián)系當今世界、國防、軍事建設導入課文,同時板書“齊魯長勺之戰(zhàn)”,并點明戰(zhàn)爭的性質“以弱勝強”。

(導語深入淺出,簡明而有啟發(fā)性,符合這篇課文的風格。)

二)學生自學

1、通讀全文

(1)指導學生不看課文注釋,初讀全文,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

(2)對照注釋,再讀全文,標出不懂的地方,并寫入課堂筆記。

(3)學生各自翻檢詞典,自己解決課堂筆記中的問題。

(4)學生相互質疑,釋疑。

2、點撥、交流

(1)教師發(fā)印好的材料給學生閱讀,在學生閱讀材料的時候,教師出示小黑板,補充注解。

(材料是有關古代文化知識的,一是有關“肉食者”,二是有關“戰(zhàn)車”,三是“齊魯長勺之戰(zhàn)示意圖”。)

(2)師生交流小黑板的注解:

伐—請—下視其轍—下,視其轍

戰(zhàn)—登軾而望之—登,軾而望之

3、朗讀訓練

(1)教師領讀

(2)學生自讀

(3)集體齊讀

(4)檢查朗讀,師并作糾正

4、總結本課內(nèi)容

5、作業(yè)布置

(1)、學生填寫課本上練習三、四,并對照訂正,師適當檢查,點撥。

(2)熟讀課文

(以上為第一課時)

三)深入理解

1、提問:同學們對詞語解釋還有什么問題?

(提問的目的一是自然過渡,二是復習交流鞏固。)

2、翻譯理解課文:

(1)同桌右邊的同學逐句翻譯第一段給左邊的同學聽,再請左邊的同學逐句翻譯后2段給右邊的同學聽,相互提意見,力求釋詞準確通暢。

(2)老師指導一個討論小組,然后請其中一位同學上講臺翻譯。

(這種形式從動嘴到動腦,氣氛熱烈,每個學生都投入了活動,很好地鍛煉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3、老師簡述課文三段的段意。并講述參與戰(zhàn)爭的三個主要人物,同時讓

學生去思考這三個人物中誰是英雄人物。(答案一目了然,曹劌。)

4、學生分組討論,探究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

投影討論題:

(1)課文寫他怎樣成為英雄的呢?寫出了他怎樣的性格?

(2)曹劌能發(fā)揮他的遠謀,有所建樹,似乎應該加上重要的哪一條?你對之有什么啟發(fā)?

(3)你對魯君是怎樣看的呢?談談自己的認識,體會。

5、師生交流,歸納總結。

(1)曹劌是個有遠謀的人,在長勺之戰(zhàn)中表現(xiàn)了他的戰(zhàn)略思想和指揮才能,他認為戰(zhàn)爭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擁護,他認為戰(zhàn)爭中要抓準戰(zhàn)機。他是一個典型的軍事家。

(2)曹劌有所建樹,重要的一條是愛國精神。

(交流、討論能激發(fā)學生的個性興趣,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的形成。)

6、齊背課文

四)拓展訓練(要求談自己的一點體會,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小黑板揭示練習題:

(1)從《曹劌論戰(zhàn)》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從《曹劌論戰(zhàn)》談“民不可失,機不再來”。

(3)從《曹劌論戰(zhàn)》談魯莊公鄙乎。

五)作業(yè)布置

1、完成書后練習一、二

2、背誦課文

附一:有關“肉食者”(略)

附二:有關“戰(zhàn)車”(略)

附三:有關“齊魯長勺之戰(zhàn)示意圖”

附四: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齊魯長勺之戰(zhàn)

弱國戰(zhàn)勝強國

伐—下視其轍—下,視其轍遍偏(piān)

戰(zhàn)—登軾而望之—登,軾而望之孚(fú)夫(fú)

請—

肉食者/鄙犧牲/玉/帛可/以/一戰(zhàn)

遂/逐/齊師懼/有伏焉

第二課時:

齊魯長勺之戰(zhàn)

鄉(xiāng)人曹劌公

愛國

英雄

遠謀

戰(zhàn)略思想指揮才能

(取信于民)(抓住戰(zhàn)機)

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