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一篇讀后感能夠加深同學們對名著劇情的分析,想要把一篇讀后感寫得出色,就必須將原作進行深入了解才行,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小說線讀后感參考6篇,感謝您的參閱。
小說線讀后感篇1
第一次接觸魯迅是在小學。我仍然清晰地記得,我們捧著課本,在老師的帶領下,一遍遍地讀著踢鬼。文中生動的描述,起伏的情節(jié),令我不禁多讀了幾遍。對文中描述的勇敢的魯迅也增添了幾分敬意。用老師的話說就是,魯迅是一個不迷信,崇尚科學的人。雖然這個概念也只是在我腦海中停留了幾天。
再次就是拜讀他的作品了,藥是我讀的他的第一部作品。這個發(fā)生在華夏的故事,發(fā)生在華家夏家的故事,在我初次讀來是那么陌生,那么不解?!叭搜z頭”這個當時封閉社會的產物,那么不可思議地出現(xiàn)。然而在這個陰冷恐怖的氣氛下的故事中我讀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病態(tài),中國公民的愚昧和無知。無知得可笑,無知得可怕。就是在這樣一個眾人皆醉的環(huán)境中,魯迅不僅保持著清醒,還棄醫(yī)從文,用筆拯救著國人。
他的愛國讓他的小說閃耀著不同的光彩,吸引著人們。
不禁又想起在看表演時,魯迅對看到自己的國家被侮辱還拍手稱好的國民的無奈和心中油然而生的悲涼。
于是,犀利的筆觸,銳利的語言,魯迅揭示著種種社會現(xiàn)象。中國的高爾基,托爾斯泰就此誕生。
如果說愛國是魯迅文章的一大亮點,那么塑造的鮮明的形象便是他的作品深入人心的又一原因。
令人同情的孔乙己,精神和肉體都被抹滅的覺悟者夏瑜,永遠樂觀的阿q,那個高大的車夫……這些魯迅塑造的耳熟能詳?shù)男蜗?,一部分是當時國民的縮影,一部分則代表了他,他對喚醒國人的執(zhí)著,對迷信的蔑視都在先覺者的身上體現(xiàn)出來,如狂人。
我想有這樣的一份執(zhí)著,有這樣的一份無私,沒有什么不能成功。多少個廢寢忘食的夜晚,魯迅伏案寫作,和衣而睡。筆尖流淌的便是這些充滿智慧的文字。
魯迅不為名利而奮斗,卻留在了我們的心里。無論是作品還是行為,這位文學大師啟示了我們太多。
那么執(zhí)著地追逐自己的夢想吧,不言放棄。永遠不為名利左右。
小說線讀后感篇2
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愣了一下,隨后毫不猶豫地拿起來了,因為我感覺這是如此的眼熟,哦,猛然想起來了,去年我讀過這個系列的兩本書,一本是王皓舒的《我們都寂寞》,一本是蔣峰的《才華是通行證》,它們很重要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封面上,距離底部的邊痕不足三分之一的地方寫著斷斷續(xù)續(xù)的書的名字,這也許是我認出它的最重要的原因吧?但是這本書的作者落落卻是個不怎么令我注意的女孩,可能是名字的通俗與一般吧?
前兩本書里講述的到底是什么東西,我也忘得差不多了,因為一則是去年讀的,沒了印象,二則是都是瑣碎的作品集卻不是長篇小說,所以記憶里關于它們的不多,只是存留了作品與書名,也隱約記得書里的內容似乎都是有點陰郁和壓抑吧,畢竟這也是80后的青春作家一貫的風格,但是落落的這本《年華是無效信》讓我有點震撼,不禁是因為它是一部長篇小說,還因為書里的內容。
在書的開頭,是備受歡迎的80后作家郭敬明寫的序,我看了一遍,實在沒什么感覺,于是也不再追究,直接去讀了原文。這本書是一部長篇小說,故事由兩個中學女孩的友誼開始,其中也夾雜了愛情的成分,但是在作家看似漫不經心卻又有點故意的筆觸里,故事的主角最后仍是這兩個女孩。寧遙,這樣一個溫暖的女孩子,但是內心卻潛藏著對朋友的嫉妒與怨恨,有時也充滿著報復朋友的快感,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女子,你卻不忍心責怪于她,甚至會因她的悲傷和她一起悲傷,我不知道這是由于寧遙的個人魅力還是落落神奇的文字?王子楊,一個生活在優(yōu)越環(huán)境中的大小姐,環(huán)繞她周圍的一直都是榮耀與矚目。而偏偏是這兩個女孩卻成為了大家眼中的最好的朋友,于是內心自卑卻又有點小心眼的寧遙一直都只有忍受旁邊這朵紅花被他人注視的目光,而自己又不甘心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綠葉,矛盾就這樣產生了,特別是遇到愛情的時候,她們之間的矛盾就更加激烈了,兩個女孩子在彼此的暗算中渡過了她們的中學時代。
看完這本書,我一邊為作者華麗的文筆而感嘆,自己何時才能這樣的文采出眾呢?也許是在遙不可知的未來吧?同時我又想起了反映類似主題的另外幾本書:雪小禪的《十年》,夏茗悠的《八分鐘溫暖》,以及剛看完的張悅然的《櫻桃之遠》,這幾本書都是反映類似的主題,似乎都是講述學校里的兩個小女生的故事,卻又偏偏有一個女孩是天生的公主,一個是生來的卑微的綠葉,而矛盾和爭吵就是在喜歡卻又討厭,依賴卻又厭倦的情形中產生的。
在這本書里,嫉妒,暗戀,報復,暗算,快感,討厭都是很常見的情感,我不知道作者的這本書為什么能夠發(fā)表,我覺得是因為它反映了現(xiàn)在中學生之間的正常的感情的緣故吧,也許自從這本書出版以后,它就一直在告訴我們中學的小孩子之間的矛盾糾葛,我們要幫助像寧遙一樣自卑的女孩,同時也要教會像王子楊一樣嬌生慣養(yǎng)的公主們不應該那么強勢。
看完這本書,我在猜測我到底是兩個女孩中的哪一個呢?答案也許不用懷疑,應該是像寧遙一樣的女孩吧?從小都是在媽媽的笨死了的吵聲中長大的我,也會很羨慕那些天生的公主,所以我的感情天平是偏向寧遙這邊的,因為我們的內心有時真的很像。就像郭敬明在序里寫的那樣:雖然她有小心眼,也有負面的想法,但是卻讓你感覺不到一點怨恨,反讓覺得很親切而靠近,祈禱著這樣的女孩子總有一天一定要出人頭地,祈禱著這樣的女孩子要一生平安,祈禱著這樣的女孩子要被所有的男孩子喜歡,也咒罵著所有不喜歡她的男生。
哦,我喜歡能夠落落這個鬼怪精靈,她能夠把那些不曾存在過的人,不曾發(fā)生過的事,在自己的文字里幻化出一個真實的世界,然而那個世界,卻在我的世界里撼動出了巨大的波瀾。
小說線讀后感篇3
?儒林外史》所寫主要是作者所處清初至清中葉“儒林”的生活,其所傳人物,大都實有其人,換言之,《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其次才是為“世人”矯俗的“諷刺之書”。
作為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儒林外史》首重“名流”,中標“明賢”,末述“四客”,塑造了眾多古代優(yōu)秀讀書人的形象。內文借寫杜少卿、莊紹光、虞博士是辭征辟的,雖為征君而辭爵自樂和因貧而任的賢著典型,加以遲衡山、武書、虞華軒等一班正人,構成了《外史》所寫“儒林的”中堅。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在“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的惡濁風俗之下,為天下所難為,保持一種如王冕那樣不為物役,不為俗累的“嶔崎磊落”的人格。
然而作者又深知“自古及今,那一個是看得破的”,特別是當世風如江河日下之際,“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消磨盡”。落得只有“市井中間,又出了幾個奇人”而這四奇人“既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顏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边@大概也是作者晚年“閉門種菜,偕傭保雜作”時心境的寫照,也是全書于世風日下無可奈何之際“禮失而求野”的象征,其中便有了悲慨的意味。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處”論人,卻不以“文”和“出處”的形跡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為首要標準。由此可見,《儒林外史》品評人物的標準并不是在是否科舉,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貴”,而是無論如何,總要講求“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要緊的”。換而言之,“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全書正真關注的中心。前人所謂“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和“批評明朝舉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書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論,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緊的”。
而這就容易使人誤會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貴”,其實不然。《儒林外史》反對的,只是“世人一見了功名富貴,便舍著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并無教人一定不科舉,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貴”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貴”與“性命”相對比,把科舉做官等“榮身之路”于“文行出處”相對比。強調“性命”即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主張把講求“文行出處”,尤其是“德行”,作為“人生立命”的根本,時行時止,而決不為“功名富貴”和科舉、征辟等所奴化、異化,成為“沒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這是社會心理養(yǎng)成即人的教育問題,責任首在朝廷;又以為求治之道,首在復興“禮樂”。而無奈自己力薄無法改變,只好借寫書聊表慰藉。
小說線讀后感篇4
第一次看《傷逝》是在一部悲情小說集子里面。那時候我十分夢幻,總是對愛情有瑰麗的想象,所以朋友推薦了這部集子給我,說,這才是愛情的真相。
這集子的第一篇就是這篇《傷逝》。彼時的我,對魯迅先生的印象還是高舉著革命旗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救國救民棄醫(yī)從文的斗士,所以這篇《傷逝》確實呈現(xiàn)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魯迅先生。 這篇短篇小說有一個副標題,叫做:涓生的手記。
題記寫得是: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傷逝》寫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小說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相愛了,盡管遇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各種阻撓,但他們無所畏懼,毫不退縮。而出身富裕之家的子君,態(tài)度尤其堅決。面對父親和叔父的反對,她堅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正是靠這種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態(tài)度,他們終于沖破重重阻礙而結合,結婚了。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寧和幸?!辈⑽淳S持多久,他們的愛情悲劇恰恰發(fā)生在戀愛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首先來臨的打擊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職業(yè)后,他們的生計成了問題。雖然他們嘗試用其他辦法“來開一條新路”,但都沒有走通。這使他們的愛情生活蒙上了陰影。加上結婚后,子君便日漸沉浸在小家庭瑣碎的生活中,變成了涓生心里的一個目光短淺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婦,甘愿做靠丈
夫養(yǎng)活的附屬品。軟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壓迫時,只想著“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拋棄子君作為自己“向著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結果是導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與悲哀中消磨著生命。
“陽光底下無新事?!边@似乎是一個上演過很多次的故事。 我們也不能簡單的把它理解為:愛情需要“物化”,沒有生活基礎的愛情勢必會破滅。
在愛情中,女性通常會是一個更加愿意相信浪漫而不是實際的一方。在這里也不能簡單的責罵涓生,沒有物質基礎的婚姻,終究已經過了“有情飲水飽”的階段。關鍵是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小說線讀后感篇5
昨天在魯迅的《彷徨》里又一次讀到了《祝?!芬簿褪窃诓痪梦矣衷诰W上看了一遍同名電影。這已經是我第二遍讀和看《祝?!妨?。書中說的和影視演的是有一些出入的,但是主要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我總感覺影視里祥林嫂要更加的深刻。直到現(xiàn)在我也無法想像為什么在那個社會一個人竟然會那樣悲慘的死去,不知道是因為那是的人思想太保守了還是說現(xiàn)在人的思想太開放了。
書里的這樣一段讓我頗有些印象——以身為乞丐的祥林嫂碰到回魯鎮(zhèn)的魯迅問魯迅:人死后到底有沒有魂靈,魯迅也不太確定當時我感覺應該是魯迅為了給祥林嫂一些精神寄托才說:可能有吧。但是祥林嫂又反問道:那也有地獄了?魯迅無法回答了就搪瓷的走了。幾天后魯迅從下人的嘴中得知祥林嫂死了,這使得魯迅很是愧疚總感覺是自己的話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可見魯迅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一個人,當祥林嫂二次喪夫走投無路又一次回到魯四爺當下手的時候,同為下人的柳媽竟說祥林嫂到陰間要被那兩個死鬼用鋸鋸成兩半,這使得祥林嫂很是恐懼只有去廟里捐門檻讓萬人踏千人騎才能減輕自己的罪孽。祥林嫂將積攢的一年的工錢去廟里捐了一條門檻,后來總被主人打發(fā)了從此變成了乞丐,就這樣在死了兩次丈夫阿毛又被狼吃了之后祥林嫂終于沒有了氣力就在那個祝福的晚上祥林嫂死去了。
縱觀祥林嫂的一生怎是坎坷二字了得一個那么要強的女人到最后卻是那樣的命運在過去的社會人太容易死了病源來自思想上,現(xiàn)代的人也太容易死了病源來自身體上,這也許就是常說的橫豎都是一死吧。
小說線讀后感篇6
之所以特別列出封面和內文的畫師,是因為我從前也看過其他版本的《鏡花緣》,并沒有見過配彩圖的,但這一版首頁的繪畫長卷卻深得我心,是很漂亮的和風。為這彩繪,入手也覺得很值得的。
我初次知道鏡花緣,是在小時候去哥哥家玩,哥哥有本《鏡花緣》小人書,畫的是唐敖、林之洋、多九公到海外游歷,在兩面國揭開兩面人后面的頭巾,看見了他們背后的猙獰面孔。看到唐敖往高處躥了數(shù)丈,當時不知道前面有他吃了躡空草的情節(jié),還以為他是武林高手。當時看小人書時就覺得非常好看,可惜哥哥只有一本,故事就沒有看全,一直引以為憾。后來上了大學,在圖書館看見了《鏡花緣》小說,就馬上借回宿舍,一口氣讀完了。時間一長,對前面唐敖出海游歷印象深刻,后面的情節(jié)便記不清了。此次再與《鏡花緣》相逢,入手一冊,也算是我與此書的夙緣。
本書共一百回,前四十回和后六十回,內容雖有聯(lián)系,卻有很大的不同。
前四十回,才子唐敖官場失意,隨出海做生意的妹夫林之洋游歷海外,后六十回,唐敖之女唐小山(百花仙子轉世,后改名唐閨臣)出海尋親,與其他花仙轉世的才女們相遇,并共同參加武則天舉辦的女子考試之事。前四十回,由于角色人數(shù)較少,游歷主線清晰,讀起來還比較容易,后六十回,百花出場,人物繁雜,眾才女相聚言歡飲酒行令,琴棋書畫各展才華,難免令讀者眼花繚亂。豈止是才女相聚,分明是作者炫學。作者欲刻畫才女,倘若自己腹中欠缺才華,這文章是萬萬寫不出來的。作者不吝筆墨,極力描寫各才女之才華,如身在百花叢中觀百花齊放。
我曾在其他版本《鏡花緣》卷首見到胡適的文章,胡適很推崇這本書,尤其贊賞女兒國一段描寫,因其表達了作者的女權主義思想。鏡花緣提倡女權,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里實屬難能可貴。前四十回借海外游歷諷喻世情,筆法諧謔,入木三分,此為文學評論界共識,在此就不多說了。此次我特地細讀了后六十回紛繁雜亂的百花相會之章,其實在后六十回作者也借書中人物之口,發(fā)表了一些頗有見地的議論和諷喻。如紅紅、亭亭在黑齒國女子考試中被一些關系戶擠下來而名落孫山,唐閨臣勸其到唐朝參加女子考試,紅紅、亭亭也擔心唐朝的考試是否也存在著不公平、找關系的現(xiàn)象。還有一處情節(jié)講醫(yī)治小兒驚風,李汝珍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驚風起源不同,要因人而異,不能盲目使用同一種藥物醫(yī)治,這樣只是治標不治本??梢哉f,鏡花緣是一本作者借故事闡述自己觀點的書。有些中國古典文學,作者意圖往往較為隱晦,但李汝珍借此書闡述觀點的目的非常明顯,有關論戰(zhàn)、觀點的篇幅幾乎多于情節(jié)。但有觀點并不等于說教,作者借鮮活的情節(jié)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暢快淋漓,讀之令人解頤,并無枯燥之感。
此書大力提倡女權,在當時不啻驚世駭俗,但作者難免受到時代的局限性,對女權的提倡還是不夠徹底。本書的九十幾回講一群將領征討女帝武則天,連破武氏把守的四關,后來扶中宗上位,武則天退位為太后。百花中有一些女子為破陣玉殞香消,還有一些因為夫君戰(zhàn)死而殉身相從。因其有女子殉夫情節(jié),所以我覺得作者女權思想還是不夠徹底解放。不過時代不同,以現(xiàn)代觀點作標準要求生活在清代的作者,未免太過苛求,作者見解獨到、議論精辟,已經走在時代前列,不少現(xiàn)代作者亦難望項背。
另外,作者寫女子參加考試,贊揚女子的才華,而對女帝武則天持反對態(tài)度,如唐小山改名唐閨臣,小說最后中宗繼位,武則天退位,又似乎為觀點自相矛盾之處。然而我以為,這是小說時代背景的局限,并非作者反對女子稱帝、從政,不然,作者又何以令牡丹轉世的陰若花回歸女兒國做皇帝,并且有三位女子隨之做了女兒國的大臣?破武氏四關的一段戰(zhàn)場描寫,風格與封神演義類似,失陷在陣中的將領,亦是失陷在酒色財氣之內,仍然諷刺的是人心的貪婪與欲望。作者身在清朝,女主名字改為“唐閨臣,意為仍是唐朝閨中之臣,我想作者也許是在隱喻反對清朝統(tǒng)治吧,畢竟清朝文字獄厲害,不能寫得太明顯。
此書作為文學作品,其效果可以用本書最后一頁的一段話來作結:作者之友有憂思之疾,讀此書時而解頤,時而噴飯,不久即愈。敢情這書能治抑郁癥?。啃那椴惶玫呐笥褌兌伎梢钥纯?。然后作者還有伏筆,暗示這本書沒完,還有下文,說只寫了一半,朋友就催他將這一百回先印出來,說他寫稿太慢,等全都寫完,指不定要到什么時候,寫多少先印多少。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沒聽說哪本書是鏡花緣的續(xù)集了。而且鏡花緣里一百位女子,也只是交待了一小部分的結局,一大半?yún)s還沒有交代。不過未寫出來的那部分似乎也不是那些女子的結局,而是武則天作太后時第二次開女科考試的事情了。要說沒爛尾,有些女子的結局沒交代,作者本人都說還沒寫完;要說爛尾吧,也不對,因為女主百花仙子已經了卻塵緣,與劍俠顏紫綃棄世修行去了。所以,我猜是這部作品實際上已經完成,只是愛開玩笑的作者在結尾吹了個牛。
我疑惑了很久這本書為什么叫《鏡花緣》,取的自然是水月鏡花之意,但是我讀了很久并沒有覺得書里講水月鏡花。后來一想,大概是唐敖和唐閨臣父女都棄世修仙去了,所以塵世間種種富貴、種種磨難,如同鏡花一般,虛無縹緲。如有續(xù)文,說不定會叫《水月緣》呢。
另外,發(fā)現(xiàn)作者對名字里帶紫的女子很偏愛呢,顏紫綃、燕紫瓊、宋紫菱都是女中劍俠,英姿颯爽,來無影去無蹤。
李汝珍花費三十年心血,方寫了五十二萬字,裝印成書,已算是極厚實的一本著作。當今網文,作者為了保持人氣,動輒日更萬字,速度雖快,其質量就很難說了。天下文章,能流傳于世,莫不是消耗作者的大量才華與心血,方可寫成。文學作品浩如煙海,“消磨了三十多年層層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p>
此句令人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