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

時間:2022-02-13 作者:Cold-blooded 讀后感

時代在不斷地進步和發(fā)展,教師對我們國家的未來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你讀了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guān)于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關(guān)于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戳颂K霍姆林斯基的學術(shù)著作《給老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獲,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凈,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提到100條教育理論,認同的觀點頗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學生坐在課桌后面而無所事事,每天無所事事,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無所事事,這樣會使一個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敗壞下去。人應當首先在思想領(lǐng)域里成為勞動者。在課堂上要做兩件事:第一要教給學生一定范圍的知識;第二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

在教育學生時,總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很差,每天坐在課桌旁,無所事事,套用大師的話:這是一種可怕的危險,這樣會使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敗壞下去。所以,教師不要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地掌握知識上去,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很多學生之所以把學習當成負擔,因為他沒有體驗到學習帶給他的快樂,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秘的感覺;誰缺少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圣的顫栗中如癡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認為是死人?!白寣W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務。把學習當成一種思考、認識、發(fā)現(xiàn)和好奇的需要,這樣的學生才會成為會思考的勞動者。只有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思考者時,學生才能體驗學習是一種快樂和幸福,而這種快樂反過來促進學生的思考。

沒有問題意味著沒有思考,沒有思考怎么能提出問題?較多的學生早已不會思考了,忘記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線路,要思考做啥?那么,怎樣才能使思考的活動在學校生的頭腦里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

首先,需要使用教師的智慧。

教師本身應該是個思想者,用思想去點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轉(zhuǎn)變自己的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蘇赫姆林斯基說:”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都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只有教師的思想才有可能去點燃它。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這就是教師點燃起來的勤學好問、渴求知識的火焰……我們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駕馭年輕的心靈。我們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愿望。我們的思考能激發(fā)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其次、解放學生思想,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

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了等待、習慣了依賴、習慣了接收、習慣了習慣的一切,主體意識丟失,獨立能力退化。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樹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而自主學習表現(xiàn)為學習責任,學習是誰的事情,誰應該改承擔學習的責任?教師固然應該承擔,但學生若意識不到學習的責任,不能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fā)展有機聯(lián)系起來,學生永遠在昏昧等待中。只有當學習的責任真正從教師身上轉(zhuǎn)移到學生身上時,學生自己的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才是一種真正的學習。

然后、學會等待、牽線搭橋。

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需要一個過程。實際的課堂往往是這樣的,要叫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覷,提不出來,為何提不出?因為不習慣思考,也不會思考,那么,老師提出問題,大家發(fā)表看法吧,仍然沉默,為何?因為沒有看法,哪里去找?時間一分分過去,教學進度走不了,急死老師了,忍不住越粗代庖來得干凈利索,省時省力,結(jié)果,我們又回到老路。學生永遠在等待依賴中。所以,教師不能急,首先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準備時間,善于激勵,耐心等待。一部分學生可能就差那么點勇氣,需要教師為他們打打氣兒,有種種顧慮障礙的,需要教師疏導。其次會引導,學生思維卡殼的地方要牽線搭橋,結(jié)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jīng)驗,結(jié)合可能開發(fā)的教學資源,如;報刊雜志、電視、多媒體、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國內(nèi)外重要的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等,以使思考由溫故而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過渡飛躍;或者要知梨子的味道,親自去嘗嘗,讓學生親自其參與去體驗,也許這個探索自尋過程要花費很多時間,甚至表面一無所獲,但它使學生思維得到磨礪碰撞,活躍起來。這是一個人的學習、發(fā)展、創(chuàng)造所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能力、智慧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比起短暫的急功近利的強行灌輸,是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學生會受益終生,故而眼前所耗費的時間經(jīng)歷應該說是值得的。

最后,以包容情誼,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

試想,身處惴惴不安,緊張壓抑,過度莊嚴肅寂的氛圍里,學生的腦力過度集中在時時刻刻的提心吊膽,焦慮惶恐,瞻前顧后中,怎能集中精力進行積極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維呢?自由就是不給學生太多的束縛,有寬泛的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輕松自如的各抒己見。這其中,教師和藹親切的微笑,循循善誘的開導鼓勵無疑是重要的。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錯誤都是一大進步。人的認識,總是在錯誤中提高,誰畏懼錯誤,誰就毀滅進步,因而對錯誤不是批評指責,哪怕是不經(jīng)意的一個輕視眼神,一句冷漠的話語,都不能輕易流露。而是引導指正,保護他們思維火化的幼芽是學生學會思考的重要開端。

只有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思考者時,學生才能體驗學習是一種快樂和幸福,而這種快樂反過來促進學生的思考。其實學生不會思考,低效學習的癥結(jié)就隱藏在其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自去感知,只有學生親身參與,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是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這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

今天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17條,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必須教會學生:要思考,不要死記!我們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明確說過:學而不思則罔。的確,要思考,不要死記!多年的教學使我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疑惑的問題。

作為教師就應該適時地引導學生如何面對問題,如何思考,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從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犹剿?,從而達到發(fā)展思維學會思考的目的。

托爾斯泰曾說:“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是的,只有當學生經(jīng)過自己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他才會面對問題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發(fā)表自己見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參與課堂,才是真正的學習。

在教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么孩子們要記住學過的教材這么困難呢?在不斷的觀察與思考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沒有充分思考過的知識進行死記,只能獲得表面的知識,而表面的知識是很難在記憶中保持的。不懂的東西像雪球一樣,一節(jié)課接著一節(jié)課,越滾越大。是啊!如果我們沒有讓學生自主的探索,真正的理解知識,學生就會很快的把我們教過的知識“還給我們”。 因此,讓學生經(jīng)歷思考,教會學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能促使學生會學、會思、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關(guān)鍵。

有人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以后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也會重視把思考方法滲透在自己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會思考,逐漸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習慣。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

最近幾天,我反復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我受益匪淺。本書有一百條給老師的建議,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全面反映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讀了這本書,等于讀了一本教育學和心理學合編,幫我解決了很多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豐富了我的教育理論知識,提高了我教學實踐能力。讓我在面對教育教學的難題時不再迷惘,讓我對今后的教育工作充滿信心……

蘇聯(lián)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jīng)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他專為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譯者根據(jù)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里選譯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經(jīng)驗積累,涉及教師經(jīng)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fā),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是本教育經(jīng)典書。

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深深的震憾了我,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么實在又那么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在這里我不能一一列舉,就以以下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建議,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jīng)歷談談我的感想。

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我覺得在這條建議里蘇霍姆林斯基先生是希望我們教師教育兒童是應持有個別對待的態(tài)度,即“因材施教”。書中打了個很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cè)雽W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盡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么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yī)院里去。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的確,每個孩子之間都存在著個性差異,這些差異源于父母的文化修養(yǎng)、父母的教育方式,源于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等,正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孩子在感知、理解、識記等方面的發(fā)展不均衡。此時,教師就要善于確定每個學生所能達到的程度,以此采取相應的教育手段。對于信息技術(shù)而言由于小學階段各學校重視程度、辦學條件的差異,家庭經(jīng)濟、家長的思想意識及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取向等原因使得中學生信息意識、知識水平、操作技能參差不齊,這是不可避免、無可否認的。在信息技術(shù)課堂中教師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忽視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學會與人合作、交流,取長補短;不采用分層教學;不對學生進行全面、合理的評價。就不利于學生增長知識,提高技能,拓展思路,同時更會挫傷具有較好基礎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使基礎較差的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使多數(shù)學生在初中信息技術(shù)課中未能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分層教學,如何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使個別差異在集體教學中發(fā)揮積極作用,使各個階層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各有所得,提高全體學生的信息技術(shù)技能,是我們信息技術(shù)教師應盡的義務。

老師的時間從那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我們經(jīng)常聽到老師們抱怨工作很忙,很累,一天到晚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還要應付上級教育部門或?qū)W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寫論文、培訓、評職稱等,下班回家要做家務,也要照顧自己的父母、孩子,整天忙忙碌碌,感覺時間總不夠用。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里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解決了問題,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jié)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diào)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shù)著作。這段話讓我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們應該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應該只是滄海一粟。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位老師說:“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xiàn)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彼某晒χ幘褪怯盟慕K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guān)的。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做出深刻的反省,既正視自己之短,又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善于總結(jié)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經(jīng)驗,從中提煉出可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基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yǎng)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斷的水流,這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在教學時游刃有余,才能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從而把自己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悠閑的享受生活。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zhì)才會得到發(fā)展,他們的愛好、稟賦、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盡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nèi)朊缘乜釔圻@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積極的智慧去啟發(fā)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shù)吸引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在這里,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說:“我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常常希望學生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常常把課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jié)到學生身上。讀了這本書后,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說:“如果學校里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么學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fā)”

作為一名信息技術(shù)教師,平時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我們常常還兼任著其它的工作,而且信息技術(shù)作為一門勞技課,不為教師和學生重視,使得我們信息技術(shù)教師有時把握不了工作重點,極少關(guān)注學生信息技術(shù)的學習。雖然,較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信息技術(shù)較有興趣,但由于信息技術(shù)課程教學內(nèi)容較為枯燥,不及網(wǎng)絡的吸引力,而且學生的自制力不強,容易受網(wǎng)絡不良信息的影響、毒害。如何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shù)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shù)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從網(wǎng)絡吸引到信息技術(shù)課程的學習上,是我們信息技術(shù)教師要認真思考、研究的一個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難題。這些建議的背后所展示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通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lǐng)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并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解決了我曾經(jīng)遇到的很多難題,讓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升華,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這是一本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認真閱讀的經(jīng)典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