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寫讀后感時需要多投入自己的真實情感,很多同學在讀過有意義的書籍后,都是會寫讀后感記錄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溝通類讀后感8篇,感謝您的參閱。
溝通類讀后感篇1
最近粗讀了《溝通的藝術》,感覺很有收獲,之所以會讀這本書,看重的是它從初版至今已經(jīng)超過30年了,已經(jīng)修訂到了第14版,個人覺得一本書如果出版這么多年仍然不斷修訂,必然有其可讀之處。借著這次的讀書節(ji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一些粗淺的想法,如何溝通呢?
1、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1條侮辱+1000條贊美=1條侮辱"。
我們常說"不做情緒的奴隸"。但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真的很難。情緒是復雜的,既有生理的因素,也包括非語言的反應,還有認知——這是決定情緒狀態(tài)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且,情緒是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如何表達情緒,決定了溝通的質(zhì)量。
2、傾聽:不只是聽見
"少說話,擺脫注意力分散,不要過早評斷,尋找關鍵意思。"
傾聽本身就包含了對信息的處理,如果無法有效地處理和理解所聽到的信息,人際交往就會出現(xiàn)障礙。因此,傾聽是溝通的基礎,是很有技巧的。
3、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于人
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無法收回。特別是那些傷人的話,即使你再道歉,也不可能完全抹去。
所以,我們在講話時,一定要快快地想,慢慢地說。如果你對某一句話該不該說把握不定時,就先問一問自己:我這話說出口以后,對方會有什么感受?會不會傷了人家?或者說,假如別人這樣說我,我會有什么感覺?今天我說了這話,以后會不會后悔?
4、你喜歡的東西,別人不一定喜歡
文化背景不同,會產(chǎn)生很大的差異,有時候在一種文化之中行之有效的技能,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完全不適合甚至帶有冒犯之意。
所以,溝通中,知己知彼,非常重要。與此同時,還要對每一種文化和習俗保持開放和理解的態(tài)度,尊重別人的習慣,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到別人身上。
總結,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說的那樣:"總之,人際溝通——就像跳舞——是一個經(jīng)由同伴間的互動而創(chuàng)造出的獨特活動。同樣,你的溝通方式必然會因為同伴的不同而發(fā)生改變。"
粗略啃完一遍,可能有些生澀,對"溝通"這門學問我有了更深的感觸和體會,多了一些理性認識。很多事情,當明白了背后的科學性和實然性之后,我們就會豁然、豁達許多——溝通先有"技術",才有"藝術"。
溝通類讀后感篇2
非暴力溝通專注于四個方面:觀察、表達觀察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告知具體的請求。很多時候我們的話語沒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十之八九是因為我們表達的方式不對。如果你從說第一句話開始就加上了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情緒,對方很可能不愿意對你打開心扉甚至產(chǎn)生抵觸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區(qū)分評論和觀察。批評往往暗含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很有可能獲得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比較可能得到積極的回應。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學會傾聽。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需要的。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這類的詞。如果談話偏離主題或者讓很多人感到無聊,可以打斷講話人,因為講話的人可能也感到非常無聊。沒有人想自己講的話被當作負擔,比起假裝在聽直接打斷更好。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誤揭示我們的局限性,并引導我們成長。盡量避免對自己說“應該”,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使用“應該”這個詞,只會加重自責。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如果感到自責,就專注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這樣我們就可能從自我評價中獲益。
憤怒是由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同一件事,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遇到了挫折一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a、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也別做。
b、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c、體會自己的需要。
d、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感覺這本書非常適合老師和新手媽媽讀,面對孩子的調(diào)皮搗蛋時,如何控制情緒理性溝通,需要慢慢學習。當然,也很適合用來處理人際關系。
溝通類讀后感篇3
知道這本書是源于一個共同愛好心靈成長的好友推薦的,那天我咨詢她事情,她很激動的推薦我這本書說一定要好好讀讀,我抵擋不了她的熱情立馬在京東上下單了。京東很快,第二天就把書送到我手里。然而,那本書大概就在我的書架上靜靜的躺著超過了三個月,塑封都沒有開啟。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時,我發(fā)現(xiàn)跟她溝通似乎感覺更好了,很明顯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認真的傾聽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強烈推薦這本書,而且告訴我說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學習,這一次我動心了。
這本書為什么沒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虧在書名上??磿詾樵谥v溝通技巧,然而我對于寫“術”一類的書并不太感冒,我喜歡看“道”。我個人認為脫離了正確的道的基礎去研究術,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風險,而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我還是高估了自己,這本書其實是術和道的結合,既有指點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見影的實操,很值得反復看,反復練。
那么何為非暴力溝通呢?在我們的表達里面含有四個要素:
1)觀察,這種觀察不帶任何評價,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
2)感受,說出自己的感受或確認對方的感受。
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勵別人說出需求。
4)請求,清晰的表達出自己希望對方做什么,或確認對方需要自己做什么??雌饋砗芎唵危蔷毱饋磉€是需要刻意的。
在生活當中,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我們的語言,很多時候都是評判,甚至會上升到道德評價。比如,你太不負責任了;我的孩子很懶。比如有同事對某件事提出我們認為不好的的疑慮時,我們通常會說,你太負面了。有沒有覺得這些對話里面,對方聽到了批評,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時候我們?yōu)榱吮磉_我們的欣賞,通常簡潔的一句:你好棒!你好優(yōu)秀!雖然是表揚別人的話,但是,對方聽到了空洞的應付,一樣沒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詳細的事情先,再表達自己的感受,那么這和表揚要具體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還有時候,我們也喜歡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價??墒窃谏钪校覀円呀?jīng)太習慣比較了,我們家長為了教育孩子通常會拿鄰居家的好孩子來比較,學校會排名成績,這也是一種比較,團隊會排業(yè)績表,這也是一種比較。但是比較蒙蔽了我們對別人或?qū)ψ约旱膼?,對自己的認可。在比較的環(huán)境中,只有在比得過別人時,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是優(yōu)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后了,或者換到一個競爭更激烈的環(huán)境當中,我們沒有能走在前茅,整個人都開始變得不好了,開始焦慮,開始否定自己。雖然適當?shù)慕箲]能引發(fā)人不斷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認為深切的認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狀態(tài)更加能給人于成長的力量。
再來看一下感受。本書是老外寫的,他說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說不出感受來。而貌似我們中國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愿意大方的表達出來,大家都怕尷尬。可見我們的語言能表達內(nèi)心是太有限了。書中有個例子: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的很大,他怎么也睡不著。作者問他有什么感受,他說我覺得晚上不該這么大聲。作者說這是看法,不是感受,讓他再表達一次感受,他說聲音太大了會打擾到別人,作者解釋說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學生想了想,斬釘截鐵的說,我沒有什么感受!有幾次,我看了這本書后,我問兒子,媽媽答應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么感受?他想都沒想直接回答我,沒什么感受。后來多啟發(fā)幾次,他會回答,我感覺很好啊。好是個很籠統(tǒng)的字,我繼續(xù)問,除了好呢?很開心啊,還有呢?沒有了。
為什么要關注感受,作者強調(diào)要傾聽自己和傾聽別人。傾聽是個技術活,我原幼稚的認為,傾聽就是人家在那說,我有能力不插話,現(xiàn)在看來,還需要注入情感的關注和感同身受?!叭绻腥藘A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那多美好……”的確,我們一聽到別人的痛苦或難題時,大都急于給予評判,建議,說教,安慰,或者同情,詢問等等,作者說這些都是傾聽的障礙,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自己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對方覺得我們已經(jīng)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會變得輕松,或許就會停止了談話。這個的前提是首先我們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傾聽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顧好別人。
第三個是需要。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在需要也是一種能力。有一些話語,比如“我沒辦法”,“不得不”,作者認為這些語言表明我們在逃避責任,把自己推向一個弱者的地位。其實我們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面臨的一切選擇,都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即使我們不選擇,也是主動的選擇保持現(xiàn)狀。我們需要把語言換一種說法:我選擇做…因為我想要…。書中一位老師抱怨學校的評級說,“我討厭評級,這不僅沒用,而且學生會緊張。但我不得不評級,因為這是學區(qū)政策。”作者建議她換一種說法:我選擇評級,因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師立刻發(fā)現(xiàn)對于評級這件事,她有主動的選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很生氣,因為你飯吃到現(xiàn)在還沒吃好,都涼了。”“我很失望,因為你昨晚沒來參加我的生日party?!倍嗝词煜さ木渥影?,在我們生活當中隨處可見,但是很可惜這些都不是非暴力溝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溝通提倡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氣,因為我…而不是因為你…。比如,“我很生氣,因為我看到你飯還沒吃好,我擔心你吃涼的飯會拉肚子?!薄澳阕蛲頉]來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為我很想見你和你敘敘舊?!蔽蚁脒@和心靈成長領域里提倡的,“事情的發(fā)生和我們的情緒之間并無特別的關聯(lián),只是我們賦予事情它意義了,我們自己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種理念不謀而合。作者說,生氣的產(chǎn)生,是源于我們內(nèi)心沒有被滿足的需要。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別人生氣是因為別人有需求,自己生氣是因為自己有需要。覺不覺的這個和“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边@句話神似啊!當我們關注在什么需求沒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傾聽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點請求。如何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請求,也是至關重要的。文中有個例子說,一位太太和先生說:“我叫你帶瓶醬油回來,可是你忘了,好煩??!”也許太太是希望先生馬上出去買醬油,但先生很可能以為太太在指責她。類似這種誤解應該是很常見的吧。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說話方式這么的簡單粗暴,總以為別人都能明白我們的想法的疏于用心表達,其實都最后不僅自己失望,對方也有壓力。
請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區(qū)分的。書中說,如果我們的請求沒有得到滿足,然后我們就開始責備或指責對方,那么對不起,這個不是請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請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對方的拒絕的。想利用對方的內(nèi)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這種情況下,我們貌似目的達到了,但是我們收獲了隔閡和疏遠,對方在不情愿的情況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對方收獲的是對自己的討厭。看,兩敗俱傷,這實在是我們不愿看到的結果。
這本書寫的很實用,推薦給感興趣的朋友。作者總結,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別人,而是在誠實的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交流。全書提倡愛自己愛他人,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這里,我只是寫了一點點感悟,如果你有機會靜下來親自看幾遍原書,一定會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獲。
溝通類讀后感篇4
這本書讀完了很長時間了,因為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時間來寫這個讀書筆記。等到我開始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多內(nèi)容都已經(jīng)忘得差不多了。我讀過的書,大多數(shù)是這個情況。
很久以前,我立過一個flag,我說每讀完一本書一定做一個讀書筆記?,F(xiàn)在,我很慶幸我立的這個flag,因為我發(fā)現(xiàn)做讀書筆記的過程,其實又將書讀了一遍,溫故而知新,而且,這個過程所花的時間并不多。
我對心理學類的書比較感興趣,因此,這本《非暴力溝通》也不例外。
書的作者,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后來他發(fā)展出了極具啟發(fā)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也就是此書),也因此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雖然這本書叫《非暴力溝通》,但是,這本書講的不僅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套實現(xiàn)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學。
如書中所講,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但是留意一下現(xiàn)實中的談話方式,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一些話確實會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等,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和敵視。
這本書的核心,希望是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加強人與人的聯(lián)系,既充分表達自己,又能夠去理解他人,實現(xiàn)人與人的和平相處。書中所講的運用非暴力溝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并不懷疑,只是我感覺做到那樣并不容易。anyway, just do it!
溝通類讀后感篇5
在職工書屋里拜讀了《溝通的藝術》這本書,從中受益匪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說話,但語言是帶有情緒的,你所說的每個字串聯(lián)起來有可能給別人帶去溫暖,也可能帶來傷害?!傲佳砸痪淙?,惡語傷人六月寒”要善于駕馭自己的情緒,而且也得關心別人,才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狀態(tài)與個人修養(yǎng),知道該怎么合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訴求,如何去洞察別人的內(nèi)心世界,善于溝通,精于表達,有著不錯的口碑與良好的人脈關系。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多時候都在試圖展現(xiàn)自己,希望樹立良好個人形象,所以體現(xiàn)了說話的重要性,語言表達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能力,許多時候,他們不需要和別人比拼技能、資歷、學識,只要一開口,就占了先機,就贏在了起跑線。
在閱讀《溝通與藝術》這本書后,深感欣喜,整本書里章節(jié)條理清晰,內(nèi)容豐富。全書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動之以情,容之以理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同事、朋友、親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能力,如果我們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控制自己的情感表露方式及程度,就容易了解別人的需求。建立正面的形象以及提高互交能力。用情商去思考,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我總結了幾點如下:
一、高情商的人生,從會說話開始
尊重所有人的人權和人格尊嚴,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他人,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能承受壓力,自信而不滿,人際關系良好和朋友或同事能夠友好相處,善于處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各方面問題,從而認真對待每一件事。
二、別輸在說話上,表達要讓人覺得舒服
身體是一張不會說謊的嘴。實驗證明,一個人內(nèi)外傳遞信息時,只有23%通過語言傳遞的,另外的77%是通過聲調(diào),語氣這些來表達的。一個善于表達的人,往往是在人群中輕松贏得別人的信任與好感。
三、以幽默開頭,到哪都是主場
一個具有幽默感的人,能時時發(fā)掘事情有趣的一面,并欣賞生活中輕松的一面,建立起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幽默的生活態(tài)度。更能豐富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使工作生活更具魅力,更能豐富藝術。
說話不只是一種“感覺”,還是門“技術”,正如書中所說:“想掌握技巧,就得先懂得方法,然后實踐?!痹诮窈蟮墓ぷ魃钪校ㄟ^反復看、反復總結、反復練習不斷的運用這些技巧,相信一定能保持獨立之人格的同時融入社會。
溝通類讀后感篇6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讓我相見恨晚的書,那就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是國際性和平組織非暴力溝通中心的創(chuàng)始人和教育服務主管。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fā)現(xiàn)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zhuǎn)化和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讓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且傾聽他人。”
讀了這本書之后,回想起來,我發(fā)現(xiàn)似乎有很多次的爭吵、埋怨、不滿的事情如果用上非暴力溝通,情況就會變的很好,記得前段時間,我跟媽媽吵了一架,因為我總是喜歡在房間梳頭發(fā),而我的頭發(fā)又喜歡在喜歡在梳頭發(fā)的時候掉很多頭發(fā),媽媽就很生氣,覺得這樣子不好,問我為什么不去衛(wèi)生間梳,我是因為我梳頭發(fā)要對著鏡子分劉海,早上起來頭發(fā)實在太亂,但我當時心里憋著氣,就回了句,我喜歡唄,你管我。媽媽頓時氣了個倒仰,回想起當時的情況,我應該學著引導著媽媽把生氣的情緒都說出來,或許那時我也已經(jīng)冷靜下來,并能把這次沖突解決好。由此可見,如果把非暴力溝通運用好,或許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爭吵,會多一點好的溝通。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卑逊潜┝贤ㄟ\用好,讓生活多一點“愛與和平”吧。
溝通類讀后感篇7
不知不覺已經(jīng)讀過兩本書了,跟著精進小組一起前行了兩個月了!今天讀了《非暴力溝通》深有感觸,覺得這本書太適合我了,我就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會溝通,不會說話,說話性子急,有時候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發(fā)火??戳恕斗潜┝贤ā罚M量學著溝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這里動動,那里動動,什么都想動。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該走的時候不走,該停的時候亂走。但是轉(zhuǎn)眼通過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孩子當然最關心的是他所關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別出格了我會提醒他,因為在家里我很少讓他吃糖果。到了商場,導購桌子上放了一盤水果糖,導購給孩子吃了一顆,孩子吃了很喜歡吃,吃完還往口袋里塞。我看著覺得臉都紅了,我對孩子說:“兒子!你這樣吃完了還往口袋里塞別人會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臉色不好看趕緊都放下了,導購看見了說沒關系,糖果放在那就是給小朋友吃的。兒子比較愛面子在乎別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里塞了。
兒子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優(yōu)秀的,特別喜歡閱讀,上進心挺強的,對待同學和家人都比較友好。六歲半的孩子能夠靜下心把鉛筆字和毛筆字都寫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時候強多了。知道現(xiàn)在一切問題都是我的問題,如果我改變了脾氣不驕不躁,孩子將會更加優(yōu)秀!
感恩遇到精進小組,一起前行,共同進步!
溝通類讀后感篇8
外面在下雨,我在上班,對,在上班的時候?qū)懽x后感有點不太地道。但雨聲加上耳朵里穿來溫馨流淌的輕音樂,內(nèi)心是滿滿的感動和感恩。
這幾年看了很多書,心變得越來越柔軟,容易幸福的容易感動容易看到美好的東西。雖然作為人還是有很多難以消滅的弱點。這何嘗不是一種體驗。
本書像是看了第二次,又像是第一次看,把溝通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挖掘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有一個朋友曾經(jīng)跟我說,任何人的交往都是有目的的。當時我還說,我不贊同這句話,當我能找到反駁你的理由時我再去反駁你。但,他是對的。無論這句話看起來多么自私。
我們痛苦,難受,傷心,開心,委屈。很多人把讓自己有這種體驗的原因歸結在他人身上,未曾深深的去挖掘自己的內(nèi)心,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害怕什么。關閉了走去自己內(nèi)心的大門,卻在別人面前攪亂是非。于是爭吵,暴力,冷戰(zhàn)。傷害了雙方。
閉上眼睛,好好去問問心里那個聲音。去用手感受一下急促的心房。去深深的呼吸。去接受自己。
再重新感受對方,不帶任何提前預見的標簽去體會對方。全身心的去幫對方找到他內(nèi)心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用更真誠合理的方式,相信很多僵局會被打開。
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愛。世界會更美好。
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