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后感600字6篇

時間:2023-06-09 作者:Lonesome 讀后感

讀后感只有認真寫作,才能從中收獲不少感想,很多同學在讀過有意義的書籍后,都是會寫讀后感記錄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浮生六記》讀后感600字6篇,供大家參考。

《浮生六記》讀后感600字6篇

《浮生六記》讀后感600字篇1

有幸在朋友的介紹下,近期看完沈復的《浮生六記》,所記述的內(nèi)容雖稍顯日常繁雜,平淡無奇,卻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讀來如清風拂面,意氣盎然。

書中記錄著沈復一生經(jīng)歷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書中散發(fā)著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仿佛置身于舊世其間,體味著人生百態(tài)。沈復的心里始終懷念著自己的妻子,人雖已逝,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癡情卻長久世間。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jīng)歷戰(zhàn)亂、饑餓、孤苦,但沒有人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無論是疾病,還是失去親人,這些并不是不可能,沈復在經(jīng)歷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

我想我已經(jīng)明白了我以前對于生活過于淺薄的理解,我應該改變我的人生態(tài)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處境都應思慮再三。困難和挫折破壞了生活的樂趣,但我們可以將它轉(zhuǎn)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克服困難,也要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賦多少閑情。有多少繁花似錦,便要有多少承擔滿眼凋零的勇氣。

《浮生六記》讀后感600字篇2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赐炅?浮生六記 也該寫點什么很少看這種言情類的貨色,但,我感動于沈復與陳蕓的愛情。我贊慕著他們的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誠摯恩愛至逝世不渝,我仰望著他們畢生平常卻心懷磊落,心無羈絆,超然脫于塵俗。

?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崎嶇記愁》,《浪游記快》,后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攝生記逍》,這個我是百度來的。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交叉相聯(lián),所記所敘固然都是日?,嵤?,平鋪直敘,然情真意切,一點不靦腆作態(tài),更無學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漸漸拂面。

打開《閨房記趣》,沈三白刻畫了一個清麗靈妙的女兒形象:“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tài),令人之意也消。” 這是他年少時初見陳蕓的情景。 那夜,蕓給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時,蕓堂兄擠身而入,戲謔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給,本來是專門給你夫婿籌備的!” 呵呵,當時沈陳二人就酡顏了。讀此處我亦莞爾微笑,圓滿姻緣一粥引之。

爾后便是兩人成親,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時間。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打動著。他們的戀情并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凡最輕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激動。

夫妻飲茶談詩論詞,蕓曰:“杜(甫)詩鍛煉精絕,李(白)詩灑脫落拓;與其學杜之深嚴,不如學李之生動?!?/p>

春景,三白欲攜蕓遠出遠足,蕓巧扮男裝,見人問則以表弟對之。呵呵,竟無人識辨。

夏日,蕓頭戴茉莉花,三白戲謔說佛手為香之君子,茉莉為香之小人,何以親小人而遠君子,蕓亦笑說:“我笑正人愛小人?!?夫戲妻謔,笑俗為雅。

《浮生六記》讀后感600字篇3

“事如春夢了無痕”。陳蕓的一生,正可引用蘇軾的詩句來概括。本書雖說是從沈復的角度來寫,文章的主角,那位“點睛者”卻只是陳蕓。林語堂稱她為“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而她的可愛之處在于,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聰慧,幼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對于詩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于,她賢淑能干,懂插花、疊盆景、焚香,還能夠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們的生活雖說簡樸,卻也知足常樂。而就在這簡樸的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追求美麗,看到了他們的窮困潦倒,看到了他們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們?yōu)樗怂I諷。他們并沒有特殊的建樹,僅僅只是同知心友人過他們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風范,同時不負良辰美景,不負時光。

那么,沈復筆下的陳蕓是否僅僅只是陳蕓而已?其實不然。陳蕓,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鎖之中、為取得自由平等而斗爭的女子們的代表。陳蕓見了一位歌妓而發(fā)癡,換上男裝與丈夫出游觀“花照”,一個女人打扮男裝,抑或是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嗎?她盡沒有考慮到,她僅僅是思慕著去看,去看見人世間的美好景物。的確,陳蕓看到了人世間的美好景物,但這也給她帶來了禍。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禮法的衷懷,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鬢斑之時去游歷的名山。可那個時代是與現(xiàn)在不同的,封建的社會中,看見一位風流蘊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禮法。這也足使讓她的公公認為她是癡情少婦,足使將她逐出家門。

而換個角度想想,陳蕓真的做錯了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已經(jīng)在中國流傳了數(shù)千年,陳蕓自然要招他人的譏諷。這來由沈復雖然沒有明說,但定是與陳蕓識文斷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關系。作為家庭的“異類”,陳蕓難免鶴立雞群,并被整個家庭所不容,最終受到排擠。而他們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們的錯,反而更值得我們同情。

的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在這美好的青春年華之中,我們理應做的就是發(fā)奮學習,為未來的生活打好基礎,而不要虛度年華,給這短短的浮生留下遺憾。

《浮生六記》讀后感600字篇4

?浮生六記》的作者是沈復,他生平簡單通俗,沒享受過榮華富貴,也沒有風云大事,出生在幕僚家庭,會畫畫,能以此糊口。他周邊是簡簡單單幾個家人,為著柴米油鹽而奔波。具有文藝情懷的他,也會泛舟煙湖,吟詩作畫,并且好在嬌妻蕓也是個文藝女青年,能懂良人的情懷,也能唱和,雖然糊口在貧困傍邊,卻也沉醉在夸姣的激情和藝術世界里。

“事如春夢了無痕”,沈復說逝去的年光,若不以筆墨記實下來,便了無蹤跡,不免不免孤負彼蒼的厚愛。于是他用密意的筆調(diào)寫下這通俗糊口中的點點滴滴。與其說《浮生六記》是自傳散文,不如說是沈復寫給妻子蕓娘的一封絕美情書。與其說它是一封絕美情書,不如說是一部凄美的愛情小說。

沈復棄世后半個世紀,有個叫楊引傳的文人,在姑蘇的一個書攤上,隨手翻閱了一本破破爛爛的書,不看不曉得,一看嚇一跳:天吶!這書太雅不雅觀不雅觀啦,幾乎不能自休。作者是誰?沈三白?此人是何方神圣?楊引傳在姑蘇城里四處探詢,成效就像在探詢一個火星人似的,沒人曉得他,沒人注意他。獨一能確定的信息是:作者已經(jīng)棄世半個世紀!

不能讓這么雅不雅觀不雅觀的`文字永久藏匿下去,楊引傳決然抉擇出書此書,光緒三年,也就是1877年,他把這部《浮生六記》刊布出來了?,F(xiàn)實證明楊引傳的目光沒有錯,書一出現(xiàn),立馬引來粉絲無數(shù),一時辰市道上脫銷,洛陽紙貴。

《浮生六記》讀后感600字篇5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本書已經(jīng)流傳了二百余年,可以說影響了好幾代人,這本書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現(xiàn),說明人們對于此類文學的熱衷。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婦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樸素,他們之間的感情溫馨至極,整個居家生活都是浪漫灑脫的。他們夫婦二人去往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的人和事,這本書講這一切都加以記錄。在作者雨陳蕓初次相見之時,就產(chǎn)生了情愫,可以說是情投意合,而他們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滿藝術感的布衣蔬食浪跡天涯。

“情之所鐘,雖丑不嫌?!吧驈褪藲q就與陳蕓結婚,在這命運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陳蕓還被疾病所困擾,雖然如此,兩人依然沒有分離,老天這么想拆散他們兩人,直到陳蕓去世也沒能實現(xiàn),莫非這就是超越一切的愛情?后來沈復獨自一人離家漫游,過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書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與外世紛爭,記錄方式淳樸,因為故事本身耐人尋味。作者的高超之處不僅于此,他還將細節(jié)描寫到淋漓盡致,連心理活動和一些耐人尋味的小動作都加以記錄,有些時候還不乏風趣。作者雖然是有一定歷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現(xiàn)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點,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這樣的特征。他貪玩,對很多新鮮事物抱有興趣,也愿意與人分享快樂。兩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復總是能找到玩樂的方式,雖然不高級,但是兩人卻樂在其中。只可惜最終兩人還是要分離,看到最終也難免為他們感到惋惜。

作者的經(jīng)歷是很多年輕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對生活的壓力,也只有這種生活是最輕松的。但是現(xiàn)如今無論是多么富有,都很難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個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難上加難。最后沈復也看透了一生,并將一切記錄在書中。

《浮生六記》讀后感600字篇6

沈復在他的自傳散文體小說《浮生六記》開篇時便用了東坡詩中“事如春夢了無痕”這句,而這句話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他和陳蕓愛情的寫照。

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說:“父親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記》的蕓娘。他愛她能與沈復促膝暢談書畫,愛她的憨性,愛她的愛美。”蕓娘大概是所有文人夢想中的女人,世界上絕不會再有第二個她。

沈復和蕓娘的愛情,很好。

十三歲時沈復第一次見到蕓娘,兩小無猜。脫金為約,她成了他的未婚妻,這是一開始的故事。金風玉露一相逢的美好。然而太美好的東西總是不能久存,他們約定的太早,難免過早散場。

洞房花燭夜,兩人比肩調(diào)笑,共論《西廂》。此夜春心動一處,不知今夕是何夕。這樣像是密友重逢的愛情,這樣互為心動的愛情,多少癡情男女想要,多少人求而不得。

他們本來就是有緣的。陳蕓以白樂天為啟蒙師,幼誦讀《琵琶行》而識字,以李太白為知己,愛他“姑射仙子”“落花流水之趣”。而沈復適字三白。

卻不知白是空,萬般柔情終成空。

他們是如此般配的兩個人。滄浪亭愛蓮居里談詩論賦,細說相如。他愛他鬢邊濃香撲鼻的茉莉花香,愛她的多愁善感,心地善良。陳蕓在沈母大壽上聽到《慘別》等劇時的不忍,沈復看在眼里;陳蕓對王二姑折花的調(diào)笑沈復記在心上。啟堂弟婦催妝缺珠花的時候,陳蕓把自己的給了她,她不以這些在別人眼里送出便是可惜的東西為貴,卻偏偏珍惜些破書殘畫,悉心裝訂,竭力搜集,她愛的他也愛。她的好他全陪著。

相處久了連不愛的地方也變成了愛。后來她喜歡吃的鹵味漸漸變成了他的習慣。自由隨性的沈復也把“得罪”、“豈敢”當成了日常。當沈復問為什么一開始厭惡的東西最后卻會喜歡上的時候,蕓娘說:“情之所鐘,雖丑不嫌。”喜歡上,就什么也不在乎了。

情到濃時,竟然相約來世,來世竟要當個男兒陪他游歷天下。這樣的愛情應該純粹到何種地步?

洞庭盛會,陳蕓便做了一回男子。她在丈夫的慫恿下女扮男裝的出了門。攜手而出,歡樂無限。

也曾托言歸寧同去太湖。

陳蕓說,第一次見到了這么寬廣的天地,看過了便不虛此生了。閨中女子終生沒有見過的大有人在。她們與船家女素云在船上嬉笑作樂,唱歌歡笑,最后被友人妻誤以為是沈復挾著兩名妓子舟中作樂。陳蕓解釋的很妙,她說:“有之,其一即我也?!?/p>

每到暮春,便恨花落得太快。

結局總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衣冠之家最后也沒給沈復仰仗,而生在衣冠之家的沈復還不能給陳蕓仰仗。因替人作保被人追債,竟至于被趕出家門。幸有友人收留,卻終將疲于生計。布衣蔬食已是向往,家破人亡終成現(xiàn)實。

他們的愛情就像是水晶,他們自己也像。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每個人都沒辦法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文人們想要仕途的時候,仕途不順;人們想要安居樂業(yè)的時候,流離失所;他們想要平平淡淡共度一生的時候,偏偏妻離子散。

未嘗不希望沈復更強一些,更聰明一些。不用太聰明,不用太強,足以支持的起他們的愛情便足矣。然而那樣或許太過完美了,所以上天竟然不準這種情況出現(xiàn)。

塵世中的我們大都渴望著完美,完美的戀人,完美的愛情,完美的人生??上н@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事情。當愛情來的時候去愛,當苦難來的時候去承受,人生就是這樣,總有些意外等著你,既然無法預測,不如真誠接受。只能接受。

事情沒那么好也沒那么壞。愛情和人生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