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軾的讀后感5篇

時間:2023-08-31 作者:Surplus 讀后感

書籍是培養(yǎng)我們豐富讀后感觸的沃土,當我們深入閱讀后,常常能從文字中汲取到珍貴的人生智慧,這正是讀后感的魅力所在,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對蘇軾的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對蘇軾的讀后感5篇

對蘇軾的讀后感篇1

今年國慶七天長假,奉老師之命借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chǎn)生了無限的敬意。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無可比擬的才華。一說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詩才。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樂觀豁達的性格?!俺梢财湓?,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shù)橇恕!盀跖_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為友的同道們也不會轉(zhuǎn)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xiāng)的下常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郁郁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chuàng)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fā)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diào)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xiàn)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zhì)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后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于是,他遠離了喧囂,回歸于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了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耙稽c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這一豪氣干云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對蘇軾的讀后感篇2

我讀《蘇軾傳》,覺得全書對蘇軾的評價,大體與《蘇東坡傳》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謂:"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蘇軾傳》大體是以這種評價展開的。不過書的副題《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們是極力從蘇軾生活經(jīng)歷來理解和描寫他的。因此這書自有它的不容忽視的特點。

一、它嚴格按編年敘事,而且強調(diào)蘇軾作為作家的一個方面。

全書將蘇軾的詩詞文章貫穿它的一生,對比看起來,《蘇東坡傳》就不是這樣,它要照顧英美讀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詩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傳說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這本《蘇軾傳》對讀者從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敘事中展開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闡釋,而且闡釋得極好。在此,就表現(xiàn)出王水照先生對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傳記里應用隨心自如。蘇軾的心事、文思,與天下的政事,交織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難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沒讀過蘇集的讀者,從《傳》中引用的大量詩、詞、文中,特別是從并不常見的隨筆、短箋中,能領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語堂酷愛蘇東坡。

林寫的是文學性更強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創(chuàng)作。當然林氏有他充分的歷史材料證明,而我總覺其著眼點在于蘇東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愛的人格。而《蘇軾傳》則更帶有學術性。它更全面,更講究論證。的確,蘇軾的風流瀟灑,幾乎是天成。但是,環(huán)境也造就它。不論從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看生平,還是從生平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不單有瀟灑風流,而且有個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難。烏臺詩案中國最可笑的文字獄之一后被貶黃州,是蘇軾生活的關鍵一步。在林、王二傳中,都重點寫。余秋雨重要散文《蘇東坡突圍》也選這一段來寫。蘇軾的人生和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此都是一個高峰。對這一段生活,《蘇軾傳》無疑寫得更豐富。它把痛苦和苦難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驚心動魄??嚯y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過分地渲染了蘇東坡在苦難中的樂天、快活,甚至把他在"烏臺詩案"里受審時的屈辱與痛苦也說成"有趣"?!短K軾傳》則把黃州生活寫得更令人可信。比如當時蘇軾在許多信里反復叮囑友人"看訖,火之","傳聞京師,非細事也"。他是驚弓之鳥了。他在黃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見的民間疾苦,苦日子也嘗到。在此有一點不可不提。蘇軾在黃州時寫過許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給他的朋友也是政敵章忄享的信中對已往表示悔過。林傳說,是"一封非常貼切的回信,悔過之意,溢于言表",是"再得體不過",簡直可請皇帝過目;言外之意是應付,巧于周旋而已。而王著則以為"可能夾雜著個人求助的動機"。我以為寫得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對新法了。這似乎順理成章。王著寫出的詩人,更復雜、真實些。

三、關于王安石變法,林氏的否定也許太簡單化。

而王著則更客觀些。關于蘇、王二人,當然都是大作家,蘇比王高。此書提到變法時,曾對比蘇、王的見解說:"無論是思想的高度,還是目光的遠大,蘇軾都無法與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論"。這也是客觀的。此書在王安石身上著墨不少,而且是從王安石與蘇軾的交往中寫的,重頭文章在王安石罷相以后。蘇軾在金陵訪王,政敵又成文友,舊懷盡釋,論文極樂。那一大段就寫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風雅,更寫出兩位大作家的可愛。

對蘇軾的讀后感篇3

無豐五年(1082年),此時已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蘇軾在黃州身處八百孤寒的處境之中,生活十分拮據(jù),但他卻仍然能保持自己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就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春日,蘇軾和友人一起出去郊游采風,誰知天氣驟變,自己身邊的人個個忙著躲雨,惟獨詩人自己仍然能樂觀的在雨中吟詠,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b&b一曲《定風波》就這樣自然而然的從詩人口中脫穎而出。

詞的上片寫了詩人冒雨徐行時的心境。首句寫雨點打在樹葉上,發(fā)出聲響,這是客觀存在;而冠以莫聽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作者的性格就顯現(xiàn)出來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嘯,表示意態(tài)安閑,在這里也就是吟詩的意思。詞人不在意風雨,具體的反應又怎樣呢?他在雨中吟哦著詩句,甚至腳步比從前還慢了些哩!瀟灑鎮(zhèn)靜之中多少又帶些倔強。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實景,而是作者當時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誰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當時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則此際必無披蓑衣的可能。所應玩味的是,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本是閑人或隱者的裝束,而馬則是官員和忙人用的,所謂的行人路上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來作比。但竹杖芒鞋雖然輕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難免不拖泥帶水,焉能與騎馬之快捷相比?玩味詞意,這個輕字并非指行走之輕快,分明指心情的輕松。詞人想,只要懷著輕松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的風雨也好,政治上的風雨(指貶謫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詞的下片寫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風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剛才是帶酒冒雨而行,雖衣裳盡濕而并不覺冷。現(xiàn)在雨停風起,始感微涼,而山頭夕陽又給詞人送來些許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見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讓這暫時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這也就是他的曠達之處了。回首三句復道心中事,含蘊深邃。向來,即方才的意思?;厥紫騺硎捝?,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處,也是對自己平生經(jīng)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詞人反思的結(jié)果是:歸去。結(jié)句透過一層來寫,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蘇軾詩歌的典型風格——坡仙化境的很好體現(xiàn)。所謂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摯、迫切、執(zhí)著之后,忽然能夠回轉(zhuǎn)、放開。在此詞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瀟灑鎮(zhèn)靜中不免帶些抗爭之心,也仍是另一種形式的執(zhí);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對之的升華。 讀了蘇軾的這首詞,讓我突然之間感受到:人生就算再大的風雨,只要我們能坦然面對,這些又能算什么呢。這無時不刻的給了我們后人很多的啟發(fā)和感想。我感覺我在讀的不是一首詩,而是在讀一個人,一個擁有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的勇者。 蘇軾這一生命途多舛,他屢遇艱危卻不悔,身處逆境而泰然,但內(nèi)心深處的感傷卻總是難以排遣。這種感傷有時很濃,有時又很淡,并常常隱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聲的背后。這首定風波便是他最好的生活寫照,也是我們后人最好的精神教材。

他面對生活是那樣的坦蕩不拘,那樣的鎮(zhèn)定自若。我想這樣使我們平常人很難做到的,很多人在生活中往往遇到一點小困難,或者小的挫折,就干脆認命了,就這樣跪倒在命運的裙擺低下。這又使我想起了一首周杰倫自導自演的歌曲《稻香》中的歌詞:不要那么容易就放棄就像我說的,追不到的夢想換個夢不就得了,為自己的人生鮮艷上色&b&b這首歌主題和定風波十分相似,都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他還或者,就應該活出自己的態(tài)度,活出自己的精彩,哪怕生命中充滿了狂風暴雨,哪怕命運女神對你的種種不公,只要你能堅強的活下去,那你這一生來到這個世界上,也是值了!

對蘇軾的讀后感篇4

此詞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從習以為常的自然現(xiàn)象,生發(fā)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xiàn)了作者藐視禍難、達觀自信的智者襟懷。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風很大,雨點很猛,穿林打葉,風聲呼叫,面對這樣的情勢,一般人都會驚惶失措的,可是作者用莫聽二字來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無所謂,從容處之,外物不足縈懷,緊張什么?跑什么?我就要悠閑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何妨、吟嘯活現(xiàn)了抒情主體的泰然自若的心態(tài)。

竹杖芒鞋輕勝馬,超曠達觀之狀可掬。竹杖芒鞋比騎馬輕快的多!這種自嘲的背后,隱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蓑煙雨任平生,點明了詞中所說的風雨,并不是單純的自然界的風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風風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氣度來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政治風雨的考驗。現(xiàn)在所面對的政治禍難又算得了什么?一個任字,見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具體落實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這是眼前實景實寫,也暗示對未來際遇的一種自信的預測。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為什么在穿林打葉的時候,我能夠那樣從容不迫地吟嘯且徐行呢?因為我早就預料到,狂風驟雨肆虐的景況很快就會過去的。這是蘇軾定風波我在政治生涯

中的心理體驗。只要能經(jīng)得起狂風驟雨的吹打,必然會有清風麗日跟著到來。也無風雨也無晴。順和逆,窮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無所謂的。超脫,曠達自適,但并不是頹喪沉淪。

對蘇軾的讀后感篇5

世人都說蘇軾曠達、豪放,這一點我無可否認,說蘇軾是繼李白之后最豪放的人了。但是蘇軾也畢竟不如李白,因為李白是純道教的思想,他的詩才會有綺麗譎詭的美感,他崇尚道教又嘲笑秦始皇追求不死,“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衷……但見之泉下,金棺葬寒灰”于是從精神上追求永遠不朽,永遠成仙,永遠解脫,而道教的始祖是戰(zhàn)國的道家,他們主張“無為”,李白便不再屑于從政,揚長于名山之間,飄逸于大川之上,就連死,也是被淹死在月下。蘇軾就沒有那么幸運,他的家庭背景和天賦決定了他要在仕途上打滾,從來沒有人想過,被天賦所操縱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這種問題就類似于從未有人想過“我”看地見,聽得見是好是壞?蘇東坡自己也沒想過,因為他有太多的天賦,他對政治很有主見;他寫文章行云如水,才思敏捷,他學識淵博,他很幽默……常人難得有一樣天賦卻容易被埋沒,尤如一顆閃閃發(fā)光的鉆石被放在眾多發(fā)光的鉆石中間。其實每一項能力都是天賦,常人總覺得“個個都出類拔萃,便沒有出類拔萃”了,于是天賦也就是這樣被越看越扁,但凡有腦子的人都會覺得有才能有個性,即使是在一群天才中,也不會埋沒了自己,這也是同樣的道理,蘇軾便是很有腦子的,他的天賜樣樣得到很好的表現(xiàn),光憑這一點,王安石就該好好反省自己。其實,蘇軾的曠達、灑脫,不來自于道教,自然山水是給他一些啟發(fā),便更多的是來自于幽默,他真的很有幽默的天分,而他幽默的天分卻又來自于他用博學,拿一肚子的學識開玩笑,足夠看出此人是多么聰明。

他幽默說明很關于思考,他很善于把腦子里儲存的知識玩弄,說明他善于用思考處理知識,這樣的人難道不聰明嗎?這樣的聰明能換到呆貴的笑聲,難道不曠達嗎?蘇軾像雜技藝人一樣玩著自己的天賦,別人只能在一旁羨慕,很多東西都是必有因果的,蘇軾的曠達,絕非只是哈哈大笑,對自己的遭遇孰視無睹,他有這么多的天分,他能熟練地操弄這些天分來應對各種變故,因此他的曠達中還多有一樣。否則,他怎么有自信“西北望射天狼”,否則,他怎么會在沉浮的仕途中從不絕望,人們都說是,這可絕不是樂觀那么簡單,任何人都可擁有樂觀,但不是任何人都敢擁有自信。伏爾泰被流放后,他靠自己的腦子買票中獎回國;李敖被關進監(jiān)獄,天天鍛煉身體,思考人生,并為女兒寫了一部簡明世界史;周文王被囚在美里,研究八卦,演成64爻,窮探天下之理,還創(chuàng)作了《拘幽操》蘇軾有了自信,便覺得世上并沒有值得擔心的,人的境界便于更上了一層,所見之事見比他人更遠,這是“曠”,所想之事比他人更開,這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