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教學反思7篇

時間:2023-01-16 作者:Gourmand 教學計劃

老師們在動筆寫教學反思之前,需要認真回顧在教學中的種種情況,每上完一節(jié)課,要學會對自己進行教學反思,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2.0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2.0教學反思7篇

2.0教學反思篇1

印畫是我們班的班級特色,而本學期以蔬菜印畫作為主要的印畫工具。《毛毛蟲去散步》是一堂非常有趣的課,從談話的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到嘗試用辣椒印出毛毛蟲,再到幼兒集體操作,最后作品展示。一步一步層層遞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有精彩也有不足。

整個教學活動課堂氛圍都比較好,孩子們個個都聚精會神。活動開始我并沒有請出小客人,留出一個懸念引起幼兒極大的好奇心,這個時候我看到孩子們的眼珠子不斷地掃描著前面的展示板。琪琪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快說出了小客人躲在了草叢里。本以為孩子們會較難地猜出這是毛毛蟲,沒想到她們一下子就說出了是毛毛蟲。認識了毛毛蟲之后讓孩子們說出毛毛蟲的身體長的怎么樣,這一環(huán)節(jié)在我不斷地提醒下方能說“一個接著一個,像一列長長的火車”。以毛毛蟲出去散步,想找好朋友為由,我當場一邊講故事一邊拿著辣椒往顏料里踩上一腳,一步一步瞬間就變成了一條毛毛蟲。孩子們也覺得好神奇,再用黑色的筆給毛毛蟲添上了眼睛、嘴巴、觸角、小腳更加活靈活現。請幼兒示范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還特別提醒,一定要把毛毛蟲的身體連起來。孩子們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動手操作,展示自己的`作品。

活動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當我看到夏禹恒小朋友在示范的時候顯的有點困難。我顯的有點著急,這個時候我可以再進行示范一遍,把作畫的過程再細化一下,比如說毛毛蟲的觸角怎么畫,小腳怎么畫……為此在展示作品的時候我看到很多作品毛毛蟲的小腳變成了雞腳,有的觸角沒有,有的長在下巴。在孩子們作畫的過程中即使我不斷地提醒把毛毛蟲的身體連住,依然還是有很多小朋友隨意地印一個。如果在示范的時候更加充分地講述或許展示的作品會更加的完美!

我覺得集體活動在教會孩子技能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讓孩子體驗快樂!《毛毛蟲去散步》帶給孩子的是無窮的樂趣!

2.0教學反思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與理解。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與理解。

教學難點:

使學生懂得在生活中與人相處應將心比心。

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揭示課題。

1、講故事(公益廣告):《媽媽,洗腳》

有位年輕的媽媽由于特殊的原因,擔負起了照顧婆婆和兒子的重任。她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干活,打理家里的一切。雖然艱辛,但她無怨無悔。她每晚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給婆婆端洗腳水,幫婆婆洗腳,這已成為一道溫馨而又特別的風景了。

有一天,這位媽媽講了一個《丑小鴨》的故事后,就去幫婆婆洗腳了。當這位媽媽為婆婆洗完腳回到自己的房間里一看,兒子不見了。媽媽正準備去找兒子,轉過身來一看,兒子正用他那雙稚嫩的小手端著一盆水顫顫巍巍地向她走來,她感到非常驚訝。這時,兒子童聲童氣地說:“媽媽,洗腳!”看到如此孝順、懂事的孩子,媽媽感動得淚流滿面。

2、同學們,你們聽了這個故事后,有什么話要說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孩子們,現在我們要學的課文,也是講了兩個感人的故事。請你們看老師寫題目,板書:8、將心比心

2、生讀題,說題意。

(那自己的心去比照別人的心。指遇事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3、自由讀文,讀完后說說本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概括地說出來。

4、指名學生說,教師隨機板書:

阿姨 奶奶

母親 護士

三、研讀課文,品味語言。

1、這時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請用一個詞來形容出來。

(感動、震撼、溫暖……)

2、假如你親耳聽到你奶奶說這件事,親看到你母親做這件事,你的心里也會感動、也會感到溫暖的。那么文中哪些地方感動了你呢?請邊默讀邊在這些地方做上記號。

3、交流、品讀。

4、出示課件。

(一)導語:孩子們,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呢?誰來說說吧?

品讀句子:

句1: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她跟上來才松手。

(1)說說為什么溫暖了我的心?(這位阿姨很善良。)

(2)那些字詞能使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沉重、一直、才)

(3)阿姨幫助的是自己的親友嗎?如果你是那位老奶奶,你心里會怎么想?

(4)朗讀:請讀出暖暖的感覺。

導語:阿姨為什么這樣做?

句2:阿姨輕輕地說:“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p>

(1)你能像阿姨一樣輕輕地說嘛?學生讀。

4、小結:阿姨看到了老奶奶,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做出了善良的舉動,令人感動,這就是將心比心。

5、引讀:

是呀,學會了將心比心,人與人之間就多了一份愛心,讀最后一段;

學會了將心比心,我們的天空更藍,讀最后一段;

學會了將心比心,我們的陽光更燦爛,讀最后一段。

(二)研讀第二件事。

1、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更讓你怦然心動?

2、 交流、品讀。

3、出示課件:

句1.“一天,……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邊的話。”

(1)說說為什么讓你感動?

(2)如果你遇到了這種被扎了兩針還沒扎進血管的情況,你會怎么樣?

(因疼痛而痛苦、埋怨或責備)

(3)如果對那位護士進行責怪,甚至辱罵,將會產生什么后果?

導語:可是,母親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卻讓她成功了,是哪句話?

句2、“不要緊,再來一次?!?/p>

(1)你認為這句話簡單嗎?為什么讓你感到不簡單?

(如果這位護士第三次失敗,母親又一次受皮肉之苦。)

(2)引讀這句話:

當年輕的護士扎了兩針還沒扎進血管時,母親鼓勵她……

當母親的手被扎得鼓起青包時,她同樣鼓勵著……

當母親看到護士額頭上密密的汗珠時,這時她已經覺察到這是一個新手,但仍然鼓勵著……

導語:(1)當你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對這位母親說些什么?

(2)母親為什么這樣做呢?

句3、“母親用另一只手拉著我,……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p>

(1)說說為什么讓你感動?

4、小結:

母親遇到護士扎針失敗,就想到了“我”,,做出了寬容和鼓勵的舉止,令人心動,這就叫——(讓學生回答)。

5、引讀:

是呀,有了將心比心,我們的生活就多一份關懷,讀最后一段。

有了將心比心,我們的心胸猶如大海無邊無垠,讀最后一段。

有了將心比心,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得更甜蜜,讀最后一段。

四、拓展空間,升華情感。

1、導語:文中的阿姨與母親的行為,讓我們想起了一句什么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導語:在平時的生活中,你們肯定也有過這種將心比心的舉動的,想想看,誰來說說。

3、師引例。

大前年,我們那條街來了一位新鄰居,她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奶奶。雖說這位來奶奶兒孫滿堂,但真正關心她的人甚少,她靠撿破爛維持生計。我覺得她可憐,就把自己家種的菜送去,有時也把給我媽吃的食品分點去,有時在本村吃酒席時,還把該自己吃的那份好吃食物省點給她吃——我為什么這樣做,因為我也有個老媽媽。我也希望我娘家的人,能像我一樣,不但不嫌棄老人,而且還給我老媽送去一份愛心。

有一年,我同樣是教四年級,遇到一個特可憐的學生。他一歲多媽媽就離開了人世,爸爸因賭博負債累累而逃之夭夭,可憐的孩子就跟著一個將近七十歲的爺爺相依為命??上攵?,這個學生的日子過得多么貧苦。由于生活困窘,再加上無父母教育,他從小養(yǎng)成了那別人東西的惡習。我剛叫他的時候,告狀的人,連續(xù)不斷??晌也坏挥憛捤矎臎]說過他一句“賊”或“小偷”之類的話,而是默默地關照他。下雨天,看到他沒雨鞋穿,我就買給他;看到他身上長瘡,我就買藥膏,親手幫他搽。菜啦、水果啦、雞蛋啦等等,我什么東西都給他吃。這樣一來,到了五年級,他就改掉了這個惡習。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想到:如果我的孩子像他這么小,也像他一樣,每天看到伙伴們吃這吃那,而他自己一天到晚,吃的除了飯,還是飯,也肯定很想吃,搞得不好,也會趁人不注意去拿別人的東西吃。

這樣的例子,老師我有很多,現在我把時間讓給同學們。

3、 學生舉例。

4、 出示課件“心”圖。

導語:如果這就是我們每位同學的那顆滾燙的心,學了全文后,為了勉勵自己,你認為應該在你心中裝入一個份量最重的什么詞?

五、課外延伸:

1、出示課件:寫一寫:

不久的將來,這位小護士成了醫(yī)院里工作最出色的護士,成了病患者最受歡迎的護士。一天,一家電視臺要對她進行專門的采訪,請你替她設計一份講稿,說說她的心里話。

2、指名都設計稿

六、總結:

1、出示課件:

如果每一個人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都能先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歡樂與和氣,而且可以減少很多悲劇和恨事。

——臺灣作家羅蘭

2、學生齊讀。

3、結束語:

總之,如果人人都能將心比心,我們的心靈會更美好,人生將更豐富,世界將更加美麗!

板書設計:

8、將心比心

阿姨 奶奶 將心比心 感動 溫暖

母親 護士 將心比心 寬容 鼓勵

人 人 將心比心 世界 美好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課文《將心比心》中有兩個情節(jié)特別感人。其一,一位阿姨為一個老奶奶推開沉重的大門,老人感謝她時,她卻說:“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遇到這種情況,也有人為她開門。”其二,作者的母親打點滴時,遇實習護士,兩針都未扎入血管,母親仍平靜和藹地鼓勵實習護士“沒關系,再來一次?!边@份寬容和鼓勵緣自一位母親對孩子的關愛——她希望讀醫(yī)科大學的女兒將來也能遭此禮遇。

在本節(jié)課中,我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fā)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并且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說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不要緊,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說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么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說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系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fā)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0教學反思篇3

?爭吵》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是節(jié)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文中的克萊蒂是一個寬容、友善的孩子,用一顆博大的心原諒了安利柯的魯莽和嫉妒。在教學本文時,我想想通過孩子們深層次地和文本對話,讓他們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心理變化以及行動的變化,讓他們更高層次地理解課文的深刻涵義,它不單只告訴我們生活中要學會寬容別人,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智慧去處理生活中的矛盾關系。文中的克萊蒂就是這樣的孩子,在他的身上時刻閃爍著理性的光輝,那種理性更加是智慧的光芒所照耀出來的。

文章中對爭吵雙方的心理都做了很多的描寫,通過自己不斷地朗讀課文,我發(fā)現《爭吵》中對克萊蒂的微笑進行了兩次描寫。第一次是在因弄臟本子而向“我”道歉的時候,第二次是在“我”向他舉起戒尺的時候。其實這兩次笑所蘊涵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在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我提出問題:“當克萊蒂向‘我’道歉時,他的微笑蘊涵著什么?”孩子們各抒己見,我引導說,如果你沒弄清,那請你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讀完后告訴我們,孩子讀完第五段呢,就恍然大悟地說:“老師,我明白了克萊蒂的笑中藏的是寬容?!蔽尹c點頭。有的說笑中藏著不好意思,有的說笑中藏著對不起……看來孩子們是用心在和克萊蒂交流著,他們成為了克萊蒂的知音呀!

在這個時候我說:“我們是克萊蒂的知音,可是文中的‘我’呢?他是怎么認為的?”在討論中孩子們達成共識:“我”并不理解克萊蒂,因為自己的妒忌,“我”執(zhí)拗地認為克萊蒂是一種得意的笑、是向“我”挑釁的笑、是自以為是的笑……

“孩子們,正是由于‘我’的誤解,才導致后來——”

“‘我’對克萊蒂的報復行為?!?/p>

“才激化了——”

“矛盾”

“才有了——”

“爭吵!”

“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爭吵發(fā)生的現場,好好地感受當時的氣氛,仔細地揣摩當事人的心理變化?!?/p>

生再次自由讀課文,這一次他們真正走進文本了,瞧他們的一笑一頻已經顯示出來了。

……

“在‘我’向克萊蒂舉起防衛(wèi)的戒尺時,他又笑了,這次笑使‘我’真正原諒了他,和他和好如初了。你認為這是怎樣的笑?”

孩子們細聲讀課文。通過他們的努力,最終明白了克萊蒂的笑是歉意的笑、是寬容的笑、是如釋重負的笑……

我故意說了句:“這個克萊蒂他為何會這么從容、這么穩(wěn)重呀?真是怪了,要是我,我早就發(fā)火了,好朋友怎么可以那么不理解我呢?”

孩子們也沉思了起來,從他們的眼中我知道,這個問題是有點難度的。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說著.“同學之間不應斤斤計較”,“朋友之間不能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傷友誼”,“我們要寬容別人的缺點”

課文《爭吵》剛講完,在上課間操時,班內就發(fā)生了爭吵。小a和前排的小b就爭吵起來,諶雄絎委屈地說:“老師,譚昊晟打我?!敝灰娝嬷亲樱覛鈽O了?!暗街v臺上來?!?/p>

我把小a叫到講臺上,還未開口,小b就直視著小a爭辯道:“你也打了我的?!薄拔抑皇翘げ綍r手不小心碰了你?!笨粗鴥蓚€孩子你一言我一語伸著脖子互不相讓的樣子,我平靜地對他倆說:“咱們剛學完了《爭吵》,你倆就爭吵起來了,很及時嘛。同學哈哈大笑起來。課堂上咱們認真地討論過,遇到雙方爭吵時,應該怎樣做呢?”“想對方的可愛。如果是自己錯了,就主動向對方道歉?!彼麄儗Υ鹑缌鳌!澳悄闶窃趺醋龅??”我進一步和顏悅色地問,“誰先動手誰就應該向人家主動道歉?!薄拔义e了,老師?!彼麄兞⒖绦盐蜻^來,接著把頭轉向小a,真誠地說,“對不起!”“沒關系?!眱蓚€孩子臉上馬上沒有了怒容。

教育是對現實的負責也是為將來而準備,如果不遇到類似事情,即使同學們課堂上朗讀的再好,理解課文再透徹,也可能隨著下課鈴聲的敲響孩子學習暫告結束。然而,正是班內的突發(fā)事件,激發(fā)了我的靈感。因此,依據新課標與實踐結合進行有機教學,應該是我們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2.0教學反思篇4

?花臉》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往事”,作者通過對“往事”的回憶,表現出作者童年生活的無憂無慮,對于學生來講,是有著強烈共鳴的。。《花臉》是一篇充滿童趣的文章,學生在學習時,充滿了興趣。

文章內容較為淺顯,從字面上閱讀,六年級的學生能體會出作者對花臉的無限熱愛之情。本節(jié)課是以讀為立足點,體會文章中作者對關公花臉的喜愛及學習作者將自己的感情融于行文中的寫法。但究其實質,作者是想通過買花臉、戴花臉的生活細節(jié),表現“我”對英雄的仰慕和崇拜,抒發(fā)“我”心靈深處所隱藏的渴望成為英雄的少年豪情。這便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讀此文,通過品讀,層層遞進地感受體會到全文的情感發(fā)展過程即可。

在上課前,學生對課文進行了一定的預習,基本上能夠體會到作者對花臉喜愛之情,但怎樣通過語句把買花臉和買花臉后的心情變化體現出來,還有一定難度。我在上課時,主要采取了學生自學,教師引導的方法,在課堂中采取邊讀邊講的方法,學生朗讀的效果較好,從他們的朗讀中能看出學生已掌握了作者的感情,達到本節(jié)課的部分教學目標。 本文通過各種描寫充分表現人物心情的寫作手法和篇章結構的安排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在行文特點上從一般的花臉——特別的花臉——關公的花臉——關公花臉的深層內

涵的展現逐步展現出作者情感的發(fā)展軌跡:由懼怕——喜歡——崇敬——自豪——孩子的炫耀。僅僅靠在課文中零散地找一些語句是無法讓學生站在一個比較寬闊的視野上去整體地把握課文布局謀篇的精妙之處的。

所以今后應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更準確的把握教材、駕馭教材,靈活熟練的運用多種精讀、研讀的方法,真正的做到高年級的長文短教。

2.0教學反思篇5

?圓柱的體積》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圓的面積計算”和“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及圓柱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

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 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由于圓柱和長方體都是直柱體,長方體的體積是底面積×高,因而我引導學生猜想圓柱的體積是否也可以用底面積×高來計算。接著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想,也就是驗證說明。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是新課改教學的重要理念,因而我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習的“把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問題”的方法,即“怎樣把圓柱轉化成已知的形體”的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想到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接著就“怎樣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這個問題,讓他們觀察、研究、討論。學生受到以前“圓的面積”推導過程的啟發(fā),都知道應把圓柱平均分成若干份切開,拼成近似的長方體。由于學生沒有學具,因此我用教具演示整個過程,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長方體底面的長相當于圓柱底面的什么?(周長的一半即π r)長方體底面的'寬相當于圓柱底面的什么?(圓的半徑r)再根據長方體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柱體積公式v=π r2 × h或v=S×h。這樣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學生的主動探索與發(fā)現提供了空間。

我覺得本課比較成功的一點是學生除了掌握本課的知識點外,還懂得了“類比猜想 驗證說明”的數學思想方法,可以說是既授之于“魚”,又授之于“漁”。

2.0教學反思篇6

教材分析:

樂曲形象鮮明、情緒歡快、明朗,特別是表現小鬧鐘節(jié)奏的音型非常突出。樂曲為c大調、4/4,中庸的快板,采用回旋曲式寫成。樂曲開始用木魚聲模仿鐘擺的走動聲。開始它很有規(guī)律,帶有裝飾音的主題。這種偶而出現的裝飾音和切分節(jié)奏,在單調乏味的四分音符節(jié)奏中,出現了一種不安分的性格和幽默的情緒。

樂曲分為三個部分,開始是給小鬧鐘上弦的聲音,使人一下就明白了樂曲要表現的內容。接著梆子模擬小鬧鐘嘀嗒、嘀嗒的節(jié)奏聲,出現了歡快、詼諧的第一主題,裝飾音和切分音的運用使樂曲顯得更加輕快、活潑。主題之后,是第一插部。它轉成了g大調。旋律以附點音符為特色。主題再現,接第二插部。樂曲進行中不時插入鬧鐘的鈴聲和不規(guī)則的走動聲,更增添了樂曲活潑的情緒,當主題第三次出現時,加有反復后接尾聲,使得樂曲具有更為風趣的性格。

教學目標:

1.聆聽管弦樂《調皮的小鬧鐘》,感受音樂所描繪的鐘表的形象,體驗輕松愉快的音樂情緒.

2.通過參與音樂活動記憶主題旋律及插部音樂,初步了解回旋曲式。

3.能夠用打擊樂器伴奏、用自編的動作表現樂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

4. 德育滲透讓學生認識時間的寶貴,懂得珍惜時間。

教學重、難點:

1.感受音樂所描繪的小鬧鐘形象,體驗輕松愉快的音樂情緒。

2.通過各種活動深入理解音樂結構并初步了解回旋曲式。

教學準備:

打擊樂器、小鬧鐘圖片、電子琴、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音樂律動、感受音樂

師:歡迎同學們來到今天的音樂課堂,請大家和我一起來感受一段有趣的音樂。

1.師生聆聽音樂,有規(guī)律進行聲勢活動。

2.教師鼓勵學生并提問:在這段音樂中你聽到了什么聲音?猜一猜是誰發(fā)出的聲音呢?

3.教師結合課件向學生介紹鐘表的種類。

4.啟發(fā)學生展開聯想,知道小鬧鐘的兩種特效音“嘀噠、鈴”。

5.用彈舌模仿小鬧鐘嘀噠走路的聲音、在主題音樂背景下進行。

二、游戲:記憶主題

師:同學們扮演的小鬧鐘走的真帶勁,請大家看看老師也帶來了小鬧鐘。

?數格子》游戲

1.格子中沒有小鬧鐘的就表示空拍,出現小鬧鐘的格子用手拍一下。

2.通過多種演奏方式,使學生熟悉主題旋律,并能配合主題音樂進行演奏。

3.學唱主題音樂。

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

4.師生交換進行模唱和伴奏,牢固記憶主題音樂。

師:我們剛剛唱到的是小鬧鐘走路的音樂,是由美國作曲家安德森所創(chuàng)作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聆聽管弦樂《調皮的小鬧鐘》。

1.播放完整的音樂,學生分辨主題旋律出現幾次。

2.學生聽辨主題旋律出現了3次,教師演唱歌謠:小鬧鐘它真調皮,嘀噠嘀噠嘀噠嘀噠嘀。小鬧鐘它真可愛,鈴鈴鈴鈴鈴鈴鈴。

3.師生共同演唱歌謠,教師指揮,注意休止符休止時間的指導。

4.師生邊走邊唱。

三、激發(fā)興趣、獲求新知

師:小鬧鐘每天一刻不停的走啊走!時間長了,他太累了,生病走不動了。

1.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聆聽音樂進入角色。

2.感受第一插部悠揚、舒展起伏的音樂特性。

3.用身體動作表現臥床不起的、生病的小鬧鐘。

師:生病的小鬧鐘到了鐘表修理店,技術高超的老爺爺很快把它修好了。

1.學生用心聆聽音樂。

2.結合音樂中的特效音響理解小鬧鐘的用途和作用(催人起床)。

3.聆聽音樂,情境創(chuàng)設(分辨音樂中鈴聲響了幾次)。

4.再次聆聽第二插部。(鬧鈴響了8次叫主人起床。)

5.學生配合音樂搖響8次鈴鐺,教師語言配合:“起床起床快起床”。

6.隨著音樂師生分角色扮演小鬧鐘和小主人進行情境教學。

四、知識拓展、表現樂曲

師:我們再一次完整的聆聽管弦樂《調皮的小鬧鐘》,老師這里準備了幾張卡片,誰最先聽出是哪段音樂,就請他到前面的卡片中選擇與這段音樂相對應的圖片卡,貼到黑板上。

1.聆聽完整音樂。

2.學生聆聽后選圖片卡并粘貼到黑板上。

3.看圖片直觀感受樂曲結構,教師介紹回旋曲式。

4.知識能力拓展:

介紹聆聽作曲家安德森其他代表作品《打字機》和《跳圓舞曲的小貓》音樂主題片段。

5.師生伴隨音樂結束課程。

教學反思

結合現場教學部分,應該說整節(jié)課達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教師能引領孩子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在娛樂中養(yǎng)成良好的欣賞傾聽習慣,設計時做到了讓孩子能學,會學,愿意學,堅持學。看到孩子們高興的表現,我感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與快樂。不足:1課堂剛開始時,教師過于緊張,課堂氣氛不是很好。2教師駕御課堂的能力還需加強,要關注每個孩子。3應該給孩子充分表達的機會,由于時間關系,有時就讓幾個孩子回答問題,其余孩子會有些失落。

2.0教學反思篇7

在執(zhí)教《秋姑娘的信》時,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閱讀基礎,以演促讀,以演質疑,以演導思,以演品讀,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激發(fā)興趣,親身體驗,感受閱讀樂趣

?標準》關于1、2年級閱讀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只有讓學生喜歡讀書,主動的讀書,才能談創(chuàng)新提高。這就是在閱讀目標方面強調的“情感態(tài)度”。在教學中,本人以掛圖激趣,看圖貼詞,圖文結合,在讀通讀順的情況下,以演導讀,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課堂中親身體驗,“走進文本”,在演中質疑,讀中導思,“感悟文本”,演后自讀,拓展延伸,“走向生活”。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走好閱讀教學的第一步。

二、讀通讀順,啟發(fā)思考,引導提問理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閱讀訓練,他們直呼的技能還不熟練,識的字又很少,所以學習閱讀困難極大,如何扶好非常關鍵。因此,在課堂伊始,事先掃除障礙,把比較生疏的字、詞、句、難度大的長句等揭示出來,逐一指導練讀,等這些難讀的詞語和句子讀熟了,讀順了,學生再練讀全文,采取多種方式讓學生讀通讀順。在閱讀訓練中以學生為主體,根據他們的抽象思維差、好奇愛動等特點,以演為線索,在演中導讀,在演中質疑,邊演邊讀,學會提問,學會思考,學會理解,在演、問、說中,緊緊抓住讀書訓練這條主線不放,讓他們在讀中感悟,又反過來以悟促讀。

三、動身動腦,誦讀悟情,提高閱讀能力

40分鐘時間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挺長的,如何讓好動的孩子們上好閱讀課?因此在后半節(jié)課時,我就是讓學生站起來,動起來,說起來,讀起來,在動作的配合下有節(jié)奏的讀,學習有韻味的讀,有感情的讀,在瑯瑯的書聲中,反復朗讀成誦,在讀中了解閱讀樂趣,理解課文內容,逐步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