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光的教學反思推薦6篇

時間:2024-02-23 作者:Anonyme 教學計劃

寫教學反思是可以讓我們及時發(fā)現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不足的,通過寫教學反思不但能夠知道自己教學能力的不足,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認識光的教學反思推薦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認識光的教學反思推薦6篇

認識光的教學反思篇1

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參加了幼兒園組織的公開教學活動,“課前準備、內容的選擇、環(huán)節(jié)的準備”我絲毫不敢懈怠,此次活動讓我又經歷了一次專業(yè)化的成長,現將我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鐘表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日常生活用品,對于即將步入小學的大班孩子來說,認識鐘表,加強時間觀念,懂得愛惜時間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組織了《認識時鐘》這個科學活動,之后我發(fā)現幼兒對時鐘的學習興趣很濃,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準備階段:

①為使幼兒更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在知識積累階段,我發(fā)揮家長的積極作用,讓幼兒事先對鐘表有初步的了解,并讓幼兒制作鐘表,為教學提供服務。

②為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利用課件教學,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教學目的。

實施階段:在活動過程中我采用了探索操作法、觀察法、游戲法、說學法等幾種教學方法。反思整個活動過程,我認為活動是成功的,幼兒在積極主動的探究過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獲得了發(fā)展,主要體現在:

一、知識的呈現與幼兒生活實際相結合。

為了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活動的一開始,我選擇貼近孩子生活的交談進行導入:“你在家中喜歡做什么事情?引出孩子們喜歡的少兒節(jié)目《智慧樹》,并提出問題“怎么樣才能準時收看?做哪些事情還需要看鐘表?”

二、為幼兒提供觀察、思考、發(fā)現、表達的機會。

第二環(huán)節(jié)我出示實物鐘讓幼兒很輕松的認識了時針、分針。又通過演示課件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了時針、分針的運轉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上鞏固整點、認識半點。

三、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學習方式。

第三環(huán)節(jié)是幼兒動手操作練習。我以幼兒的實際能力分為4個組:畫一畫、連線、看誰撥的又對又快、我說你撥。結尾小故事。

我的體會:我認為每一次活動結束,教師都應該針對自己的感受,體驗進行反思,提出調整、改進的方法。而且幼兒園的一課多研會出許多優(yōu)秀的教育活動,活動中許多有經驗的教師給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如在目標的定位上怎么樣就準確、活動的重難點把握等,這些意見都給了我很好的啟發(fā),也使我認識到反思確實需要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如果能把個人反思和集體反思相結合的話,那無疑會錦上添花。

認識光的教學反思篇2

除法豎式該按怎樣的順序寫?為什么要這樣寫?在除法豎式教學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覺得對于直接利用口訣的除法,豎式不僅顯得復雜,而且豎式的作用也很難讓學生理解,學生學習除法豎式存在哪些困惑呢?

怎樣讓學生自然地記住除法豎式的順序,并把余數寫下來呢?其實,除法豎式形成現在簡潔的書寫格式,人們經歷了一個漫長改進逐步完善的過程。我覺得采用拿來主義,遺棄了寶貴的完善過程,直接將智慧的結果——“除法豎式”作為一種“書寫格式”進行教學,對學生的學習顯然是不利的。

算理講解,也許對于教師和優(yōu)等生是可行的,但還有更多的學生只能是不懂裝懂。即使那些優(yōu)等生,明算理之后,諸多疑問還是無法消除,而除法豎式的價值在有余數除法中容易凸顯,為此我大膽將二下簡單的有余數除法滲透到本節(jié)課中,課堂上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景,學生學習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我先拿了6個磁鐵,讓學生在黑板上平均分成2份,接著要求學生用語言把分磁鐵的動作表示出來,

學生說得很好:把老師手里的6個磁鐵平均分成了2份。

誰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學生說6除以2等于3。寫出的豎式是形如加法的豎式,這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且對于沒有余數的表內除法,豎式寫成此種形式學生沒有覺得不妥。

接著出示7個磁鐵,要求學生平均分成2份,

分后追問:剛才分掉幾個磁鐵,現在手里還有幾個磁鐵?怎樣用算式表示?

學生答:分掉幾個磁鐵,用2*3=6表示,現在手里還有1個磁鐵,用7-6=1表示。

誰能試著用豎式計算?絕大多數學生寫的豎式仍然形如加法豎式,但余數1不知寫在什么地方合適了。

針對學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結:除法豎式非常神奇,能將分東西的過程完整地記錄下來。接著邊分磁鐵邊板書除法豎式。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這時我及時介紹豎式中像“廠”的符號表示除號,被除數和除數和商的位置。接下來我又問:下面的6是哪里來的?1又表示什么?

(由于學生受了分磁鐵這一情景的影響,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個磁鐵,是2×3的積,1是原來的7個磁鐵減掉分掉的6個磁鐵,最后剩一個磁鐵,也就是1)

引導比較兩種豎式,學生體會到了除法豎式有別于其他運算豎式的價值,正確解釋6除以2等于3豎式中每一個數的`含義,學生能夠通過情景理解到這一層。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興,我覺得直觀地利用有余數的平均分更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對教材進行調整后,學生對本知識的學習比我預想的要好。

通過這節(jié)課告訴我們:

1、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要有預見性,對于學生不容易接受的難點要事先設計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學生以學定教,要對課題的進行認真思考,發(fā)現學生欠缺的知識點在哪里,知道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研究問題的時候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這是學習能力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善于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認識光的教學反思篇3

“圓錐的認識”一課是數學十二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們認識了圓柱體積之后進行的教學內容,因此它與圓柱體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人是圓錐應不成問題,再加上學生們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改革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能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fā),學生想學什么,想怎樣學,這都應盡量滿足學生的要求。在認識圓錐體的基本特征時自己的設計是先認識底面,在認識側面,教師演示教具后再認識高。在學習中,有圓錐轉化到圓錐后,學生們先說出了高,我也就及時著學生先講高。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錐的基本特征,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利用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系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我設計在本節(jié)課上利用大量的時間充分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把公式的應用這一教學任務放在了下一節(jié)課,這樣學生們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探究。

二、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提倡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理解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數學課上體現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從難點出發(fā),設計學生自學提示。

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個圓柱中削出一個最大的圓錐,并觀察:

1、圓柱、圓錐的什么相等?

2、圓柱被削下去多少,還剩下多少?

3、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

4、消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幾倍? 通過自學提示的設計,讓學生在回顧削鉛筆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圓柱與圓錐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順利地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三、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及學校教學工作中的要求,我在教學設計中滲透德育教育。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切身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并不空洞,它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著。本課我滲透的德育思想是“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的?!睂W生們在動手探究的實踐中體會到了,而且在課后的小結中自己總結了出來。 教學下來感到基本比較順,在課中有幾點驚喜:

一、學生們的想象力已經初步形成,這對于學生們認識圖形很有幫助。這一點體現在:

1、學生對“圓柱轉化成圓錐”的認識很清楚:在沒有課件演示的情況下,通過老師的講解:圓柱的上底面收縮變小,在收縮變小,最后收縮成了一個點,這樣圓柱也就轉化成了圓錐。學生們通過頭腦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這一知識點。

2、對高的認識與測量:學生們通過觀察、測量,理解了圓錐側面積上的直線是扇形的半徑,但半徑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是看不見的,但是可以測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條高旋轉一周之后就是圓錐。

二、學生們的數學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通過學生們課上精彩的發(fā)言,體會到學生們已初步具備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這一能力進行新知的學習。

三、教師的靈感更閃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設計的是老師先進行演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 1/3,之后再讓學生們進行自學。在進行教學中,學生們對圓錐體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意識就是,先讓學生們進行實踐后老師再進行演示,效果一定會更好。果不其然,學習的效果真的很好。這使我再一次體會到老師靈活駕馭課堂會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益。

認識光的教學反思篇4

小數的初步認識新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節(jié)起始課。學生在認識了整數、分數的基礎上現在又認識小數。這是學生數的認識的又一次飛躍。建立完整清晰的數的感念及數感在本節(jié)課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學生年齡較小而學習的概念有較為抽象所以教師將本節(jié)課設計為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分類導入、認識讀寫、探究表示、鞏固練習。

在分類導入一環(huán)節(jié),數學知識是源于生活的,教師在課前讓學生去超市調查,將自己調查的結果進行記錄。教師將學生調查的商品價格按需要寫出,引導學生將它們分類。將帶有小數點的數歸為一類起個名字叫小數。教師板書引出課題。通過小數的特點認識它的讀寫。學生課前有研究讓學生通過交流認識小數的讀寫。

在以元為單位和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寫法的探究中一定要強調以什么作單位,寫成的小數是多少。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后面兩個題主要是學生探究以元為單位和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寫法。學生要會用語言表述教師要起引領作用。同時教師要關注全體適時調控課堂。真正的使學生掌握知識。

認識光的教學反思篇5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對于今后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具有重要意義。

認識分米、毫米時,我創(chuàng)設編數學小故事的游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看一看,畫一畫,加深對該單位的認識,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形成長度觀念,體驗學習的樂趣。

認識千米時,這一概念比較抽象,我首先讓學生親自體驗1千米的長度有多遠,然后再在課堂交流自己的體會,以便于加深對1千米的認識。

通過以上教學,我又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應該能夠非常熟練的運用這些長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孩子們還是問題百出:

問題一:不能準確的填出一些物體的單位,比如:一個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還是沒有65分米有多長這個概念。

問題二:不能正確運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如:小軍跳了16分米,小麗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們的成績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一排,學生不知道化成統(tǒng)一單位再比較。

(2)小麗比小軍少跳多少分米?他們不看問題里問的什么?想當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單位。

措施:

1、針對以上問題,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練習題,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分析,再聯系實際去想象,培養(yǎng)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2、 結合實際活用教材,讓他們回家觀察家里的一些物體,該用什么單位量出他們長度,積累他們的生活經驗。

經過這樣的練習,他們的運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認識光的教學反思篇6

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線段的長短。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線段對學生來講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我先通過學生的體驗活動來初步認識線段并用圖表示,再通過學生畫線段活動,讓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征。最后學生通過量線段、數線段來加強對線段的認識。

線段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既抽象有實際。我在設計本節(jié)課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抓住線段的兩個特征,恰當把握教學要求。

盡管教材只寫出“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但用直觀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線段的屬性,直的、兩個端點即可以度量。教學時,我緊緊抓住線段的兩個特征,反復用多種方法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畫線段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進行的。由于學生已有了對線段的感性認識,知道某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因此,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一條線段,并請了不同畫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畫的線段,并介紹自己是怎么畫的,從而使學生明白畫線段時既可以先畫一條直的線,再畫上兩個端點,也可以先畫一個端點,再由這個端點引出一條線,最后畫上另一個端點,還可以先畫兩個端點,再把兩個端點連起來。除此之外,我還請學生說說為什么尺、鉛筆、數學書這些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還有哪些東西也可以幫助我們畫線段,使學生明確只要有直邊的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又一次鞏固了線段“直”的特點,最后我請學生再畫一條定長線段,這樣,學生經歷了畫線段的過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畫線段的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存在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過多關注線段的測量,而沒有關注定長線段的畫法。雖然學生沒有多大問題,但作為新授課教師必須明確指導:從零刻度開始到規(guī)定厘米刻度畫一條直直的線,并畫好端點。如果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教師能夠示范畫線段,學生思路上會更明確。

2、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理解線段。

教材只有半頁的內容,如果為了背出線段是什么,畫一畫線段,那不是難事,但線段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結合情境感受線段,理解它的意義,使學生看得著,摸得到,用得上,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想象力和探索問題的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進行了多樣、靈活、有趣的練習,不僅鞏固了對線段的`特征的認識,而且對線段的認識更豐富、更深刻了。他們在練習中獲得了提高,樹立了學習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存在問題:設計問題時我能夠考慮題目的開放性、遞進性、靈活性、知識的連接性等方方面面,但對練習的反饋形式或者說反饋時教師的問題設計不夠全面。如反饋斷尺量長度時,我只考慮有三種方法,沒有考慮這三種方法的思考過程。比如我考慮到可以用12—8地方法來解決,在練習中通過引導,學生也想到了這種方法,這時我沒有再深入研究為什么可以用12—8,當然學生的思維也只停留在可以用減法,至于為什么就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