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古詩教學反思8篇

時間:2022-11-29 作者:Trick 教學計劃

經(jīng)常寫教學反思對提高我們的教學質(zhì)量是有很大幫助的,為了更好地把握課堂,我們需要認真對待教學反思的寫作,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六上古詩教學反思8篇,供大家參考。

六上古詩教學反思8篇

六上古詩教學反思篇1

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時值初夏,學習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似乎稍顯略早些。不過沒關(guān)系,學生對夏日獨有的風景已然經(jīng)歷過多年,不會影響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的理解與認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為宋代杰出詩人蘇軾所作,寫的是疾雨急來急去的變幻景色:黑云像打翻的墨水還未來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點就像珍珠一樣亂跳,蹦進船里。忽然一陣卷地而來的大風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時從望湖樓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樣廣闊,一片汪洋大海。全詩四句話寫云、雨、風、水,生動形象;寫山、船、地、樓,句句求實,堪稱寫實景的佳品。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為宋代詩人楊萬里所作,寫的是晴好天氣下西湖中蓮荷的壯美。前兩句議論,后兩句寫景,景在議后,目的是突現(xiàn)景美。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這時風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與天接連的荷葉無邊的青綠;與太陽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樣的艷紅。

兩首詩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詩題內(nèi)涵豐富:點明時間、地點、事件和心境。兩首詩同寫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風味。文中兩幅插圖,分別表現(xiàn)了望湖樓急雨的奇特景色和接天蓮葉、映日荷花的奇麗美景。

兩詩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非常值得學生品味。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nèi)容的同時能品味出兩首詩的異同,我引導(dǎo)學生先從文中的兩幅圖入手,在頭腦中形成初步的印象。接著,從詩句的字里行間感受西湖在不同景色下的奇特景象。同時,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透過精美的多媒體畫面,看到動態(tài),看到色彩,看到變化,入境入情。最后,抓住兩首詩各自描繪的景象的特點,再次誦讀、理解詩歌,讓學生在情境中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

六上古詩教學反思篇2

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內(nèi)容以寫景為主,分別是古詩《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詞《憶江南》。因為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在理解詩意時語言表達不夠通順,直譯的比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學不多。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上,引導(dǎo)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發(fā)言,比一比誰說得更完整,更優(yōu)美?!拔蛟娗椤笔枪旁娊虒W的難點,特別是《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都表達了詩人特定環(huán)境中復(fù)雜的心情,我計劃指導(dǎo)學生掌握一種新的悟詩情的方法,那就是聯(lián)系時代背景。

教學之后,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點:

一、學生參與率高。

因為我班學生發(fā)展不均衡,兩極分化較明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我布置學生提前預(yù)習,要求他們借助注釋,獨立理解詩意,寫在預(yù)習本上。課堂上,學生先四人一組互相交流理解詩句意思,再匯報交流。因為預(yù)習充分,在理解詩意和比較詩與詞的不同時,發(fā)言的學生比以前多了,積極性也高了。當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一句理解有困難時,及時引導(dǎo),實現(xiàn)了幫助者的角色。

二、時代背景補充及時。

在“知詩人”環(huán)節(jié),學生介紹了詩人的成就及學過的.相關(guān)古詩,我則補充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quán)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xiāng),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tài)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詩。這段資料的補充拉近了學生與詩人、與作品的距離,幫助他們理解李白當時的孤獨與寂寞,以及李白與敬亭山互為知己、惜惜相憐之情。

三、賞讀詩詞,想象畫面。

古詩詞教學有個“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guī)律——這是我執(zhí)教《憶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個設(shè)計思路是:了解詞的知識,從“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敝笇?dǎo)學生讀出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讀出這兩個短短的句子所蘊含的對江南風光的深刻理解與感觸,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江南好”。然后,讓學生通過對作者在江南時的作為以及之后回洛陽后的生活的簡單了解,將“憶江南景”過渡到“憶江南人”,提升詩歌情感,厚重“憶”的意義!

當然,與理想的課堂相比,這節(jié)課的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因為擔心時間不夠,任務(wù)完不成,設(shè)計時目標定得比較低,課堂密度不夠。

二、教師在學生匯報時評價激勵不夠,放手不夠,還是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傳授角色,講得多。

三、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表達的引領(lǐng)不夠。

四、鼠標控制不靈,影響了教學時間和情緒。

五、課終缺少質(zhì)疑問難環(huán)節(jié)。

六上古詩教學反思篇3

課前思考:

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難點在于引發(fā)想象,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lǐng)悟詩人的感情。

教學則可以利用兩首古詩的異同來展開,從而漸進

教學目標:

一、景色入手,疏通詩句

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兩首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xiàn)與學生眼前,資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結(jié)合查找字典進行疏通詩句的教學自是事半功倍。

二、由情及景領(lǐng)悟意境

疏通了詩意,和詩人的距離近了,此時可利用兩首詩的異,使詩人的情感通過景色的不同再度升華。

1、我們再來看一看兩幅插圖,同是秋天的楓樹,色彩和形態(tài)一樣嗎?(前者紅葉似火、激情涌動,后者枯枝老樹昏鴉)

2、請同學們將兩首古詩都來讀一讀,能不能在詩中找一找原因。(一愛一愁)

3、心境的不同,同樣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們再來讀一讀《山行》,作者的喜愛還表現(xiàn)在哪里?你能用朗讀表現(xiàn)嗎?(小徑通幽、白云飄渺、紅葉似火……)

4、我們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找一找詩人淡淡的愁還體現(xiàn)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鴉老樹、月落凄清、夜半鐘聲)也來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5、怎樣將這一愛一愁讀出來,自己試一試;找一位同伴,把一愛一愁表現(xiàn)給大家。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jié)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nèi)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chuàng)設(shè)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基礎(chǔ)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dǎo)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fā)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痹趯嶋H課堂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提問后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復(fù)問題,或是忙著啟發(fā)。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nèi)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jù)“合作互動” 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fā),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nèi)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dǎo)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層次的誦讀?!昂迷姴粎挵倩刈x”。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dǎo),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學生質(zhì)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F(xiàn)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fā)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寒山”“霜葉” 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已百花凋零,然而“霜葉紅于二月花”。

六上古詩教學反思篇4

教學反思:

杜牧的《清明》是小學教材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對這首詩的教學,大多數(shù)教師都只是叫學生背誦并默寫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學,教師們提起這詩,要讓學生說說這詩的意境或大意,能講好的寥寥無幾??梢娖浣虒W效果并不好。那么該如何教好這首詩呢?我對 教學后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想象表演中揣摩古詩意蘊

理解詩的大意可以一下畫面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清明,這是一個怎樣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路上,是怎樣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誰呢?為什么在雨中趕路?欲斷魂,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哪?

讓學生能根據(jù)畫面有自己個性的理解、感悟、收獲,讓孩子能有自己的語言。

朗讀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毕胂螽嬅妗M姥菀谎?。

想象詩外之境。詩人看到杏花村會怎么做呢?

二、總結(jié)學習方法,給孩子拐杖

提煉總結(jié)學法:剛才我們是如何學習古詩的?(板書:讀古詩、想畫面、悟詩情)學生們運用所學方法,自學三四句,效果很好,同時也為今后自主的學習古詩提供了利劍。

三、話題激發(fā)對詩歌意境的探究

1、這詩寫清明前后,天氣多雨,雨絲綿綿,又密又細。春雨、行人、問路,牧童指點杏花村等構(gòu)成春天野外的雨景,這是什么樣的意境呢?

2、“斷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認為清明雨多,細密令人失魂落魄,表達詩人渴望安寧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暢快”解。認為“斷魂”是游興的一種反襯,說明行人即使欲斷魂也不愿還家。

3、詩意種種:有“哀傷說”,認為清明遇雨,淋濕衣裳沒有什么高興的,所謂“陰雨連綿煩煞人,掃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澆愁在何處,杏花村頭酒旗昏?!庇小皰吲d說”,認為清明時節(jié),春游芳草,興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掃興而歸。有“陶醉說”,認為春色翠綠,流連往返,春雨澆人,樂在其中。所謂“春色醉人喜雨淋,銷魂散魄不減興。猶有濃情覓酒家,舉杯賞花度清明?!?/p>

四、采用求異思維賞析詩歌的意境

讓學生在改編的三言詩、五言詩等中再次感受詩的不同魅力與意境;讓孩子自編幾言詩,讀各種詩,體悟生情。

五、在信任中培養(yǎng)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1、相信孩子:給孩子給中平臺。讓孩子多說、讓孩子到舞臺表演、讓孩子拉長語句吟誦等,讓孩子充分展示自己。

2、及時評價:這首詩是你改編的!他倆用表演的方法表達了自己對這句詩的理解!通過教師的肯定,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多么棒,學習多么快樂!

六上古詩教學反思篇5

拓寬詩文的內(nèi)涵:從陳與義的詩歌中的意象夕陽到其他古典詩詞中的夕陽,例如: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涼景象到其他詩歌的悲秋,從陳與義的登樓的憂國憂民到杜甫登高登樓詩歌的憂國憂民,不停地拓寬,適時地遷移,加深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掌握一類詩的解讀,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當然這堂課有些許的不足,課堂總是缺憾的藝術(shù),比如對于詩歌的朗讀的設(shè)計總是有些忘卻,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導(dǎo)這點做得還不是很足,自己已經(jīng)充分進入了角色,可學生卻遲緩了許多。

我對第六步還有些疑慮,我把這首詩分析得這么深,不知學生能否理解,從今天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還是能理解的。當我把沉郁頓挫藝術(shù)風格的特點講清楚后,有一部分能夠明白它在本詩是如何體現(xiàn)的,而且能聯(lián)系具體詩句來分析。還有一點就是,跟中學生講這么深的問題合不合適。如果從高考的角度來說,可能沒有必要,但從提高學生鑒賞能力來說,我卻覺得很有必要。最起碼讓他們在學了杜甫的詩歌之后,能他的藝術(shù)風格特點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當然最好能夠在同仁的指點下找到更好的授課技巧,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但愿你們不吝賜教。

六上古詩教學反思篇6

40分鐘學習下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反思這節(jié)課覺得對古詩教學有這樣設(shè)想:

一、打破?,F(xiàn),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jié)構(gòu)

這節(jié)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同學,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保守做法。課堂上,從同學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布置自學時間,使同學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沛自學的基礎(chǔ)上,讓同學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一起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同學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布置了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同學一起研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同學自由發(fā)表意見的研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wù)。這種設(shè)計,體現(xiàn)出對同學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了同學,使同學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學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后兩句為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容量,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同學的自主學習

自學時間充沛。布置足夠的時間讓同學自學,同學能靜下心來認真考慮,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同學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

三、創(chuàng)設(shè)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fā)同學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shè)情景,營造氛圍,使同學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范讀,投影打出的畫面,錄像片中真實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學入情入境,充沛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jié)合,并不時提高讀的要求,讓同學邊讀邊考慮,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同學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lǐng)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同學“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同學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同學的差別,培養(yǎng)了同學的語感。

六上古詩教學反思篇7

9月16日,根據(jù)學校教研組安排,圍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一教研專題,我執(zhí)教了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前兩首——《泊船瓜洲》和《秋思》。教學這兩首詩歌,我除了圍繞教研專題,還試圖從新課標中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要求出發(fā),確立了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教學目標,為此,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是:

1、抓字眼,明詩意;

2、創(chuàng)情境,入詩境;

3、巧過渡,悟詩情。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獲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總結(jié)如下,作今后教學之鑒。

一、抓詩眼,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5、6年級詩歌學習的目標是:“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指導(dǎo)學生理解詩意的環(huán)節(jié)中,我采用的是常規(guī)的教法,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1、初讀詩歌,感知內(nèi)容。

2、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并結(jié)合重點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3、指名讀,正音:間、重、還

4、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盡管如此,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仍然不能馬虎,這就像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chǔ)很重要。

二、創(chuàng)情境,入詩境

情感總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chǎn)生,情感體驗同樣對認識過程起著很大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資料的補充、教師的語言描繪,創(chuàng)設(shè)多種場景,讓學生走近詩人,走進詩境,從而更深刻地領(lǐng)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從綠字入手,“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圖片,教師描述)是??!一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成行的碧樹,蕩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六上古詩教學反思篇8

一、設(shè)計理念

積極創(chuàng)設(shè)情境,提供一個交互式的學習平臺,讓學生自始至終堅持學習興趣和探求熱情,充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充沛發(fā)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發(fā)明性,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戰(zhàn)略,鼓勵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領(lǐng)悟?qū)W習方法,從而獲得情感體驗,不時加強語言積累;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別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更好地實現(xiàn)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二、設(shè)計特色

通過“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鼓勵學生復(fù)習平日積累的古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古詩內(nèi)容時,采用“想怎樣讀就怎樣讀”的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別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提出自身不明白的問題”并進行學法指導(dǎo);采用“閉上眼睛用心聽,想像古詩畫面”的方式,鼓勵學生暢談自身對古詩的理解?!霸谧x中感悟,在悟中美讀”,背誦古詩自然水到渠成。與此同時,大膽采用“學一首古詩,放一首古詩”的教學方法,積極設(shè)計“學古詩挑戰(zhàn)賽”反饋形式,在由易到難的“三星題――四星題――五星題”設(shè)置中,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補充,體會合作學習和相互競爭的樂趣;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月亮的詩句” 和“向你推薦一些與月亮有關(guān)的古詩”拓展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讓學生懂得借月抒情的表達方式還有很多,更好地激發(fā)課下搜集查閱資料和了解明月詩句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流程

(一)欣賞古詩,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古詩嗎?想必大家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誰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

2.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進《古詩二首》,再來學習兩首與明月有關(guān)的古詩。先來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暮江吟》――我來板書題目,請大家仔細看。(板書:暮江吟,請大家齊讀課題)

[古詩的學習來自于平日知識的積累。“看圖猜、背古詩”從學生熟悉的古詩動身,拉近了語文與學生的距離,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知道“暮”是什么時間嗎?“吟”是本課生字,一個口字旁,一個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嗎――表示歌詠、作詩的意思?!澳航鳌本捅硎靖柙侟S昏江邊的美景。

[教師板書古詩題目,進行“把每個字義連起來說題意”的學法指導(dǎo)。]

(二)學習古詩《暮江吟》

1.讓我們快來讀讀這首古詩吧!多讀幾遍,請你試著讀準字音。

2.誰有信心站起來讀讀這首詩?

3.看來大家已經(jīng)對這首詩感興趣了。那就請你采用自身喜歡的方式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讀;可以站起來大聲讀;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讀,把這首詩美美地多讀幾遍。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鼓勵學生采用自身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不同體驗。]

4.大家讀得又投入又熟練。詩的意思讀懂了嗎?有什么問題提出來,咱們一起解決。

――(課件變紅字“殘陽、瑟瑟、可憐”)

板書:殘陽;為什么不說“照”而用“鋪”呢;瑟瑟可憐――在這里是什么意思,你讀懂了嗎?

5.殘陽――夕陽。指快要落山的太陽。鋪――此時太陽已經(jīng)接近地平線,貼著水面斜射,陽光非常平緩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通過看圖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詞。

6.就用這個方法來猜猜“瑟瑟”是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出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細小的波紋,波峰受光多出現(xiàn)紅色,波谷受光少出現(xiàn)碧色。你們看!演示課件――夕陽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紅綠相間,難怪詩人稱譽道:“半江瑟瑟半江紅?!?/p>

[全班學生交流討論,相互間協(xié)助解答,談?wù)勛陨淼睦斫?。對學生能自身解決的問題,教師就不進行講解,主要引導(dǎo)、點撥學生的困惑處,尊重學生的個性學習和個體收獲。]

當白居易陶醉在夕陽美景中,天色漸漸暗下來,九月九年級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樣的?多么美的夜景?。≡谶@里“可憐”不只有可愛的意思,還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憐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這般美景?請你閉上眼睛用心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結(jié)合詩句,學生暢所欲言)

[鼓勵學生通過自身展開的聯(lián)想和想像,用自身的語言描述古詩的畫面,充沛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板書:江邊殘陽月夜美)

8、的確!這般美景怎能不讓人陶醉?帶著你們的想像,誰能讀出它的美?

(三)學習古詩《鳥鳴澗》

過渡語:一輪江邊的明月,讓白居易流連忘返,唐代詩人王維對山中明月情有獨鐘并寫下了《鳥鳴澗》這首詩。(板書:鳥鳴澗)請大家齊讀課題。

1.“鳥鳴澗”是一個地名,為云溪風景之一。唐代詩人王維是如何描寫鳥鳴澗的呢?學習了這首詩,你會有更多的了解。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剛才采用怎樣的方法學習《暮江吟》的?(板書:讀通――讀懂――想像――背誦)

我們一起總結(jié)了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就依照這樣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鳥鳴澗》,待會兒我們進行“古詩挑戰(zhàn)賽”。

2.現(xiàn)在,我由你們的學習伙伴變成了這場古詩挑戰(zhàn)賽的主持人。哪個小組做好準備了?你們選擇幾星題?派個代表,小組成員可以站起來相互補充。

三星題――背誦古詩《鳥鳴澗》;(怎樣背誦才干靜――聲音輕,速度慢)

四星題――說說帶點詞語的意思;

(人閑――人寂靜心閑;空――空蕩蕩,沒有人;時鳴――不時鳴叫幾聲)

五星題――讀古詩,想像畫面。(你喜歡哪一句――詩美,你描繪的景色也美)

(這樣的景色,給你一種什么感受?――板書:山中月夜靜從哪里能體會出?)

[“學古詩星級挑戰(zhàn)賽”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自主、合作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各自學習小組的學習方式。]

(四)總結(jié)拓展

同樣是歌頌明月,卻可以用“美”和“靜”來表達。其實古往今來,一輪明月曾讓無數(shù)文人墨客不惜筆墨,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與月亮有關(guān)的古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借明月思故鄉(xiāng)。

王維以月為友,在《竹里館》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描寫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猶未盡吧。推薦一些與明月有關(guān)的古詩。

李白《關(guān)山月》;蘇軾《中秋月》;李商隱《霜月》;白居易《江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