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7篇

時間:2023-03-24 作者:dopmitopy 教學計劃

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完善自我,教學反思的寫作對于教師來說是很有必要的,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7篇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篇1

在“認識鐘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里,已經有了一些鐘表的知識:如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但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表”提供了經驗基礎。

因此,教學時我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制的小鐘上撥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觀察,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guī)律。

2、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并受到珍惜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實踐表明,學生對數(shù)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chuàng)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shù)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主要通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鐘,撥一撥、比一比、說一說,然后和全班同學交流。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4、充分體驗“生活數(shù)學”

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特意安排了讓學生撥上學、放學時刻把數(shù)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shù)學”。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數(shù)學,理解并體會數(shù)學就在身邊,對數(shù)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jié)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導致后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今后在這方面要注意。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篇2

?認識鐘表》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一個難點,老教材這部分內容是安排到三年級才開始學習的,通過家長開放日兩堂數(shù)學課的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學生的思維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對外界環(huán)境刺激的積極反應。

因此,作為教師應結合學生年齡與身心特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特別是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各種生動有趣的情境,采用學生喜愛的講故事、做游戲等形式來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激發(fā)對數(shù)學的興趣,這樣才能促進兒童主動建構有關的數(shù)學知識。在學習《認識鐘表》時,上課伊始,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征,采取猜謎語導入,營造出一種輕松的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動機。同時各種各樣的鐘表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展示出來,拓寬了學生對各種鐘表的認識,使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fā)現(xiàn)、表達的機會,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此外,我還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并說說這個時刻在干什么。既聯(lián)系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lián)系實際。

體現(xiàn)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shù)學。整節(jié)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來。為學生提供了積極思考和操作實踐的數(shù)學活動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輕松愉快。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篇3

?認識鐘表》是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十單元的資料。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是以后學習時分的基礎。一年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表的生活經驗,因此大多孩子會看整時,但這些經驗只是粗淺的、感性的,對不同的孩子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

一、利用生活經驗

鐘表在學生生活中就應是隨處可見,十分熟悉的東西。因此,抓住學生對鐘表的已有認識,從一開始的謎語導入,到你明白鐘面上有些什么,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并逐漸規(guī)范數(shù)學用語,比如學生交流的長針、短針,生活中常說的幾點鐘等。在認識幾時后,請學生根據(jù)畫面及所示的時間用完整的話說說“在什么時候的幾時小朋友在干什么”。使學生掌握比較嚴謹、規(guī)范的數(shù)學語言,逐漸提升學生的認知。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lián)系的,體會到數(shù)學的內在價值?!墩J鐘表》的設計著力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個性是學習大約幾時時,透過小明和媽媽看電影這一事情,明白“快到7時”和“7時剛過”都能夠說成是“大約7時”。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出發(fā),學生感覺十分親切自然,學得也個性認真和投入。最后的“鐘表修理匠”練習,既搞笑味性,又很好地鞏固了數(shù)學知識,同時還使數(shù)學有了鮮活的生活味。

二、注重動口、動手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鐘面上的幾時和大約幾時,并能根據(jù)相應的時間在鐘面上撥出來。因此,在教學時個性注重讓學生動手撥一撥、動口說一說。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如老師說學生撥,老說撥學生說,同桌合作一人說一人撥等。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并能歸納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三、巧設兒歌點題

在新課結束時,我把整課的資料概括提煉成了一首兒歌,讀起來瑯瑯上口,孩子們很是喜歡。

叮鈴鈴,叮鈴鈴,時鐘叫我早早起。

滴答滴,滴答滴,時鐘催我上學去。

分針指在十二上,時針指幾讀幾時。

快到幾時剛過幾時,都可說成大約幾時。

認識時鐘真搞笑,珍惜時間寸光陰。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篇4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大班科學活動《認識鐘表》是本學期的一節(jié)活動。其目的旨在使幼兒通過本次活動引導幼兒認識時鐘,知道時針、分針的名稱和用途,使幼兒初步了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guī)律,認識整點;激發(fā)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和探索問題的興趣;通過活動,讓幼兒懂得愛惜時間,珍惜生命。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優(yōu)點:

準備階段:①為使幼兒更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在知識積累階段,我發(fā)揮家長的積極作用,讓幼兒事先對鐘表有初步的了解,并讓幼兒自帶各式鐘表,為教學提供服務。②為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利用課件教學,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教學目的。

實施階段:在活動過程中我采用了猜測討論法、探索操作法、發(fā)現(xiàn)法、游戲法、說學法等幾種教學方法。反思整個活動過程,我認為活動是基本成功的,幼兒在積極主動的探究過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獲得了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

一、知識的呈現(xiàn)與幼兒生活實際相結合。

綱要中指出科學的目標是:“對周圍的事物、現(xiàn)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用適當?shù)姆绞奖磉_、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笨茖W教學應該是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科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我首先用舒緩的音樂形成輕松的活動氣氛,認識時鐘時,為幼兒準備足夠多的材料,說明時鐘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兒充分感受時鐘就在身邊的生活中,認識時鐘對學習、生活有很大幫助,從而激發(fā)幼兒學習情趣和學習動機,促進幼兒主動去探究新知。

二、為幼兒提供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表達的機會。

科學的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fā)展,不是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為了體現(xiàn)新的教學思想,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由想象,勇敢發(fā)言。通過合作交流,引導幼兒認識時鐘,讓幼兒自覺掌握時間的概念。

三、體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學習方式。

在練習時,通過幼兒的親手制作鐘表,撥鐘等實踐活動,不但激發(fā)了幼兒探究事物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不足:

本次活動過程是根據(jù)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實際接受能力來設計的,活動中幼兒和教師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活動的效果較好。但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不足之處:

一、教師因初次接觸課件教學,對課件的使用不夠熟練。

二、教師教態(tài)自然大方,具有親和力,但應變能力即機智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加強。

三、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幼兒記錄時間時,最好讓幼兒先來撥,再通過課件來驗證。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篇5

有幸聽了我校張老師的一節(jié)課《小明的一天》,這節(jié)課是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的第一課時。

鐘表,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學生對鐘表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這部分內容是調動學生已有的認鐘表的經驗,在交流中認識整時和幾時半。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小明一天的時間安排)中,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能用語言總結出幾時.幾時半的時針和分針指向,并適時的進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表的知識感到陌生。

全課張老師的教學設計立足于學生的主體發(fā)展,重視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究知識的能力。張老師為學生提供了恰當?shù)闹庇^材料,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景,為全體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具體體現(xiàn)在:

1、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fā),激發(fā)內心情感,建構學習的平臺。教學時,教師先不急于讓學生觀察鐘面上有什么,而是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歷,讓學生說說在哪里見過鐘表,鐘表的作用大嗎,然后訴說小明遇到的困難,使學生產生迫切的求知欲與幫助別人的熱情,建構起學習的平臺,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本節(jié)課至始至終,注意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學習的機會,而且注意提供學生間的討論、交流、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集體交流,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不僅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培養(yǎng)了人與人間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張老師主要進行了三個步部分的教學。

1.認鐘面

讓學生自主進行討論,自己在鐘面上都看到了什么,從而認識鐘面。

2、認識整時

張老師把4幅整時的圖片抽出來讓學生進行自主的討論、認識,然后總結認識整時的方法。

3、認識幾時半

把2幅半時的圖片抽出來讓學生研究討論,得出認識半時的方法。

對于有些老師來說,這樣把整時和半時分開教學的方法也許不能在最后按照課本的順序教學的時候少了一個分類的環(huán)節(jié),但是可以在認識了整時和半時之后讓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的共同點,再總結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這樣也是不錯的方法。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篇6

?認識鐘表》這一節(jié)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時間的知識,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于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shù),會看整時和大約幾時。通過這節(jié)的教學,我想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為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在鐘表的滴答聲中猜謎語。接著分步實現(xiàn)教學目標:

首先,通過鐘面模型讓學生,并結合多媒體課件來認識時針、分針,達到初步認識鐘面的目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也表現(xiàn)的很好,很詳細的匯報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然后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其次,在整時的練習中,最后放了一道大約幾時的鐘面,目的是:1、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2、教學大約幾時。這個教學設計,很多學生一口說出“7時”,通過再次觀察,發(fā)現(xiàn)是7時還沒有到,應該讀作“大約7時”,同時出示7時過一點的鐘面,讓學生明白“7時不到一點或者7時過一點,都可以說成是大約7時”。在大約幾時的練習中,穿插了一個9時的鐘面,看學生是不是掌握了整時和大約幾時,同時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仔細觀察能力。

由于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學習。所以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鐘面的學具,在他們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以后,讓他們動手撥撥時間,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形象直觀地理解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區(qū)別。

最后還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針的環(huán)節(jié),雖然我給學生做了師范,但是在動手操作時,有些學生短短的分針畫得不是很明顯,所以要適時提醒短的是時針,長的是分針。同時我故意將畫錯的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不同時刻時針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時間。

在新課程改革的旗幟下,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shù)學的魅力,熱愛數(shù)學,主動學習數(shù)學!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篇7

運用媒體演示,從兒童熟知的動畫圖片引入,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認讀鐘面上所表示的時刻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學生在生活中雖然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師分層次安排學生活動:試認→觀察探索→討論交流→操作練習。在操作中感知,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驗證,從而尋找規(guī)律,突破重點。

認識大約幾時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教師在教學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讓學生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總結認讀的方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認識大約幾時,在難點突破上沒有做到位。

根據(jù)一年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讓學生經歷多觀察、多動手、多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創(chuàng)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數(shù)學的距離,使學生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跳躍,逐漸感受到數(shù)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zhàn)性,達到教學的目的。縱觀整節(jié)課,本課嘗試體現(xiàn)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在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只是把握活動方向,適時點撥,總結,盡量避免強加于人的說教,真正促使學生自覺學習,主動探究,從而提高學習實效性。整個一節(jié)課,讓學生在動中觀察、操作、討論,在動中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不斷地嘗試錯誤,品嘗成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熱情高漲,使思維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主動完成學習。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景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shù)學、熱愛數(sh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