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離不開研修總結的定期寫作,研修總結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不足,提升自身綜合能力,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信息化2.0教師個人研修總結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信息化2.0教師個人研修總結篇1
為了全面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提升教師信息技術的能力,幫助教師積極有效開展信息技術下的教學,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能充分利用資源服務平臺上的教學資源,促進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為此,福清市江鏡中心小學組織并開展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訓活動。
學校組織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進啟動儀式,何劍峰老師從提升工程2.0的內涵理解、整校推進的實施路徑、微能力點的解讀和下階段的工作任務、時間節(jié)點、完成方式等幾個方面做了詳細解讀,幫助全體教師理解了提升工程2.0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關鍵內容,提升了對信息技術2.0的整體認識。
為了更好的推進“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學校組織信息化管理團隊人員進行集中研討,制定了學校信息化提升2.0整校推進工作規(guī)劃。從學?;厩闆r、學校發(fā)展愿景與績效目標、研修計劃和工作制度等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和安排,并對所有信息化管理團隊人員進行了任務分工和選點培訓,最終選擇出適應校情和教師需求的微能力點,為下一步的各教研組培訓和制定教研組計劃明確了思路和方向。
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三個教研組分別精心策劃、組織本組教師進行了培訓,對后期工作和要完成的具體任務做了詳細介紹和具體部署,并通過集體討論研究最終確定了適合各教研組不同學科的微能力點,為下一步即將開始的網絡研修和校本研修指明了具體方向和目標。
各學科組依照不同學科教師選出的微能力點,與學校制定的“信息化提升2.0整校推進工作規(guī)劃”進行整合,組織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工程2.0教學研討課,在積極參加線上學習的同時,開展了信息技術2.0引領示范課展示活動。
學校將以此為契機,認真完成本次研修的所有工作任務,進一步聚焦信息化教學,提升全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日常的每一節(jié)課上,用信息技術2.0的響鼓重錘奏響課堂提質增效最強音,使現(xiàn)代化信息推動教學全面發(fā)展,構建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新型教學模式。
信息化2.0教師個人研修總結篇2
我們的現(xiàn)代化教學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手段,尤其是對于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運用現(xiàn)代技術可以使每個人都有機會面對整個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繽紛呈現(xiàn)在面前,使許多人的理想能夠很快實現(xiàn)。而運用現(xiàn)代技術進行語文教學中,更能發(fā)揮更大的效率?,F(xiàn)代技術的運用,豐富了語文學習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學習“媒介”,解決了學生學習困難。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學習,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
我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談談我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現(xiàn)代技術的運用,豐富了語文學習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件教學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tài)呈現(xiàn)、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圖片、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等是多樣而豐富的。而小學生對具體形象事物感興趣的心理特點,非常有利于他們知識的獲取、存儲與建構。
例如教學《美麗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些描繪海灘和海島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錄像片,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觀賞海灘和海島的美景,使他們好像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到處是形態(tài)各異的貝殼,還有龐大有趣的海龜;海島上綠樹成林;一會兒仿佛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處,無數(shù)的魚兒游來游去,穿梭不停,美麗的珊瑚千姿百態(tài),好像還聽到了海底的動物發(fā)出的各種聲音。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想高度集中,情緒十分高漲。
再如我在四年級教學《火燒云》一課時,由于學生很少看到火燒云的樣子,我讓學生課前先從網上搜索了一些火燒云的圖片,然后課上展示給同學們,并作簡單介紹,讓他們不僅學會了搜集資料,更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課文內容的興趣。由于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情景,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被充分激發(fā)起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主動探索,從而加深、加快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現(xiàn)代技術的運用,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學習“媒介”,解決了學生學習困難。
學生的認知由于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抽象的語言文字——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理解就更加困難。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突破學習中的難點,轉化學習內容的呈現(xiàn)形式,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
古詩的語言是高度凝煉的,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是深遠的。如何引導學生來學習古詩,感悟詩人語言之凝練,體會古詩之神韻呢?我覺得現(xiàn)代技術的運用解決了這個難題。
比如在教學白居易的《憶江南》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詩人筆下江南春天的美麗,激發(fā)學生對古詩的興趣。我設計制作了能體現(xiàn)詩情的課件,并選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樂。上課初,我先以一張配有詩文的電子幻燈片呈現(xiàn)教學內容,在具有古風古韻的音樂聲中,我動情誦讀全詩,激起了孩子學習的熱情,課堂氣氛異?;钴S。在理解詩意時,我演示了課件。在太陽緩緩升起,遍地開放著鮮艷的花朵,春光水碧,紅花像燃燒的火焰的畫面出現(xiàn)時,學生眼神中透露出異彩,不但對詩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華。
同樣的在講授《桂林山水》時,采用現(xiàn)代技術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講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時,播放課件,畫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樂響起,把學生帶入到山水之間,有親臨其境的感覺,逼真地體會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課時學生激情高昂,紛紛說將來要到桂林去旅游。這樣,在一節(jié)課當中,溶入音樂、美育的欣賞,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現(xiàn)代技術的運用,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學生。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被動地參與多。
在語文教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就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他們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從而培養(yǎng)語文的應用能力及其他綜合能力。
比如我在執(zhí)教《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課前學生查閱了很多有關地球的資料。包括地球美麗的自然景觀,豐富的資源,以及地球環(huán)境遭到破壞的資料和圖片。課后學生們又利用電腦制作了保護地球的宣傳手抄報。
四、現(xiàn)代技術的運用,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
語文教學如果依靠教科書、教師、學習的參考資料(書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絡、圖書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體現(xiàn)了很強的網絡優(yōu)勢,能收集更多的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地開發(fā)了語文資源。
如教完六年級《景陽岡》之后,為了讓學生的知識面不只停留在書本上,不只對武松的“武藝高超,疾惡如仇”有所了解,還要對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課后布置學生收集大量有關《水滸傳》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經過加工整理辦一期“水滸群英傳”的板報。同學們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聯(lián)網上搜索圖片,有的上圖書館查找資料,通過各種途徑同學們把收集到的各種資料匯總。這樣學習小組的同學可以做到資源共享,可見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了生動、豐富、快捷的資源,這樣既學到了課本上的知識,又在現(xiàn)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學生也受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
另外,我們語文老師在識字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習作教學等方面也可以適當?shù)乩枚嗝襟w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現(xiàn)代技術的合理運用,將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加以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最終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信息化2.0教師個人研修總結篇3
經過這次參加“國培計劃”的網絡培訓學習,覺得受益匪淺,對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在培訓中,能夠得以聆聽眾多專家、乃至國內外的著名專家教授的講座,傾聽他們對小學教學的理解,能夠觀摩一線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習他們的教學技能和理念。深感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與水平還有很大得提升空間,教學水平和教學方式還需要進一步改進,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紋絲不動。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積極運用。總之,收獲是巨大的。
一、通過信息技術的研修,改變得過且過的觀念。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是基礎的改革方向。怎樣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的整合在一起,是近年來一直在探索的課題。現(xiàn)代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具有深遠的意義。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觀念和方式發(fā)生變革,而這種變革重要的不在于形式和手段,而在于過程中行為和思想的轉變?,F(xiàn)代課程學習就是引導教師把先進的教學方式和理念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并貫穿于學科教學的全過程。信息技術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方式,信息技術既是學習的對象,更是一種學習的工具和提高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設計的時候,盡可能多的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以促進學生利用資源進行學習;要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使他們能夠通過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得到發(fā)展。經過培訓,我收獲了很多,感悟也很深。深感到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紋絲不動。在培訓中,能夠得以聆聽眾多專家、乃至國內外的著名專家教授的講座,傾聽他們對小學教學的理解,能夠觀摩一線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習他們的教學技能和理念。
二、利用信息技術的簡易多媒體裝備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引導教師轉變角色,改變教學方式,從而改變學生過去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合作性學習轉變。學生可以在網絡寬廣的天地中自主探究,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不再是負擔,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習慣和情感基礎。
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方面的技巧和方法還需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發(fā)展。那樣才可以說是真正發(fā)揮到了信息化的優(yōu)點。從而使信息技術更好地輔助我們的教學,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
信息化2.0教師個人研修總結篇4
多媒體網絡憑借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形象直觀的交互學習環(huán)境,不僅從手段和形式上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更從觀念、過程和方法等層面賦予教學新的含義,數(shù)學課程的改革也如火如荼。而數(shù)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shù)量關系的科學,數(shù)學能夠處理數(shù)據和信息,進行計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現(xiàn)象、科學技術和社會系統(tǒng)的數(shù)學模型。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教學整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
信息技術可以用于模擬情境,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
譬如,數(shù)學教學軟件“幾何畫板”功能強大,能方便地用動態(tài)方式表現(xiàn)對象之間的關系,既能創(chuàng)設情境,又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知識間的聯(lián)系,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計算機的動態(tài)變化可以將形與數(shù)有機結合起來,把運動和變化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所以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枯燥的數(shù)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使學生從害怕、厭惡數(shù)學中解脫并樂意學數(shù)學。使學生由形象的認識提高為抽象的概括,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開展協(xié)作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體現(xiàn)了一種輕松活潑、和諧協(xié)作、積極向上的氣氛,與新課標所倡導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相一致。然而,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數(shù)學教學,卻含有特別的意義。正如前面所提到,由于信息技術大量滲入,不可避免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如網絡環(huán)境中的各種匿名活動,往往使人感覺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致使口頭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容易被弱化,某種意義下這是相當危險的,在社會上造成的影響已逐步為人們所認識。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共同探討數(shù)學問題、研究各種數(shù)學理論,共同進行心得交流和各自觀點的辯論,一方面可共同提高數(shù)學知識水平,另一方面也可克服不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因素,完全符合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有助于要求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
信息技術可以實現(xiàn)個別化教學
信息技術使數(shù)學概念、理論及數(shù)學問題容易用數(shù)字的、圖形的、符號的、語言的等多種方式表達,學生可以在這些表示法之間進行自由轉換,既可以用計算機或計算器的數(shù)據處理分析功能、作圖功能、可視性與動態(tài)顯示效果,又可以通過圖形的方法或數(shù)值的方法來探索數(shù)學,使得“多重表示與表示的互相轉換”這一重要的學習理論的實現(xiàn)成為可能。由于多媒體課件的出現(xiàn),計算機可以利用自己強大的處理數(shù)據的能力,實現(xiàn)內容的切換和選擇,既可以被用來在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設計間切換和選擇,也可以用來在同一數(shù)學對象的不同結構側面的切換和選擇,同一數(shù)學問題的不同解法思路的切換和選擇。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的這種快速切換和靈活選擇的功能,設計出多種授課方式,滿足各類學生的需要。
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教學的整合,是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必然發(fā)展,是一種國際趨勢。總之,在多媒體網絡教學環(huán)境下,數(shù)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會使教學方式與教學過程發(fā)生重要的變化。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自主學習,比傳統(tǒng)課堂講授更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生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yōu)橹鲃拥奶剿髡吆蛡€性化的獨立學習者,學習的興趣、能力和效率越來越高。因此,應當充分挖掘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獨特優(yōu)勢,并努力整合于數(shù)學教學之中,開創(chuàng)課堂教學的新天地。
信息化2.0教師個人研修總結篇5
經過信息技術培訓,我們學到了很多新的東西,也有很多的感悟。對我今后的教學方法產生極大影響,使我感受到教學工作任務的艱巨。同時對我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對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現(xiàn)在已不只停留在課本知識課件的制作上。使我們認識到做為一名教師應積極主動吸納當今最新的技術,并致力把它們應用于課堂內的教與學活動中,在這短短的培訓中深深的體會到:目前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xiàn)代技術正飛速的發(fā)展,越來越深刻的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
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的能力將作為現(xiàn)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志,隨著素質的不斷深化,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只有教師的素質高,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學生,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教師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以適應當今形勢需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是信息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青年教師而言,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進行多媒體教學是現(xiàn)代的一大趨勢。
通過培訓使我收獲最大的是觀念的更新。我們傳統(tǒng)的方式是老師教學生學,老師再教學生再學,老師不教學生不學的過程。未來打破了傳統(tǒng)的常規(guī),使要學生學習變?yōu)閷W生要學習,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中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主動探究,掌握學習的方法。特別是董老師的個人專業(yè)成長更是一下打開了我心結“做自己的事,認清方向,執(zhí)著努力,不至于在過程中丟失”“人一怒就變成豬”讓我平息了內心的煩悶。
通過培訓分清楚了技術和信息技術這兩個概念。技術必須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但卻并不同于信息技術。技術中的技術包括有形技術和無形技術。有形技術是技術的依托,無形技術是技術的靈魂。技術的有效運用,是要在先進的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合理地選擇有形技術,將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應用到實際教學中。而信息技術是指一切能夠擴展人類有關器官功能的技術。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合理的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為我們的課堂增添情趣,為我們的教學有一個良好的結果奠定基礎。
通過培訓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一改過去的“多媒體可有可無”的落后思想,我們積極采用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并初顯成效,可以說終于嘗到了信息化教學的甜頭。相信這些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證。但是,信息化教學發(fā)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好幾年了,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方面的技巧和方法還需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發(fā)展。那樣才可以說是真正發(fā)揮到了信息化的優(yōu)點。從而使信息技術更好地輔助我們的教學,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
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是終生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需要。信息素養(yǎng)是終生學習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會,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應具有現(xiàn)代化的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信息工具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這些素質的養(yǎng)成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xiàn)代化教學的需要;信息素養(yǎng)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就不能成為一名滿足現(xiàn)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
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是系統(tǒng)本身的需要。在迅猛發(fā)展的信息社會,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在系統(tǒng)中,信息則成為最活躍的因素,成為連接系統(tǒng)各要素的一條主線;而系統(tǒng)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由者把信息傳遞給受者。
因為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一個者信息的整理、加工和傳播的過程。教師是這一過程中主要的信源和傳輸者,在信息的準備和傳遞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系統(tǒng)本身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我們一定扎實工作,努力學習,把用所學到的技術知識更好地應用教研教改中。通過培訓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我們全體工作者,要盡快團結行動起來,利用現(xiàn)在技術和國際互聯(lián)網,以適應當今形勢需要。
信息化2.0教師個人研修總結篇6
通過本次信息技術的學習,我又一次更新觀驗、樹立現(xiàn)代思想、掌握現(xiàn)代技術、優(yōu)化教師知識結構、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我相信自己繼續(xù)努力,今后我一定會用信息技術處理教學工作?,F(xiàn)主要從教學方式方面總結如下:
一、教學呈現(xiàn)方式的轉變,注重信息技術與其它各學科的整合,為學生學習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學習,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了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進行培訓,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基于信息技術的網上學習已經成為眾多教師探索的課題,因此可以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樣的課型。
二、教學策略的轉變,研究適應學習方式轉變的教學設計的改變,構建符合現(xiàn)代學習方式轉變,開發(fā)、利用現(xiàn)代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平臺,探索、平時作業(yè)形式的改變,為學生提供實踐場、體驗場,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快樂。學生的作業(yè)從昨天的復習知識、鞏固加深這一學習的延伸階段變成產生疑問、探求解答這一貫穿學習全過程的活動。
三、教學方式的轉變,重情景、重民主、重過程、重引導、重體驗。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營造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學生生趣盎然、主動積極,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培養(yǎng)。還課堂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索地方,這是現(xiàn)在教師們追求的一個境界,即使一個細節(jié)也不放過。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感悟、表達:可以用詞語描述;可以用動作表演;可以用實物演示等等。這種教學設計,拓展了學生思維,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
四、教師角色的轉變,由過去的管理者、主導者、為現(xiàn)在的組織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由施予者轉變成引導者,從講授走向學生中間,參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體會共同成長的快樂。學到老,活到老。何況教師呢?的路任重而道遠,我會一往無前,追隨。
信息化2.0教師個人研修總結篇7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需要在語文教學中廣泛地運用信息技術;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切不可認為一切都可以用多媒體手段來代替,我們不能忘記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不是有了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什么也不用講,什么都通過多媒體演示來解決,這是錯誤的。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不能忘記自己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應有一個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適當選擇使用信息技術的問題。
1、集合各種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研讀文本?,F(xiàn)代信息技術打破了只有教師占有資料的統(tǒng)治局面,教師的資料可以憑借多媒體讓學生分享;學生可以隨時從網上獲取一些相關的資料,如作家作品介紹,時代背景、寫作情況,等等。不僅便利學生知人論世,加寬加深對作家的認識、對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學生搞研究性的學習,還可以逐漸培養(yǎng)學生學做學問的良好習慣和善于鉆研的科學精神。
2、借助聲音和圖像,美化文本誦讀。語文新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經典傳世之作,如唐詩、宋詞等等。對于這些古今中外的詩詞文賦,要進行咀嚼鑒賞,高質量的誦讀是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辦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說要好得多。這時給文本配上合適的聲音和圖像會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圍中更能體味文本的內涵和美。這是一種愜意的詩化的教學境界,在這種境界之中,學生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就會日漸提高。
3、通過多種藝術的聯(lián)想和轉換,激活學生的思維。語文的主要憑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實際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將文字與具體的事物進行轉換,更能顯示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如一種秋天的思緒,馬致遠用“枯藤老樹昏鴉”等文字來表達;那么多媒體可用一支樂曲、一幅圖畫等來表現(xiàn)。這種多項的藝術聯(lián)想與轉換增設了教學情景,增添了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的有機集合,將信息技術看作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我們要充分、合理、正確地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來為語文學習服務,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語文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的過程,教師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要通過自身的人格力量影響學生,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尤其語文課堂教學更是如此。教師只有緊緊圍繞教學要求巧妙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才能真正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