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語文教案推薦7篇

時間:2023-09-27 作者:loser 備課教案

一份好的教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案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多樣性和特殊需求,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四年級上語文教案推薦7篇,感謝您的參閱。

四年級上語文教案推薦7篇

四年級上語文教案篇1

?搭石》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劉章爺爺通過身邊平凡的小事——搭石,把鄉(xiāng)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tǒng)美德默默無聞的在文中字里行間表達出來。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边@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升華。把“美”這條主線,貫穿于課堂始終。讓學生在感知美、體會美、欣賞美、感受美、發(fā)現美的過程中,感悟到風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諧之美,感悟到樸實的為人之美。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系上下文理解等,并注重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如引導學生想象“假如還有哪些人來走搭石,家鄉(xiāng)人會怎樣做的”,進行說話的.訓練。

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引導學生學習一行人走搭石的內容時:我借用了知名特級教師王玲湘的巧妙設計即創(chuàng)造出似“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的文本情境,再將文本轉換成詩的語段,通過朗讀訓練,使得孩子們讀出鄉(xiāng)親們過搭石時的和諧之音。

教學,永遠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在這節(jié)的教學中,我感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學語言還未夠自然,靈活性不夠。

2、在課堂上,個別地方有點走過場,如:在講“謙讓美”這部分時,挖掘得不夠,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倆人會說些什么家常話呢?從而進一步體會家鄉(xiāng)人淳樸的感情。

3、板書與講解有時未能同步。

4、如果能增加一些課外的資料豐富課堂就更好了。

四年級上語文教案篇2

一、指導思想:

?觀潮》是一篇描寫祖國壯麗河山的文章。本課的設計旨在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觀看錄像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感受祖國河山的壯麗,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注意積累材料的習慣。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四自然段。

三、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有關“潮來時”的描寫。

四、教學準備:

遠程教學軟件、電視電腦、錄像帶。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課堂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四自然段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13課《觀潮》。(齊讀課題)教師提問課文寫的是什么潮呢?(板書:錢塘江潮)

教師介紹:錢塘江是浙江省最長的一條河流,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板書:天下奇觀)(解釋“觀潮”與“天下奇觀”中的“觀”有什么不同)。

(二)師生互動交流

1.請同學們談一談通過預習對這“天下奇觀”有何初步的了解?

2.請同學們打開書,看看課本,說說預習時你是怎樣給課文分段的?能說出為什么要這樣分嗎?(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

(三)放課件(潮來時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觀”的壯麗與雄偉。

1.過渡:錢塘江大潮氣勢非凡,那奔騰咆哮的壯麗情景讓人驚心動魄。難怪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八日,在海寧縣鹽官鎮(zhèn)的海塘大堤上匯集了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們爭先恐后地早早趕到,盼望一度錢塘江大潮的風采。同學們,你們見過那種景象嗎?想不想親眼看一看?老師這里有一段錄像,請同學們看看畫面,聽聽聲音,來初步感受一下這“天下奇觀”。

2.學生談看錄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課文內容

過渡:剛才我們在錄像上看到的景象書上也有,同學們看看是哪一段?(學生通過看書找出是3、4自然段)

1.學生自讀3、4自然段。劃出能寫出潮來時氣勢的語句,把不明白的問題用問號標出,對特別喜歡的句子就努力讀精彩些。

2.師生互動質疑。(根據學生的提問隨即板書關鍵詞語)

(1)教師通過視聽教學幫助學生解疑。

課件出示:①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a.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

b.怎么會出現“一條白線”?看到白線人們怎樣沸騰的,學學看,就這種場面可以用文中的哪個詞來形容?

c.齊讀這句話,讀出那種沸騰的場面。

②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a.怎么會形成“白色城墻”呢?因為大潮由遠而近,遠看像白線的白浪越變越大,越漲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墻。)

3.交流學生喜歡的句子。(根據學生的交流隨即通過大屏幕展示寫潮水的句子,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重點語句,想象錄像上的景象。)

四年級上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積累好詞佳句。

教學重點:積累詞語及詩句,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教學難點:進行語文活動一-當回小記者

教學用具:課件

教學方法:導析法

教學過程:

一、學習"萬花筒"

1.指名讀、正音。

2.教師領讀,學生齊讀。

3.投影出示這六個字,讓學生觀察。(減、喊、感、渦、鍋、窩)

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4.學生交流自己的發(fā)現,引導學生用這些字組詞。

5.在田字格里描寫這些字。

二、學習"我能填"

1.投影出示。

2.指名讀,正音。

3.教師領讀。

4.引導學生分析每組兩個字的`異同點,識記生字。

5.學生先獨立組詞,然后交流、討論。

6.教師。

{丑(小丑)扭(別扭){雛(雛鷹)準(準備)

三、學習"我能寫"

1.學生讀例句,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2.學生之間交流自己的發(fā)現及這樣寫的好處。

3.教師引導學生擴寫第一個句子。

(1)投影出示:()老師穿著一條()裙子。

(2)學生試填。提示學生括號里可以填許多不同的詞,只要語意通順就行。如:(美麗的)老師穿著一條(耀眼的紅)裙子。

(年輕的)老師穿著一條(嶄新的)裙子。

4.學生試著擴寫第二句,教師個別指導。

四、學習"百寶箱"——讀讀背背

1.課件出示古詩。

2.配樂朗讀古詩。

3.指名讀,正音。

4.齊讀古詩,說說古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5.學生交流對詩句的理解,教師相機指導。

6.學生讀背古詩。

五、課堂

學生一下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的學習收獲。

作業(yè):雙格

四年級上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積累格言警句。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熟讀成誦。

2、閱讀短文《給,永遠比拿愉快》,抓住主要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講述具體事例,說出自己對培養(yǎng)美德的看法,認真傾聽別人發(fā)言,聽懂主要意思。

4、看相片,寫出自己對美好往事的回憶。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釣魚的啟示》、《小珊迪》、《給,永遠比拿愉快》課文掛圖或放大圖;挑選一張自己喜歡的相片。

【課時安排】

5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讀讀背背、閱讀)

一、激發(fā)興趣

1、教師提問導入。

⑴ 你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積累了哪些格言警句?有沒有同學愿意說一說?學生背,教師相機鼓勵,激發(fā)全班學生的興趣。

⑵ 這些格言警句你為什么記得這么牢?(歸納背誦的方法。)

2、教師示范背誦一些格言警句,如:

溫故而知新。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像這樣的格言警句還有很多,大家想不想多積累一些呀?

二、引導學生讀、背格言警句

1、讀準字音。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惡念è,長念zhǎng。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惡念è。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念wù),為念wèi。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2、注意不讀破句。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在斜線處停頓,可避免讀破句。

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幾遍后輕聲自讀,再指名學生高聲朗讀,然后齊讀。強調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練習背誦。檢查背誦情況。

三、閱讀短文

1、反復閱讀,了解主要內容。

⑴ 初讀短文,了解大意。

⑵ 逐個自然段地閱讀,了解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⑶ 把三個自然段的內容連起來說一說,抓住短文的主要內容。

2、理解給,永遠比拿愉快。

⑴ 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高爾基的兒子在島上留下了什么?

⑵ 讀第三自然段,思考:高爾基認為要怎樣生活才會愉快?

⑶ 反復讀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句話,思考:給字后面為什么加上逗號?永遠強調什么?

⑷ 聯系生活實際,談個人感受。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事例談體會。

第二課時

(口語交際)

課前準備:布置學生收集一些革命領袖、英雄模范的事跡等資料,了解周圍老師、親人、同學的事跡。

一、復習引入

教師出示《釣魚的啟示》、《小珊迪》、《給,永遠比拿愉快》的插圖或者放大圖,提問:大家還記得這三篇課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美德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地分別在三幅圖上寫上誠信、誠實、善良、奉獻。請同學們根據積累·運用八中口語交際的要求,就這一話題,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二、自由組成小組,選擇交流內容

各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梢月撓怠夺烎~的啟示》、《小珊迪》、《給,永遠比拿愉快》等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說說應該怎樣培養(yǎng)美德;可以列舉革命領袖、英雄模范的事跡,談談我們應該怎樣向他們學習;還可以就身邊熟悉的人的故事,說說他們身上有什么美德值得我們學習。

要求:⑴ 講的同學先想好內容和順序,要做到語句通順、連貫。⑵ 聽的同學要抓住說話人所表達的主要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問,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小組可展開討論。

教師巡視,了解各小組交流情況,適當進行點撥。

三、各組在全班匯報交流

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師生評議:哪個小組說的內容最感人,哪個小組表達得最清楚。

四、教師總結

第三課時

(習作指導)

一、展示相片,回憶往事

1、激趣導入。

幸福美好的往事,令人回味無窮。留下美好瞬間的一張張相片,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今天,大家都帶來了精心挑選的珍藏美好記憶的相片。誰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相片,讓老師和同學們來分享你的快樂?

2、提出要求。

展示的時候,要講清楚拍相片的時間和地點;說說相片上的內容,或者是拍照時發(fā)生的事,再說說自己為什么選這張相片。

3、自由組合,分小組展示相片。

組內同學分別介紹自己帶來的相片。教師巡視,有意識地發(fā)現一些表現不同事情而又有代表性的相片。如:

⑴ 家庭里值得紀念的日子:爺爺奶奶過生日;我第一次獲獎;某位親戚的開業(yè)典禮;堂兄、堂姐或表哥表姐的婚禮

⑵ 值得紀念的地方:隨家人游覽名勝古跡;喬遷新居;海濱度假;某公園或大樓建成

⑶ 難忘的童年趣事:坐在碰碰車上;與小朋友搶洋娃娃;做有趣的小實驗;某項小型比賽

教師巡視,鼓勵學生開拓思路。

二、講述相片,拓展思路

1、小組推薦同學向全班展示。邊展示邊講述,教師相機引導、點撥。

2、組織評議。要求就講述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肯定優(yōu)點,提出修改意見。

3、指導講述思路。為了讓別人更好地分享你的快樂,除了要把拍相片的時間和地點講清楚之外,還要把相片內容,或者拍照時發(fā)生的事說具體,說生動。如,相片上都有些什么人,在什么情景下干什么,人物的神情、動作怎樣,也可以說說拍照時你曾經想了些什么,還可以說說拍照時發(fā)生了什么事,這件事是怎么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束的。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只要你覺得有意思就行。

4、再次分組交流,把有關相片的內容說得更具體些。

學生互相評議,提出改進意見。

三、學生起草習作

四年級上語文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魯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著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xù)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對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點,感受植物的無窮魅力,熱愛大自然這些都是學生于生俱來的興趣,課前可讓學生實地觀察,不失為了解爬山虎的好辦法。同時課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并通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悟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習慣,習作方法,并能遷移運用讓學生會觀察自己身邊熟悉的植物,并寫出特點,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策略

1、課前布置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獲得直觀感受。

2、根據學生的實際,先理清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然后再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落,研讀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墻的,然后再學習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葉子與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系。

3、課文的重點段落,即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特別是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時要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懂,并充分交流讀書的收獲。為了突破這一理解上的難點,要借助多媒體展示爬山虎緊貼著墻往上爬的課件,一邊演示一邊讀文,圖文結合,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而課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運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對比,了解爬山虎的腳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不同結果,以及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

4、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重點與舉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借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

5、利用資料袋,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植物,并做記錄;或是做個小實驗,連續(xù)觀察實驗中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xù)觀察是一種好習慣,并能有意識地運用于自己的生活實踐,也能留心觀察、寫觀察日記。

四、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能抓住主要課文內容。

4.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具體的,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通過學文、觀圖和實際觀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難點。

六、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制作演示課件。布置學生課余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七: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師:1、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認識一種植物,請看(出示圖片:滿墻的爬山虎),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生齊:爬山虎)

2、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呢?

其實,你們平時看見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葉子)

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生——)

爬山虎的腳究竟是什么樣子呢?很少會有人注意。但葉圣陶爺爺卻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3、板書課題(師邊板書邊指導:“虎”是本課的.生字,我們來一起寫一下。)

4、齊讀課題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

(指生: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么爬、腳的變化)

(2)那葉圣陶爺爺都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這篇課文大家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下面請大家再大聲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可多讀幾遍。開始吧!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采用自愿選擇段落的方式,指5名學生分別讀5個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哪些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1)學生讀課文時,如果出現讀得不準確的字音,等這一段課文讀完后,老師要立刻糾錯,并讓全班學生齊讀兩遍,加以鞏固。

(2)(學生讀完第2段時)

師:同學們,這段課文中的(課件出示:均勻、空隙)“均勻”是兩個生字組成的,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均勻”;“空隙”的“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讀——空隙;它還有另外一個讀音,比如“天空”。

師:讓我們再放回句子中讀一讀(出示句子,齊讀):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3)(當學生讀完第3段時)

師:這段課文中的“莖和柄”是生字(出示圖片),大家認一認,哪是爬山虎的莖?哪是葉子的柄?(教師指圖,讓學生說)

(4)課件出示句子,齊讀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理清層次

(1)師:剛才大家讀得認真,聽得仔細,那課文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它的腳呢?(生:第2自然段寫的是葉子,3、4、5自然段寫的是腳)

(2)教師板書:葉子、腳

(3)師:課文共5個自然段,葉圣陶爺爺用了3個自然段寫“腳”,為什么?(生:因為文章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所以,要重點寫“腳”)

(4)師:對,寫文章要詳略得當,重點內容要寫具體。今天,咱們就重點學習三四五段。

三、品讀重點,感悟寫法。

(一)學習第3自然段,交流“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現在請同學們默讀第三段,邊讀邊體會:這一段都寫了“腳”的什么?可在課文旁邊做批注。(生默讀,師巡視看學生讀書、批注的情況)

2、(出示課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1)師:誰來談談:通過讀你知道,這段都寫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這段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師板書:位置、形狀和顏色)

(2)師:腳的位置在哪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師:出示圖片指著:大家看,這就是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那它的腳長在哪里?(生指說:它的反面),對,葉柄的反面就是腳生長的位置。

(3)師:那腳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師:作者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生: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

師:可是當它巴住墻的時候變成了什么樣子呢?誰能聯系下文說說(生說:像蛟龍的爪子)

(4)師出示“蝸牛的觸角”“蛟龍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腳”的對比圖”:大家看,這就是蝸牛的觸角和“蛟龍的爪子”,它們和爬山虎的腳相似嗎?

可見葉圣陶爺爺觀察多么仔細,描寫多么逼真!

(5)師:那腳的顏色又是什么樣的呢?誰來讀給大家聽?(指生讀: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原來,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6)下面咱們分角色讀課文(課件出示)

(請女生讀描寫位置和形狀的句子,男生讀描寫顏色的句子,老師讀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7)師總結引導:爬山虎的腳位置長得這么隱蔽,形狀像蝸牛的觸角那么細,都被葉圣陶爺爺發(fā)現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發(fā)現的?

(生:可能天天都來觀察;

可能從剛剛長出來就開始觀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觀察的時候離得很近,看得很仔細

可能看的時候還扒開了葉子,有時候還拉拉它的莖?!?

(8)師總結:是啊!葉圣陶爺爺因為經過長期仔細的觀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才能寫得這么細致。

(9)讓我們再齊讀這段課文,進一步感悟它的寫法吧!

(圖片出示本段課文:齊讀)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學習課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師過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請大家默讀第4段,邊讀邊把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圈起來。開始吧!

(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師巡視看學生圈畫的情況)

2、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 )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 )成小圓片,( )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一把,使它緊( )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1)剛才大家讀書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呢?咱們一起試著說一說。(一起讀課文填空)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a誰來說說,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呢?(指生說:觸、變、巴、拉、貼;師板書)

b大家再讀一讀這段話,想想這幾個動詞的位置能調換嗎?為什么?

(請大家邊讀課文,邊在桌子當墻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動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師講解總結:這些詞是有先后順序的,不能互換,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系,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墻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墻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了墻上,對莖才產生了拉力。葉圣陶爺爺正是準確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寫得這么有序。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引讀課文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漸漸爬滿了山坡,爬滿了墻壁,爬滿房頂。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不管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它總是一腳一腳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就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你們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腳一腳往上爬,請大家齊讀第四段。

4、這里的“一腳一腳往上爬”能換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嗎?為什么?

5、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就必須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

6、想親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嗎?(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一邊演示,老師一邊誦讀課文內容)

6、看著演示圖,能把它爬的過程背下來嗎?

(1)先自己練習背誦一下。

(2)指名背誦(誰愿意背給大家聽?)

(3)咱們一齊看圖背誦一遍。

(三)學習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

1、師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嗎?葉圣陶爺爺還發(fā)現了爬山虎腳的秘密。請大家自由讀讀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讀)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1)誰能說說是什么秘密?(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變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墻上。)(板書:變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說明了什么?

(4)師: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

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xù)往上爬嗎?(不能!)

雨能阻擋它,不讓它向上攀登嗎?(不能!)

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

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愛……)

(5)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齊讀)。

(四)、引導發(fā)現,總結寫法

1、師指板書點撥:作者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按照觀察爬山虎“腳”的順序,給我們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一個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還介紹了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的變化。那葉圣陶爺爺的觀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圣陶爺爺懂得連續(xù)的觀察,才為我們展示了這么可愛的爬山虎。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fā)?

(1)觀察要細致,要連續(xù)觀察。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3、以前我們只注意到爬山虎的葉子,而葉圣陶爺爺卻對不引人注目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為什么還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呢?它和腳有什么關系呢?咱們下節(jié)課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作業(yè)設計: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fā)現許多大自然的奧秘。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課下,請同學們仿照《爬山虎的腳》一文的觀察方法,仔細觀察一種植物。觀察得時候,可先從遠處整體看,再從近處一部分一部分仔細看,特別要細心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甚至有什么變化,做好觀察記錄,最后再具體方面寫下來。

板書設計:

?教學總結】

讀過幾遍課文,我發(fā)現課文寫爬山虎的葉子和爬山虎的“腳”那兩自然段寫得特別具體詳細,可以作為孩子們仿寫的范文。于是我決定重點帶著孩子們研讀作者寫爬山虎的葉和“腳”的片段,領悟作者的寫作方法,然后指導孩子們仿照原文進行小練筆的訓練。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蔽易尯⒆觽兎磸屠首x這個片段,然后讓孩子們說說寫了葉子的哪幾個方面。寫了葉子的顏色以及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鋪排,還有風吹葉子的樣子。有靜態(tài)的描寫,也有動態(tài)的描寫。然后讓孩子們反復朗讀,讀出葉的可愛和惹人喜愛。接著引導孩子們重溫作者的寫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葉子的多個方面對葉子進行描寫的。最后讓孩子們仿照原文寫個片段,寫自己比較熟悉的一種植物的葉子。孩子們寫的興趣比較濃厚,而且沒有覺得有什么難度。

在教學爬山虎的腳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分組自學,并拿出筆畫一畫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們的討論聲很熱烈,我到孩子們中間轉了幾圈,發(fā)現幾乎全班同學都無法下筆,而且多多數孩子重在“畫”,根本不知道要從書中尋找答案。這樣的教學是沒有教學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調整了教學,而是讓孩子們朗讀這個片段,然后讓孩子們拿出筆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動作的詞,然后用自己的話復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時,孩子們的學習目的明確了,也沒有了什么障礙。孩子們在課堂中真正“動”起來了。集體交流的時候,有半數的孩子已經能用自己的話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這篇課文學完,我還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們讀書的時候仍然不夠大膽,沒有興趣,更談不上什么聲情并茂。多給孩子們朗讀的時間,讓孩子們能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絕對不能放松。其次,孩子們根本沒有合作意識,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多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協作學習條件和氛圍,讓孩子們具備協作意識,學會合作。其三,課時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認真鉆研教材,摸情孩子們的學情,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確實提高課時效率。

四年級上語文教案篇6

學習目標:

1、會認“娶、逼”等7個生字,會寫“淹、官”等14個字,正確讀寫“管理、田地”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3、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西門豹是怎樣勇于破除迷信、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學的教育。

課前準備:

1、收集關于西門豹的資料。

2、投影片。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觀察掛圖(或播放課件),說說圖中人物及其神態(tài)、動作。

2、揭題談話。你知道西門豹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嗎?是從哪里知道的'?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讀準字音。“綢”是翹舌音,“尚”是后鼻字,“麻煩”的“煩”讀輕聲。

認清字形?!扒笔巧舷陆Y構,“灌”是左右結構,不要和“罐”相混,注意“溉”與“概”的區(qū)別。

2、自讀課文,想想課文講的是件什么事,這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怎樣的。

讀后小組討論、交流。教師相機輔導,理清課文脈絡。按“摸清底細、破除迷信、興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課文中相應的部分。

三、課文釋疑,學習“摸清底細”部分(第1~9自然段)

1、帶著問題默讀。

問題:西門豹到了鄴這個地方以后是怎樣“摸清底細”的?讀后開展合作學習,共同探討四次問答的內容。

2、在學生自讀、討論及教師點撥的基礎上,概括出西門豹四次發(fā)問的主要內容

(1)了解原因。

(2)了解作惡的壞人及其頭目。

(3)了解受害者。

(4)了解漳河的情況。

3、分角色朗讀四次對話。

4、引導學生探究。

(1)從哪里可以看出西門豹已“摸清底細”?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2)西門豹說“河伯還真靈啊”,你認為他真這么想嗎?為什么?

(3)西門豹說“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送”新娘嗎?

四年級上語文教案篇7

?一雙手》

教學目標:

1、養(yǎng)成圈點批注的讀書習慣。

2、學會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寫人物的寫法。

3、體會和理解林業(yè)工人對造林事業(yè)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體會和理解林業(yè)工人對造林事業(yè)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學會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寫人物的寫法。

教具使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策略:引導自學以讀促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學習策略:自主學習圈點批注合作探究總結提升。

一、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課件出示):說一說,這可能是誰的手?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2、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二、檢查課前預習

1、字詞預習檢測。指名讀一讀,糾正字音。

2、課文初讀感知。

(1)這篇文章寫的人物是誰?這個人物的職業(yè)是什么?

(2)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份?本文的體裁是什么?

三、自主學習

(一)整體感知——認識一雙手。

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閱讀課文,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本文寫了( )的一雙( )

手。(誰的一雙怎樣的手)

(二)細讀課文,解讀“一雙手”---動起你的手來。

1、作為一名記者,采訪一位林業(yè)工人,為什么單單要寫他的一雙手呢?這雙手有怎么樣的與眾不同之處呢?再讀課文

⑴用曲線畫出描寫張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語句,并在書上做出適當的圈點和批注。

⑵說說在你的眼中,張迎善的手是一雙什么樣的手?

可以用“這是一雙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

2、我來為張迎善這雙“手”建檔案。

主人:身份:手感:手的膚色

手指:紋絡:掌面:手的大小

手指細節(jié):手的別號:手的價值

3、縱觀檔案資料,用一個恰當的詞語說說這雙手給你的總體印象。

4、請同學們結合文章語句,議一議造成年輕的張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

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對這雙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你還認為他的手丑嗎?請再次用“這是一雙__的手”的句式,談談你的深層感受。

6、作者說:“看著這雙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綠的森林……”你覺得這一結尾有何妙處?

7、欣賞圖片體會貢獻。

四、深入探究,賞析“一雙手”

1、同學們,這篇文章寫的很短小,卻非常成功,這與文章的寫作藝術是分不開的。請你就文章的某一個角度評說一下其成功之處。(如:多角度的描寫、語言、修辭以及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運用)

2、學生匯報,師總結。

五、情感升華,贊美“一雙手”

1、讀了文章,你一定對張迎善同志有了更多的認識,在你眼中,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2、全文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普通勞動者的禮贊之情,我想同學們一定有許多話想說,那么請你也選擇一種方式表達對他的贊美之情。

3、課堂總結。

張迎善是具有不畏艱辛、艱苦創(chuàng)業(yè)、默默無聞、樂于奉獻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課文表達了作者對張迎善的熱愛、敬仰和贊頌之情。

六、作業(yè)

1、仔細觀察父母親的手,寫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張迎善那樣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的事例。

?母雞》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感受母雞作為一個母親的形象,體會母愛的偉大。

3、比較《母雞》和《貓》在寫法上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相關資料。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上一篇課文我們到認識了性格古怪而又淘氣可愛的貓。其實老舍先生家還有一只動物——母雞。他是不是也像喜歡那只貓那樣喜歡它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下老舍先生家的《母雞》。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指名按自然段朗讀課文。給自然段標序,勾畫出生字并讀一讀。

2、把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多讀幾遍,再讀給全班聽一聽。

3、概述課文的主要內容。(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贊頌之情。)

三、閱讀質疑

1、通讀課文,找出文中直接寫作者對母雞由討厭到不討厭這一情感變化的句子讀一讀。

2、學生匯報,教師相機板書:一向討厭→母雞←不敢再討厭

過渡: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態(tài)度發(fā)生如此變化呢?

四、自主探究

(一)指導探究一至三自然段。

1、輕聲讀課文1——3自然段,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一向討厭母雞呢?劃出相關語句讀一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2、學生匯報

(1)討厭的原因有那些?(指名回答:母雞的無病、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只淺薄、媚俗的母雞。)

重點語句解析:

到下蛋的時候,它差不多是發(fā)了狂,恨不能讓全世界都知道它這點兒成績;就是聾子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了。

(這是作者夸張的寫法,諷刺了母雞的炫耀。聾子本來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聾子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討厭母雞的情緒。)

(2)學生回答后,教師引讀:無論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它那嘎嘎的叫聲總是——(沒結沒完)特別是到下蛋的時候,母雞差不多是——(發(fā)了狂)

3、揭示總分的寫作方法。

請同學們看板書:作者先總說討厭母雞,再分別敘述了討厭母雞的理由,你知道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嗎?(總分)

4、請用討厭的語氣齊讀課文1、2、3自然段。

5、老舍先生對待母雞的情感,前后是怎樣變化的?

(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yōu)樽鹁础#?/p>

(二)指導探究四至十自然段。

1、討論:是什么讓作者“一向討厭母雞”?又是什么讓作者“不敢討厭母雞”?

2、交流重點語句:

(1)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這三句話都是在寫母親,對母親的贊頌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為母雞身上所表現出的母愛所震撼,認識到天地間所有的母親都是英雄。這是對普天下所有母親的贊頌。)

(2)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

(作者用“不敢”來表明自己對母雞情感的變化。他此時已不是簡單的喜歡,而是對母愛的一種純潔、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

(三)比較一下,本文和《貓》兩篇課文的寫法特點

1、兩篇文章的結構都非常清晰。

?貓》寫了貓的性格古怪和淘氣可愛,由兩部分構成,并以“小貓滿月的時候更可愛”為過渡句,將兩部分內容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母雞》可以明顯分為母雞孵雞雛以前和孵出雞雛以后兩部分,以過渡段使文章渾然一體。

2、在敘述動物的特點時,作者善于用總分段式。如寫貓,先寫“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再具體寫它的表現。寫母雞時,先寫“我一向討厭母雞”,再寫它令人生厭的三個方面。

3、在表現小動物的特點時,作者用事實說話,通過對點滴小事生動具體的描寫,使筆下的動物呼之欲出。

4、在情感的表達上,《貓》通篇都在寫貓的可愛,無論是貓的古怪,還是貓的淘氣,從始至終都是一種喜愛之情;而《母雞》則寫了由“討厭”到“不敢討厭”的情感變化,用前后的強烈對比,加深了對母愛的贊頌。

5、在語言的運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貫的無雕飾的生活化的語言風格。在《母雞》中,運用的幾乎都是群眾口語,有著濃郁的“京味”,如,“聽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沒完沒了,并且沒有什么理由,討厭!”“使人心中立刻結起個小疙瘩來”,“咬下一撮兒毛來”,“就是聾子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了”。讀這些文字時,使人感覺不是在讀,而是在聽街坊鄰居說,是那樣的生動鮮明而又通俗易懂。

6、總結:同樣是寫小動物,用的方法不同,給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學們在自己的寫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達方法。

五、作業(yè)布置

1、熟練朗讀課文。

2、摘抄自己喜歡的語句。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3、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表達方法。

?過程與方法】

可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落,引導學生先理清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然后通過研讀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點及爬山虎爬墻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明白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難點: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腳的特點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相關多媒體課件;有條件的可指導學生觀察校內的爬山虎。

學生:預習課文,通過實物或影像資料觀察爬山虎。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3、熟讀第2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難點:理清課文的脈絡。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猜猜這是什么植物?長長的藤,綠綠的葉,爬在墻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見。(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還有哪些特點嗎?(全國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錦、常春藤。夏天開黃綠色的小花,莖和根可以入藥,是綠化和美化環(huán)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們學習葉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腳》,讀課文題目,你知道本文寫了什么嗎?(主要寫爬山虎的腳)

二、初讀課文,理清順序

1、讀課文,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兩個自然段又寫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給課文分段。

3、討論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三、再讀課文,學習字詞

1、讀課文,畫出生字、新詞,借助拼音讀準確。

2、根據字的組合規(guī)律記憶字形。

3、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四、布置作業(yè),積累語??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爬山虎腳的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和興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2、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腳的特點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寫了什么內容。

2、課文題目是“爬山虎的腳”,作者為什么先介紹爬山虎的生長地和葉子呢?(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紹爬山虎生長在哪兒,它的各部分的特點是什么樣,這樣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樣用腳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學習,理解感悟

1、學習課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長在什么地方?(墻上)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介紹葉子的?重點介紹了什么時期的葉子?特點是什么?(重點介紹長大了的葉子。色:綠得新鮮;排列:葉尖朝下,均勻;動態(tài):漾起波紋。)

從中你學到什么?(觀察細,按順序,抓特點等)

(2)再讀第1、2自然段,想象畫面。

(3)出示投影,按課文內容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看著()。葉尖(),在墻上鋪得(),沒有()的,也不留()。一陣風(),一墻的葉子就(),好看得很。

2、學習課文的第3自然段。

(1)導入:爬山虎的葉子如此美麗,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墻上呢?(腳)本課哪幾個自然段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質疑:關于爬山虎的腳,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兒,什么樣,什么顏色?

②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

(3)先來解決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兒的疑問。

①朗讀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話告訴大家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兒嗎?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蛘哒f爬山虎的腳是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長出來的。)

②老師出示畫有爬山虎葉子和莖的圖畫,讓學生指圖再說。

(4)學習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及顏色。

①讀第3~5自然段,畫出有關的句子,然后學生回答,同時老師出示幻燈片:

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嫩紅細絲頭上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由直變彎曲——細絲變成灰色的

②請一部分學生畫出剛長出的沒觸著墻的腳。(在事先準備的有莖葉的圖上畫)請另一部分學生畫觸著墻后的腳。

③討論畫的情況。

教師通過投影,展示出畫得有問題的圖畫,學生再說明出錯的原因。

④小結:爬山虎真是了不起!為了生存,它在不斷地改變著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墻上。而這一過程不是一天、兩天,可見作者是經過了認真而又持續(xù)不斷的觀察才看清的。這種做法真值得我們學習?。?/p>

(5)學習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

①自學第4自然段,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來匯報,可以讀,可以說,可以表演。

②學生匯報。

③老師舉起幾張卡片,卡片上的這些詞都與爬山虎的腳有關:觸、變、巴、彎曲、拉、緊貼。全體同學按卡片上的詞的順序熟讀第4自然段。

④讀了這段,你有什么問題?

細絲為什么變彎了?觸著墻的細絲的頭上為什么又變成圓片?細絲拉嫩莖是怎樣用力的?

⑤小組討論匯報。

(6)小結。

①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課文從三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a.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樣子的;c.它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②作者為什么能將爬山虎的腳如此生動、具體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細致觀察,連續(xù)觀察)

三、引導發(fā)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做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啟發(fā)?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1)觀察細致。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仿照本文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