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國》讀后感7篇

時間:2024-05-03 作者:couple 讀后感

讀后感是一種感悟,讓我們從書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經驗,讀后感是對作品內涵和主題的思考和感悟,需要我們將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其中,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巨嬰國》讀后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巨嬰國》讀后感7篇

《巨嬰國》讀后感篇1

首先看到這個概念的時候就充滿疑問,這個概念說的是我們平時說的媽寶男嗎?然后書中提到的巨嬰卻不僅僅如此,這里所謂的嬰兒是指“沒法面對失控的,失控會引起他們巨大的無助感”的,這樣的心理理應只出現在嬰兒身上,因為這個時期的嬰兒分不清你我,他與母親是共生的,認為倆人為一體,然而當這種心理出現在嬰兒之外的人身上時,那么便是所謂的巨嬰,這是一種病態(tài)的共生。

本書中有很多關于中國當下很多我們難以理解的現象做出了他思考中的解釋,如中國式好人和這樣狀態(tài)下巨嬰家庭。所謂中國式好人他們看起來對人很好,但情感是冷漠的,缺乏熱情,并且總伴隨著孤獨,就像是活在一個孤島上。不知道看到這樣話有多少人會共鳴,而我卻在不同地方看到過類似的表達。而這樣的中國式好人是如何形成的呢?這樣看看我們中國的大環(huán)境書中總結到,這兩個詞“全能自戀性本我”“絕對禁止性超我”。所謂全能自戀性本我即,我是神,世界應完全按照我的意愿去轉,絕對禁止性超我即,你的一切自發(fā)行為,都是不對的。聽過“聽話”一詞嗎?沒能比這個從小聽到大的詞更傳神的傳達這大環(huán)境了。

以小見大,我們沒辦法完整的觀察整個國家,而如此環(huán)境下的家庭是如何的呢?教育專家孫瑞雪說:“中國式家長,他們不懂該如何愛孩子,卻認為一切舉動都是出于愛,都是教育?!边@里的愛我覺得換為理解更為妥當,愛很容易,而理解卻很難,然而卻不斷有愛你的人做出讓你難以理解的事情,這才是最深的傷害。

中國式家庭,我聽到過很多人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的婚姻搭伙過日子。在很多中國家庭中,有著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家庭中,最親密的應該是夫妻關系,但是如果夫妻關系中,妻子對丈夫失望了,這會讓妻子在家庭中找丈夫的替代品,而有著血緣關系的兒子極有可能替代丈夫成為最親密的人。中國傳統(tǒng)中的母系觀念中,最高權力的掌控通常是某位女性,而這位女性的掌權是依附在以為男性身上的。在傳統(tǒng)中,“孝”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三綱五常的領導都是建立在“孝”的基礎上的,皇帝要孝順,這樣的表率才能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的制度得以維持。而現在這樣依托于子女的而非丈夫的關系,似乎依然這這個21世紀的國內得以蔓延。這樣情況下的,出現了很多很有中國特色的人物媽寶男,

雖然本書有些問題與觀點還可以更深入,作者提出的那些問題都是很值得思考與考究的,但是有些內容卻似乎脫離了他能提供的數據支持,說服力降低很多。作為一本科普讀物在沒有數據與調研前提下的夸夸其談無疑是敗筆。

《巨嬰國》讀后感篇2

沒有正式看過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先讀《巨嬰國》確實不是明智的選擇。作者提出的觀點和之前在零碎文章中學習到的知識似乎沒有本質的區(qū)別:所謂的“巨嬰”在我認為是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可能存在的情況,每個人都要完成心理上的“建設”和“解構”的任務,由于成長環(huán)境的問題,太多人在“建設”上有欠缺,或者太多人永遠停留在“建設”完成的階段,無法進行“解構”,也無法建立和外部世界的有效依存關系?!熬迡搿辈痪腿绱说牡览韱幔?/p>

?巨嬰國》講的是心里成長的問題,但正如作者在序中說的他無意研究解決方法,而是要探究其產生的原因,其中原因多從集體無意識的原因說起,但太多內容不能讓人信服:序里說寫這本書的原因太腐舊了吧,模仿古人,太過迷信了。在論點支持的例子中也沒有實驗例證和科學數據,不僅如此,作者還大談特談臆想和幻覺,太有邪說的感覺了。

大學教授在講解《道德經》里的“名可名,非常名”時,提到過:天下的口舌之爭有太多是定義的問題,我們總是看到到真理和本質,在邊緣性的問題上爭辯不止。太多的書都在講同一個問題,為何不去看專業(yè)中的經典?

《巨嬰國》讀后感篇3

每個人的生命是一個輪回,你勢必會發(fā)現,“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不斷在同一個地方以同一種姿勢摔跤的歷程。同樣的,每個家族的生命也是一個輪回。命運之所以給我們這些輪回,正是為了讓我們有機會通過這個功課。

很有幸閱讀了武志紅老師的《巨嬰國》一書,讀完真的是受益匪淺??此臅杏X武志紅老師真的是慧眼如炬,他擁有透過表面切到事物本質的特質,他的這種能力真的是讓人嘆為觀止。

?巨嬰國》一書是武志紅老師最新也是迄今為止分量最重的一部作品,成書更是耗達5年之久,這是一部系統(tǒng)透視中國國民性的心理學著作?!熬迡搿本褪浅赡甑膵雰海眢w上的各項指標是成年人,而心理上卻仍舊是嬰兒水平。巨嬰國顧名思義就是是由巨嬰組成的國度。而目前的大多數國人的心理水平仍停留在嬰兒水平,所以我們大多數人屬于巨嬰國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一個人有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可是當我們的心理年齡仍停留在一歲前的嬰兒期那么我們的需求就不能按照正常成年人的需求所設定。在本書里國內的精神分析學界有這樣的一個基本共識: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傳統(tǒng)的中醫(yī)對于治病有望聞問切,而看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覺是社會充滿了病態(tài)。而武志紅老師把國人的這種情況稱之為巨嬰。但巨嬰國》一書在我看來相當于針對社會上存在的問題開除了藥方開出。國人的成長看目前現狀來講可謂是任重而道遠,可是擺在面前實實在在的問題就有很多。這本書就是為我們解惑的。書里向我們描述了許多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產生就是因為國人的巨嬰心理。

書里有這么一個章節(jié)就是:田樸珺的絕招——把牛人弄成孩子,畢竟田樸珺和王石的戀情一經曝光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而武志紅老師查閱了無數的資料,并且通過資料分析,得出了一些結論?!白钌畹年P系里,你希望對方尊敬你,視你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偉人,還是希望對方將你弄成一個孩子。答案肯定是后者,王石與田樸珺的關系,或許關鍵在于這一點,這種過于有進取心的女人,有一種能力,將牛人弄成孩子。至少鄧文迪與默克多,關鍵是這一點,據說鄧訓斥默,就像訓斥一個孩子?!睆倪@段話可以看出來這些大佬的心理水平也在嬰兒期。男人最后變成孩子,女人變成母老虎,兇悍對待對方的同時,也兇悍的捍衛(wèi)著對方的權益。巨嬰的心理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們的戀情不是偶然是必然。

?巨嬰國》這本書從各個角度展示巨嬰不同的心理,以及各種不通的需求,書里的案例很經典,經典的同時不得不佩服武志紅老師對當下人們心理的判斷。另外中國式好人的泛濫,這是種現象更是一種大多數人的狀態(tài),很多“好人”他不快樂,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帶來的惡果是什么?還有人所具有的攻擊性,國人過分的壓抑自己的性格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對于這些困擾著大多數人的問題你可以在書里找到完美的答案。

記得以前我想過一個問題,我不快樂,但我要讓周圍的人快樂。我感覺不不是在為自己活,我是在為家人活,為朋友活。我一直想不通我為什么不能為自己活呢?說實話這問題我想很多朋友都想過,這本書里有答案!武志紅老師會讓你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讀這本書收益很大,這是本能讓你內在長大的書。躲在成人軀殼里的嬰兒,快速的成長吧,只有更好的長大社會和世界才會更美好。我個人很喜歡這本書,強烈推薦《巨嬰國》!畢竟我也是巨嬰國里的一員,我想快點長大!感謝這本書,真的喜歡!

《巨嬰國》讀后感篇4

當看到十分之一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是一本爛書了,但是網上兩極分化的評論還有各個出版社的突然下架還是讓我很好奇,沒有讀完沒有資格下定義,說不定后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呢,這個想法是我堅持讀完的動力。

讀完以后,怎么說呢,堅定了這是一本爛書的想法,但是不能不說,其中有幾篇內容,大概占整本書十分之一吧,比如家暴問題,比如媽寶,比如父親的缺位,如果單獨拿出來還是挺好的文章的,但是整本書邏輯混亂,寫得啰啰嗦嗦神神叨叨,老太太的裹腳布一張,而且很多用來論證的例子不知所云,完全是生拉硬套,讓人看不出所舉例子跟要論證的觀點有什么必然聯系。

人說做心理研究的人如果自己本身沒有一個強大的自我意識,很容易被研究對象帶的自己也不正常,從武志紅的很多論述內容,比如平白突然看見自己變成個魔鬼啊,比如自己變成能量球啊,比如某個朋友詛咒人啊,感覺作者就是一個精分很嚴重的人,所以才使得整本書邏輯混亂。

從作者的論述看,作者的家庭和出身也是并不完整或者說并不美滿的,導致產生很偏激的想法,比如對孝道的論述,也許從自身經歷出發(fā),引起了很多同樣遭遇人的共鳴,所以才有了評價上的兩極分化,這都ok,你從自身出發(fā)探究跟你同樣遭遇的人的心理問題,都是很好的切入點,但是以偏概全,把帽子扣到整個民族的頭上就是你的不對了,一個咨詢案例的個案就敢得出結論整個民族如何如何?

《巨嬰國》讀后感篇5

?巨嬰國》是我讀的武志紅老師的第三本書,一直感覺他的書從心理和哲學來說淺顯易懂,能讓人從內心深處探究自己,學會補償缺失和控制泛濫的情感。

書中的總體框架是講述:大多數成年人,心理上是嬰兒。這里的“嬰兒”具體指的是6個月以前的嬰兒。在這個時期下的嬰兒正處于“共生”心理,即覺得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在這本書中,詳細解釋了“共生”的具體特征和由此引申出來的中國人大部分人的現狀。

如果嬰兒在出生后的6個月內,缺乏母愛,那么長大后,他就會處于到處找媽的狀態(tài),用以治療生命最早期的傷痛。譬如在愛情中,體現為兩個人輪流扮演巨嬰和全能媽的角色,以此尋求和建立嬰兒時期的媽媽和孩子共生的狀態(tài)。

經典的愛情三大階段:第一階段:1+1=1,則我們是一個人(就好比嬰兒覺得和媽媽是融為一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階段:1+1=0,則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為你(由于分離和個性化,產生憎恨彼此的心理,這是重要的磨合階段)第三階段:1+1=2,則我是我,你是你,我們還是在一起(獨立的靈魂,做各自真實的自己)

由此我對愛情的理解又進了一步。想起曾經在網絡中看到的一句話:“聚時一團火,散時兩顆星”,大概是愛情中最美好的狀態(tài)。

多數國人心里都有個皇帝夢:得到最好的照顧和最高級別的崇拜。這樣的人在達官貴人中比比皆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特權主義,都是早期嬰兒全能自戀的展現,即我是世界,世界是我,世界皆為我所用。而“全能自戀”是指對自己,對別人就演變成“絕對禁止”,相互呼應。

“全能自戀”的一個案例就是“卓越強迫癥”,這在如今的教育體系中隨處可見。如今的我們仍然在應試教育中不可自拔。

而由“全能自戀”又會引發(fā)出三個極端,即“自戀暴怒”、“徹底無助”、“被害妄想”,比如社會上隨處可見的“路怒癥”等一些惡性新聞。

這樣的好人又被稱為“拖累癥患者”,他們拼命的對別人好而忽略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一般伴隨深深的自卑和恐懼。引發(fā)的原因有三種:3歲前媽媽時常不在身邊,或者經常被媽媽忽視;1歲半后,媽媽和其他大人要求其聽話,吞沒了其獨立成長的個性; 3歲以后戀父戀母情結沒有被正確處理,導致性羞恥感的產生。

中國人常講孝順孝順,孝順其實是要讓孩子順著老人的意思。而在孩子的最初時光,身為父母的我們有沒有真正順從孩子的意思呢?

書中這一篇章對于“孝順”的觀點論述,讓我想起了最近在新聞上頻頻出現的林妙可。9年前,長相甜美討喜的林妙可,在她整個孩童時代,卻表現出大人般的成熟。她很清楚大人喜歡看什么樣的孩子,喜歡聽什么樣的答案,而她也盡力表現出大人所期待的那樣。在本該天真爛漫不懂世事的年齡,卻早熟得失去了自己,聽候父母的安排,迎合父母的需求,滿足父母的情緒,這樣的“孝順”有何意義?

林妙可就像書中指出的“假自我”,假自我的核心是恐懼,恐懼父母離開自己,恐懼孤獨。而由此引發(fā)的結果就是順父母意,脫離自我。

不得不說,這一章節(jié)推翻了大眾眼中對孝順的見解。特別值得一讀。

引用書上的一句話:“你的人生意義,在于你如何選擇,你按照你的意志做了選擇,人生才有自由。”

從巨嬰變成真正的人,關鍵是從假自我到真自我的過程?!拔覀儽仨氂赂遥贸稣鎸嵉淖晕?,去投入到關系中,我們也必須有耐心,給對方自由,信任對方的自發(fā)反應。”對方,包括愛人、父母和朋友。擁抱自己的本性,探究內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因為,真正的自己勝過一個好的自己。

《巨嬰國》讀后感篇6

先說好的地方。

1、首先我覺得,這是一本任何人都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一些你想要東西的書,作者非常的“狡猾”。他有多年的心理咨詢實戰(zhàn)經驗,所以他也明白,現代人的一些通用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因此他總能抓住你的一些痛點,讓你雖然不喜歡啊他的說法和文字,但是卻總能對他表示認同。

2、作者中心思想,理解、包容、愛。這些點確實是國民現在社會所需要推崇的東西。社會太過浮躁,而大家也都不愿意去承認這一點。而作者通過最委婉,最讓你舒服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讓你在看后不接受的同時,慢慢又接受他的觀點。

不好的地方

1、這并不是一本適合人人都看的書。如果你沒有獨立的思想,完整健康的世界觀我并不推薦。這本書中包含了很多作者感性的東西,激進的語言和世界觀,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想法和方法論。如果讓一些有反社會人格的人看到會有更加加劇的傾向。

2、這并不是一本論證讀書、可能作者的想法更想把它變成一本大眾讀物,可是如果這樣,作者就不應該把自己書的名字取得這么激進。因為你給我了這么強有力的論證點,所以我觀看我肯定希望你能在書中拿到更多強有力的證據。但是并沒有,作者在書中用了很多所謂電視劇,電影,小說作品中的人物來說明自己的觀點。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些并不能作為作者表達他這么強烈觀念的證據。同時,作者在說中聊到很多夢中看到的,解析,與病人的共同幻想,自己的幻想。這些對于我這種普通讀者來說感覺更像是科幻。還是覺得不足以證明作者說的那些。

3、我覺得世界是不完美的。無論是性學三論也好,弗洛伊德也好,這些都只是理論。我們無法給孩子一個完美的童年和環(huán)境,我們也無法去決定自己的童年。所以如果按照這些純理論我們的人生都有問題。當然,作者也說,做自己,可是很多都講的比較淺顯,就好像感覺缺失癢了,擾了??墒橇Χ炔粔蛞粯印?/p>

總而言之,這是本好書,作者以后出的書我也會繼續(xù)支持。我相信作者在10年后,或者20年后在論證這種標題后,會寫的更深刻,方法論更完善。

《巨嬰國》讀后感篇7

中國的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乃至心理學工作者,多半都有這樣的體會:從學理的角度看,心理學知識說的頭頭是道;從科研角度看,心理學研究好像也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可是,一旦將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就會發(fā)現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換言之,心理學知識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有較大的距離。

在大學時讀心理學的書籍,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將心理學理論本土化,這是心理學界的一大難題,任重而道遠。

今天,我開始做《巨嬰國》的讀書筆記,這本書的作者是武志紅,國內的一名心理咨詢師。書中的見解頗為震撼,最起碼不是心理學中的一些老生常談。心理學在植入中國后水土不服,國內一些優(yōu)秀心理咨詢師可以稍許緩解這一病癥。他們一邊學習著心理學中的正宗理論,一邊接觸著國內數以萬計的真實故事。他們口中的心理學術語,會給人一種親切感。

我覺得,武志紅干的事情,就是在一些心理學的理論前面加上“中國式”三字。

他是一位拓荒者,可他也很謙虛,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說:“作為一名咨詢師,我沒有治療理論上的野心,并不太想發(fā)明什么新的療法、有中國特色的療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國特色的家庭和中國特色的愛情,是怎么回事?!?/p>

心理咨詢這一領域的理論基礎有三,精神分析學占據了一席之地,武志紅屬于這一派系。之前我反復研讀過精神分析學的一些理論書籍,總是鎩羽而歸。這一次,希望能從武志紅的文章中,看到解讀精神分析學的接地氣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