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讀后感5篇

時間:2025-06-19 作者:pUssy 讀后感

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把書中的精華提煉出來,加深記憶和理解,每完成一篇讀后感,都意味著我們對某個領域的理解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柳永讀后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柳永讀后感5篇

柳永讀后感篇1

柳永的獨特生活閱歷使他的詞在描寫離愁別恨時,不同于那些旁觀者僅僅局限于客觀描摹,而是有著切身體驗的真情實感和自抒胸臆。能夠運用層層鋪敘、恣意渲染的手法,使內心情感如水銀瀉地般揮灑自如,盡情抒發(fā),給人酣暢淋漓、耳目一新的暢快感受。

?雨霖鈴》便是其中廣為世人 誦的一首。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 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 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寫的是作者離開都城汴京城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從寫景開始,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通過寒蟬凄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后的蕭條冷落的景物,更兼雨后帶涼意。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此時的景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后,景色特別鮮明刺眼,正值暮色蒼茫時分,周圍全是凄切的蟬聲,對著這送別的長亭,一幅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這里著重釀造的是: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也增強下面抒情寫實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因為離別而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舍之時,船公卻催促登船。兩個轉折句,足見其留戀之情深。從“催發(fā)”中可以看出故事中的人物是多么依依不舍。從這種依依不舍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那“無緒”已經(jīng)是達到了“黯然魂銷”的程度。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對情景的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寫出了二人分手時的情況,刻畫出“別亦難”時的悲痛心情。那種“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是一種多么使人柔腸寸斷,悲痛欲絕的場景。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借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在這種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緒就變得越發(fā)黯淡了,更何況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再加以必要的擴張,說“千里”,說“沉沉楚天闊”。這么一來,給予讀者的感覺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這種景色中充塞著茫無邊際的離愁別恨。由此可以想象出離人在離別之時雖然不是無語凝噎,但從望空凝思、情意綿綿之態(tài),自然引出了下文對別后漂泊孤寂的聯(lián)想,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清秋冷落的時候,這種情何以堪的離情,凡是多情的人都會具有的。這種把個別的、特殊的情況說成永恒的、普遍現(xiàn)象,顯得合情合理。與前文結合起來看,可謂是虛實結合,由實及虛,突破了時空限制,增加了感情容量,更擴大了感情的深度。因為清秋時節(jié)“傷離別”,關鍵在于“多情”二字。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古人有折柳相贈之說,柳暗含“留”之意,楊“柳”——即“留”的諧音,離人見柳思人,離愁更生。作為傳誦千古的名句,就在于這種擬設的描寫本身,反映出作者有著多次“相見時難別亦難”的痛苦經(jīng)歷,用酒醒后但見柳岸曉風殘月的悵然若失,更加突出臨別時分的蘭舟語咽和醉不成歡的“留戀”難舍。并且也隱含著對于未別之前羅帳燈昏、青樓夢好那“千種風情”的凄涼回味,而這一切,都因“多情”的思前想后蔓延開來。“今宵”二句,景是虛景,情屬實情,作者的由實入虛,帶給讀者的則是因虛見實。運用生動的藝術聯(lián)想,既有著依情揣擬的瞻望,又有著意在不言中的回顧,充分表達了清秋離別的復雜內心。而讀者則可以調動自身積累的生活體驗,去完善和補充詞人提供的藝術境界。

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只從“良辰美景”和“千種風情”這種特別美好的場合中來說明光景等于虛設,風情與誰共語,那平常日子的難捱就更不消說了。這是一種簡練的寫法,可謂是在意不在筆。“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賞流連的,沒有相愛的人共同欣賞,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虛設嗎?

“良辰美景”是虛景,“千種風情”是虛情,以虛景虛情結尾,清秋節(jié)的實景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暫告消失,而“傷離別”的實情,只會因時間的推移而日漸積累。這種別開生面的寫景、寫情,可以說是柳永在詞的藝術表現(xiàn)上的杰出創(chuàng)造。

柳永讀后感篇2

是誰在勾欄瓦肆唱你的曉風殘月,凄美了后人的感傷;是誰在翠柳河畔吟你的伊人憔悴,縈繞了前世的眷念。你可曾細數(shù)那些留連在畫舫紅樓的日子,你可曾懷念長亭邊淚眼撲簌的離別情。

千年的風月依舊,你的容顏錦衣袖早已隨風飛散,你的詞曲卻仍然在唇齒邊細細留香。

當年的你何其才高,一時笑言“換得淺斟低唱”讓你接觸到那些世間百態(tài),去體會什么才是女兒的嬌媚與情愁別緒。“且去填詞”讓你遠離了官場險惡,在市井里譜寫一個別樣的你,這才是你。朝堂之上,你必不能如此灑脫說出你的所思所想。

凄切的寒蟬是否讓你煩躁的心緒更加不寧,夕陽的美,可比得眼前的伊人淚眼漓漓。

纖纖素手,不忍別離的涼,秋風寒雨,也來寒盡伊人的素袂薄衫。

不忍松開不想松開,可小船急急的`呼喚你離開,執(zhí)手相看,眼里早已模糊,可雙唇微顫,卻怎么也說不出心中的不舍。這一走,該是何時何日才回呢。

人生最苦是別離吧,楊柳依依,楊柳絲絲,是訴不完的情愫,數(shù)不盡的情思。這一刻,冷落的何止清秋的圓月佳節(jié)。迷蒙的眼惺忪睜開,酒已經(jīng)在冷月涼風里褪去了烈性。清晨的帶來憂愁,涼了誰的玉骨冰肌,一彎殘月,可是伊人的蛾眉……

這一走又要多少日夜,多少良辰虛度,多少美景無法看過,舍不得離開,舍不得那纖纖素手,淚盈盈的眸。還是走了,涼風吹起漣漪,漸漸的再也沒有了一絲身影。走了走了……

霖鈴雨落,落下紅塵往事憶起多少回憶,落下響起惆悵幾多徘徊悵惘,落雨、落淚、落秋風……

柳永讀后感篇3

雨夜,難眠,不曾想,奈何幾更思念。秋悲,淚斷,更那堪,誰人訴我風殘。

自古離別多泣,今宵茫茫難忘,此去經(jīng)年,勿忘心安。情長,不曉曾為伊空等幾年。世世蕭條,多無緣。煙花易冷,情難斷。

滴滴打落聲聲殘,不思量。蝴蝶盡飛眼底,曾盡數(shù)輪回,哪得幾面纏綿。自難忘,只與空惆悵。那堪無情,唯有殘思相伴。你無言,亦無殘念,漂泊離去,曾想,我心怨。夏末,秋涼,繁花落盡,長亭古道,多離合悲歡苦。欲乘風歸去,只得世間有伊牽掛甚想。生死茫茫,苦等幾年。

時過境遷,湮滅桃李,只一眼便涌上心頭永難忘。憶當年,多少紅墻衰草,繁華消逝。靜默無聲,只留白晝黑夜交替更換。

無人訴,只消獨自凄涼。無怨,無怨,只似夢一場。一世彷徨,塵世,冷落千秋葉。千古風情舊望,癡癡等。

煙柳,一處憂怨,哪的幾場俗世淪落。莞爾,好似清風薄霧一般。蒼海,變遷之時,亦在何處相見。不畏淡,只畏不見,一曲新愁與舊愁,一場心甘與情愿,月下可謂嘆。

燈火闌珊,醉生芳華消去,容華老去,一心仿照戲。一如往昔獨倚西樓眺望,兩行清淚脈脈,縱顯百般深情,亦無力消受。

清秋,癡情淚亦流。斷入愁腸,愁更愁。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相見無限好,只是盡等待。只為與相逢一遭。如此,已足,用盡最后光陰,完今生夙愿,度我清冷孤獨。

經(jīng)念沉默,我怨,不敢妄耽,何以笙簫煙,宛一道流年絲線繞指間,偷的浮生一處閑。涼寂寂,竟滋生舊夢。

鶯聲燕語,青藤一片,我眼中怎樣光景。無緣再聚,不語,日在中天,抬頭是星辰。黃粱一夢,只道光影,諸多是非,已是無力,只將一聲長嘆。

到黃昏,殘影已落,是是形影單只蒼涼一片。未央,晚夜涼,傾情一片,可畏錯多少良辰好景。

淺唱,低吟,是何等寂寞。聽雨落,落在心頭。身影孤情,一片芩寂,雪雨風華,只怪無緣。

冷冽,秋風,尋尋覓覓,無奈蒼涼。

生有何歡,死又何懼,來世,亦等。

柳永讀后感篇4

陣陣寒蟬,悠悠斜陽,浩浩煙波,淚眼對淚眼,無言應無言,凄惻委婉,愁腸百結。

一片殘柳,一彎殘月,一葉扁舟,多情的遠行人,孤獨的異鄉(xiāng)客,深情脈脈,離恨悠悠。

多情自古傷離別,別離愁煞多情人。時間定格在《雨霖鈴》上,成為永恒。

……

整首詞以“離別”為線索,條理井然,感人至深。

第一句為離別前之景。起句便寫“寒蟬凄切”,蟬聲喑啞凄裂,為全詞定下了濃重悲苦的感情基調。

日落西山,暮色蒼茫,驟雨初歇,秋風攜卷著絲絲涼意,在空氣中肆意蔓延……以哀景寫哀情,烘托出悲苦凄涼的氣氛。

爾后,作者筆鋒一轉,由景入情。城帳外餞別,卻無暢飲之情,心系知己,眷戀不舍。無奈,船家催促,不允停留。兩人心連手牽,淚眼迷離,此時此刻,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比绱藰銓嵉木渥樱缓唤z嬌柔造作,卻能把作者的眷戀之情、無奈之心一筆囊括,不得不佩服耆卿技法之高妙。

離別之后,舟已入江,前行中看到“千里煙波”、“沉沉暮靄”、“廖闊楚天”,內心愈發(fā)惆悵。心中的愁緒如千里煙波般綿長,如沉沉暮靄般濃重,如楚地天空般無邊無際。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成功地寫出漂泊無依的一葉行舟上孤寂行人無比寂寥的內心。

上篇實寫情人在長亭分別的不舍之情,下篇則著重用想象虛寫了離別后孤獨冷落的凄涼之情。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該句為全詞的主旨。古人重情,吟詠離別之作多感人肺腑。離別使人黯然銷魂,而作者融情與詞,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深。

借酒澆愁,殊不知舉杯銷愁愁更愁。醉時尚無緒,醒后復何如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詞人寓情與景,借景傳情,以風之涼月之缺透露離情別緒。婀娜柳枝道出別離時的柔情,清秋涼風恰和別離后心境的凄涼,殘月清冷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心潮澎湃,霎時心中所有的空白都被愁緒填滿。想到年復一年,無知己相陪,良辰美景已然成為虛設,此后既有千般情意,也無人可訴。

整首詞就這樣在凄冷的情景下開場,又在憂愁的氛圍中結束。

賞析的僅為詩句,可那天下有情人難舍難分的眷戀,誰能一語道破……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多情自古傷離別,別離愁煞多情人。

柳永讀后感篇5

“多情自古傷離別”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生離和死別,南宋詞人柳永的一曲《雨霖鈴》在凄婉的訴說中道盡了離愁和思念,成為千古絕唱。

每每吟唱這首詞,我都有著悵然感傷又有一些凄美的心緒,為詞的內容,為詞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此刻,正值秋季,且?guī)滋煲詠硪惨恢毕轮?,對詞人的那份別離思戀之情感受更深。

與詞本身的感受:在創(chuàng)作上,詞人能借物言情。詞人巧妙的運用了一些能渲染悲情,悲景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無聲勝有聲。例如,“寒蟬”,大家知道蟬的生命周期很短,暑熱,也就是到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蟬才大量的產(chǎn)生,到真正深秋的時候,蟬就很少了,就在夏秋交接很短的一段時間生活,此刻的寒蟬更給人一種秋天凄涼的感覺。似乎這也不足以表達詞人的悲情,故詞人又一連串的心境描述來加強這種悲與無奈之情。如'無緒''催發(fā)',悲情自然言表。以至,情之所發(fā)自然地'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自然而然,又進一步升華。后一段的感慨,亦用了表意境的事物,如“楊柳”“殘月”雖景語亦是情語,一種內心分外的痛楚表達的更加淋漓盡致!讀及此,感受在創(chuàng)作中,要能借助外物抒發(fā)情感,更多的用別人能可視可感的景物畫面或者動作神情來傳情達意,而非空洞直白的敘說。

與詞表達的內容感受:詞寫的是送別戀情的內容。觀之現(xiàn)在,感情別離一直是經(jīng)常被提到的話題。在這里,雖然有“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親密,但也有無聲勝有聲的隱忍。一個在而今看來是很普通的戀人分別場景,但是,經(jīng)過詞人的筆觸,卻讓人讀到了至真至純的情感。也許,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合,但是,這種被我們常常忽視卻又觸動我們心緒的情景,未嘗不是一種極好的寫作素材。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捕捉,善于醞釀和潤色,情之所發(fā),自然成文。

從柳永的不甘領略生命的圓滿 ——讀《柳永詞傳》

訊景如梭。一個生命的消逝可以似朝云暮雨般去留無跡,也可以像青山大水般萬古長存,然則,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擁有自在的情懷,再好不過。只是,能如此看破與放下的,千古而下能得幾人?

柳永曾言:“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場銷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如此,思憶往事,雍穆和平之下,必是不能言說的凄涼。于這奉旨填詞的白衣卿相,或許,曾經(jīng)的得意是而今最大的失意。佛說:“佛門中,悟道有三種境界,勘破,放下,自在?!绷酪嗳绱税悖斈晟偃?,才顯名露時,與些許狂朋怪侶,酒巷舞肆中飲樂長歌,流連忘返,愜意非凡。

許多人認為,柳永一生,無非汲汲于名。所謂奉旨填詞,不過是落第的遮掩與名義的虛浮,又或是,爭強好勝,究底是飄渺的幌子,為的不過是不服氣的恣意狂歌和潦倒時的自我慰藉。只是以我之見,填詞何用奉旨?長存亦不必永壽。奉承之作只因求仕心切,而求仕之心,多是為了柳父的遺憾,更有,是為這一生的不甘。柳永之父柳宜,前朝遺臣,傾盡一生未被重用,雖有官職,才名亦顯,可終不過是地方小吏,無所作為。柳宜在柳永前還有兩子,他們雖有功名在身,卻資質平平,不及耆卿天縱英才,有倚馬萬言、提筆可待之資。父親的厚望,多少是讓原本灑脫自得的柳永過于執(zhí)著功名的原因。

惜哉,一句淺酌低唱,一句太液波翻,斷送了原本的前程似錦,官運亨通,也使他,帶著不甘與埋怨,在原本不定的路上風雨兼程。不見春來馬蹄踐得落花香,唯有秋盡寒蟬深深唱。一個猛子扎入沉浮宦海,折進了恣意放蕩的青春年歲,命運成了潦倒與凄涼的代名詞。一錢光陰,兩錢情懷,三錢苦痛,四錢執(zhí)念,患得泉水煎沸,患失溪水作引,客子一生服用。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的確,心有不甘,故而難以放下,這是人之常情,超脫不得也屬自然。只是,這放不下,這不甘并非本意,更多地,是對那不公的反抗,是對命運直掛云帆濟滄海的乘風破浪,帶著與生俱來的既定與認真。柳永在《少年游·其八》中寫到:“一生贏得是凄涼,追前事,暗心傷。”沉重與凝滯,仿佛雪中飲酒,進口尚冷,入胃卻暖,雖無法全然驅寒,卻又使舒坦漫溢心間。那些柳永生命里過客般的女子,恰如這酒一般,飽受世俗冷寒,卻給他原本孤寂的路途帶來無法言喻的溫暖。初至帝都時,是俊逸才子的把酒言歡。名落孫山,是失意文人的清歌久伴。唱《鶴沖天》,歌夜筵畔。沉醉的光陰,當真是唱的紅梅字字香,柳枝桃葉盡深藏。記得柳父病重,柳永辭別歸鄉(xiāng),那日的十里紅妝,臨江相送,粉淚消香,江流著色,重重寄詞,只期愿久久莫忘。

偉大的詩人是用生命來成就他的詩歌的。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中說:“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通過諺語和詩歌深切地滲入社會,給予他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給予無限的深情,并用一切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笨梢哉f,詩歌是文人的宗教,更甚,詩歌是中國人的宗教。柳永雖不乏奉承與應付之作,可羈宦思旅之傷,雖寫平常之物,然其氣動于中而形于外,對人們的情感教化毋庸置疑,更甚,他將詞作為一種藝術,上升到了終極關懷的程度,這是柳永作為一個詞人,所流傳的美麗。莊子言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柳詞于世間,是千古而下的涓流,在遠處可見蜿蜒流淌的美麗,在近處,是觸手生溫薄涼。仿佛遷延顧步采蓮女,低頭弄蓮子,言道,人心亦是清如許。的確,心與情,總勝文才千萬,何況,柳詞兼?zhèn)洹?/p>

這種感覺,恰如所說的:“與君初相識,猶似故人歸。”我已不記得何日初見柳詞,只記得,初見時的感覺,像是歸人,噠噠馬蹄聲帶來等待的如愿。情感的震撼與心靈的抨擊,慢慢融為久遠的哀傷,好似另一個自己在不同的時空與我相依,彼此寬慰多年的無奈。河流經(jīng)過坎坷,波濤洶涌,入海處溫潤漫開。盡管,誰也不會忘記他的真正的溫度來自冰山,可,海以亙古的博大寧靜和波瀾不驚容納個體的生命。無論當初多少不甘,怎樣求不得與放不下,終究在是尋得了圓滿,也使我,在歷史的煙波浩渺中,窺見內心的一抹微云,一份平靜。

忍把浮名,換了淺酌低唱。而今品味柳永《樂章集》,仿佛了淡卻了世事浮華,內心也愈加澄澈明靜,自言道:“時來漸覺年光晚,猶擬清歌待曉聲?!蔽┰?,長長久久,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