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可以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在教學結束之后,我們一定要養(yǎng)成寫教學反思的習慣,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蝸牛1教學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
蝸牛1教學反思篇1
?蝸牛的獎杯》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善飛的蝸牛獲得飛行比賽的冠軍以后,自我陶醉,不思進取,結果翅膀退化,喪失了飛行能力。課文可以分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寫從前的蝸牛飛行本領高強,獲得了冠軍獎杯。第三自然段寫蝸牛獲得冠軍獎杯后自滿自足守著獎杯,不思進取。第四自然段寫蝸牛因不再練飛行,翅膀退化了,再也不能飛上天了。根據教材特點,以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教學設計時,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抓好朗讀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閱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讀出感情。由于課文是寓言故事,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瑣的分析或抽象地講道理,所以我反復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本教學設計注重了引導學生從詞語表達的準確去體會、感悟寓意。如:通過對“遙遙領先”、“得意洋洋”、 “唯恐”、“生怕”、“天長日久”等詞語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復品讀,學生在腦海里形成了蝸牛得獎后所作所為,讓學生感受、體味到語言文字中所蘊含著的道理。
二、抓好重點詞語
在本課中重點詞語有“遙遙領先”、“得意洋洋”、“天長日久”、“唯恐”、“生怕”等,課堂上我通過各種形式、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意思,從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遙遙領先”一詞時,通過讓學生上黑板貼蝴蝶、蜻蜓的圖,從而明白蝸牛是多么的厲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時,我通過找近義詞,比較意思,理解“唯恐”和“生怕”兩個詞的細微差別,老師最后進行總結,使學生體會蝸牛非常得意的心態(tài)。學生對詞語的積累,由得意洋洋,得出“洋洋得意”、“得意忘形”、“惟恐——生怕”這一對近義詞的理解,都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課文。
三、抓好語言文字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巧妙的結合進行了融合,我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比如:“你現在就是小蝸牛,我來采訪一下你,你的心情怎樣?以后準備怎么做?”,“看著翩翩起舞的蝴蝶、蜜蜂、蜻蜓,老蝸牛會對小蝸牛說什么呢?”等等,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蝸牛當時的心態(tài),進而體會到課文的寓意,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高效的言語活動,高質量的提高學生的語言。
有的時候,想象中的課堂與現實中的課堂總是有著很大的差別,這課《蝸牛的獎杯》課文是那么生動有趣,我也準備得很充分,畫了小動物圖片,做了ppt,我認為還是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但是課堂的氣氛遠沒有想象中的活躍。還是存在不少問題:
1、 讀得少。我覺得我的教學朗讀指導還是偏少,朗讀方式較單一,還是顯得比較枯燥,學生朗讀的形式可以更豐富一些,引導學生真正投入到故事的情節(jié)中去。在理解“唯恐”、“生怕”的時候,讓學生體會不能互換的原因是什么,應該將兩句話分開指導朗讀,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2、問題難。
用“因為———所以————”來說句子,問題的設計缺乏坡度。如果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句子的意思,再用“因為———所以————”來說,就容易了,學生答題的信心將倍增。“老蝸牛會對小蝸牛說什么呢?”如果讓學生相互討論一下,也將會降低難度。
3.拓展要實。
最后拓展的格言,在設計時,覺得四條太多,可是并沒有刪去。如果刪去兩條,利用一點點的時間幫助學生理解一下,再讓學生自己去收集一兩條,或者剩下2條讓孩子自己利用課外去弄明白,不是真正由課內延續(xù)到課外了嗎。
蝸牛1教學反思篇2
活動目標達成情況:(寫出每位教師的發(fā)言)
鄧:在本次語言活動中,幼兒對于四季的特點認識效果很好,再復述故事情節(jié)環(huán)節(jié)中,幼兒能通過蝸牛媽媽對小蝸牛說的話找出相對應的季節(jié)特點而表述出來。
李:本次活動目標達成情況較好,幼兒不僅加深了對四季的認識,大多數幼兒也能說出四季有哪些不同的植物。
陳:在這次語言活動《小蝸?!分?,幼兒表現出積極的興趣,每個幼兒對于復述故事情節(jié)都能說的很明白,在認識四季植物的環(huán)節(jié)中,有的幼兒能一下子說出許多種不同的植物名稱,有的不僅能說出植物名稱還能簡單說明植物的作用。
活動組織過程:(反思教師和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提出改進策略)
鄧: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中,幼兒主動參與,積極性高。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請部分幼兒復述故事情節(jié)時,有的幼兒表現得興奮,所以我對他們說:待會比賽講故事,比一比誰的故事最精彩,但是如果不認真聽其他小朋友講的話,那就沒有比賽資格了。
李:在認識每個季節(jié)有什么特點時,幼兒在秋天和冬天這兩個季節(jié)分辨的很清楚,在說到夏天時,幼兒只知道是很熱,有荷花。教師應該通過其他方式來給幼兒介紹四季,便于對四季有更好地認識。
陳:在聽故事環(huán)節(jié)中,幼兒從蝸牛媽媽講的話中,能辨別出是什么季節(jié),班上的昊昊能一口氣說出每個季節(jié)不同的植物有哪些,而且也能說植物的作用。但是有的孩子容易在秋天和冬天“樹葉飄落是什么季節(jié)?”這個問題起了小爭執(zhí),于是,我播放了介紹四季特點的視頻給他們看,便于他們比較和認識。
蝸牛1教學反思篇3
在故事《小蝸牛》中,小蝸牛爬呀,爬呀發(fā)現一個季節(jié)向另一個季節(jié)轉變,目的在于介紹春、夏、秋、冬季節(jié)的變換和四季的典型特征,融合知識性和趣味性一體。我本來要達到的目標是:
1、知道一年有四季,明確四季的順序,能講述四季自然界的主要特征。
2、利用表演學習對話,在以小蝸牛為故事藍本的基礎上與教師合作共同創(chuàng)編新的故事。
當我開展這個語言活動時,我發(fā)現孩子們的興致很高。孩子們都能準確地說出小蝸?!靶 ⑴佬兴俣嚷钡奶攸c。在我向幼兒講述故事時,我發(fā)現孩子們都能根據我說的特征說出具體的季節(jié)。大班的孩子對四季都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也為我們故事活動更好的開展做了良好的鋪墊。于是我采用了繪圖的方法,通過用簡單的圖示,小蝸牛圖片以及箭頭簡單明了地向大家展示了小蝸牛爬行時四季的顯著變化。也是為了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與記憶。發(fā)現幼兒借助這個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借著圖片講述故事內容。
該語言活動的難點在于創(chuàng)編新的故事。在創(chuàng)編中,需要我們緊扣“四季轉變”這個大標題。但是孩子表現得不夠活躍。很多孩子的思維顯得很局限,單一地從花草的變化來告訴我們四季在不停地轉變
蝸牛1教學反思篇4
?小蝸?!肥且黄ぐ蝗坏目破胀挕Un文通過小蝸牛與蝸牛媽媽的三次對話,向我們介紹了小樹林里一年四季的變化,同時巧妙地告訴我們小蝸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點。課文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很適合一年級小學生閱讀。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學生已經被這個小故事吸引,被媽媽的愛吸引,被小蝸牛的韌勁吸引。盡管小蝸牛一次次空手而歸,但學生能感受到小蝸牛的快樂,能感受到蝸牛媽媽對小蝸牛的教育,能感受到四季的變化。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本節(jié)課我本著這一原則,在教學中把圖畫及角色朗讀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學生在美麗的圖畫和豐富的想象中學習知識,了解自然,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提高了學習效率。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痹诘湍昙夐喿x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所以,課堂上我非常重視詞語的積累和語言的表達。抓住“碧綠碧綠”引導學生積累abab式的詞語,抓住“旁邊”“已經”訓練學生表達。通過讓學生模仿課文對話練習自己眼中的四季,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對話。
總之,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
蝸牛1教學反思篇5
本課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線、動手操作為實踐”的教學原則。在教學活動中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起來,加強啟發(fā)式、探究式、實踐式、賞評式教學,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操作、欣賞等各方面的能力。本課通過各種材料制作出來的蝸牛,吸引學生的視線、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操作、發(fā)揮學生運用各種制作方法的表現能力。以探究、實踐的課堂模式,提高小學二年級學生的設計、操作水平。
本課教材以孩子們喜愛、熟悉的小蝸牛為切入點,了解蝸牛的形態(tài)特點,抓住其外殼的螺旋形特點,利用細長紙條的卷折所形成的螺旋形狀,模擬制作紙蝸牛的外殼。引導孩子學習用畫、剪、拼、卷、黏和等方法,組合與裝飾,完成一只小蝸牛的手工作品,隸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為了在低年級孩子心中種下淺顯的“設計”意識種子,教材增加了“添畫、剪貼花邊”這一活動,提示學生可在蝸牛外殼細長邊上畫、貼出重復排列的圖形,讓制作出來的蝸牛更具美感與童趣。同時也教育學生要學習蝸牛堅強、執(zhí)著的精神。
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豐富又活躍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他們會用簡單的描畫與制作來表現自己所知道的東西。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美術基礎知識,具有學習和使用各種繪畫、操作工具的能力,能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事物。對美術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還缺乏觀察能力和制作能力。但只要多動手制作,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可發(fā)制作出各種裝飾的蝸牛。
低年段小學生制作東西具有嘗試性、隨意性、象征性。學生在認識蝸牛和了解蝸牛的基本結構,自主的去探究制作蝸牛與螺旋形的外殼上的裝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淺入深,由單一到豐富,一步步系統(tǒng)的對蝸牛進行認知、研究和制作。
本課教學通過以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對蝸牛進行認知探究制作。
1、感知認識(通過多媒體欣賞蝸牛圖片,出示手工蝸牛成品,對蝸牛的基本形態(tài)有初步的認識,了解蝸牛外殼的形狀與作用。)
2、探究發(fā)現(學生通過若干手工蝸牛成品的對比分析,探究歸納出蝸牛的制作方法。)
3、了解制作(學生通過了解欣賞蝸牛外殼的設計裝飾,繪畫剪貼各種蝸牛外殼花紋與頭身尾的剪畫。)
4、運用創(chuàng)新(學生通過嘗試制作與設計裝飾,創(chuàng)造出畫、剪、卷、折、黏和等方法,組合與裝飾,制作一只手工蝸牛作品。)
5、欣賞評價(通過對手工蝸牛成品的評價,提高欣賞審美水平,獲取成功的愉悅。)
這樣的過程是學生在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對蝸牛進行手工制作。教學將學生的繪畫與制作相結合,以裝飾蝸牛殼為主、蝸牛的頭身尾為輔進行作業(yè)練習。在教學中采取啟發(fā)式,探究式,示范式運用等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形式。學生在學習中始終是主體,教師以蝸牛為教學線索,引導學生發(fā)現蝸牛外殼的螺旋形狀,并用設計裝飾去表現。
利用網絡環(huán)境開發(fā)課程資源,優(yōu)化課堂的教學過程。本課教學中的“了解制作”“欣賞評價”領域就要求學生對蝸牛外殼不同的花紋設計、不同材料制作的蝸牛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這些可以利用本人良好的信息技術綜合運用素養(yǎng),以及網絡環(huán)境進行開發(fā)課程資源,制作多媒體課件等內容。
兒童具體天真好玩的天性,容易被身邊的事物和環(huán)境所影響。本課教學前通過布置美化美術室,布置一些極具視覺沖擊的圖片與手工蝸牛成品,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輕松的游戲環(huán)境、展示自我的美術室環(huán)境。學生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中通過小組合作以及個體創(chuàng)新的方法愉快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