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沉與浮的教學反思5篇

時間:2022-12-06 作者:lcbkmm 教學計劃

撰寫教學反思是教師結束教學任務后的首要工作,通過寫教學反思我們找出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科學沉與浮的教學反思5篇,感謝您的參閱。

科學沉與浮的教學反思5篇

科學沉與浮的教學反思篇1

今天的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新穎的,學生第一次比較親密地去接觸顯微鏡,并且用顯微鏡看到了我們用肉眼永遠也無法觀察到的微小世界。本節(jié)課的重點雖然不在于顯微鏡的使用,而在于觀察的過程。但是顯微鏡的使用確實是存在的一個重大的問題,有的同學不會使用顯微鏡,不會對光、調焦,那他就觀察不到我們所要觀察的一切,整節(jié)課也顯得豪無意義,而在我的課堂上就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制作洋蔥表皮的玻片標本,這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來說是不成問題的,除了個別小組他們不會撕洋蔥的內表皮,或者是找不到內表皮(已丟失)等等,別的小組都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而接下來的進行觀察這一環(huán)節(jié),所花的時間比較多,而收到的實際效果卻并不好,據(jù)我統(tǒng)計全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他們根本沒看到洋蔥表皮的細胞,原因種種,有的可能是顯微鏡的問題,學生所使用的顯微鏡是簡易的放大倍數(shù)比較小的顯微鏡,若質量有問題,可能調焦就不會那么準確。也有的小組,對光沒對好,或者是所在的位置太暗,光線不好,種種原因導致他們沒看到。看到的同學不但速度快,連圖也畫得好。沒看到的同學,那就什么也沒了。由于課堂時間緊張,沒看到的同學也只能部分到講堂上來看,或者同學那里看,課堂效果就不是很好了。

科學沉與浮的教學反思篇2

小學科學課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科學啟蒙課程,要讓孩子在快樂輕松的學習中獲得知識與技能,對老師來說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zhàn)。這就要求老師不僅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同時還要掌握合適、合理的方法正確引導學生,培養(yǎng)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他們在科學活動中的合作與交流能力,養(yǎng)成愛科學、學科學的好習慣,為以后的科學學習打下基礎。

?玩轉電磁鐵》是五年級科學課中的一個開放性課題,我大膽而創(chuàng)新地處理教材,并在教學過程中確立了“注重經(jīng)歷、合作探究、體驗發(fā)現(xiàn)”的全新教學理念。課堂設計以探究為中心,注重三維目標有機整合。注重以人為本,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運用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去感受,去發(fā)現(xiàn),去領悟,真正讓學生在“動手做”中體驗、成長。教學設計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引入部分創(chuàng)設有關電磁鐵的動畫片和“釣魚”游戲情景,激發(fā)了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猜想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然后寫出實驗方案,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通過電磁鐵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拓展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設計很好地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理念。全課設計思路清晰,用有關電磁鐵的動畫片導入,然后通過“釣魚”游戲提出質疑——大膽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匯報交流——拓展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探究活動,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認識和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真正體現(xiàn)了《科學課程標準》中的“以探究為核心”的全新教學理念。課堂中,所有學生都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始終懷著興奮之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學習,探究。他們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我努力讓這節(jié)課成為真正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理念的科學課。

科學沉與浮的教學反思篇3

?孩子考科學家》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課文寫的是英國有一對小兄弟特別喜歡捉蟲子玩,他們聽爸爸講了科學家達爾文的故事后,對達爾文很感興趣,當他們聽說達爾文要來他們家做客時,就準備考考達爾文,看看達爾文是不是像他爸爸所說的那樣有學問。于是,兄弟倆捉了許多蟲子,拼湊成一條怪模怪樣的蟲子標本給達爾文看,被達爾文識破后,兄弟倆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這個故事說明了真正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是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在教學本課時,我采用“問題導學”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F(xiàn)在,我談談在教學中體現(xiàn)的教學思想。

一、抓住重點,問題導學。

本課我采用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略,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解決“達爾文是怎樣考科學家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節(jié)課我主要從字詞——句——段——篇,由易到難,兼顧各種能力的學生參與學習,重點放在8——17自然段,解決重點時,我首先讓學生讀第7自然段,了解兄弟倆為了考達爾文而做的準備工作,然后指導學習8——17自然段,通過帶著問題反復朗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體會、感悟,從而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二、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書。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教這個角度來說,就是要著重抓好讀的指導,指導學生如何通過“讀”,把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并在讀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課堂上,我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讀文,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等。我力求憑借語言文字來訓練語言、發(fā)展思維,讓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從中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拓寬知識面。

在最后交流有關搜集到的達爾文的資料,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激發(fā)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同時鼓勵學生搜集有關信息,擴大知識面。

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發(fā)現(xiàn)自已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好,以后應該改正:

1、由于我在教學中抓得太細,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前松后緊,所以課堂上也沒有時間交流學生搜集到的資料。

2、在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時,討論“兄弟倆為什么對達爾文更尊敬了”這一問題,我引導得不夠深入和全面。

科學沉與浮的教學反思篇4

教材分析

本課是工具和機械單元第2課,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從課本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與費力的規(guī)律。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杠桿。從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桿,與今天的課堂對接起來,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進入學習狀態(tài)。通過分析生活中常見的杠桿,如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上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分析出杠桿的特征,從而讓學生能夠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認識一些生活生產中的杠桿。

第二部分:研究杠桿的秘密。

這部分內容是本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通過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費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小于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大于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并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發(fā)展利用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杠桿現(xiàn)象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屢見不鮮了,但孩子很少對其進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書籍或電視上對杠桿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這種理解并不清晰,他們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jīng)驗而不是科學認識。本課的教學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杠桿類工具。并通過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認識杠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的杠桿、費力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杠桿有三個主要位置: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杠桿有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三種。

過程與方法

1.利用杠桿尺的模型做實驗,研究杠桿的省力、費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情況。

2.學會正確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通過正確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果的分析與分類,得出科學結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科學實驗中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

2.養(yǎng)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學學習習慣,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認識杠桿的作用,通過對杠桿尺的研究,發(fā)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能力。

教學難點

了解杠桿的簡單原理,利用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解釋生活中的杠桿問題。

教學突破

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自感知,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是通過簡單的說教和講授給學生。本著以科學課標的精神指導科學教學的原則,遵循課標中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論,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可以對教材內容做適當處理。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有扶有放,在教學活動中將講解與指導相結合。在學生分組實驗之前,老師先和一名同學合作完成實驗,目的是讓學生看清實驗步驟,明白實驗的注意點。在師生合作完成示范實驗之后,引領學生分組合作,經(jīng)歷這么一個科學探究過程——多次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初步結論、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教學準備

教師:木棍、大石塊、撬棍撬石頭圖片等。

學生:簡單機械盒、支架、杠桿尺、鉤碼盒、杠桿尺的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機械和簡單機械。

2.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一個學生上來也搬不動)

哎,總得想個辦法呀!能不能用我們學習的簡單機械來幫我們完成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板書:杠桿

二、新課探究

活動一:認識杠桿。

什么是杠桿?

1、出示撬棍撬石頭圖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結合撬棍撬起講臺和教材內容,分析杠桿各個部分的名稱和定義。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第四頁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學生畫三個點,老師巡視指導。

6、小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個點的正確位置。

7、分辨杠桿

觀察第4 、5頁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分別找出三個點)

8、學生通過逐一的觀察分析,說出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簡單說明理由。

9、集體交流,最后老師總結同學們的回答,給出正確答案。

活動二: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師對杠桿尺的構造和使用方法進行介紹。

3、教師提問: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六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還有其他方法嗎 ?

4、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六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5、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第6頁的“杠桿尺的記錄表”內。

6、學生動手實驗,并按要求記錄數(shù)據(jù)。

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填寫: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7、學生對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問題。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8、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說出大體意思,但表達不夠簡潔和完整。

9、師生一起對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的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即

杠桿的規(guī)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三、拓展活動

1、思考: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shù)據(jù)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2、學生思考,各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驟。

3、老師引導發(fā)現(xiàn):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

四、課堂小結

教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總結。

教師補充完整:1. 杠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杠桿的規(guī)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發(fā)現(xiàn)杠桿尺: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

五、課堂練習

課后作業(yè)

閱讀資料庫“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問題。

阿基米德說:“只要給我一個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p>

板書設計

2.杠桿的科學

活動一:認識杠桿

杠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活動二:研究杠桿的秘密

杠桿的規(guī)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發(fā)現(xiàn)杠桿尺: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數(shù)。

教學反思

優(yōu)點:在導入的時候,特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的注意力都比較集中。在突破難點的時候,通過“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的方法,使學生突然就明白了,這種“一點擊破”的感覺很開心。

不足:學生做實驗不能在我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所以在分析與歸納時不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做準確的表達。

改進: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把時間安排好,把時間留給學生,做到教師的引導作用。

科學沉與浮的教學反思篇5

?認識空氣》是三年級科學第五單元的起始課,通過觀察和實驗,幫助學生認識空氣的存在和基本物理性質,首先,從組織學生找空氣開始,幫助學生認識到空氣的存在,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空氣與水的相同點,并通過與水的對比,認識空氣的一些基本性質。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聯(lián)系生活實際緊密,并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舉一反三,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對空氣的認識逐漸加深。在教師引導下,注重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觀念。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主動的參與探究活動,這樣有利于激發(fā)三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使學生樂學、好學、善學,將他們對科學的好奇轉化為自覺的探究活動。

雖然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由于自己對科學學科的教學工作時間尚短,在教學中還是有許多不理想之處。學生初學科學課,教師在教學中給予一定的“扶”是必要的,可是,不易多“扶”。在這點上,我還需努力,適當?shù)摹胺觥保饾u達到放手,多給學生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多做,多思,是科學課的學科特點,在不斷的學習中更突出,更明晰。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反饋,注重評價,對學生在實驗觀察中的新發(fā)現(xiàn)沒有及時給予鼓勵,

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xù)探索、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