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5的認識教學反思參考8篇

時間:2023-01-05 作者:Kris 教學計劃

出色的教學反思可以讓老師今后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教學反思的書寫可以讓自己的教學境界得到提升,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1至5的認識教學反思參考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1至5的認識教學反思參考8篇

1至5的認識教學反思篇1

在“認識鐘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里,已經有了一些鐘表的知識儲備: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表”提供了經驗基礎。

為此,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己喜歡的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異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guī)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

2、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有趣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并受到珍惜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chuàng)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主要通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鐘,撥一撥、比一比、說一說,然后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1至5的認識教學反思篇2

一、反思教學目標

1、在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愉悅和教學情境(擺小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2、從直觀入手,通過多媒體演示找出主題圖中的角,引導學生說出生活中見到的角。從事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觀察討論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完成知識的獨立建構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通過學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對角的特征的認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樂,真正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辨認不同方向的角,讓學生對角的認識更加全面

4、觀看電腦演示,全班學生用手勢判斷所給的圖是不是角,掀起學生的學習熱潮。

5、用鉛筆把圖形中的角畫出來,從而通過練習,強化學生對角特征的掌握。

二、反思教學重難點

一節(jié)課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達到教學目標,其次是看重難突出了嗎?能在課堂教學中幫孩子解決難點嗎?因為教學就是為了幫學生解惑。我這節(jié)課的難點是

1、通過比較操作體會角大小跟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2、用重疊法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但我在課堂上沒有很好的幫孩子解決問題,末能突破第二個難點,因為我采取剪短角的邊長和延長角的邊長的長度,引導學生不夠到位,效果不顯著。因此在今后教學中應該讓學生通過用兩或三個不同顏色表示長度不同邊長的角,再用重疊法通過學生直觀對比,就很容易觀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三、反思教學方法

這節(jié)課我的主要教學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研究圖形,去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個方向是對的,但做為老師應該如何去放,什么時候收呢?這才是最重要的。就這節(jié)課來說,我在畫角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夠放,先用電腦演示畫角,再讓學生畫角,雖然學生對于畫角的步驟比較好,但這樣的處理學生只會畫出同一方向的角,從而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后我們今后對于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畫角,在展示他們的作業(yè)的時候就可以互相糾正畫角的正確步驟了,這樣讓那些已犯錯誤的學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體現了一位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沒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標、重難點是不可能設計好一份教學設計的,而我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就沒有很好地分析學生的思維的發(fā)展,突破難點不夠深入,所以在寫教學設計前,還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及單元教學目標,然后備課時注意這節(jié)課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并設計好本節(jié)課的目標、重點、難點,還要考慮到自己的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

我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如課前多創(chuàng)設一此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同時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1至5的認識教學反思篇3

?倍的認識》是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實際問題?!氨丁边@個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確定了以下幾個待解決問題:哪個量是一份數?怎么確定的?如何確定另一個數是幾份?有幾個幾份如何說?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怎么思考?

1、確定重難點,巧設計易突破

在學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幾份”的認識,明確圖上表面含義“幾份”的產生是由“一份”決定的。通過比、畫、說、做,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讓我們找到“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包含的關系,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新的關系:倍數關系,此時我們可以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根據新知,學會怎樣應用和解決

倍的認識充分了,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觀察中建立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從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倍”。

3、充實課堂,讓學生收獲滿滿

實現了教學目標,接下來就是練習題的選擇,怎樣才可以讓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更加的充實呢?練習既是檢驗又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個過程,因此在習題中讓學生感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通過操作,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

4、課后反思,體會缺失

在課后習題中,反映出教學中還是存在一定問題:學生太依賴畫的環(huán)節(jié),對倍的意識不強烈,需要進一步充實鞏固。

1至5的認識教學反思篇4

“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并借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教學伊始,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和課本的主題圖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系,并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多媒體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緊接著,通過圖像的閃爍及聲響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后,再通過動態(tài)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著,通過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周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于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最后通過“小芳的一天”、給小動物找座位、“吃”水果,認時間這幾個活動來鞏固新知,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理念。.

我緊密結合生活,激發(fā)學生興趣。這節(jié)課的設計,注意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聯(lián)系實際用數學,提高探究能力?,F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的機會。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題材宜多樣化,呈現方式也應豐富多彩。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不僅增強了學習積極性,而且進一步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了探究實踐能力。充分調動了他們對數學的情感,激發(fā)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他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增加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加樂意學習數學。

1至5的認識教學反思篇5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時間有一個更完整更深入的認識。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了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因此,數學教師要善于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創(chuàng)設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為數學問題。

我利用學生熟悉的新年聯(lián)歡晚會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聯(lián)系實際探索。

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抽象性,而數學內容的抽象性是通過對生活內容經過提煉后最終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體的“原型”。所以,我讓學生從身邊找一找在哪里見過“秒”?使學生對各種鐘表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

實踐表明,如果所學的新知識可以從生活實際中找到原型的話,那么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新知識更容易使學生接受和理解。

3、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增大探究空間。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作保證。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學會學習,已經成為共識。因此,我們應該在更大自由度的環(huán)境中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全心全意的給他們營造發(fā)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huán)境和條件,創(chuàng)設充分展示創(chuàng)造思維的機會和舞臺。

在學生把能計量“秒”的鐘表拿回去之后,我設計了同桌互相介紹“好朋友”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地去觀察、猜測,進一步認識秒表、電子表、有秒針的鐘表都是怎樣計量“秒”的。并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探究有秒針的鐘表有哪些“小秘密”?學生們發(fā)現了“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秒針走一圈分針,正好走一小格?!睆亩贸?分鐘=60秒。以及“秒針走得最快,時針走得最慢”……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問題是開放的,目標是明確的,思維是發(fā)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學生始終是主動的。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數學活動經驗有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

4、讓學生去體驗探究過程。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和聯(lián)系?!倍约禾骄?,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

例如:在教學“認識1秒”時,我讓學生通過看秒針走動,聽秒針走動的聲音,猜測1秒鐘你可能會做些什么,親自試驗一下等方式體驗“秒”的實際意義。最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脫離鐘面的輔助作用進行再體驗從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觀念,是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當提到“秒”時,在學生的頭腦中就不再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而是和數數、拍手、眨眼、回頭……等現實情境聯(lián)系起來了,學生對“秒”的認識就有了一個鮮明具體的情境支持。

用“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密切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5、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證明,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努力變革教學方式,使學生盡快形成探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這是有效教學的策略之一,這應成為今天數學教學改革的核心價值取向。

1至5的認識教學反思篇6

三年級上學期數學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是學生學習了表內乘法口訣和表內除法后出現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一共有三個例題,本次課我通過例1讓學生用圈一圈、畫一畫、擺一擺的數形結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在最后用十分鐘的時間,通過例2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的思路。學生能夠通過圈圖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多種形式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能力。

“倍的認識”教學,由于倍的概念教抽象,在教學中,以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導入,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從而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出兩個數的關系進行分析,借助學具操作,使學生明白一個數里有幾個相同的另一個數,這個數就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然后根據求幾個幾是多少的方法,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

一、探索新知的內容太緊。這個單元有三個例題,看似相近的知識點其實有很大的理解范圍,所以一節(jié)課通過一個例題的講解讓學生能得到穩(wěn)固的知識點,對后續(xù)的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練習的講解嚴謹度不夠。在講解教材第53頁的涂圓圈提問題環(huán)節(jié),不應急于讓學生發(fā)散思維,而是應該根據題目的要求,嚴謹的控制在本題當中講解,讓學生理解“18是2的9倍,18是3的6倍”的倍數關系,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學生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三、數學語言的精煉度還需加強,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也顯得極其重要,因此在本次教學中,不但要養(yǎng)成學生完成任務時自覺舉手之外,還要減少繁瑣的詢問。還要將數學信息的語言表達完整準確,“2個為1份,這樣的2個1份、2個1份……可以分成幾份”等,要給學生明確的引導,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幾個幾,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接下的教學中,應該改進的地方是:

一、教學應不拘泥于課本上的例題以及相關的教程ppt,可以從身邊和生活入手,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到對學生的獎勵上,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使學生帶著一種快樂的心情學習新知。

二、注重方法滲透,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學習中邊學邊練,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三、慎重處理課尾。課堂結束的幾分鐘往往是學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學習效率比較低下的時候,因此要在練習上下功夫,多采用互動的形式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生參與的欲望,讓每一個學生都躍躍欲試,讓學生掌握方法,鞏固知識,提高計算能力。

1至5的認識教學反思篇7

在《認識角》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創(chuàng)設《交警叔叔維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導出生活中的角,用實物(紅領巾、三角板、紙扇、時鐘等)的演示,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摸,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討論,去發(fā)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活動一:認識角。

師:在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你們見過角嗎?

生1:我戴紅領巾時,發(fā)現紅領巾有角。

生2:我們用三角板時,看見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紙扇時,看見它有角。

生4:時鐘上的分針與時針經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門窗上也有角。

緊接著,我就創(chuàng)設交警維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課的街景圖)讓學生在圖中找角,讓學生說一說看到的角。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橫道,路邊建筑,標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勢等都活動二:感受角。

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用紙折角,然后觸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標上邊和頂點,同時討論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并聯(lián)系實際說說你在生活中還發(fā)現哪些物體有角?要求學生親自動手畫角,說說畫角的步驟,還出示一些我課前準備好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哪個是角?哪個不是角?

活動三:探索角的大小與邊的關系。

師:出示兩個一樣大的角,只不過是這兩個角的邊長度不一樣。(一個角的兩邊短,另一個角的兩面邊長)請學生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

生1:我覺得角1大。

生2:我覺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們的說法,我覺得兩個角一樣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說法,我也覺得兩個角一樣大。

我說:請同學們不用爭了,還是大家動動手吧!自己制作一個活動角,然后看看活動角的邊張開,角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邊合攏,角又有什么變化?角的大小和角的兩邊的長短有什么關系?

學生們忙起來了。不一會兒,許多學生就把手舉得高高的。

生1:兩條邊張開,角變大。

生2:兩條邊合攏,角變小。

生3:兩條邊張得越大,角就變得越大。

生4:兩條邊合得越緊,角就變得越小。

生5:教師,我用的是同一個活動角,這個活動角的兩邊長短不變,角卻會隨著兩邊張開度的大小而改變。我斷定:角的大小只與兩邊張的大小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這時,班上的學生都不約而同地點點頭表示同意生5的說法。

數學課上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是必要的,這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fā)展的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又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

1至5的認識教學反思篇8

辨認東南西北是學生在學習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jié)教材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根據生活經驗在教室里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體驗“前北、后南、左西、右東”,培育方向意識,發(fā)展空間觀念;第二部分根據實際生活認識地圖上的四個方向并能看懂地圖的基礎上學會利用。對于剛剛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掌握這么多知識是有一定難度的。教材進行有效的整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建立起聯(lián)系,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就成為我研究這節(jié)課的重點。

開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介紹你前后左右同學的名字。主要考慮“前后左右”是學生在一年級學過的方位詞,利用學生熟悉的舊知引入新知,既是對舊知的復習,同時也為后面繼續(xù)學習新知作了鋪墊。然后我告訴學生太陽從哪升起,在我們教室里是從哪面升起的,然后在加上動作來做。在教室里辨認東西南北,我讓全體學生起立做了一個游戲:聽老師口令,現在都面向東,學生面向東,全部面向西,學生再面向西。 通過讓學生指一指,認一認,貼一貼,轉一轉等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并獲得數學經驗。

在學生進一步熟悉方向之后,在教室里創(chuàng)設一個實際的情景發(fā)作業(yè)本,讓學生實際的來想一想、走一走,從實際的情境中逐漸抽象出,再回到平面圖,小朋友們應當怎樣走。此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