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推薦5篇

時間:2024-06-03 作者:Indulgence 備課教案

通過教案,教師可以制定好課堂規(guī)則和紀律要求,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引導學生行為,教師提前準備好教案,能夠更好地把握課堂節(jié)奏,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推薦5篇,感謝您的參閱。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推薦5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長變化過程,在游戲中體驗小蝌蚪變青蛙的樂趣。

2、發(fā)展幼兒原地彈跳能力。

3、鍛煉平衡能力及快速反應能力。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fā)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活動重難點:

發(fā)展幼兒原地彈跳能力。

幼兒能按口令進行模仿游戲。

活動準備:

青蛙生長過程的圖片一幅、背景音樂磁帶一盤。

活動過程:

1、準備活動

(1) 請幼兒欣賞故事《小蝌蚪變青蛙》,初步了解青蛙的 生長變化過程,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 引導幼兒在場地上模仿小蛙卵、小蝌蚪、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又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小青蛙的形態(tài),并啟發(fā)幼兒進行原地彈跳的探索活動,為游戲活動做準備。

2、在游戲中練習原地彈跳,體驗游戲的樂趣。

(1)示范講解游戲玩法

教師以青蛙媽媽的身份,邊示范邊講解游戲的過程和玩法,引導幼兒聽口令進行模仿游戲。

“我是小蛙卵”——“小蛙卵變成小蝌蚪了”——“小蝌蚪長出兩條后腿來了”——“小蝌蚪又長出兩條前腿來了”——“小蝌蚪變成小青蛙了”。

重點練習原地彈跳,掌握動作要領:起跳時雙腿屈膝,落地時再屈膝進行緩沖。

(2)師生在歡快的.音樂背景下進行游戲,體驗小蝌蚪變青蛙的樂趣。

①教師指導幼兒按游戲規(guī)則進行游戲,引導幼兒根據教師的口令及時模仿小蛙卵、小蝌蚪、小青蛙的樣子。

②進一步練習彈跳動作,幼兒運動量達到頂峰。

3、放松活動

教師帶領幼兒在輕柔的音樂伴奏下進行放松活動,使幼兒運動量逐漸降低下來。

教學反思:

幼兒初步掌握“從高處往下跳”的動作要領后,需要通過游戲或提高難度來保持他們的興趣,讓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鞏固跳的動作,避免枯燥的純動作練習,因此,教師分別提出跳得高、遠、輕的要求,使每次練習各有側重點。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小八字步、碎點步、橫跨步等基本步伐。

2、通過對青蛙形態(tài)的模仿,體驗舞蹈表演的樂趣。

3、知道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我們要保護青蛙。

活動準備

1、舞蹈錄像;

2、舞蹈音樂;

3、活動前會說舞蹈中的歌謠。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感受舞蹈音樂:聽音樂邊拍手進入活動室。

師:音樂好聽嗎?這段音樂里還有一段好看的舞蹈,讓我們一起看看。

二、基本部分:

1、觀看舞蹈錄像。

(1)你知道這個舞蹈的`名字叫什么?(小蝌蚪變青蛙)

(2)你喜歡舞蹈里的哪個動作?是怎么做的?

(請小朋友自由模仿,體驗表演的快樂。)

2、學習小八字步、碎點步、橫跨步等基本步伐。

教師講解示范基本步法。

(1)剛剛小朋友模仿的小青蛙真像,這個動作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小八字步”,兩腳的腳跟相碰,腳尖分開,手部動作叫“上折臂”,屈肘手心向外,五指分開,向上。讓我們再來學學。

(2)碎點步:小八字步準備,腳尖踮起,快速橫著走。

(3)橫跨步:小八字步半蹲準備,左腳起往旁邊跨出,右腳跟上還原成小八字半蹲位,也可往前跨出。

(4)幼兒練習。

(5)教師用語言提示,并作個別指導。

聽音樂模仿動作。

3、完整練習舞蹈。

教師示范講解,幼兒自由模仿。

(1)小朋友表演的青蛙真可愛,可是青蛙是有什么變化而來的呢?(小蝌蚪)

(2)小蝌蚪長什么樣子的?它喜歡在哪里玩?你能學學小蝌蚪嗎?

(3)現在請小朋友仔細看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第一遍音樂:小蝌蚪游水,最后一句跳成小八字位變成青蛙。

第二遍音樂:用碎點步和橫跨步表現青蛙在田間走動捉蟲的情景。

第三遍音樂:兩人合作邊說歌謠邊表演。

4、幼兒聽音樂完整練習舞蹈。

(1)讓我們一起跳起來吧?。ń處熯吿呌谜Z言提示)

(2)重復練習一次。

三、結束部分。

1、討論交流:你們喜歡青蛙嗎?為什么?

青蛙能為莊稼捉蟲,我們要保護青蛙。

2、今天我們小朋友表演的青蛙都很可愛,以后邀請你的好朋友一起到舞臺上表演好嗎?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篇3

一、活動題目

中班科學活動――我做的小秋千

二、活動目標

幼兒通過制作小秋千,感知小秋千擺動的幅度大小與秋千繩子的長短有關,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適用對象

4~5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繩子、支架、橡皮泥、秋千板、剪刀、筆、紙。

五、活動內容及過程

玩一玩:教師組織幼兒蕩秋千。

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1)要是沒有小朋友推我,我就蕩不高。

(2)我把秋千拉遠一點,就蕩起來了。

做一做:小秋千。

(1)將兩根一次性筷子交叉綁緊,作為支架,在兩個支架上架一根筷子。在筷子上系上繩子,在繩子上掛一塊橡皮泥。將橡皮泥拉到支架的水平位置松開手。

(2)在支架上系上一根長繩子,在繩子上掛一塊橡皮泥。將橡皮泥拉到支架的水平位置松開手。

說一說:我的實驗結果。

(1)繩子短的小球擺動得快。

(2)繩子長的小球擺動得慢。

(3)繩子長的小球擺得高。

試一試:怎樣設計秋千,才能擺動得更高?

(1)推一下或者把秋千推到一定角度后放開手。

(2)秋千擺動時,順著擺動方向推。

(3)把繩子加長一些。

畫一畫:我的實驗過程。

玩一玩:自己制作的小秋千。

六、注意事項

1.幼兒制作秋千過程中,秋千中兩根繩子的長短要一致,否則造成秋千擺動不平衡。

2.秋千上的橡皮泥要固定好,免得擺動時橡皮泥掉下來。

七、拓展思路

科學童話劇――蕩秋千。

推一個長的空秋千:小鳥推、小猴推、大象推。

戴有頭飾的小朋友扮演各種小動物,教師扮演動物王國的國王大象,設計了一個蕩秋千比賽,這個活動要求用預定的材。

八、背景資料

秋千是利用力學上“擺”的原理。在重力的作用下,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秋千上的物體重力勢能和動能不斷相互轉化,秋千就不斷地來回擺動。當擺動到最高點時,動能全部轉化為重力勢能,秋千運動速度為零;當擺動到最低點時,重力勢能全部轉化為動能,秋千運動速度最大。在秋千擺動過程中,順著秋千運動的方向推,秋千獲得更多的'能量,擺動幅度就越大。秋千擺動的快慢(頻率)――只和繩子的長短有關,繩子越長,擺動越慢;反之,擺動越快。

九、參考資料

?牛津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牛津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活動點評

秋千這個名詞幼兒比較熟悉,從內容及題目都是符合幼兒的特點。

秋千是幼兒熟悉的運動玩具,利用幼兒身邊的材料自制小秋千是完全可行的。在制作過程中涉及到兩個方面的探究:一是繩子長度不同,推力相同的秋千;二是繩子長度一樣而推力不同的兩個對比實驗,讓幼兒感知秋千擺動的快慢與繩子的長短有關,繩子越長,擺動越慢,反之擺動越快。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運用看、摸、撕、浸等多種方法探究出紙的不同,了解紙的特點

2、能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探究的過程與結果

活動重點:

了解紙的特點和用途

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探索出紙的特點

活動準備:

ppt、各種各樣的紙若干、記錄單一張、打火機、鐵夾子各一個

幼兒人手一份操作用紙、每組一盆水。

活動過程:

一、了解常見紙的種類

1、出示各種生活中常見的紙(如書寫紙、報紙、掛歷紙、卡紙、餐巾紙、衛(wèi)生紙、皺紙、瓦楞紙、牛皮紙、蠟光紙、宣紙……):“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許多紙,你們知道這些紙的名字嗎”

2、這是什么紙?它可以做什么?或人們常用它來做什么?

二、觀察探索紙的特點

1、 用多種感官觀察、比較不同的紙

每人一份大小相同的“書寫紙、掛歷紙、報紙、瓦楞紙、餐巾紙”

介紹操作材料,逐一提出操作要求,說出探索結果(適時將幼兒觀察比較的結果記錄在紙上)

(1)看一看,這些紙有什么不同?

(2)摸一摸,這些紙有什么不一樣?

(3)撕一撕,這些紙會怎么樣?有什么不一樣?

2、借助工具探索紙的特點

(1)“如果這些紙遇到水,會怎么樣?”

(2)“下面就請小朋友將這些紙放入水中,看看這些紙會有什么不同?”

(3)交流探索結果,老師作記錄。

(4)“如果這些紙遇到火會變成什么樣?”

(5)師演示用火燒其中的二種紙,請幼兒觀察

(6)老師根據記錄小結不同紙的特點及紙的特性。

三、經驗拓展

1、除了這些紙,你們還知道或見過哪些紙?這些紙都是做什么用的?(刮畫紙、復寫紙、墻紙……)

2、簡單介紹紙的制作過程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能用折、卷等方法,讓紙獨立站起來。

2.嘗試發(fā)現讓紙站得更牢固的方法,并愿意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3.在反復操作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探索嘗試,讓紙站起來。

難點:在操作中,發(fā)現讓紙站得牢固的方法。

解決策略:通過探索操作,大膽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1.繪畫紙若干。

2.積木若干、記錄表人手一份、小組記錄表、記號筆、書、實物展示臺。

活動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境,引出讓“紙寶寶站起來”的話題

1.出示書和紙。

2.猜想:你們覺得紙能站起來嗎?

二、幼兒第一次實驗

1.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幼兒操作情況。

2.請個別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方法。

3.幼兒再次操作,尋找出站得最穩(wěn)的方法。

小結:紙寶寶說:你們很棒,大家通過折、卷等方法,改變了我原來的樣子,使我站了起來,特別的開心。

三、再次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幼兒探索

1.引導幼兒猜測紙折疊后能擺放積木。教師:站起來的紙上能擺放積木嗎?

2.幼兒嘗試,教師觀察。

3.教師將幼兒操作的結果投放在電腦上,幼兒表達自己操作的過程。

小結:你們想到了用自己的方法幫助了紙寶寶,原來它也可以像書那樣支撐起積木。

四、幼兒探索,尋找穩(wěn)固的方法

1.幼兒操作。

2.表達自己的操作結果與發(fā)現。

五、幼兒分組探 索,尋找穩(wěn)固的方法。

1.小組操作。

2.小組代表介紹自己組的操作結果與發(fā)現。

六、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