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腹中五車書,通往幸福的道路有許多種,其中最簡單的一種方式就是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好,讀書可以說是最快捷的方式。讀完《中國哲學簡史》,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實用范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1
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切的領域。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學方面的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也是宋以后道學認為最重要的文獻?!度纸?jīng)》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對哲學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一個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統(tǒng)地表述出來。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這樣興起的。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先要對思想進行思考。任何一種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學,事實上,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
人不滿足于現(xiàn)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xiàn)實世界,這是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渴望。中國人不那么關切宗教,是因為他們太關切哲學了,他們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在哲學生活中,他們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
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在西方出現(xiàn)宗教與科學的沖突??茖W每前進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權威在科學前進的歷程中不斷被消弱。維護傳統(tǒng)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結果是自身的衰退,大眾拋棄了宗教,也就拋棄了更高的價值。幸好除宗教外,還有哲學能搞達到更高的價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的,又是現(xiàn)實主義的,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出世和入世的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使命是要在兩種極端對立中尋求它們的綜合。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2
中國哲學起于“農(nóng)”,祖先們在春種秋收的自然規(guī)律中覺醒,寒來暑往,日月盈虛,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動”,進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這個理論貫徹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于是我們格外重視此間原則,在繁盛時不忘謹慎常存,在黑暗時不忘靜候光明。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說道的運動循環(huán)往復,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物極必反,另一個是相反相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類事物的究極之境終歸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書法,初學者起先臨摹名家,按照約定的章法規(guī)范去練習,而習到最后,待你忘了這些條框約束,于手中紙筆渾然一體,才真正做到了爐火純青。再譬如寫作也是一樣,好的文章絕非華美辭藻的堆砌,而是以簡潔清晰的敘事,渾厚深邃的思想流傳于世。杜甫堪為詩圣,便是他那樸實而真摯的詩文,沒有任何金雕玉飾,卻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淚的真大義。
這便是中國人講究的“物極必反”,因此我們的中庸之道講究凡事總要差那么一點,“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此我們才覺得“大成若缺,大盈若沖”,我們才會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國文化才更加強調(diào)謙遜和低調(diào)的美好品質(zhì)。
中華民族有著有異于其他民族的堅韌,這也和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在天災人禍面前,我們堅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誨。“相反相成”便是告訴人們,你得先俯下去,為了更好地勃發(fā)。無論說天人合一,內(nèi)圣外王,還是儒道互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究其主旨都離不開正反比較的敘述。智慧哲人們總能從兩個相對立的事物中找到關聯(lián),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這才是中國哲學要義。
“物極必反,相反相成”,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可以用矛盾的觀點來解釋。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就是物極必反。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學用大量的定義去闡述這個道理,中國哲學家們用更簡練,更靈性的方式記錄了這個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學觀念,即“反者道之動”。在思考人于宇宙關系的過程中,很明顯,這種起源于直覺的暗示的確為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條筆直而明確的捷徑。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3
孟子曰:“揚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边@句話是孟子對楊朱的評價,也側面體現(xiàn)了楊朱的基本思想之一:“輕物重生”。那么,我們是否要做到輕物重生呢?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我們得討論一下“物”與“生”。“物”即為物質(zhì)。我們?nèi)粘I钪械教幎际俏镔|(zhì)的影子,如:金錢、名利、地位、珍貴的物品等,他們都是物質(zhì)。物質(zhì)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無疑是巨大的: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能否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能否行駛更大的權力,能否滿足自我的虛榮心等這些都與物質(zhì)息息相關。假設說,物質(zhì)消失了,那么我們的生活可能會寸步難行。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來就是“生”?!吧焙芎美斫?,那就是我們的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沒了生命,就什么也沒有了。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魚,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見,“生”的確比“物”更重要。那么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是從何而來了。只是,我對此仍有點異議。我認為,還有比“生”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義”。
《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顧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還有比生命更貴重的東西,所以有些災禍我不躲避。這里孟子所說的比生更貴重的東西,就是指“義”。“義”的解釋繁雜多樣,每個人的心中都不盡相同,但肯定會有相同的一點——不違背自己的道德底線!假使讓一位有“義”的人去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茍且,違背他們內(nèi)心的事,那么他們一定會覺得生不如死。故此,在這種情形中,“義”更重于生。
每一個人對于自己國家的熱愛,都應該是心中的道德底線。國家的恥辱,滅亡,使得屈原縱身投入汨羅江,這也是屈原“義”的體現(xiàn)。所以,我對于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并不認同。
當“生”與“物”出現(xiàn)了碰撞時,“生”比“物”更加貴重,那些因錢財?shù)亩虝菏?,偏激之下自殺了斷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當“生”與“義”擦出了火花,那么“義”要更領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質(zhì)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靈魂的人,也不值得!
我們應該做到“輕物重生”,但更應該做到“輕生重義”!這就是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