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數(shù)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書的品質(zhì)與我們對此產(chǎn)生的思考的深度。我們要對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完《中國哲學簡史》,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guān)于《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實用范文4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1
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時候,我看完了這本書,兩遍。
作者馮友蘭先生出現(xiàn)在《無問西東》片尾的彩蛋里,絕對的大師級人物,不僅是哲學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學家。1935年寫作完成兩卷本巨著《中國哲學史》,1946—1947年馮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用英文講授中國哲學史,英文講稿由他的學生布德整理成書,就是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哲學的入門經(jīng)典。
從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脈絡(luò),主要的哲學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條理清晰,詳略得當,深入淺出,也只有大師做得到。本書一半的篇幅在講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燦爛的黃金時代。從漢代起主要是儒道,外來的`佛教,禪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復興,雖然名家迭出,卻遠沒有先秦時期那樣迷人。
中國與西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哲學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chǔ)不是宗教,而是倫理。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價值,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因此,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fā)展內(nèi)圣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nèi)圣外王之道。
也許我們平日并不會思考哲學問題,但知曉了老祖宗們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為什么是我,我們的民族為什么是這樣的民族,那都是因為中國哲學的基因已經(jīng)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血液里,使我們帶著一脈相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解釋這個世界,去尋找關(guān)于一切的答案。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2
這些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fā)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只有300來頁的書本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的發(fā)展脈絡(luò)。
馮在著本書里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說,哲學的東西真是好難懂??!不過他的這本書已經(jīng)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過的哲學書中最好讀的(雖然沒有看過幾本,呵呵~)
在這本書的第一句: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國哲學在重要性。
從這本書了解了八卦的由來,各個思想學派的發(fā)展歷史,各個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國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就是一個相互吸收和借鑒的歷史,不知哲學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許哲學就是這樣吧。我認為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各方面的條件的影響,特別是物質(zhì)方面的條件,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哲學思想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也有意或無意地隨著發(fā)展。
書上也說了些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差別,畢竟兩者的物質(zhì),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chǔ)不同,所以理所當然地有差別。但是兩者都是人類的優(yōu)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兩者優(yōu)秀的成分相結(jié)合利用,正如本書上所說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和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jié)合,才能產(chǎn)生未來的哲學。
雖然自己簡直就是沒有水平,但是還幻想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體諒,或許當我看這本書第二次的時候會有所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3
《中國哲學簡史》是一部享譽中外、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哲學名著。它是根據(jù)一代哲人馮友蘭在美國的演講稿整理而成的,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廣泛流傳。它把中國的哲學發(fā)展以時間為線索串聯(lián)起來,通過對中國哲學的審視,讓讀者感悟到中國文化在當今的重大意義,不失為一部可以影響人的一生的文化經(jīng)典。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實話說,筆者對中國哲學的了解僅僅停留在一個非常膚淺的水平。但在閱讀了馮友蘭老師的這本《中國哲學簡史》后,筆者對中國哲學有了新的認識,哲學的知識不再是零碎的,而是有條理、系統(tǒng)化的了。下面,就列舉一些閱讀過程中摘錄的句子以及我的理解,作為我的收獲吧。
著者在第四章中提到“對于《六經(jīng)》,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不是編者?!庇纱耍哌M一步得出一個推論,那就是“孔子只是一位私人教師,而不是一位私人著作家。”看到這里,筆者想到了之前的“孔子熱”現(xiàn)象。社會曾經(jīng)大肆炒作與孔子相關(guān)的種種事物,然而炒作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孔子,理解孔子的思想呢?在這里,筆者不是想否認孔子在我國文化、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但筆者覺得,對孔子的盲目炒作,只會造成孔子形象的虛高,以至于最后,人們凡是遇到與文化相關(guān)的東西就把孔子抬出來,這未免有點不倫不類。
著者在第九章中提到“‘無為’的意義,實際上并不是完全無所作為,他只是要為得少一些,不要違反自然任意為之?!边@讓筆者想到了以前在政治課本上看到的一個概念,即“服務(wù)型政府、有限型政府”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意思,是指政府要在職責范圍內(nèi)作為,做到不越界,盡力服務(wù)人民。然而,當下社會,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quán),官商的勾結(jié),他們不是“無為”,而是“無所不為”,這恰恰是哲學中所批判的。老子曾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果讓貪污和腐敗繼續(xù)下去,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而如何規(guī)范政府工作,讓政府做到“無為而治”,則是我們應(yīng)該關(guān)心的話題。
書本的第十五章,主要是圍繞《易傳》展開的,這一章很有趣,講得都是關(guān)于的卦象之類的理論。之前只聽說過最著名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說法,但并無深刻認識,這次閱讀后,盡管對里面提到的六十四卦等內(nèi)容仍是一知半解,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儒家形上學中的調(diào)和的理論。新儒家提倡的是“中和”?!爸小笔侵刚{(diào)和那些處理不好就會引起混亂、不和的食物,而“中”的作用,則是達到“和”。這里的“和”正正是我們最最熟悉的和諧。由此可見,一方面,“和”的思想源遠流長,在中國歷史上早已有之;另一方面,古人的智慧也可見一斑。他們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這樣一個理想社會的美好藍圖,而這直到現(xiàn)在,仍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目標。
最后一個,是著者在第二十七章提到的一個觀點“中國人民族主義意識的發(fā)展歷來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政治上?!边@讓我聯(lián)想到了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切糕”現(xiàn)象。一塊“切糕”背后是有目共睹的強買強賣行為,這樣的行為明顯違背了當今社會的法律法規(guī)。然而,執(zhí)法人員卻很少去管理,最終才會引發(fā)后續(xù)的爭端。也許,執(zhí)法人員認為,新疆的人民是少數(shù)民族應(yīng)該要加以照顧。但筆者認為,我們提倡的各民族一律平等,應(yīng)該是思想、文化上的平等,是立法上的平等,這種平等的政治色彩不應(yīng)被過度強化。盲目過度的政策傾斜,只能是重在政治上的,歪曲的民族主義。否則,法律的尊嚴會受到損害,其他民族的權(quán)益也將受到侵犯。這樣,又談何各民族一律平等呢?
收獲之余,也有些許疑惑,在此分享,愿與各位探討:
首先,中國哲學如此博大精深,但為什么當下的社會越來越少人會關(guān)注它呢?大多數(shù)人寧可學習西方哲學,都不愿意了解中國的哲學,難道說中國哲學就比西方哲學差嗎?根據(jù)這次的閱讀,不見得是這樣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問題呢?
其次,中國哲學中其實蘊含了不少為人處世,乃至治國的智慧,那我們應(yīng)該如何把它加以利用,讓它更好地作為社會科學為我們的社會發(fā)展提供智慧呢?中國哲學與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契合點又在哪里呢?
上面的問題,并非一時半刻就能想清楚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哲學能獲得應(yīng)有的重視與發(fā)展,在人類史上再次留下輝煌燦爛的財富。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4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六書紀貞元,三史釋今古”哲學體系中的“三史”之一。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jié)晶,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guān)知識,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jié)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在閱讀馮先生介紹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時,我對莊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遙自在人生態(tài)度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此我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莊子,原名莊周,是道家的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與著述被記錄在《莊子》一書中。談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會聯(lián)想到名篇《逍遙游》里所描繪的那種“為我,放任,避世,空談”,其實不然,應(yīng)該是那種“忘我,順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著至高的人生境界。這也是莊子對“道”的高深領(lǐng)悟。
一般人如果認為莊子那種避世的心態(tài)源自于他對人間情況的不諳抑或無法應(yīng)對復雜的人世間,那就大錯特錯。因為他對人世間給予了高度關(guān)注,并對人生問題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非凡見解。例如,他詳細觀察了人的情緒變化,在《齊物論》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樂、慮(憂慮)、嘆(嘆息)、變(反復)、慹(恐懼)、姚(輕?。?、佚(放縱)、啟(張狂)、態(tài)(作態(tài))。真可謂全面豐富。另外他還提醒到人不可擾亂人心,他在《莊子。在宥》中這樣描寫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彊。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說到人心理復雜的情況,恐怕很難找到如此貼切生動的描繪了吧!由此,可以看出莊子并非對復雜的人間情況的無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徹。
正如莊子上面所描繪的那樣,有關(guān)人的問題是如此的復雜,那么人生還有沒有追求快樂幸福和靈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莊子指出必需通過身心的修煉。具體做到如他在《齊物論》中描繪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們排除身體的欲望與心智的執(zhí)著,做到“無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術(shù)語來講就是“心齋”。何為“心齋”?就如他在《人間世》講述的“回曰:‘敢問心齋?!倌嵩唬骸粢恢?。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進一步講就“心齋”是指心的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飲食戒律。“心齋”的具體作法,就是要逐漸減少來自身體感官的誘惑與欲望,以及以我為中心的觀念與成見??傊?,就是要對“心”進行一番“清理”,擯棄雜念,使它進入虛靜的狀態(tài),使自己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
由此,關(guān)于處世的方法,莊子強調(diào)“外化而內(nèi)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隨順外物而變化,另一方面內(nèi)心保持不變。內(nèi)心與“道”契合,圓滿無缺,在精神自由層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變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順人而不失己”(《莊子·雜篇·外物》)、“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養(yǎng)生主》)。這些反映的是莊子外圓內(nèi)方的處世哲學,十分精妙。[3]“外化內(nèi)不化”,堅持并有融通,通達和堅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這方現(xiàn)了君子處世為人的大智慧。
在他處世的哲學中,最讓人神往的一句話是:“泛若不系舟”(《莊子·列御寇》),“虛而待物者也”(《人間世》)。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種虛己以游世,虛而待物的人生?!疤摗弊钟袉渭兤降?。泛舟不系,隨水而漂,人若無執(zhí),則可化解于無形。這也正是莊子“心齋”所要達到的人生境界。通過“心齋”,化解自己的執(zhí)著和不得已,讓心處于虛靜狀態(tài),達到空靈層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與無形。人心是復雜的,若是任由身體感官去牽引,疲于世俗的誘惑而執(zhí)著于心,進而耍弄心機,事事計較,那么心就成為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活著片刻也不覺的安寧。因此,“虛而待物”,超越于“我”,達到“無我”的境界,與道合一,不但不會痛苦,不反而隨遇而安,像莊子一樣“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保ā肚f子·天下》)這是何其逍遙自在的人生呀!不僅令人羨慕不已。
在現(xiàn)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由于太過執(zhí)著于世俗之爭,喪失了內(nèi)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輕孰重,不懂得得與失,舍與得,往往使自己在處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內(nèi)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寧,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樂。我們周遭人們患憂郁癥的更是有增無減。有沒有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呢?有時,心境就是就是一劑良藥。為何我們不學習一下莊子的那種“虛而待物”的人生態(tài)度呢?將一切無謂的不得已、不必要的執(zhí)著“相忘于江湖”,以換的像魚兒那樣遨游于大海的快樂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