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張愛玲讀后感7篇

時間:2023-05-02 作者:loser 讀后感

通過讀一本好書,隨時寫下讀后感,可以幫助加深大家對書上故事的體會,讀后感最重要的還是感與讀的結(jié)合,完成一篇讀后感有助于加強我們對書上人物的體會,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愛》張愛玲讀后感7篇,供大家參考。

《愛》張愛玲讀后感7篇

《愛》張愛玲讀后感篇1

作為一個當當云閱讀的忠實粉絲,我現(xiàn)在大部分的書都是用當當看的電子書。下面這三本步不例外。這本書很不錯,就是排版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她的字體太小無法放大,而且無法把我想要記錄的句子記錄下來,這算是這本書的唯一的缺點了。

?初妝張愛玲》《盛妝張愛玲》《卸妝張愛玲》這三本書就是張愛玲對自己的自傳了。我一口氣直接把這三本書讀完,說明這書真的無法形容的好,張愛玲自己也說這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初妝張愛玲》,講述的是她早年時期,家人之間的關系,說明一下處于一個怎樣的時期。還有她求學路的艱辛。

?盛妝張愛玲》人剛到中年的時候,荷爾蒙總是會使人向往一種美麗的愛情。我們偉大的作家張愛玲也避免不了,她陷入了胡蘭成的坑中,這個時期比較的漫長。張愛玲形容“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塵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歡喜,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她覺得胡蘭成愛很多人,不要緊,她可以和別人分享他??墒沁@種不對等的愛情是不會走到最后。

在這本書中,有一個求簽的章節(jié),雞鳴寺求簽:花無百日紅艷,富貴難久相伴,易為盛名所累,晚境塵世飄零??赐赀@個書,你會發(fā)現(xiàn)這就是張愛玲的真實寫照。

?卸妝張愛玲》晚年,從上海到香港,從香港到美國,從炎櫻家到救世軍,從救世軍到文化救濟處(一個寫文暫時收留文人的地方)。她總是從一個地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基本上都是在搬家。在這期間她遇到了賴雅,她的丈夫,賴雅帶給她的也是快樂與痛苦并存的。

張愛玲的一生在我看來稱的上是悲慘,不過那個時期又有幾個人過得好呢。她自己也說“我確實處于一種譫妄狀態(tài),人生好像不再是荒涼,它把我推到絕境?!薄昂孟裎夷陱鸵荒?,步步走的都是絕路。如同一個人只剩下兩個銅板還給人要了去,太悲慘了?!?/p>

在賴雅離世的時候,“我雖然卸下這不堪負荷的重擔,可是我這世界再也沒有一個可以依靠或傾述的親人了。偌大的世界,絕對的孤獨,盡管我早已經(jīng)預備著這一刻的到來,但是同樣,我一生中無論多早為生命的殘破憂患預作準備,當那一刻來臨,我還是要痛苦一場的?!薄斑@些天,不,這些年,我實在是太累了?!?/p>

時代造就了她,同時也讓她體會了人生八苦。人總會逃不過錢、情、命。她的一生大部分沒有錢,愛情、親情也不得其所,友情算是比較完美的,晚年病痛纏身。

看完這基本書,我想去看看她的作品??隙ê懿诲e吧。

《愛》張愛玲讀后感篇2

一直覺得張愛玲是個清冷的女子,用一雙冷寂眼神看世間所有繁華熱鬧,寫感情總是毫不留情地剝?nèi)シN種溫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沒有任何修飾。讓人看了頓生悲涼?!栋酌倒迮c紅玫瑰》中那段最為經(jīng)典的話語“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就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短短幾十字,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質(zhì)。這個女子就是這樣,將殘忍的真話隱在自己淡淡的哀愁里不經(jīng)意地說出來,讓人分明感覺到悲哀卻又拿她毫無辦法?!缎慕?jīng)》里父女之間的畸戀,《金鎖記》中無愛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瘋狂的報復,一切讓人感覺的都是冰冷的,人與人之間最為溫暖的感情,也只不過是一種利益的表達,這種種,只是人的一種絕望的掙扎。

而《傾城之戀》應該是張愛玲冰冷的筆下,唯一溫暖而瑣碎的愛情。可是這段情感的圓滿又非常不幸地以一個大悲慘為前題為背景。那便是一個城市在戰(zhàn)爭中的陷落。其中生、死、離、別,都只在毫厘之間,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運手里,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運手中牽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們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們能做的只是相愛,剩下的事,交給命運,而這一次,命運通過一場戰(zhàn)爭成全了他們。

柳原看著白流蘇道:“這堵墻,不知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流蘇,如果我那時候再在這墻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白流蘇和范柳原這一對現(xiàn)實庸俗的男女,在戰(zhàn)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于“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看到范柳原在電話里對白流蘇說“生死契闊,與子相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時,不可抑制得哭了。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卻有別于時下的愛情故事,它沒有那么強烈,沒有那么多的甜言蜜語,它有的,更多的,是一種帶著淡淡哀傷的壓抑的與時代與命運相系的感情。

小說中最經(jīng)典的一句話,也是常常被人引用的,“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但終,一對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實的愛情。

也是,這也是張愛玲內(nèi)心所期許所向往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的?!币苍S愛情最大的快樂,莫過于做平凡的夫妻?!霸甘箽q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正如她也曾經(jīng)這樣許愿。但終成空,只是鏡花水月。

她那樣清高孤傲的女子,寫盡人間風月把世情看得玲瓏剔透,也逃不過情的劫難。有一種人本質(zhì)上冷而清冽,如張愛玲。不輕易付出,一旦投入,就凝聚所有光華,燒得炙熱璀燦,愛得千回百轉(zhuǎn)。為了胡蘭成,她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睘榱怂?,她原諒了他跟另一個女人一起,甚至生活費卻仍然是她給的。于胡蘭成的種種自私、劣跡,種種遭常人譴責處,而張愛玲僅僅一句說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本蛯⑺醒哉Z化為煙灰。為了愛情,她這樣一個孤高的女子,也變得卑微,將自己低到塵埃里,只求一段平凡的愛情,但,她全身心的付出也終只換回滿心神傷和黯然憔悴。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但這個曾經(jīng)懂她的人,終讓這朵開在塵埃里的花萎謝了。

《愛》張愛玲讀后感篇3

1、讀傾城之戀張愛玲的文筆和思想真的很豐富和細膩,因為她寫出的故事人物鮮明故事情節(jié)精彩,是專屬張愛玲筆下的人物。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生活環(huán)境受世俗的影響很大,談戀愛也要依著周圍人的看法和意愿,去做難免會有些不自由,很貼合實際,因為也常常有這種類似的追愛路上的挫折,都是有存在的,很生活。女主人公心里的糾結(jié)和掙扎都能體會到,畢竟這個年紀的人不去想太多實在很難,她的思想也是成熟的,思考事情的利弊和權衡,體現(xiàn)了一個女人離婚要再嫁的不容易,還有男主人公的追求方法,不正面追求而是做一些以猜的方式,真復雜啊。這樣的愛情經(jīng)過或許不夠純粹,但也是生活中常遇到,如果引導人思考現(xiàn)實中的愛情觀,其實還是很有共鳴的。

全書每個故事都比較短,但落筆的恰到好處,其他的也不錯,會繼續(xù)讀下去的。

2、我不懂愛情。

但流蘇與范的愛情不是純粹的愛情,甚至跟一座城市的傾倒沒有關系。如果說,非得這樣寫,才能成全他們,或者使他們的愛情最終能走向真實、純粹......我能說這也顯得蒼白無力嗎?結(jié)局也不過如此。

開始并不純粹,所以結(jié)局不美好也沒什么好可惜的。

3、上世紀中葉的中國,大多數(shù)人或疲于奔命,或渾噩度日,動蕩的年代,給予個體的選擇太少了。白流蘇如此,范柳原亦如此。

生于舊式大家庭的白流蘇經(jīng)歷過一次失敗婚姻后,受盡冷嘲熱諷,看遍世態(tài)炎涼,身無分文,無處可去的她,愛情根本遙不可及。風流多金的單身漢范柳原,無疑是個極好的目標,他一見鐘情,她有意接近。沒錯,白流蘇不愛他,只是需要他的錢,她需要討好他,依附他,需要他給他一座生存的房子和家庭。

父母雙亡,歷經(jīng)世事的范柳原,風流浪子的表象下,卻藏著一顆追求“生死契闊,與子成說”這樣的真愛的心。他輾轉(zhuǎn)于英國、上海、馬來亞、新加坡、香港......讓他動心的,也只是白流蘇一人,更悲哀的是白流蘇不愛他??v然他使出渾身解數(shù),也只能承認:“(流蘇)你不愛我?!?/p>

范柳原想從白流蘇身上得到真愛,白流蘇想從范柳原身上得到生存保障。兩個頂厲害的人物,在不斷的交鋒中,逐漸也誕生了一些情誼,卻并不純粹。看似完滿的結(jié)局,也掩不住兩人愛情的悲哀。戰(zhàn)爭的生死情誼,在白流蘇心里,也只夠十年夫妻而已。

張愛玲筆下的女子,對于愛情的怯懦,讓人甚覺可悲。

換個角度想,世間無數(shù)家庭夫妻,你愛我我愛你的,令人艷羨的天地良緣,寥寥可數(shù)。大多數(shù)還不如白流蘇與范柳原這般完滿。

愛情的不完美不純粹,每個人都要學會接受。一起過一輩子的人,也需用一輩子去判決。

《愛》張愛玲讀后感篇4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彼麄儾贿^是兩個有心理障礙的可憐人罷了。不敢再剖開心胸去愛,即便是愛了,還得步步為營,玩心理戰(zhàn)術,玩文字游戲。柳原被父母不正常的家庭壓制得不失去了組織家庭的信心,看不到家庭的吸引力和依賴性,也就失去了責任心。他在家庭之外。白流蘇是在家庭之中給觀眾演他們是如何對家庭失去信心,如何對家庭產(chǎn)生厭惡感。厭家實際上是厭世,對那樣的社會厭倦到底。

人生是舞臺,個人逃不脫要扮演其中的某個角色。張愛玲卻在這人生舞臺上遠遠眺望著,她不是導演,卻如同解說,用筆娓娓動聽地為我們介紹過去的一場或正在進行的人生戲劇里的諸位角色,確切地說,亦或是審美。比如,她注重介紹的是女性的角色。介紹了帶有“原罪意識”的女性們是如何因襲了生理、心理的歷史陳跡,一代又一代在“原罪意識”中掙扎,墮落,沾沾自喜和陳陳相襲。她是在現(xiàn)代的屏幕上活現(xiàn)了—群女奴的群像。于是張爰玲便遠遠有別于同時代的眾多女作家,她是—個不進入角色而在臺下做解說的觀眾。固然,觀眾也是一個角色,這是我們將要從她的“傳奇”生涯里辨認的,但當時的張愛玲女士,以這種生態(tài)觀彼時的眾生,無疑將是清醒而又冷靜,因而也能真實富有歷史感地為我們解讀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劇。

《愛》張愛玲讀后感篇5

一個離了婚的女人,生活在封建的時代里,那就是白流蘇。我覺得白流蘇是一個有現(xiàn)代精神的女性,在封建的大環(huán)境下,離了婚已實屬不得了,而白流蘇卻愿意為自己的未來,自己的愛情再放手一搏,相比之下其他深居簡出的大家閨秀門,即使離了婚,也不會如此。畢竟壓在他們身上的幾座大山不是說說就可以搬走的。

白流蘇和范柳原的相識相知很大程度上是拜白公館那些人所賜,若他們不是對流蘇冷嘲熱諷,而是對流蘇噓寒問暖,流蘇或許也就在家人的溫暖下緩緩愈合傷口直至成為一個姿色全無的的老女人,也就不可能和認識一個多金公子哥范柳原。而白流蘇又是一個愛情至上的人,即使他在白公館處于那么尷尬的地位,卻依就沒有答應范柳原做他的情婦。骨子里還是有一種清高的小姐模樣。直到最后,又到秋葉飄零時,流蘇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老了,歲月容不得他再拖,于是才在一棟別墅里老老實實的當起了他范柳原的情婦,起碼,心里還有一種依靠相伴。本以為自己將這么度過一生時,戰(zhàn)爭的突然爆發(fā)成就了流蘇和范柳原的婚姻,所以說,流蘇無疑是幸運的。愛情畢竟是短暫的,況且流蘇和范柳原之間的愛情不像是愛情,更像是一種惺惺相惜,所以唯有用婚姻,才能維系彼此之間的關系。

在幾座大山的重重壓迫之下,白流蘇的愛情故事走的還算圓滿,缺多少夾雜著些許無奈之意。

《愛》張愛玲讀后感篇6

愛,或許曾經(jīng)熾熱,曾經(jīng)刻骨銘心,亦或曾經(jīng)痛苦糾結(jié),但,當它似花開般不再有輪回,當它像霧像雨又像風,當它隨時間的流駛碾成往事塵埃,再回眸,或許,已變了模樣。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zhuǎn)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后也還有點什么東西在?!边@是張愛玲的《小團圓》,是她一個人的故事.她隔著光陰的屏障,穿過曾經(jīng)的繁華,于淡然與淡忘間將過往定格。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蘭成。從童年到求學時代,再到與胡的相遇,雖然只是煩瑣小事的串聯(lián),但,都是她人生足跡的映射,都是她心靈深處的真實寫照。無須字字珠璣,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輪廓?!缎F圓》似一扇窗,走進了它,你方能窺清真實的張愛玲,真正走進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與不爭,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體會,她為何能同時享受極度的喧囂與死寂。

親情,于張愛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顆堅忍的心來接受孤獨的成長,以冷漠的雙眼感知人情冷暖?!吧埔灰u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她的文字,帶著犀利,帶著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會心生憐愛,替她悲傷。如果,她與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納蘭容若說的“人生若只如初見”,那么,愛玲的心里或許會少一層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見他,便歡喜得心里開出花來,便自覺自己低到塵埃里去。她愛他,是用心的,不然怎會在他處于政治的風尖浪口時依然站在他身邊?怎會在他避難時一路顛簸只為見他一眼?然而,在胡蘭成的世界里,愛玲卻不是唯一的?;蛟S,愛玲于他只不過是生命里的匆匆過客,是他避難療傷時的一個驛站罷了?!坝曷曚?,像住在溪邊。寧愿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在這場際遇里,愛玲飛蛾撲火般義無返顧,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沒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曬著太陽,已經(jīng)是古代的太陽了。我要一直跑進去,大喊:我在這兒,我在這兒呀!”。無論是什么,留給她的,總是支離破碎的結(jié)局。張小嫻說:“愛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個人不愛你的時候,愛就是含笑飲毒酒?!闭f的,是愛玲吧。

愛玲用一根冰冷的針,繡出了她曾經(jīng)熾熱的青春。當歲月?lián)崞搅怂械睦饨?,當心里不再有等待與波瀾,當愛玲在美國過著似乎與世隔絕的生活,或許,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諒。于菩提樹下覓一方青石,靜待,看滄海如何變成了桑田。將所有愛的昨天沉淀成歷史,明天寫個故事,名字叫做《小團圓》。

并非所有的事都要親身經(jīng)歷方有體會,總有一些東西,有些故事,在不經(jīng)意間 ,便能叩開心扉,似一縷陽光,溫暖地照進心間?;貞浫裟芟戮?,往事便可作一場宿醉。隔著山水,坐望于光陰的兩岸,若愛已成往事,終將無法以一葦杭之。

當愛,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了然......

《愛》張愛玲讀后感篇7

她怎么記得那么清楚呢?幾十年前的細枝末節(jié),金色闊條紋束發(fā)帶,淡粉紅薄呢旗袍,白帆布喇叭管長褂……她記得每一件衣服的顏色和布料,但是不記得那場轟轟烈烈的戰(zhàn)爭。

那有什么奇怪呢,她是張愛玲。

?小團圓》不好看,情節(jié)雜亂,語言急促。張愛玲寫這個書,大約是想終老之前把這一生交待清楚,但是又缺乏交待的耐心。于是就像一個困極了的人,急著上床睡覺,把衣服匆匆褪在床邊胡亂堆成一團。

缺乏耐心又實屬自然。隔著大半生和千山萬水,去回顧那個女人的小心動和更小的心碎,哪里是自己的前半生,簡直是自己的前生,簡直是別人的前生,簡直是霸王別姬小喬初嫁孟姜女哭長城。

大家看《小團圓》都是沖著盛九莉與邵之雍的愛情而去的,我當然也是。但是在很多人眼里的悲劇,在我眼里卻是個喜劇。倒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將愛情過渡到柴米油鹽的生活所以可喜可賀,而是,看來看去,覺得基本可以確定:第一,她是真心愛過他的;第二,他也是真心愛過她的——就算是他在真心地愛著另外的她、她、她時,他也是同時真心地愛著她的;第三,他對她的愛以及她對他的愛,是建立在“懂得”的基礎上的;第四,他們都是有內(nèi)容因而值得被“懂得”的人。有了這四條,一個人就已經(jīng)很幸運了。這樣大的宇宙,這樣漫長的時光隧道,造物主讓兩個人這樣相遇,他們真的已經(jīng)是萬幸了。

如果他能只愛她并且廝守終生,也許更好,但也未必。和“金色的永生”比,短短一生算什么呢?如果我們不用斤來衡量芭蕾舞、用米來描述莫扎特,又怎能用一生、半生、九又三分之一生來衡量愛的質(zhì)地。

相對于這本小說本身,我更好奇的是張愛玲寫這本小說時的狀態(tài)。張動手寫這本書時已經(jīng)55歲,后來擱置許久,再動手改時,已是73歲。對我來說,一個干癟蒼白、戴假發(fā)、穿一次性拖鞋、只吃罐頭食品的老太太,坐在洛杉磯公寓的一堆紙箱子前,寫40年代淪陷上海一個女孩細細密密的小心事,這個畫面比這個女孩的小心事本身要有沖擊力多了。

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是,張愛玲晚年為什么不自殺?60年代末其第二任丈夫去世后——各種來源的資料表明——張愛玲就過上了完全離群索居的生活。她晝伏夜出,家里幾乎沒有任何家具,有人來訪不開門,訪華訪臺機會一概拒絕。后來還染上了“恐虱癥”,總覺得有蟲子騷擾,隔三岔五搬家。有個狂熱粉絲為了刺探她的生活,偷偷搬到她家對面作鄰居,一個月只見她出門扔垃圾一次,而且在得知該鄰居是個粉絲之后,張愛玲立刻搬家離開。

那么,從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幾乎四分之一個世紀里,她每天一個人在空蕩蕩的公寓里,都在做什么呢?一個幽靈在四面白墻之間飄來飄去,瞪著時間一點一點駐空自己。張愛玲的作品里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幾乎毫無涉及,那么,不值得書寫的生活值得度過嗎?真的,不值得書寫的生活值得度過嗎?對于別人來說這也許不是一個問題,但她是張愛玲。她曾經(jīng)那么熱衷于表達,她還那么驕傲,而無動于衷被死亡的纖繩一點一點拽上岸,又是多么不驕傲的一個狀態(tài)。

好在她還有回憶。張愛玲10歲時在期盼愛,20歲時在書寫愛,40歲時在放棄愛,60歲時在整理愛……短短三、五年的愛情,這樣細水長流地被思量、被咀嚼,被雕刻,好比寫一本書,前言花去20年,后序花去50年,最厚重的卻仍是青春那三五年。也許晚年張愛玲不需要生活,就是因為她曾經(jīng)擁有的不可超越,與其用力不從心的文字去沖淡曾經(jīng)的光芒,不如用沉默來守護它。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愛玲晚年的少產(chǎn)和她早期的多產(chǎn)一樣是因為驕傲。

這個說法當然令人傷感。如果人生只是彈指一揮間,那青春是什么呢?能發(fā)生的已經(jīng)發(fā)生,不能發(fā)生的將永遠不會發(fā)生。青春多么短暫,青春多么漫長。它是夢中的一個撫摸,你醒在它的溫暖里,卻不知其去向。據(jù)說張愛玲臨死前知道自己不行了,她把自己收拾干凈,還穿上了紅旗袍,整整齊齊地躺在床上。也許因為她曾經(jīng)擁有過“金色的永生”,才能死得如此安詳。如此安詳,合上書,真的覺得結(jié)局其實是個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