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對作品中文化和歷史背景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中的文化和歷史背景,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八十字讀后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八十字讀后感篇1
曾經以為《紅樓夢》”大皆不過談愛情”,也曾為了寶之悲,黛之慘而愕腕嘆息。如今再細細品讀一遍,忽覺愛情不過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賈府其實就是當時那個時代的社會縮影,在這個微型社會中,每個都是一個社會人,并且百色各異。
賈母看似慈善,對劉姥姥施恩有加,實則自吹自擂,不過是出”攜蝗不嚼”的鬧劇,在”上層”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馬手段,黛玉視之,指出那些是”貧嘴賤舌”。極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鳳,在黛玉看來,不過是”放誕”,”無禮”。自命清高的”檻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識破了她卸卻紅妝的虛偽。就連被王夫人認為”識大體”的襲人,蒙得過湘云,卻也逃不過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語點破她的本質——”我只拿你當嫂嫂待?!庇谑牵煊癖徽J為”小性,多心,心窄”,沒有大家閨秀風范,不能入選”寶二奶奶”,終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雖為”主子姑娘”,卻又被稱為”小雞肚腸”,但她除了一顆癡心外別無其他。她是不諳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斷秋風狠”,不要過份指責她的”多心”,那實則不為她之過,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慮。
眾釵中可與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寶釵莫屬,她家私雄厚,善于處世,這兩點勝過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閨秀的典范。她沒有木石前盟,卻相信金玉良緣。
初到賈府,便”連下人也都多與寶釵親近”,趙姨娘也稱她厚道。生日會上,她知賈母”喜歡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物”,使”依著意思”去說。蘅蕪院她布置得素凈簡單,給人以恬靜的淑女之感,讓人覺得節(jié)儉。金釧投斗,她幫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結。宴席上眾人嘲笑鄉(xiāng)下人劉姥姥,獨無描寫寶釵之筆,是曹翁忘了這號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維持了大家閨秀的儀態(tài)。一方面她讓王熙鳳認為”不干已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一方面又讓老太太,王夫人覺得”小惠全大體”。對黛玉的譏諷聽若惘聞,讓人以為她從不記恨,又在撲蝶誤聽小紅與墜兒的談話時,扯出與黛玉捉迷藏之謊。她處世的高明與黛玉的清高形成鮮明對比。于是,寶釵被認為”大家閨秀,溫順,識大體”,選上了”寶二奶奶”,終成了”山中高士晶瑩雪”。
對于寶釵,我一直無法喜歡,從情感上無法接受她與寶玉的婚姻。她的處世圓滑,她的性格溫順,在我看來皆是虛偽之舉。借由一些小事拉近與黛玉的關系,讓黛玉認為與她”情同姐妹”。對待寶玉,更是好之又好,順之又順,全然不同與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時,只說了半句”寶玉,你好……”,便命喪黃泉。如果要我填滿這句,我想必當是”寶玉,你好狠。”為何狠心拋棄黛玉,另娶寶釵,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個空有癡心的女子,如果連癡心也化為灰燼,又如何撐得下去。殊不知,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計,寶玉并非無情,只是一直認為迎娶的是黛玉。
再說那寶釵,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頂別人之名嫁給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寶玉掀開紅蓋頭之后,發(fā)現林妹妹成了寶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寶釵冰在那兒,不再理會,這叫寶釵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無情也動人”,竟落得個獨守空閨的下場。思及至此,忽覺寶釵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則是吃人的封建禮教。
這時,我方可看出作者曹雪芹是想要通過《紅樓夢》,揭示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表達他的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不滿與憤怒。
八十字讀后感篇2
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裝卸工、面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
高爾基刻苦自學文化知識,并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1892年發(fā)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登上文壇,他的早期作品,雜存著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風格,這是他無產階級世界觀形成前必然經歷的階段。浪漫主義作品如《馬卡爾楚德拉》、《伊則吉爾老婆子》(1895)、《鷹之歌》(1895)等,贊美了熱愛自由、向往光明與英雄業(yè)績的堅強個性,表現了渴望戰(zhàn)斗的激情;現實主義作品如《契爾卡什》、《淪落的人們》、《柯諾瓦洛夫》等,描寫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及他們的崇高品德,表達了他們的激憤與抗爭。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義并充滿激烈內心沖突的人物。
1905年革命失敗后,高爾基赴美國及意大利寫了一系列政論文章,抨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學界的形形色色反動思潮。1908年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懺悔》流露出唯心主義的造神論思想,受到列寧的嚴肅批評,并得到他的熱情幫助。盡管如此,高爾基的主導傾向仍然是積極的,富于革命的戰(zhàn)斗精神。對新的無產階級文學創(chuàng)作方法的特征從理論上進行了許多探索,提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觀點。他在兩次革命之間的創(chuàng)作成果頗豐,如《奧古洛夫鎮(zhèn)》(1909)、《夏天》(1909)、《馬特維柯熱米亞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話》(1911——1913)、《俄羅斯童話》(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和《人間》(1913——1916)。
高爾基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他組織成立了蘇聯作家協會,并主持召開了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培養(yǎng)文學新人,積極參加保衛(wèi)世界和平的事業(yè)。
高爾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介紹到中國。他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和論著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財富。
?童年》是俄國作家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的第一部,被譽為俄國最優(yōu)秀的自傳小說之一?!锻辍穼懹?931年,它向讀者們展現了高爾基童年時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記錄了高爾基在沙皇統治下的心路歷程。書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幾個角色,尤其是外祖母這一角色,她被稱為“俄羅斯文學史上最鮮明、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小說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70—90年代俄國社會的面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閱讀《童年》時,我們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丑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后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fā)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后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fā)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么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么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并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里,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后,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么,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八十字讀后感篇3
借了一本《虛無的十字架》,借閱期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為了不辜負我當初借書的初衷,決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
應該說這是我看東野圭吾的第三本書。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憂雜貨店》??赐暧幸粋€總體的'感覺就是,書中的人物關系構思很巧妙,總是那么引人入勝、出其不意。
看這本書時,也是如此。本書開篇寫的是一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當我特別好奇他倆到底會向什么方向發(fā)展時,作者卻筆鋒一轉,寫到了一個小女孩的被害。當時就一直在想,開篇的少男少女肯定會再次出現,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內容出現呢?強烈的好奇心促使著我往下看,有一種根本停不下來的感覺。
書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討論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沒有被殺害,她的立場到底會不會動搖呢?會不會奔走呼告,堅持讓史也和紗織為自己年輕時所犯的罪,接受應有的懲罰呢?
我從內心深處來講其實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懲罰的,他在自己內心已經給自己判了刑,并將囚禁一生。相對于用一生默默贖罪、回報社會、造福群眾,在監(jiān)獄里背負著那虛無的十字架,又有什么意義呢?
當然我以上的觀點也僅限于這本書中的史也。畢竟,"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我們也只有在犯人受到應有的審判、接受應有的刑罰的基礎上,再來探討他們是否真的悔罪?刑罰對他們而言有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從小夜子的遺作來看,她當然是傾向于"殺人償命",這是一種傳統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認為刑罰并沒有讓犯人改過自新,他們會憑著高超的演技假裝悔罪而獲得減刑和假釋,走上社會后依然會成為社會的毒瘤,禍害蒼生。
但是我從里面也讀到了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深深置于內心的那種復仇感,堅定而執(zhí)拗,讓人不禁會掩卷深思。
另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兩對人對命運各自不同的選擇,史也和紗織,道正和小夜子。史也為了彌補自己年少時犯的罪,選擇積極前行,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紗織卻沉浸在懊惱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棄。道正選擇了告別過去,重新開始;小夜子卻作為受害人家屬,做了更多關于犯罪和刑罰的研究。
我不敢說哪種選擇更好,畢竟我不是他們,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選擇一種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還要繼續(xù)前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做的事負責,頹廢和逃避顯然解決不了任何事情。
本書的結尾,因為找不到嬰兒的尸體,史也和紗織并沒有受到審判,這無疑也說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但是他們給自己的懲罰是一輩子,背負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虛無的十字架。
八十字讀后感篇4
罪與罰是個橫亙人類歷史的話題,彌漫了整個人類發(fā)展歷程。然而懲罰真的能減少犯罪嗎?這個討論一直在進行,我不知道答案。
前段時間因《虛無的十字架》如火如荼的占據著各大電商的榜單前列,于是決定一看。書的腰封上寫的是:《白夜行》后,東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雖然沒看過《白夜行》,但是完全沒有阻擋我對十字架的好奇。十字架在書中是什么?為什么是虛無的?
文章的開頭異常的平淡,一個個的兇手自首、認罪,在閱讀時感到的憤懣----難道故事就這么結束了,難道只是在探討殺人罪給遺族(被害者家屬)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以及遺族與審判機構對于法律適用判斷的不同?不,文章遠不止這些,隨著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場,對死刑的存廢開始思考,對究竟什么才是贖罪進行思考,對死刑與贖罪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進行思考。
東野圭吾通過三個故事、簡單的十幾個人將對死刑的思考表達出來。第一個是關于小葉子八歲女兒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搶劫殺人。這個無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獄后為了生存的犧牲品,或者說是蛭川在監(jiān)獄中不但沒有改造悔過,出獄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現。這個結論在小夜子痛失女兒后,通過調查、數據收集進行了論證----殺人搶劫后再次發(fā)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這是對審判時將"被告人具有悔過表現"作為減刑依據的否定,也是對被告人因為在監(jiān)獄中表現良好、悔過明顯,提前釋放的否定。故事講到此處,仿佛是死刑有了結論----為防止此事件再次發(fā)生,不讓悲傷再出現,只有讓兇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從開始想要爭取無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來接受死刑,心態(tài)上轉變?yōu)樗佬淌撬慕饷?,他的淡漠仿佛是對死刑作為刑罰的否定,罪犯沒有覺得那是懲罰,也沒有思考過贖罪,這時的死刑是虛無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遺族也沒有從死刑中獲得解脫,小葉子與道正在殺害女兒的兇手被判處死刑后,夫妻兩看痛苦,分道揚鑣,仍繼續(xù)生活在心痛中。
第二個是小葉子的被害,町村為了女兒花惠,為女婿掩蓋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將其自認為會揭露女婿的小葉子殺害,后自首并自認搶劫殺人。在被害人小葉子年邁的父母希望可以參加到庭審中并請求判處死刑的情況下,作為前夫的道正參與到案件中,并積極的收集小葉子多年的調查、采訪、收集的數據和手稿,希望可以將小葉子在女兒遇害后所做的對死刑及對被告人進行刑罰的思考表達出來,但是故事的發(fā)展超乎想象,正是道正的參與及調查發(fā)現前妻小葉子被害遠遠不是町村自首那么簡單,里面牽扯到二十一年前的另外一宗殺人案,但是這真相并沒有讓小夜子的父母寬慰,殺害女兒的兇手有了為自己女兒的幸福殺人的動機。"與動機無關,無論基于任何理由的殺人,遺族無法遠離傷痛,他們依舊希望能判處死刑。"也使得道正開始思考,死刑真的可以懲罰到罪犯嗎?什么才是真正的贖罪?
第三個故事在小葉子被害的調查中被牽扯出來----二十一年前,年輕的中學生史也與紗織,因懼怕而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年少犯下的這一錯誤,隨著孩子的埋葬,兩人感情走到盡頭,并且兩人為此背負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樹海悼念孩子時遇到被負心漢欺騙懷孕想要自殺的花惠,以娶她并撫養(yǎng)她未出生的小孩作為一生的彌補,而沙織二十一年來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活在世上,沒有資格再做一個母親,覺得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并染上偷竊癮,通過不斷偷盜進監(jiān)獄然后懲戒自己。
隨著小葉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臨作為殺人兇手被處罰,東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尋什么是贖罪,史也和花惠結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親,做兒科醫(yī)生,這與搶劫殺人后淡漠的蛭川(殺害小葉子女兒的兇手)、與為了自己女兒幸福殺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現出悔罪、贖罪,是不是應該與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樣的懲罰?到底是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這沉重的贖罪十字架相比那虛無的死刑十字架,到底應該做出怎樣的抉擇?當我們知道這些兇手已經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的時候,已經在贖罪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要再讓他們背負十字架?刑罰、監(jiān)獄那虛無的十字架并沒有起到救贖遺族的作用,也沒有使罪犯悔過,贖罪的改變是由罪犯自身發(fā)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罰的意義在哪里?文章留下開放式的結尾,帶給讀者以思考。
東野圭吾這本書,于其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借此來引出一個個社會現象的思考,關于死刑,關于贖罪,關于遺族(被害人家屬)。
八十字讀后感篇5
西游記是一部神話小說,它栩栩如生的描寫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愛抱打不平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生性豁達的沙僧:濟世為懷的唐僧:行善濟貧的觀音:法力無邊的如來佛祖:
其中我最喜歡里面的孫悟空,它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人,它敢作敢當,敢愛敢恨,又不失機靈可愛,我可喜歡他了!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章就是:第十八章,真假孫悟空。有幾個強盜,想搶錢,可唐僧沒有錢,悟空看見了就去打他們,可被兩個強盜擋住了,孫悟空把他們打死了,結果悟空被唐僧趕走了,過來一會悟空打暈了唐僧,回到了花果山,發(fā)現居然出現了兩個孫悟空,兩個人打了幾場,誰也奈何不了誰,于是便道了佛祖哪里,想讓佛祖分出真假,佛祖不服眾望把假的那個孫悟空給收了。
這本書我看的非常入迷,我吃飯前看,睡覺前看,有時媽媽叫我三四遍我才過去吃飯,有次走路時候看還不小心撞到了頭。
我家里有許許多多的書,可我最喜歡看的就是這本中國燦爛文化中的一顆明珠西游記,它充滿幻想、富有傳奇色彩,給我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百讀不厭。
我一定會好好閱讀的,我要好好向唐僧師徒四人學習,不怕苦不怕累,讓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