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上完一節(jié)課,要學會對自己進行教學反思,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肯定離不開教學反思的寫作,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公頃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公頃教學反思篇1
?認識公頃》是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內容。本教學內容比較抽象,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聽過見過“公頃”這一詞語,但絕大多數學生對公頃的實際意義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頃是一個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怎樣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來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在教學新知識前,我?guī)е鴮W生回顧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1平方厘米是邊長一厘米的正方形,大概有學生手指甲大小,1平方分米是邊長一分米的正方形,可以用兩個手進行比劃,類似于拍照的框架,1平方米也就是教室門的一半大小,以及區(qū)分了為什么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而不是10平方厘米,在以此類推其他幾個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關系,而后問:除了這些面積單位外你還知道哪些面積單位?自然揭示課題,學習“公頃”這一新知識。
因為課前已布置預習,所以我盡量讓學生自己說:課前你們對“公頃”這一教學內容已進行了預習,通過預習,你對“公頃”有了哪些了解?學生很順利地說出1公頃的概念: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這一概念還比較抽象,于是我引導學生感受100米這一長度,使學生對100米的長度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進而想象并體會出1公頃的面積大小。同時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讓28名學生在操場上圍成一個正方形,感受大約100平方米的大小,并讓學生思考大約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是1公頃。學生通過簡單的推理,體會到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公頃。告訴學生操場的長寬,算出學校的面積是8000平方米,學生每天都會去做操,每周也會有三節(jié)體育課,對于學校的操場很是熟悉,對于公頃感知更準確,還有學校的教室大概50平方米,一公頃大概需要200個教室,我們學??偯娣e是3。6公頃等等,讓學生以熟悉的場所范圍為依據,并結合學生熟悉的環(huán)境做具體的描述,這樣有利于幫學生建立起對公頃的正確表象。
綜觀公頃概念的整個教學過程,我感到學生要獲得一個正確的數學概念,對于他們而言無疑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1公頃的大小要想通過教師的描述是膚淺的,只有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身邊的事物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建立起對公頃的理解與感知。
公頃教學反思篇2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1、師出示: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課桌面大約80( );小黑板面大約( );你的指甲蓋大約1()
我們學校的操場面積大約有5000();我們祖國的領土面積大約是960萬()。
2、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有多大?(指名說一說,并舉例)
二、導入新課:
計算較大的土地面積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比如我們學校的操場面積……我們祖國領土面積等等……。你們知道常用的地積單位有哪些?
(板書: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1、實踐操作,引導探究。
1)認識公頃:感知公頃有多大。
a、讓學生動手量一量學校操場的長和寬。(分組測量,并指定專人記錄,集中后匯報測量結果)
b、師板書:學校操場長=100米寬=50米。
c、計算出我們學校的操場面積:100×50=5000(平方米)
2)師引導探究:我們學校的操場除了用平方米作單位外,還可以用什么作單位呢?(師引出地積單位:公頃)
2、師設疑:那么公頃與平方米有什么關系?(學生自學課本)
師板書:1公頃=10000平方米
3、感知1公頃有多大?
1)請你把我們學校的操場面積用公頃作單位:5000平方米=0.5公頃(板書)
2)請你看看我們學校操場的面積是0.5公頃.
3)請你閉眼想一想1公頃的場地面積有多大?
4、認識平方千米,感知1平方千米有多大。
1)師設疑:計算更大的面積,如本地城市的面積,我們偉大祖國領土的面積,就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平方千米。
2)那么平方千米與公頃、平方米的關系是什么?(學生自學)
3)指名回答后師板書: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
4)感知1平方千米有多大?
a、請你閉眼想一想1平方千米等于200個我們學校操場的面積,那1平方千米該有多大啊!
b、我們偉大的祖國的領土面積有960萬平方千米,是多么的遼闊呀!
c、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
[反思]
1、“土地面積單位”這一課對教學內容(局部)進行生活化處理。從學生熟悉的學校操場出發(fā),通過實踐動手量一量、算一算中認識地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并充分感知公頃、平方千米的大小。通過引導學生自學課本,自學總結得出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2、本節(jié)課把原本抽象、枯燥、學生生疏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通過實踐操作,形成認識和感知。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到我們偉大祖國領土面積的廣闊,我們祖國地大物博,從而激發(fā)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3、通過教學,讓學生更加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數學,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4、數學《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數學地思考問題,也要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的意識和能力。數學教育要全面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力求使他們既能有效地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相關學科和工作中的問題,又能獨立去探索去發(fā)現。本教學片斷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出發(fā),創(chuàng)設條件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并引導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公頃教學反思篇3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主要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在生活當中不常使用,所以學生比較生疏。但我還是打算試一試,本學期就開這節(jié)課,幾周前我就開始琢磨這課該如何上,怎么才能讓孩子的腦中建立起正確的概念和表象,這是一個單元難點,該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還是認為應該讓學生親自去體驗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才能真正建立這一概念,才能準確地去應用。
上課開始,我讓學生復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幾個面積單位,(這幾個單位在學生的頭腦中已有了表象)從這幾個面積單位再導入到讓學生自己設計更大的面積單位,學生紛紛設計出邊長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單位,進而認識到了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舊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設計新的面積單位這個環(huán)節(jié)著實很吸引學生的注意迸發(fā)學生的思維。
緊接著,我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頃和平方千米。對于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8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在這個過程中也順帶培養(yǎng)了學生的估算,一舉兩得?!捌椒角住睂嵲谑翘罅?,我就從網絡上找到了接近1平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宮,
通過觀看航拍故宮視頻,視覺沖擊進而建立了“平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設計了“快樂的二選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從今天學習的兩個面積單位中二選一來填,這樣不僅鞏固了本課時的學習內容,也讓學生放松心情,在游戲中學習成長。
總體來說,對于《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的設計和上課的效果,我是很滿意的??此坪唵蔚脑O計,其實中間包含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深入淺出的學習,厚積薄發(fā)的教學設計,這一切的一切都體現了新課標精神,以生為本,引導學生,讓孩子們樂于學習數學,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讓本應抽象乏味的概念課變成了生動活潑的探討課,我覺得本課我上得很成功。
公頃教學反思篇4
本節(jié)課能把各種資源加以整合、并靈活安排學習時間與空間很好的體現了學科性和綜合性,以數學書本知識為基準,結合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創(chuàng)設一系列圍繞主題的教學活動,確立了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情景主題為背景,適時的穿插另外學科知識,豐富發(fā)展數學的內涵,讓學生學習數學學科以外的知識,讓學生從多種途徑中獲取信息,指導具有針對性,啟發(fā)性,從而領略數學的精彩。
1、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說明的意圖,要激發(fā)學習熱情、引起學習心向、營造學習氛圍。首先是這些旅游景點、著名建筑都是學生比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學生的興趣由此產生。
2、在游戲中體會1公頃。28個小朋友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是一個簡單的游戲,也是學生愿意做的游戲。教材告訴學生,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如果讓學生這樣圍一圍,看著圍成的正方形,想像100個這樣的正方形有多大,他們又一次體會了1公頃。1公頃的觀念清晰了,有利于形成1平方千米的觀念。
3、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現公頃和平方千米。例1以四張照片為背景,分別呈現明孝陵、中華世紀壇的占地面積,日月潭的面積和2004年我國的森林面積,這些面積都以公頃為單位。
4、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感受1公頃,形成1公頃的觀念,要知道它有多大。“知道”可以在聽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實踐中體會。教材為學生選擇了多種渠道,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在頭腦中留下1公頃的印象。教材理解學生形成面積單位觀念的困難,給他們反復感受的機會,使印象逐漸清晰、逐步深刻。
本節(jié)課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課堂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發(fā)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培養(yǎng)了學生優(yōu)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了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課后,我訪問了一些學生,由于農村小學生視野比較窄,個別學生對公頃的大小感知還是有些模糊。
公頃教學反思篇5
在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面積單位適用于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而計量較大的土地面積這些單位就不方便了,因此引入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之一——公頃。在此基礎上同時利用照片和文字說明介紹這些學生比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點、著名建筑,有效激發(fā)學習熱情,營造了學習氛圍。由此讓學生感知,教室的面積有50平方米左右,圖中北京天安門、上海世博園中國館面積比教室的占地面積大得多,顯然“平方米”不合適,注意力集中到新的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上,自然引入“公頃”這個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
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觸過“公頃”,但對于“公頃”的概念仍然比較陌生。教學的重點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還要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的表象:通過與現實中的學校、操場、教室、多功能廳的比較讓學生來感知1公頃有多大。但又有些顧慮,所以在讓學生感受活動形式上還有些欠缺。比如可以帶學生到學校操場上感受100米直跑道的長度,讓學生想象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組織28個左右的學生圍成正方形感受100平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只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反復感受體會,逐步加深印象。
公頃教學反思篇6
一、設計意圖與主要理念:
1、關注和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學生對1公頃的占地面積缺乏明確的感知與了解。因此,我從學生已有的舊知“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引入,通過對已學過的面積單位的復習,勾起學生的回憶,建立起知識的鏈接點,并通過修改教材內容(將“公頃”改為“平方米”),從而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喚起他們學習新的更大的面積單位的需要,從而切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公頃。
2、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彼栽谡J知“公頃”時,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在學生主動探求新知的過程中,只是起著設疑、激趣、點撥、解惑的作用,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就認識到1公頃”就是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但這只是初步的感知,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學習中意識到1公頃有多大。我從學生熟悉的學校操場、學校、教室等場所的占地面積出發(fā),讓學生把們的面積與1公頃比一比大小。學生在比較中發(fā)現大約要200個自己的教室、或者4個我們學校的操場合起來才有1公頃,學校雖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積還不到1公頃。這樣學生就在自己的計算與比較中體會到1公頃確實是很大的,公頃是用來計量大面積的面積單位。通過學生主動地去想象、嘗試、發(fā)現、思考和歸結,比較深刻地體會了1公頃的實際大小,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fā)展空間觀念。
3、充分關注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公頃是面積單位中的一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此理念貫穿始終,通過“公頃”與已學面積單位的比較,以及相互之間的換算等活動,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
二、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
1、在認識到“1公頃是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后,不應該只讓學生讀一讀1公頃的概念,還要問一問學生1公頃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嗎?讓學生明白其實它的逆命題是否命題,比如只要長方形的長與寬相乘得10000平方米,那么面積就是公頃。而1公頃=10000平方米的得出只是在口頭上,如果板書在黑板上學生會印象更深刻。
2、提問要分層?;镜摹㈧柟绦缘膯栴}可以讓中、下等學生回答,而拔高性的問題可以讓優(yōu)等生回答,注意全班性的反饋。
3、教學節(jié)奏要張弛得當。尤其在感受“1公頃”的大小時教學節(jié)奏要放慢,重點的地方要慢慢講,講清講透,不能走過場,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認真地去感受、體會,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
縱觀本課教學,“公頃”這個概念在被學生感受、類比,遷移中不斷建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被逐步喚醒,思維之弦被撥動,學生逐步構建和生成著自己對公頃的理解。
公頃教學反思篇7
一、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的教學
材料??
教材例1中的四幅圖。
對于這四幅圖,學生幾乎沒有游歷其中景點的經驗,所以僅依靠這幾張圖來建立公頃的表象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這四幅圖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知道統(tǒng)計較大的土地面積要用到“公頃”這個面積單位;二是了解一些數據,簡接地讓學生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三是順理成章的引入新課。
材料二
在操場上,學生手拉手圍一個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每邊7人,共28人。思考:幾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
如果要手拉手圍一個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大約需要幾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邊?四條邊一共需要多少個小朋友?圍成的面積大約是多少?需要幾個班級的學生?通過共同計算得出:圍一個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每邊大約要70名同學,一共要280名同學,如果每班按40人計算,要7個班級的同學手拉手才能圍出一個面積是1公頃的正方形。
材料三
觀察學校操場上的百米直跑道,以這條跑道為邊長,圍成的正方形,就是1公頃。
材料四
猜猜:我們學校的占地面積有多少公頃?
想象:我校的校園,從北邊的小河到南邊的小河,從東邊的校門口到西邊的圍欄,有多大?
告知:我們校園的占地面積是2公頃多一點,也就是說我校校園的一半大約是1公頃。
材料五
我們教室的長是多少米?寬是多少米?面積是多少?
量一量知道我們教室的長約9米,寬約7米,面積約63平方米。10000÷63≈159個這樣的教室。通過實際測量計算教室地面的面積,讓學生感知1公頃有多少個教室地面面積。
材料六
籃球場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體育場所,讓學生測量的長和寬,計算籃球場的面積,在看看幾個這樣的籃球場大約是1公頃。
通過對上述一系列材料的觀察研究體驗想象,學生對公頃有了一個初步的形象,能初步建立起一個正確的表象。
二、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的教學
我給出了四個地方,自己學校——蓮香幼兒園——蓮花二區(qū)門口——蓮花六區(qū)南門口,這四點圍成的四邊形面積大約是1平方千米
三、面積單位的整理
少數學生總把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說成10或者1000,所以有必要整理面積單位,讓學生深入理解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利用教材上的題目:“把學過的面積單位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說一說,一個這樣的面積單位表示的面積有多大?并說出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各是多少?”
整理如下:
10010010000100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頃——平方千米
引導觀察,交流:怎樣記住進率?有何規(guī)律?為什么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不可能是10、1000?有何疑問?
學生很快就有疑問:為什么平方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是10000,而其他相鄰的進率都是100?是不是中間還有一個單位?這時我很順水的說確實還有一個單位,叫什么呢?你們的詞典后面的附錄里有——叫公畝,把公畝放在平方
米和公頃之間,相鄰的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就都是100了。學生有了這個發(fā)現之后很開心,也知道了跳過一個單位進率是10000,跳過兩個單位進率是1000000。
由于本單元的教學有動手操作、戶外活動、有推想等等,學生顯得很興奮,學習的情緒也始終保持高漲和熱烈的狀態(tài),所以學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