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學反思5篇

時間:2022-12-09 作者:Youaremine 教學計劃

實事求是的教學反思才是督促自己不斷進步的關鍵,教學反思是教師們在對課堂情況進行分析后寫出的書面文體,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琵琶行》教學反思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琵琶行》教學反思5篇

《琵琶行》教學反思篇1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兩節(jié)半課時。開始半節(jié)課(前半節(jié)課主要講解上一篇課文沒有完成的內(nèi)容)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等工作。第二節(jié)課開始串講課文,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串講完第二段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前奏——輕重音交織——滑澀抑揚——高潮——尾聲”的提示,對第二段進行分層次。在串講第二段時,同樣提到了在“銀瓶乍破水漿迸”之前出現(xiàn)“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句子在文學手法上的需要。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別時茫茫江浸月”和“唯見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寫的句子在表達感情上的作用。第三節(jié)課,前半節(jié)課重點在于講解《李憑箜篌引》并讓學生思考、討論《李憑箜篌引》與《琵琶行》在音樂描寫上的不同點。后半節(jié)課則在于簡單地串講《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教師不能糾結于一些字詞的講解),而在于理解和體會。所以,這樣的文章對教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是無法使學生體會到文章內(nèi)在的魅力的,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xiàn)實,學生也就不會產(chǎn)生一絲的同情。教師的講解要富有感情,教師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學生需要在教師的語言中讀出同情,學生才能體會同情。這一點上,我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不是做得非常好,雖然我盡量用語言去感染學生,但很明顯,感染力不夠,我能體會到學生已經(jīng)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覺得程度不夠,這個責任在老師。

在進行兩篇文章音樂描寫不同點的討論時,我事先準備了大概六個要點,我教授的兩個班級是兩個層次的班級,1班屬于第一層次,10班屬于第二層次(全校共三個層次)。討論并不熱烈,這可能和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有關(需要腦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閉著眼睛就能瞎說),當然這并不出乎意料,我課前曾預計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點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導寫出答案。但上課后的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10班有三個人回答了問題,答出了兩個要點;1班有四個人回答了問題,答出了五個要點。

看來我對學生的了解還是不夠,個別學生的思想已經(jīng)開始向深入發(fā)展,這是我在以后上課時需要去注意的,特別是1班,以后的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導他們思考一些深一點的內(nèi)容。問題的回答人數(shù)單一,總是那么幾個人,其他同學大多沉默,這個問題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視,今天我在1班就表揚了那幾個發(fā)言的同學,批評了大多數(shù)不發(fā)言的學生。

《琵琶行》教學反思篇2

白居易創(chuàng)作《琵琶行》文中他寫道“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一是聽琵琶女彈奏琵琶曲調(diào)技藝高超,一是聽到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的遭遇有相同之處,所以白居易說“同是天涯淪落人”,與友人送別聽到琵琶女的彈奏,心靈觸動、震動,產(chǎn)生共鳴,千頭萬緒,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沖動,為君翻作《琵琶行》。這部流傳千古之篇怎樣來的?生活現(xiàn)實這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本文的創(chuàng)作與作者對琵琶曲的欣賞以及自己的遭遇都是生活的現(xiàn)實,這里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探討學習。

琵琶女訴說她的身世老大嫁作商人婦,可商人只經(jīng)商,她的家庭沒有幸福,自己有高超的技藝,商人為利,沒有共同語言,一個愛音樂一個愛錢,結果她被商人拋棄。我拋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沒有共同語言組合的家庭會怎樣?”,同學們興趣起來,發(fā)表什么意見的都有,我引導學生要從作品中學會做人,選擇自己的人生、選擇自己的家庭,選擇自己的幸福。

?琵琶行并序》這首詩的教學,我突破了以往的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鑒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的模式。我在上課時設置了三個問題,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我設置的三個問題是:(一)誰解琵琶聲;(二)誰解青衫淚;(三)誰解風物意。

這首詩的教學我用了兩個課時完成的,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nèi)涵與實質(zhì),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lián)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zhuǎn)化為運用,將領悟轉(zhuǎn)化為能力。

從教學過程及對上面提出的三個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第一,教學設計,應該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圍繞兩條線索展開:其一是感受獨特情感,為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鑒賞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其二是語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為此,我以對聯(lián)導入,以此為突破口。這樣,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深層,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課堂文化氛圍。

第二,解讀文本,必須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nèi)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cè)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cè)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我主要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又為后文聯(lián)語創(chuàng)作提供支點。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提倡積極互動。在上過程中我們,始終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chuàng)作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今后的詩歌教學我們必須把握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在教學中貫徹新的教育理念,著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琵琶行》教學反思篇3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nèi)涵與實質(zhì),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lián)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zhuǎn)化為運用,將領悟轉(zhuǎn)化為能力。

從兩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首先,教學設計,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引導學生感受獨特情感,為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鑒賞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以此來帶動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nèi)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cè)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cè)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huán)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huán)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chuàng)作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現(xiàn)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zhì)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產(chǎn)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diào)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diào)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合運用。

★ 琵琶行教學反思

★ 《琵琶行》教學反思

★ 琵琶行教學反思(15篇)

★ 琵琶行教學反思15篇

★ 琵琶行教學反思(10篇)

★ 《琵琶行》教學反思(通用10篇)

★ 《琵琶行》優(yōu)質(zhì)課教學設計

★ 《琵琶行》

★ 琵琶行白居易

★ 《琵琶行》讀后感

文檔為doc格式

《琵琶行》教學反思篇4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優(yōu)秀長篇詩歌,同時,此詩對于音樂的描寫在詩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樹的。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而在于理解和體會,對職校生來說不會太深奧難懂,對有開設聲樂課的幼教專業(yè)的學生可能會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兩節(jié)課。第一節(jié)課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串講課文等工作。第二節(jié)課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文字描寫音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聽一首音樂,試模仿本文的表現(xiàn)手法,用形象的語言描寫出、說出你聽后的感受。

在上課預備鈴敲響時,請同學們欣賞視頻《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語》背景音樂營造了氛圍。緊接著的導語設計,讓學生們感覺到似乎來到了潯陽江畔,一起感受了這個凄美的故事。這些做法都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來我和學生一起品讀經(jīng)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為切入口,不斷感悟音樂的魅力,當然同時也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這個環(huán)節(jié)對老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較高,因為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無法使學生更好體會到文章內(nèi)在的魅力。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xiàn)實,學生也很難產(chǎn)生共鳴。我發(fā)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激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在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時,我對提問同學的誦讀表現(xiàn)評價不到位,這是我這堂課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聽音樂,然后用形象的語言說出內(nèi)心的感受,目的是學以致用。我選擇的音樂是《苗嶺的早晨》,此曲利于學生開展聯(lián)想、想象,利于表達,更重要的是能讓多數(shù)同學言之有物。在作業(yè)的布置上,與學生的專業(yè)特點結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針對性。

這堂課氣氛活躍,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學受到了歡迎。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了美、欣賞了美,同時更感受到了古詩詞傳統(tǒng)文學的無窮魅力。

《琵琶行》教學反思篇5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職業(yè)高中二年級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民樂,讓學生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讓學生描述音樂感受,在民樂曲當中開始我的教學過程。

一、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品味本詩的意境,我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詩歌音樂的美好意境。其次,讓學生自己主動鑒賞,學生都喜歡哪些句子,描出在哪里。當然,如果學生對本段誦讀沒有完成好,此環(huán)節(jié)就顯得很矯揉造作,為了趕時間,學生發(fā)言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而無升華部分,我的點評也只是蜻蜓點水,一筆點過。我在此環(huán)節(jié)處理很粗糙,

二、為了完成感受作者通過文字表現(xiàn)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的教學重點,我決定讓學生重點分析詩人寫作是應用的手法,從理論上進行概括總結。《琵琶行》一課的教學重點我完成的很牽強,這是我以后應該注意的地方,所謂公開課也是檢驗自己教學能力的一次機會,且不可急于求成

三、另外,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音樂描寫背后的情感,學生很容易的找出詩人情感在詩中的體現(xiàn)。這樣,我和學生從音樂描寫的意境、手法、情感對課文進行了三重解讀之后,進行延伸拓展,師生共同品味,在比較閱讀中鞏固藝術手法。

四、最后,我拿出10分左右的時間來指導學生實戰(zhàn)演練,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將自己的感受流入筆端。在一段優(yōu)美的《草原之夜》樂曲中結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