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科學冀教版教學計劃6篇

時間:2025-02-05 作者:Mute 工作計劃

寫好適合個教師的教學計劃,能幫助我們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課程設置是制定教學計劃的前提條件,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六年級上冊科學冀教版教學計劃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六年級上冊科學冀教版教學計劃6篇

六年級上冊科學冀教版教學計劃篇1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解決問題的探究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含內容分析、主要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冊內容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

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guī)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后形成有關沉浮現(xiàn)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xiàn)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xiàn)象。

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制作計時工具并進行觀測和測量,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fā)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fā)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fā)展對人類生活和發(fā)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xù)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xiàn)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guī)律,發(fā)現(xiàn)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于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xiàn)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fā)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xù)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jù),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xiàn)象和事實出發(fā),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應該基于對證據(jù)意識的培養(yǎng)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jù)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三、學情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28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17人。本班學生學習努力,進取心強。本學期我班的基本目標是:建立一支有進取心、能力較強的班干部隊伍,全體同學都能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弘揚正氣,逐步形成守紀、進取、勤奮的班風。五年級本人是新接手五年級科學的教學,通過第一學期的觀察和了解,發(fā)現(xiàn)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學習態(tài)勢較好,這對科學教學的實施有很好的基礎,學習也比較認真,但科學課堂常規(guī)、科學探究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強化。

四、教學措施

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xiàn)的想法??茖W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在教學過程中,不急于求成,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guī)律發(fā)展。

2.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shù)脑~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xiàn)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幫助學生把現(xiàn)象、數(shù)據(jù)轉化為證據(jù),利用證據(jù)得出結論。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

8.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本冊有許多動手制作的項日,要盡量讓學生親自經歷制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才能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培優(yōu)補差具體措施

1、認真?zhèn)浜妹恳淮闻鄡?yōu)輔差教案,努力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2、加強交流,了解潛能生、優(yōu)異生的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盡量排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3、搞好家訪工作,及時了解學生家庭情況,交流、聽取建議意見。

4、溝通思想,切實解決潛能生在學習上的困難。

5、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安排不同的作業(yè)。

6.采用一優(yōu)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

7.請優(yōu)生介紹學習經驗,差生加以學習。

8.課堂上創(chuàng)造機會,用優(yōu)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

9.對差生實施多做多練措施。優(yōu)生適當增加題目難度,并安排課訓練,不斷提高思維靈活性和能力。

10.采用激勵機制,對差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并鼓勵其繼續(xù)進取,在優(yōu)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xiàn),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六年級上冊科學冀教版教學計劃篇2

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能說出動物都需要食物,能動物、會呼吸。

二、科學探究

1、能利用感官觀察動物的特征。

2、能簡單歸納出動物的某些特征。

3、能簡要講述探究過程與結論,并與同學討論與交流。

4、能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反思與評價。

三、科學態(tài)度

1、能對觀察動物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

2、能如實地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

3、愿意傾聽、分享他人信息,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在認識動物、利用動物資源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動物、保護動物資源,讓動物與人類和諧相處。

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與本課有關的圖片視頻。

二、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通過觀察尋找到了一些常見的小動物,今天老師又給大家?guī)砹艘恍┬游?,你們認識它們嗎?看視頻。讓學生觀察它們是什么動物,復習舊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打下好基礎。

2、比較這些動物有什么不同。

3、他們有這么多不同,又有哪些相同之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動物有什么共同特點。

二、探究與發(fā)現(xiàn)

1、課前觀察。課前布置任務,觀察家中小動物。

2、課堂觀察??匆曨l。

3、獲取信息。

4、分析信息:匯報看視頻結果,小組內交流,全班匯報。

5、得出結論。動物需要食物,能動物,會呼吸。

6、交流評價。你在活動中表現(xiàn)怎么樣?其他同學呢?

三、應用與拓展。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動物都需要食物,它們吃的食物一樣嗎/

2、全班討論,分組討論。

3、鼓勵學生發(fā)展思維。兔子以植物為食物,鴨子植物和動物都吃。鯊魚以動物為食物,你也試著說說。

六年級上冊科學冀教版教學計劃篇3

小學科學學科本學期教研工作重點:更新教育觀念,以培養(yǎng)習慣,激發(fā)興趣為目標,扎實做好科學實驗教學工作,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努力培養(yǎng)學科師資力量,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任科學老師優(yōu)勢,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努力加強教學流程管理,使教研活動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基本情況: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科學實驗是主渠道。

二、工作目標:

1、加強學習,推進課改實驗成果,繼續(xù)保持科學教學質量的領先地位。

2、加強進修,提高教學業(yè)務水平,樹優(yōu)秀教師形象。

3、糾正學生的偏科思想,轉變只重視語、數(shù)、外觀念,培養(yǎng)學生科學興趣和科學素養(yǎng),要學生像科學家一樣重視科學學習,要學生有一定的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積累經驗。

5、用實驗活動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教師要針對學生特點,開展相關小組活動,以點帶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6、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多看科普知識,開展參觀校園科技室等活動,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三、工作措施:

1、加強業(yè)務學習繼續(xù)學習科學課標,組織教師開展專題性課題研討,任課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意圖,全面掌握教學目標。

2、用新課標來評價衡量課堂學質量,轉變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利用自評、互評等方式,更新評價觀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利用集體備課的機會精心備課,合理地安排各項教學活動,爭取教學上有突破,有創(chuàng)新;組織教師參加教科研征文競賽活動,力爭有一定論文在各級教育報刊雜志發(fā)表。

3、利用公開課活動開展經驗交流,學理論,學教法,更新教學手段,加強學科教學常規(guī),繼續(xù)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利用觀課議課的機會互補不足,借鑒優(yōu)秀的教學經驗加以吸收形成自己的經驗。每個學期均要開展相互聽課評課活動,且每學期不少于10節(jié)。

4、適當組織四、五、六年級學生結合科學課程開展簡易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做好觀察、實驗和記錄,撰寫好觀察報告,提高科學學習能力。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組織教師參加市級“一師一優(yōu)課”以及“三優(yōu)工程”的評選。

十月———十一月份

⒈推門聽教學模式課。

⒉小學科學課情況調研。

十二月份

抽查各學校科學實驗課。

一月份

⒈小學科學實驗操作。

⒉小學學業(yè)水平檢測。

六年級上冊科學冀教版教學計劃篇4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六年級四個班的科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tài)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于在家過于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手較弱。少數(shù)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不夠重視,導致科學意識淡薄,科學實驗的操作不熟練。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顯微鏡下的世界,我們的地球,物質在變化,探索宇宙,假設與實驗等。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系、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關于“顯微鏡下的世界”的內容,主要指導學生初步認識細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了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聯(lián)系;“我們的地球”主要是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 “物質在變化”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并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探索宇宙”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煉自己的毅力,讓學生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圣的殿堂,打開宇宙這本書,遨游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問,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搜集證據(jù)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并有一些設計與制作的`活動。

三、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xiàn)象,發(fā)展運用數(shù)據(jù)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huán)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關注物質的變化,對宇宙充滿探索的欲望,并能從科學發(fā)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顯微鏡下的世界”、“地球和宇宙”、“物質的變化”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四、教學重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有什么意義等問題,并做好記錄。

4、鉆研新標準和現(xiàn)有教材,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tǒng)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5、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6、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7、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9、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10、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jù)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六、教學進度表

單元序號 單元課題 課序 課題 課時 周次

第一單元 顯微鏡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 1 1

2 做酸奶 1 2

3 饅頭發(fā)霉了 2 2

4 搭建生命體的“積木” 1 3

5 單元總結 1

第二單元 我們的地球 1 地球的形狀 2 4

2 地球的表面 1 6

3 地球的內部 2 7、8

4 火山與地震 1 8、9

5 地表的變遷 2 10

6 單元總結 1 11

第三單元 物質在變化 1 蠟燭的變化 2 11、12

2 鐵釘生銹了 2 12、13

3 變色花 1 13

4 洗衣服的學問 1 14

5 單元總結 1

第四單元 探索宇宙 1 登月之旅 1 15

2 太陽系大家庭 1

3 看星座 1 16

4 探索宇宙 1

5 地球以外有生命嗎 1 17

6 單元總結 1

第五單元 假設與實驗 1 假設 1 18

2 實驗 1

3 單元總結 1 19

考核 2 20

六年級上冊科學冀教版教學計劃篇5

一、本學期教學目標

充沛挖掘課程資源,和小朋友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同學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yǎng)同學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同學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同學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提高同學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同學的基本情況分析

四年級同學經過兩年的系統(tǒng)學習,在知識、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礎與進步,他們對于課上的要求都能認真的完成,小組實驗、研究、調查和制作等都能較好的配合。課堂上他們動手動腦都很積極,一些常規(guī)已經基本養(yǎng)成并且紀律也相對穩(wěn)定,這些為新課程的學習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為繼續(xù)學習進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礎。

五年級的同學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本冊將引導同學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通過學習讓同學強調實驗前后的推測、解釋要有充沛的依據(jù)。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fā)生的原因、變化和規(guī)律。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xiàn)象,并制作模型。

三、教材分析

四年級:遵循兒童的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和探究活動的一般過程,在四年級上學期重點培養(yǎng)同學“計劃與組織”的主探究能力,為同學深入研究科學問題提供保證。第一單元為“探究過程能力訓練”單元,也是本冊教材重點培養(yǎng)的探究過程能力的準備單元;二至七單元為“綜合探究活動”類單元,是本冊教材的主體,通過“做中學”探究活動,培養(yǎng)計劃與組織的能力。第八單元為“探究的探究”單元,對本冊教材的主探究過程能力培養(yǎng)進行總結和反思。

五年級:本冊教材重視探究過程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重視科學探究方法的運用和提煉。為更好地培養(yǎng)同學的“模型與解釋”這一探究過程能力,教材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同學通過自主,漸進的親歷科學探究活動,逐步理解模型與解釋的意義。

四、教學措施:

1、首先要加強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平時要充沛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規(guī)范、科學教材,認真鉆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同學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同學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同學年齡特征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采取一切手段調動同學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注重同學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同學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4、掌握小同學科學學習的特點,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空虛教學過程,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悉心地引導同學的科學學習活動。還要充沛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同時開展科技小制作活動課程。

5、四、五年級繼續(xù)開展科學試驗田種植活動。

六年級上冊科學冀教版教學計劃篇6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啟蒙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宗旨。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期本人擔任六年級c209和c210兩班的科學教學工作??偟膩碚f,兩個班的學生都很喜歡上科學課,上課發(fā)言積極,特別喜歡實驗操作、制作比賽和室外實踐活動。兩個班比較,c210班的學生在準備材料、完成作業(yè)方面更認真,而c209班的學生思維敏捷,課堂紀律雖欠佳但常有驚人之語。

三、本冊教材分析:

1、教學的總目標

a、科學探究

●根據(jù)已有知識和經驗,能運用歸納、演繹等方法進行推理和判斷,能將推理判斷的思維過程轉化成語言并能有條理地敘述。能夠及時修訂、完善自己的假設和計劃,比較熟練地掌握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并能用于實踐,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實驗、設計并制作簡單的科學模型和科技作品。

b、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敢于創(chuàng)新,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節(jié)約能源,保護環(huán)境,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c、科學知識

●初步了解生物與環(huán)境、營養(yǎng)與健康、地表變化、月球表面、能量的表現(xiàn)形式與轉化的有關知識。

2、教材內容概述和學習方法

本冊教材以“生存和環(huán)境”為主題,以訓練學生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為重點,編排了“生物與環(huán)境”、“營養(yǎng)與健康”、“地表變化的奧秘”、“能量”、“月球”5個主題單元和1個綜合單元,一共有22課、61個活動。其中,“生命世界”有2個單元、7課書;“物質世界”有1個單元、5課書;“地球與宇宙”有2個單元、8課書。每個單元的主要內容是:

“生物與環(huán)境”—— 此單元包括“一棵頑強的小樹”、“從‘南橘北枳’說起”、“走進池塘”、“假如大樹都倒下”4課書,主要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生物的生存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實驗、觀察、調查、閱讀科技史等。

“營養(yǎng)與健康”——此單元包括“食物中的營養(yǎng)”、“消化與吸收”、“飲食與健康”3課書,圍繞人的生存逐層遞進地展開研究,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問題驅動、實驗、調查、測量等。

“地表變化的奧秘”——此單元包括“地表在變化”、 “地震”、“火山”、“巖石也變化”、“走近礦產”以及“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6課書,重點介紹了引起地表變化的各種內、外力因素,同時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教材提供的事實或數(shù)據(jù)進行判斷和推理。如:推測喜馬拉雅山曾經發(fā)生的變化,推想噴發(fā)過后的火山山體外形,推測煤的形成等。

“能量”—— 此單元按照“總—分—總”的結構編排了“能量家族”、“熱能變、變、變”、“電表轉呀轉”、“太陽能的利用”、“打開能源寶庫”5課書,通過觀察、實驗、閱讀科技史、調查、制作、設計等方法,指導學生認識能量的各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和能量的相互轉化。

“月球”——此單元包括“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陰晴圓缺”2課書,旨在通過觀察、猜想、閱讀科技史、模擬實驗等活動,引領學生探究月球的奧秘,了解關于月球的更多知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

“我們怎樣做判斷”——此單元是先通過案例及本期回憶整理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出進行推理判斷的方法,然后引領學生將總結的方法理論進行又一次的運用。

四、基本措施:

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xiàn)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恰當?shù)脑~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xiàn)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

8、開展科技興趣小組,開展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本冊教學所需活動器材及課時安排

單元 —— 課時安排 —— 課題 —— 活動器材準備

(一)、生物與環(huán)境——(共7~8課時)

1、一棵“頑強”的小樹:菜豆種子(或者更多不同種類的種子)若干、紙巾、不干膠、玻璃杯、大小質地一樣的紙盒2個、培養(yǎng)皿、一盆植物苗等。

2、從“南橘北枳”說起:與本課學習內容相對應的生物圖片

3、走進池塘:池塘群落掛圖、制作生態(tài)瓶的材料

4、假如大樹都倒下:森林被砍伐、沙塵暴等掛圖、繩子、溫度計、表面沒有任何覆蓋物的木板、表面只有砂土覆蓋的木板、表面有植被覆蓋的木板、水盆、灑水壺等。

(二)、營養(yǎng)與健康——(共6~7課時)

1、食物中的營養(yǎng):酒精燈、鑷子、碘酒、紙、饅頭、米飯、肉、煮熟的雞蛋清、生(熟)土豆塊、生(熟)胡蘿卜、花生米、瓜子等。

2、消化與吸收:可以食用的饅頭、米飯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約90厘米長的線繩一根。

3、飲食與健康:身高體重計、有安全隱患的食物調查表。

(三)、地表變化的奧秘 ——(共8~9課時)

1、地表在變化:因自然原因導致地表變化的圖片或音像資料、反映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文字資料。

2、地震: 地震發(fā)生時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筷子、白紙、侯風地動儀掛圖、震前預兆的掛圖或錄像資料。

3、火山: 火山噴發(fā)的圖片或視頻資料、土豆泥、番茄醬、石棉網(wǎng)、酒精燈、三腳架等。

4、巖石也變化:酒精燈、石頭(最好選用風化程度比較大的頁巖)、鐵絲、布條、燒杯、冷水、稀鹽酸、滴管、石灰?guī)r、與本課相關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5、走進礦產:礦物及其提煉物標本、當?shù)氐V石標本、無釉瓷片、刻刀、銅鑰匙、鐵釘、磁鐵、放大鏡等,介紹煤的形成及開采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6、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因人類活動造成地表改變、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四)、能量家族——(共7~8課時)

1、能量家族:上發(fā)條的小鬧鐘、玩具唧筒、不同的能量表現(xiàn)形式的物體圖片、廚房工作的場景圖、瓦特改進蒸汽機的科技史資料、介紹生活中各種不同能量表現(xiàn)形式的物品的資料等。

2、熱能變、變、變:關于探究熱能奧秘的歷史資料、紙風車在燃燒的蠟燭上方轉動的演示實驗裝置、橡皮筋、一端閉合另一端帶有膠塞的鋼管、繩子、水等。

3、電表轉呀轉:法拉第發(fā)電機模型圖、水力發(fā)電和火力發(fā)電的全景圖、幾種不同規(guī)格的電能表(實物或圖片)、家庭用電情況調查記錄表等。

4、太陽能的利用: 關于介紹太陽能的針對性比較強的資料、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

5、打開能源寶庫: 日常能源使用調查表

(五)、月球——(共2~3課時)

1、探索月球的秘密:有關“阿波羅”登月的圖像資料、大塑料盆、細沙、小石子等。

2、月有陰晴圓缺: 月相變化的圖像資料、籃球、明暗球(將1個較大的球一面涂成黑色,一面涂成白色)、粉筆、記錄紙、筆等。

(六)、我們怎樣做判斷——(共2課時)

1、我們怎樣做判斷: 關于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資料、研究昆蟲時的過程性資料、整理記錄表。

2、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不同年齡的樹干的橫切面圖、能夠凸現(xiàn)環(huán)境影響樹木生長的完整年輪圖、記錄紙等。